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备考要点
绪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 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 上》 、加进悲剧色彩( 《会真记》《长恨歌》 、 、董解元《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 、 、 丹亭》《红楼梦》。 、 )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 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 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 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 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 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 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 : 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 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 惊梦》“原 : 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心境与物镜融合 无间。 1
第一编 先秦文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神话的特征: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经过了“幻 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 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二.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三.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 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 学的发展。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 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 《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 诗经
一.《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1.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2.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 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二.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1.《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2.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 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 的史料价值。
三.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一)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1.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2、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3、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墉风相鼠》 4.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 击鼓》《王风 君子于 、 役》5 .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 《魏风 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二)情爱诗的内容: A.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 《郑风 溱洧》 如 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 《邶 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 《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 桃 》 夭 。 C.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 将仲子》
四.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 (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大雅》五篇史诗包括: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1.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2.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4.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 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 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 《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 、 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 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a.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 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直接叙事的如: 《七月》 直接刻画描写如: 《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 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b.比,一般说就是比喻。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 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c.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 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 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 。 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 (2).语言上, 《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 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六.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 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 《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 《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 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 描摹卫庄 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 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 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第三章 先秦散文
一.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二.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2.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三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四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2.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 《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 多彩,层出不穷。
五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2.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 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2.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 《韩非子》 中共有寓言 300 多则。 “买椟还珠”“狗 如 、 恶酒酸”等。
六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 《郑伯克段于鄢》 ,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 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 《左传》作者仅用了 500 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 《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 19 年的流亡 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 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七.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 沛。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3.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 《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 不下纴,嫂不为炊” 。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 。 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 “狡兔三窟”“抱薪救火” 、 ,寓言: “狐假虎威”“画蛇添 、 足”“惊弓之鸟”等。 、
八。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雄辩色彩 A.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 服。 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 驳的机会。 (例《许行》 )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典型事例如, 《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 。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 “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 、 “揠苗助长”等。
九《庄子》的文学特色 1.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遥游》 3.细腻逼真的描写。 4.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
一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1.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 ,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 如《湘君》《湘夫人》 、 ,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 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2.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1.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2.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三.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1.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 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 《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 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写恶咸降神。(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 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 《离骚》中的天界 3.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地道的楚地方言等。 4.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四.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 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 ,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 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 “兮”字、 “些”字作 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五.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1. “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 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 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 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六.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 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质量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 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 致地喷发出来。 2.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 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 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3.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 《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 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 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5.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 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 《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 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迭韵比比皆是。
六 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 《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 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 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2.表现看, 《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 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 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 真切。 C. 《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一些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
1. 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 类,由音乐而得名。“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 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 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 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记载了 255 年的历史。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 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 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 .《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 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书中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 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 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 横肆,亦文辞之最。”
4. 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 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 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 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 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最高。 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如《论语》 逐渐演变为像《韩非子》一类的论说文。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
5. .百家争鸣——春秋末期,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这些人致力于各种理论学说的创造,产生了具有不 同思想、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 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 法家的韩非子。
6. .浩然之气——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 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7. 。逍遥游——《庄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是庄 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 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社会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 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 和一的境界。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后世也把它作 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8. 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 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楚 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
9. 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山海经》记载,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的《九歌》是他 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包括 《东太皇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 《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 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 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10.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 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 鲁哀公十四年,共 242 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11.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 史料编订, 以记言为主, 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 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 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12.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是左丘明,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 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 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13.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 33 篇,共 12 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 归入诸子类。
14.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 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等 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15. 《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 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 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 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 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 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 观点。
16.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 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 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 交流的产物, 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 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17. 《九 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 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
18. 《九辩》: 《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 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 《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 255 句。
19.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20.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21.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2.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3.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24. 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25.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26.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27.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28. 《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29.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30. 、笙诗: 又称“六笙诗”,指《诗经 小雅》中的《南 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 辞。
31. 赋、比、兴 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
32. 变风、变雅 《诗大序》 《风》 将 《小雅》 《大雅》 各分为正、 变。
33. 春秋笔法: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 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为 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 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34. 百家争鸣:这是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学术界相互论辩和驳难的概况说法。“百家”是对当时各个学术流派的总称。当时诸子 百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 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 正所谓“百家竞起”“九流互作”, 形成了处士横议的局面。在诸子百家中,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有名的有儒、道、阴阳、名、法、墨、纵 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各家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有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 韩非子等。
35. 寓言: 寓言是采用虚构假设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来来寄寓某种事理的一种文学样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