收藏 分销(赏)

复件-新建-文言虚词学案.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426443 上传时间:2025-0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件-新建-文言虚词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复件-新建-文言虚词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虚词介词、连词、副词、代词和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运用解题方法。 【知识链接】 一、考点诠释: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生不仅要懂得虚词的词典上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要具备具体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型来看,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也比较稳定,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 高考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教学过程】 一、方法点拨 1、(对应资料135页方法一)检索代入筛选法:检索该虚词的所有用法和意义,结合原文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如: “天之亡我,我何渡 ” “何 ”,为什么。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何 ”, 为什么。判断方法:第一步:检索“何”的主要用法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②副词,译为“怎么”“多么”等; ③通“呵”,“喝问”; 第二步:再结文原文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2、 三、虚词相关常识: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介词: 乎、为、以、因、于、与、 2、连词 而、其、且、因、则、与、若、 3、副词: 其、且、以、则、何、乃 4、代词: 而、其、焉、之、何、乃、若、 5、助词: 乎、其、所、为、焉、者、之、与、 (二)虚词的定义及常见用法: 1、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边,常常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 2 常见用法: 介词+名词:设九宾礼于庭 介词+名词词组: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介词+代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常见用法:表示前后内容具有并列、转折、承接、目的或者修饰等关系。 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3、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的词,副词往往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份。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常见用法: 副词+动词:臣尝有罪 副词+形容词:秦王大喜 4、代词: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 洁。代词往往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它可分为: 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第二人称:汝、而、尔、若、乃 第三人称:之、其、彼 B、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之、然 C、疑问代词: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 5、助词: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了”“啊”“吗”等。可分为: A、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如: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语气助词:了、矣、焉、耳如:鱼,我所欲也。 【学习过程】 词性辨析 (一)辨析介词和连词: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5、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其后楚日以削 10、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1、作《师说》以贻之。 介词和连词有什么区别?请小结: (二)辨析介词和副词: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因河为池 2、因利乘便 3、秦军解,因大破之 4、相如因持璧却立 词与介词有什么区别?请小结: (三)辨析连词和副词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存者且偷身,死者长已矣 4、且战且退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副词和连词有什么区别?请小结: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 (2)懂得推断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运用虚词判断方法。 【知识链接】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方法: (一)语法分析法:有些文言词兼实词、虚词的双重性质,或具有多种词性,借助语法分析看其在句中的位置,从而判断其词性,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如: 1、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判断方法:“之”位于动词“教”后面,充当宾语,所以,应为人称代词。 2、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判断方法:“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1、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焉”兼词,“于此”,“在那里”。判断方法: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焉”代词,代文章。判断方法: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三)结构推断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趁着。 判断方法:“因”和“乘”处 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语气助词,表感叹判断方法: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四)标志(固定结构)确认法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于:表被动。判断方法:与“见”一起组成固定搭配“见……于……”表被动。 2、项籍者,下相人也。者:表判断。判断方法:与“也”一起,表判断。 (五)交换理解法(利用已知推未知) “击破匈奴于高柳”,“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判断方法:由已学过的“舍于其址”的“于”表示“在”,代入去“于高柳”,可判断两者用法和意义是一致 六、检索代入筛选法:检索该虚词的所有用法和意义,结合原文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如:1、“天之亡我,我何渡 ” “何 ”,为什么。 2、“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何 ”, 为什么。判断方法:第一步:检索“何”的主要用法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②副词,译为“怎么”“多么”等; ③通“呵”,“喝问”; 第二步:再结文原文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