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放飞蜻蜓》说课稿
丽日小学 张华
一、 说教材:
《放飞蜻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第六单元里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还有《在金色的海滩上》《和时间赛跑》《“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三篇课文。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做到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品质,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位引领着本单元的学习。课文讲述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便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以及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本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读6个生字,学会本课的12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的读出句子的语气。
(2)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课文边思考的阅读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特点。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放飞蜻蜓。
四、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我采取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乐学乐用。
2.朗读体会法:教学时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体会陶行知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3.联系实际法:本节课教学时重在引导,在引导学生体会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循循善诱时,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感受陶先生的教育方法。
五、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学会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地学习,在自学过后交流并相互补充,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创设情境、品读课文、拓展练习。(本课为第二课时)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与孩子们进行亲切的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小精灵,你们想认识它吗?然后我就出示蜻蜓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能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引出人物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边读课文第一段边想象孩子们捉蜻蜓时快乐的情景。并出示语言训练题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捉蜻蜓时的快乐以及放飞蜻蜓时的心情。
(三)精读课文,感悟内涵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关于蜻蜓的两个问题,以及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朗读有助于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到有关蜻蜓的知识,并体会陶行知是一个怎样关心教育孩子的人?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会重点指导学生多感受多读陶先生说的话,并采取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让学生说说体会,还要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逐步理解课文。还要抓住“慈爱”“抚摸”“拉着”等词语,结合实际来做一做“抚摸”的动作,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陶行知对孩子的关爱。在让学生了解蜻蜓时,我采取同桌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蜻蜓眼睛和尾巴的作用、特点,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陶行知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时我还适时的出示有关蜻蜓的知识链接,以及陶行知的画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创设情境,感受放飞蜻蜓的快乐
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蜻蜓飞舞的图片以及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爱,从而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感受放飞蜻蜓的快乐。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陶行知亲笔书写的自己的两句名言,从而让学生对陶行知先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让学生懂得文章所告诉我们的另一个深刻的道理——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六)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之后,我便让学生自己为小动物设计宣传标语,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激发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七、说板书:
板书是课文的缩影,我的板书力求简单,突出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文章的主旨。
放飞蜻蜓
孩子 陶行知
捉 问
好朋友
放 导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