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关于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下的未来生物武器 专业: 工程管理101 学生姓名: 李丹 学 号: 1063131115 电 话:18747268539 单 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完成时间: 2024年3月20日 关于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下的未来生物武器 作者:李丹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建工学院工程管理 摘 要:目前基因工程相关技术的研究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疾病防治和其他方面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这些研究在军事方面同样有着值得重视的意义,它们有可能对未来生物武器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导致出现新一代的生物武器,即所谓的“基因武器
2、”、“生物工程武器”或“基因组武器”。关键词:基因工程;军事;生物武器1. 生物武器的发展历史生物武器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武器,但现代意义上的生物武器却是在20 世纪,随着微生物学和武器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在二十世纪曾经进行过生物武器研制的国家包括德国、法国、日本、英国、美国、前苏联和伊拉克等。生物武器的研究发展约有10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20 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一阶段,主要研制者是德国,研制的生物战剂仅是几种人畜共患的致病细菌,如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其生产规模小,施放方法简单,主要由间谍秘密污染水源、食物或饲料。第二阶段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一段时间,其发展的
3、特点是生物战剂种类增多、生产规模扩大,主要施放方式为飞机播洒带有生物战剂的媒介物。该时期是历史上生物武器使用最多的年代,主要代表是日本军国主义。当年侵华日军731 部队实施的细菌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他们使用的生物战剂主要有:伤寒、副伤寒、霍乱、菌痢、炭疽、马鼻疽、鼠疫、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投放细菌炸弹、飞机喷雾和人工散布等方式,甚至丧尽天良地用活人进行试验。第三阶段是冷战时期,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前苏联等利用遗传工程技术进行生物武器的研制与生产。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不对生物武器发展加以控制,在新的世纪,随着基因技术和基因组计划的革命性进展,为研制适用于生物
4、战要求的新战剂创造了条件,生物武器的发展将会进入第四个阶段,即所谓的“基因武器”或“生物工程武器”或“基因组武器”阶段。鉴于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1971 年12月16 日联合国第26 届大会通过了禁止生物武器和毒素武器公约(Biological and Toxin Weapons Convention,BTWC),于1972 年10 月在华盛顿、伦敦和莫斯科开放供各国签署,1975 年3 月26 日正式生效,其 后陆续得到143个国家的签署(或立法) 以及另外18个国家初步同意签署2。中国于1984 年接受了该公约。但生物武器由于其特殊的优势和用途仍被某些国家和组织秘密研制,而且没有任
5、何机构对公约成员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核查,许多专家认为这是执行公约的一个“黑洞”。1994年,公约成员国特别会议期间组成了一个以“加强公约实施效力,改善公约实施状况,确定并审查具体核查措施”为目的的特别小组。该特别小组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最后制定了一个补充草案,目的是为了加强公约的实施效力。2001年7月25日在瑞士日内瓦特别小组会议上,美国是唯一拒绝接受该草案的国家,布什政府拒绝在草案上签字,其做法令国际社会震惊。英国Bradford 大学和平研究所Graham Pearson 于1995 年之前一直主持英国国防部化学及生物防御机构的工作,他说大家应通过扩展公约所涵盖的科学进步(如基因技术)的范
6、围“来重申公约的准则”3。1. 基因组革命与生物武器基因组研究给医学与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人类基因组的最初草图于2000年6月公布,2001年2月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盟(IHGSC)和Celera公司发表了人类基因组的初步分析结果4。2004年科学家们继续测定更精确的人类基因组完整序列,截止到目前,已经有11条人类染色体的全碱基对被确定(6、7、9、10、13、14、19、20、21、22、Y)。同时科学家们还在研究人类基因组序列内核苷酸的差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以确定所有人类基因的位置、序列和功能。即使在所有基因功能清楚之前,也可以通过连锁分析确定基因组的哪一部分与人类遗传特性及疾病有关,
7、随后的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与疾病有关的特定基因。突变分析以及基因多态性和等位频率的确定将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易感性,掌握外源物质(如药物、环境、病原等)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会促进药物研发与疾病治疗。在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定之前,市场上所有的药物其靶标只有483个,但人类基因组可能携带超过5万个基因,其中许多都可能成为新的药物靶标5。除此之外,现在还有超过100种的人类与动植物的细菌、真菌和寄生性病原体的完整基因组序列被测定。这些DNA序列数据,预计包括了大约250000个左右的编码序列,将对传染病和比较基因组领域研究产生巨大影响,已经开始对病原体生物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并用于设计新的诊断试剂、抗微生物化合
8、物和疫苗6。1. 新一代生物武器的发展生物学家们在仔细分析了当前可能应用于进攻性生物武器项目的生物技术之后,提出未来新一代生物武器有可能出现以下一些新的特点:增强生物剂的耐药性;修饰生物剂的抗原特性;以及不同生物剂之间病原性的转移。对传统生物武器进行上述“修剪”将使其更难以被检测、诊断和治疗,在军事应用上更有价值7。在美国国防部2001年版的扩散:威胁 与对策中列举了一些可能影响未来生物武器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中包括遗传工程载体的应用、传染病机制的了解和人体免疫防护系统机理的掌握等,科学家们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8。蒙特雷国际问题研究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
9、ational Studies)化生武器防扩散项目负责人Raymond A. Zilinskas在其专著生物武器:现代进攻与防御中指出,“某些国家或组织”的科学家大概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新的生物技术,此后将会对微生物进行改进,甚至可能使它们能更好地针对特定的人群,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实时检测与鉴定这些病原体将十分困难9。美国JASON科学家团体在1999年发表了一份由当时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现斯坦福大学生物学系教授)steven block撰写的报告真实的噩梦:分子生物学强化生物威胁,该报告的许多参与人同时也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者10。该报告认为:“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不可
10、避免地有其黑暗的一面,使得发展一种全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遗传工程病原体更有可能。”报告还指出发展这种武器是现实的威胁,并对其检测、转移和治疗是巨大的挑战。JASON团体是二战后由参加过曼哈顿工程的顶尖物理学家发起成立的科学家团体,目前包括美国几乎所有顶尖的科学家,是美国国内唯一能真正了解高新科技发展的科学团体,并且是美国政府的科学智囊,向美国政府提供国家安全、国防、能源和高科技领域的建议。该报告指出遗传工程化的新型生物武器与传统生物武器有着显著区别,其理想的特性应当包括:处理与部署更安全;扩散/传播更容易;宿主靶向能力更强;传播性与传染性更强;难以检测;毒性更强,更难对抗;以及其他
11、特点(如自我限制性、自我增强性等)。上述特性虽然有的是在理想设想,但有的特性却完全可能的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该报告还据此预测了在21世纪可能出现的六类新型生物武器,它们包括:1) 二元生物武器:自然界中的例子包括丙肝病毒、炭疽杆菌、O157大肠杆菌等,基本原理是首先从病原体母株中分离出毒性质粒并转入耐药基因,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去除了毒力的母株也大量进行克隆,这些工作都是安全无危险的,而在准备武器化的时候,再将质粒与母株两部分合并进行转化,以形成毒株。2) 设计基因和生命: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已经获得了许多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包括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酵母、以及人类自身。所有这些新信息
12、使得我们有可能合成基因、合成病毒、甚至合成生命体。例如采用DNA改组技术可以合成编码抗生素破坏蛋白质的超级基因,可以使-lactamase的效力提高32000倍11。同样,DNA改组技术也可以用来发展编码解毒基因的微生物,或者是改变病毒主要表面抗原的特性以逃避免疫系统识别攻击。美国Maxygen公司开发了一种外显子改组定向分子进化技术,将基因打碎成小片段,在重装配过程中发生改组形成具有新特性“子基因”,据估计这一技术比传统的重组技术要快20倍以上,该技术被用来增进蛋白质的特性,同也可以被滥用于生物武器的研制12。此外还可能利用不同的病毒来装配合成新的病毒,美国纽约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2002年,
13、根据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于实验室中首次人工合成出了脊髓灰质炎病毒13。 目前已经发现最小的生殖道支原体其全基因组只有约60万个碱基,仅编码541个基因,其中350个基因对于生存是至关重要的14。这一发现表明,250到400个基因也许就足以制造出一种新的生命。3) 基因治疗成为武器:基因疗法是通过对个体基因组的修饰,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包括对致病基因的替换、修饰、扩充或调控,以及插入外源性基因。基因治疗需要载体,主要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病毒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等,非病毒载体包括质粒和寡核苷酸等15。优良的基因治疗载体可以成为有效的基因组战剂,理想的基因组武器载体应
14、当具备以下特性:成本不高易大量制备;常规储存性状稳定(如冻干);易于将遗传物质无症状的转入目的细胞;传递系统简单(气溶胶、口服、经皮等);可以调控;遗传物质能长期整合在目的基因组中;不诱发免疫反应;能接受和传递大片段转基因;插入基因组后不诱发突变;靶向特定的组织类型;具有无症状自我复制能力;能保护非靶标受意外转染;能使载体/转基因失活等16。4) 隐形病毒(Stealth Viruses):其基本概念是使用能进入人体细胞并扩散的病毒产生严格调控的隐性的病毒感染,可以在宿主体内长时间携带而不会诱发可见的损伤,但一旦被合适的外部或内部信号启动,隐形病毒就被激活并发病17。事实上许多人身上都携带有一
15、定数量的休眠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等,但并不发病,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或生理因素下才有可能发病。隐形病毒与转基因载体十分相似,特别是转基因或隐形病毒的表达调控对于生物武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历史上有可能第一次出现所谓的基因组武器(genomic warfare),首先是外源基因或病毒无症状的转染攻击目标的基因组,通过特定的调控机理使外源基因并不表达,处于隐形的休眠状态,但在必要的时候再通过诱导物或前药的二次攻击,启动外源基因的表达,实现武器的最终作用。例如在四环素调节系统中,一个嵌合的四环素反应激活蛋白用于控制转基因,在无四环素时,激活蛋白结合并抑制四环素调节启动子,在有
16、四环素时,激活蛋白与四环素结合失去抑制作用,转基因被活化并表达18。而且一旦发现组织特异性启动子,转基因还可以攻击特定的组织目标。5) 宿主交换疾病:病毒一般作为寄生者,与宿主能够形成共生共同进化的平衡,因此大多数病毒对于宿主都是无害或不致病的,但是一旦病毒脱离原宿主,感染新的物种,或者是发生突变时就会打破这种脆弱的进化平衡,导致宿主发病或死亡。像AIDS、埃博拉、SARS和禽流感等就属于这种情况,但这只是大自然的“试验”,不是人为造成的,但是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我们不难想象,人类很有可能开展类似的实验,导致出现新型的生物武器人造传染病。6) 设计疾病:人为设计的疾病有可能通过攻击
17、人体关键的分子信号途径发挥作用,例如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功能之一,对于机体发育、抵抗肿瘤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上述目标设计疾病就有可能人为破坏正常的凋亡路径,如果能够确定凋亡受体的通用激动剂,它将会比目前已知的任何毒物都要毒性更强,针对激动剂合成而设计的生物武器病毒载 体将会导致大量正常细胞的死亡,最终导致生命的死亡。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定这类通用激动剂,但是针对众多凋亡路径中任何特定的配体进行设计也足以引发疾病。关于利用人类基因组序列研制针对特定种族或个体的生物武器(或称种族武器),目前还存在争论。美国马里兰基因组研究所的Claire M Fraser和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和平研究所的Mal
18、colm R Dando认为种族武器尽管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却极不现实19。虽然个体存在传染病的遗传易感性,但人类遗传密码并不是疾病易感性的唯一决定因素,目前对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分析没有发现任何能用于区别不同种族的遗传多态性,事实上人群的遗传多样性要低于其他物种,这是因为人类起源的历史较近,祖先范围较小20,21。最近科学家对线粒体、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多态性研究发现人类遗传多样性绝大部分存在于种群内部,而非种群之间22。我们更应当迫切关注的是由于主要农作物和动物的基因组差异很小,农业更容易成为生物攻击的目标。2001年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和平研究所的Graham Pearson领导的北约高级研究工
19、作组发表了题为“科技新发展与生物毒素武器公约”的报告,提出了一些新的担忧,包括植物嫁接和农业生物控制技术进展的后果、特定人群遗传学信息大规模数据库的滥用、基因组学对了解生物调节剂及类似信号分子的受体的影响以及操作免疫系统能力的增强等3。特别是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完全合法的研究中意外地制造出高致死性的猴痘病毒,引起广泛关注23。现在人们又意识到基因沉默机制(RNAi)可以关闭生物体内的任何基因,这一技术也很有可能被滥用于生物武器研制领域24。2. 基因组革命为生物武器防护带来的希望幸运的是人类和微生物基因组进展在可能用于制造生物武器的同时,也同样可以用来控制与制约生物武器的发展。首先最为重要的影响是
20、开发更快速的生物剂检测方法,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基因工程化的生物剂都可以进行检测。采用DNA阵列的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已经被证实可以用来检测与毒性和抗原性有关的株特异性差别,而DNA芯片技术更可以将所有重要病原体的预计编码序列包含在一个微小的芯片之上,这样的检测装置将能够检测出任何生物剂的完整遗传组成,即使它携带有外源性基因或质粒,甚至是由目的基因人工合成的具备更强毒性和耐药性的病原体也可以被检测出来25,26。在一次检测中就可以快速鉴定与确定生物武器将极大降低当前检测方法的迟缓性,而且如果生物攻击的证实和传染性战剂的确定十分迅速,将保证应对反应更为快速有效,这也会对未来敌方生物武器的部署使用产生一
21、定的威慑作用。第二个重要领域是根据病原体基因组信息开发新型疫苗,有关研究已经大量开展。2000年SCIENCE杂志首次发表了利用B型脑膜炎双球菌(MenB)基因组信息确定具备免疫保护力的新候选疫苗的研究,最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570个可能的候选疫苗中确定另个最有希望的候选疫苗27。美国MedImmune公司也采取相似的策略,根据肺炎链球菌的基因 组数据开发了6个新的疫苗靶标,此外科学家还在通过基因组策略寻找重要病原体的T细胞表位28。尽管目前尚未成功开发出能完全模拟体液免疫的疫苗,但根据基因组序列数据确定的所有潜在抗原都有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第三个重要方面是微生物基因组学极大地促进了新型
22、抗微生物化合物的设计,目前的抗生素主要靶向细菌细胞内的三个生理过程:DNA合成、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壁合成,因为它们是细胞发挥功能所必需的过程,同样任何对于细胞存活十分关键的其它蛋白质都可以成为新一类抗生素的靶标。即使是在蛋白质功能尚不清楚的情况下,转位子诱变和体内表达技术(IVET)都可以用来在体外或体内大规模筛选细胞必需的蛋白质,在确定新的蛋白质靶标后再通过组合化学文库等高通量筛选技术来发现可能具备抑制蛋白质功能的小分子抑制物,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充分利用基因组数据库的信息,并且不受需要事先了解蛋白质功能的限制29。尽管在开发新型广谱抗生素与病原体高度特异性抗生素的优缺点之间还有许多争论,但基因
23、组信息应用于药物研发将会同时促进这两类抗生素的发展,特别是目前许多人类病原体都进化出了耐药性克隆,如果不开发新型抗生素,总有一天人类将面临无抗生素可用的境地。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完成还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传染病发病过程和机理提供了新的出发点,这对防范生物武器也有很大的帮助。应用DNA阵列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分析出人体细胞感染病原体(或是毒素分子、免疫调节剂等)后的级联反应,以及病原体自身的变化30。目前我们对人类和病原体中大约半数以上基因的功能还不了解,但未来几年功能基因组学将会揭示出发病过程中新的蛋白质和信号反应途径,这些数据将会加强目前开展的新疫苗与新抗微生物化合物的设计工作,其广阔前景将远远
24、超出我们的想象。2. 基因组武器和基因组战的特点有关基因组战争的理论特征,目前还只是推论,因为没有这方面研究或现场试验的公开报道。美国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 and Foundation)的John Black 陆军预备役上校对基因组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31。3.1 基因组武器攻击的时间特征基因组武器攻击的方案依赖于军事目的、环境和攻击目标(人类或农业),有两种基本的时间特征:短潜伏期(即时效应)和长潜伏期(延迟效应)。在短潜伏期攻击时传递基因的载体感染宿主后会使转基因迅速表达,并产生损伤效应,这时无须使用可调控载体,而且所用载体很可能对宿主细胞没有选择性并产生急性毒性,此类攻击更
25、多的是与传统生物武器攻击相似。潜伏期的长短将取决于毒性基因表达所需的时间,这又与所用载体的类型、剂量、以及是否需要载体复制有关。例如,对于自我复制并传递毒性基因的载体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发挥作用,类似于传染性生物剂。而能够靶向特定组织发挥生物效应的载体,在基因插入的几分钟之内就开始转录和翻译,会使宿主即刻中毒,类似于毒素武器。长潜伏期方案或许更有意义,因为这将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生物武器,远在计划攻击敌人之前就释放生物剂,在正式攻击时才触发其发挥效应。前面提到的“隐性病毒”就是此类攻击,但也可能设计使用非病毒载体。如果使用基因工程化病毒(如逆转录病毒),人群可能会被无症状感染,可诱导的
26、转基因或转基因介导的前药转化酶被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此后该高危人群可以暴露于诱导物或前药,产生方案所要求的损伤效应。长潜伏期方案比短潜伏期更复杂,因为依照目前的技术,需要目标人群暴露两次:一次接触载体,后一次接触诱导物或前药。3.2可能用于基因组武器的转基因人类基因组研究已经发现许多生命必需的基因,可以想象,任何这一基因都可能成为未来药物治疗的靶标,当然也可能成为基因组武器的靶标。此外新近还发现了大量导致人类疾病的基因突变,这些信息也可能被用于发展基因组武器。外源毒性基因也可能被采用,如细菌毒性多肽可插入军事目的的载体。应用前药转化酶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受转染个体需要再暴露于前药,但有可能
27、设计出基因插入片段,能将某些普通的吸入物通过前药转化技术转变成有毒物质。目前可以用于基因组武器研制的基因包括以下几类:细胞生命必需的基因;引发遗传病的基因突变;外源毒性基因;编码前药转化酶的基因;攻击特定目标的载体。3.3基因组武器攻击的流行病学基因组武器攻击的流行病学与传统生物武器有许多相似之处,对生物战流行病学特点的认知有助于鉴别人为与自然传染病暴发32。基因组战剂的情况也是如此,当然所采用的策略(短潜伏期或长潜伏期)会影响疾病暴发的时间方式,如果是军事目的,暴发时间可以人为设定以达到破坏敌人战备的目的,恐怖分子袭击则可能定时以达到某种象征性目的。但是即使使用无症状载体,并且以延迟效应为目
28、的,某些个体也可能立即出现症状,因为由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差异,所用载体会使某些感染的人群出现病毒症状33。此外即使在基因表达需要诱导的情况下,由于调控系统并不一定100%有效而会出现低水平的基因表达。还有在需要诱导剂的延迟效应攻击中,某些个体可能偶然接触到诱导物而触发转基因活性并出现症状。还有可能则是在转基因整合到基因组时,其插入位点破坏了重要基因而导致突变,一般情况下这种基因破坏是随机发生的无法检测,但长时间后突变携带个体的遗传发病率会上升。如果转基因在许多细胞中都以高频率插入到基因组特定位点,并且插入点破坏了某一特定基因,其效应就可以检测出来。常规生物武器与基因组武器之间可能的差别在于临床
29、表现,受攻击人群发生的实际症状 与细胞内所携带的转基因以及该基因产物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有关,暴露或侵入途径也对什么组织受到影响并出现症状其重要作用,因此基因组武器的发病症状可能不同于任何已知的传染病,而其发病率/死亡率将取决于所用转基因特性和个体易感性等众多因素。必须指出,基因组战争还有其重要的一面。除了主要目的是使人发病外,另一个目的是使未感染人群产生恐惧。3. 新型生物武器的遏制及防范对策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和平研究所的Malcolm R Dando曾言:“人们可以寄希望于灭绝种族的特种基因武器永远不能成为现实,但如果以为造不出这种武器或者说不可能精确命中,那是愚蠢的。34”换言之,预防基因技
30、术和基因组计划滥用于军事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任何可能被用于军事目的的技术最终都转化成真正的武器。而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传播,高效基因治疗载体将成为现实,基因克隆技术也更为简单易学,基因组研究结果通过互联网,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免费获取。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强调和防范基因组武器的威胁。4.1 严格遵守国际公约国际社会以及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也都意识到了生物技术发展对生物武器的影响,在1996年的公约第四次审议大会和2001年的公约第五次审议大会上,各国都对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形势表示了关注35。虽然美国政府拒绝了核查议定书,但世界各国仍需要继续努力开展相关谈判,
31、加强国际社会生物军控的合作,以促进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及其核查机制的实施。4.2 加强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各国决策机关和决策者及军事领导人的教育,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基因组武器的威胁。基因组学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政府和军队官员如果不进行系统教育,改变无法理解其复杂性,即使在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不一定能很好地掌握基因组革命的进展。因此建议利用各国政府内部资源向决策这提供连续的可理解的最新教育材料。而且应当设立专门委员会,不但要考虑基因组武器的威胁,而且要评估政府应对这种威胁的政策。4.3 建立数据库建立用于基因治疗和转染试验的所有载体的综合性数据库,它包括载体的发展历史、序列和生理特性,不仅包括人
32、类有关载体,还应包括农业相关载体,并且要不断进行更新。虽然生物技术公司可能存在异议,但在面临威胁时公布载体序列数据是有道理的,一旦知道了载体序列数据,就可以据此设计检测方法,例如设计出载体的寡核苷酸引物,利用PCR反应或微芯片技术就可以开展检测。还建议对于基因组计划揭示出的可能具有军事意义的基因和序列,要对其基因组武器转染的可能后果进行连续检测和分类,这个数据库的目的是使们能够预测到基因组武器的靶标。4.4加速研制军事意义基因和载体的现场精确检测系统美国自从2001年秋炭疽袭击以来,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这些检测仪器利用PCR、基因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常规生物武器,还能检测各种不同
33、的载体,同样也可以用来检测基因组战剂,但是尚须制造用途更广、更灵敏、更方便的检测仪器。4.5免疫预防和救治最后还要考虑若基因组武器攻击一旦发生,其产生的防治问题。在这方面要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不仅要防止基因组武器对人类身体发伤害,好要考虑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对于身体伤害来讲,预防接种不是一个有效或值得考虑的方法,因为免疫接种所对抗的病毒载体也可以应用于合法的基因治疗,这样就会使载体的正常治疗作用丧失。当然这一技术能够用来武器化,也同样能用于对抗武器化的载体,但研究重点应当是在如何消除基因组武器的效应,而又不丧失对需要利用基因疗法的病人进行治疗的机会。4. 结论生物武器伤害的永远只是那些处于劣势
34、的人群,妄图使用生物武器这样的手段去打击强敌,幻想自己拥有一把无坚不摧的矛以此来一举摆脱自己的劣势地位甚至走向强盛,是纯粹的白日梦。生物武器被过度宣传的威力给了一些极端组织和弱国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的摆脱生物武器的阴影,我们应该呼吁大国和强国首先承诺不发展不研究生物武器,其实这世间的常规武器已经够多,人类的武器库上委实不需要再多几种。京都名师论文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最顶级的论文工作平台,致力于为全国各类客户提供论文指导、发表论文服务,以提供高品质职称论文服务为己任,是全国唯一一家依托北京各大高校学术资源、设置在北京大学校内的论文发表服务机构。一直以来,京都名师论
35、文网致力于对高品质教师职称论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的传承与传播,对中国高品质原创论文事业的推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参考文献1. Dando, M. R. Defense Analysis 1999; 15: 43-62.2. Lederberg, J. (ed.) Biological Weapons: Limiting the Threat. (MIT Press, Cambridge,1999).3. 霰春辉:科学技术与当代恐怖主义;国防科技大学;2006年4. 韩家信:生物武器防护信息及分析智能化研究;第三军医大;2007年5邵志广: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中学生物学,2004年
36、6. 马继东:生化武器与秘密战争。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舍,2002,16,177. 刘家发:朱建如:生物恐怖袭击的应急救援评估;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8. Thursz M. Genetic susceptibility in infectious diseases. Biotechnol. Genet. Eng. Rev. 2000; 17:253-264.9. Dando, M.R. The New Biological Weapons: Threat, Proliferation and Control (Lynne Rienner, Boulder,001). 10. (美)古耶曼;周子平 译;生物武器;2009年 11马文丽:郑文岭;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中学生物学,2004年. 作者简介:于2010年夏被内蒙古科技大学录取,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学习,现已在校学习约一年半。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