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数对确定位置》
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
姓名:喻娜
单位: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红岭学校
电话:13576119596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的例1和例2,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容易出错:两个数据的位置交换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召开家长会,想一想你是怎样给爸爸、妈妈介绍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教师:对。有了一定的标准爸爸妈妈就能很快地找到你的位置。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唤醒学生原有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描述自己的位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评价,能够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二、创设情境,抽象位置图,认识数对。
教师:同学们,瞧,你们坐的和他们一样整齐。介绍一下,小敏是这个班的班长。
1、认识行与列
师:请仔细观察小敏坐在班上的什么位置?
生1:站在从右数第5排第2个;
生2:在从左数第3排第2个;
生3:从左数第3排从前数第2个。
师:你们所说的“排”指的什么?
生:竖着看为一排。
师:一竖排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称作一列。用手势指一指哪是一列?刚才同学们有两种数法,从左面数或从右面数。在生活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一般情况我们从左面数起。这是第一列,想一想这是第几列?这又是第几列,这幅图中一共有几列? (板书:从左往右数)
(课件演示列的形成)
师:第2个又是什么意思?
生:第2个就是说从前往后数是第2个。
师:第2个也可以说他在第2横行。每一个横排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行。用手势指一指哪是一行?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的。(板书:从前往后数)
想一想第1行在哪里?第3行呢?在这幅图上一共有几行呢?
(课件演示行的形成)
2、巩固列和行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列和行,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规定列和行的?
(随学生回答,课件闪动演示)
师:现在谁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介绍一下小敏的位置?
(板书:第3列第2行)
[设计意图:儿童学习数学实际上是对他们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与提升,什么是列?什么是行?怎样确定第几列和第几行,都先让学生说一说,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比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位置和他们自己的描述方法,自己感受到标准统一后确定位置的准确性。]
3、 认识数对
师:现在给你5秒钟,把小强的位置写下来。
师:准备(全班同学准备好本子和笔),5、4、3、2、1。停笔。写完了吗?
生:没有写完,我写得太慢了。
生:老师给得时间太少了,我才写了一半。
师:我知道一种在5秒钟内肯定能写完的方法。想知道吗?
师板书:(3,2)
师:3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3列。
师:2表示?
生:第2行。
师:那它们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3列第2行。
师:象这样准确表示位置的一对数,就是数对。
(板书:数对)读作:数对3,2。(全班齐读)
师:那你能用数对记录小强的位置吗?
师:这两个数对看起来好象差不多。表示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数对(2,3)表示的是第2列第3行。
教师小结:数对有两个数组成,第一个数表示的是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的第几行,两个数不能调换位置。
师:你觉得写数对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先写列,再写行。位置不能写反了。
生:先写列,再写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写完还要加上小括号。
师:同样给你5秒钟,用数对表示小刚的位置。
准备,5、4、3、2、1。停笔。(全班同学都写完了)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刚才给5秒写不完,现在我1秒就可以写完,用数对表示位置太方便了。
生:我觉得用数对表示位置很简洁。
[设计意图:在数学上我们常常讲究简单,从具体的队列图抽象到数学符号,让学生明白数对的优越性,可以说数学的特点促进了数对的产生,数对的产生也符合数学的特点。]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用数对表示教室里的位置
(1)谈话:刚才我们用数对很快确定了座位平面图上的位置,那么在教室里,同学们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呢?
(2)明确教室里的列和行。
①如果站在你们的角度来观察同学们的位置,想一想第1列应该在哪里?第5列在哪里?第8列呢?
②列我们已经清楚了,那第1行在哪里呢?第4行呢?
③请第1列第1行的同学站起来。师:你的位置用数对如何表示?
(3)用数对确定位置。
①观察一下数学课代表的位置,看看是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
②你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告诉你的同桌。
③猜同学:在我们教室里有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猜一猜他是谁呀?
2.数对接龙
老师说数对,相应位置学生起立。
(1)(1,1)(1,2)(1,3)(1,4)…
师:请观察这些学生的位置,你们发现了什么了吗?
(2)如果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字相同,相对应的位置会怎样?
学生验证得出结论。师生小结结论。
(3)教师说(4, )
教师:为什么没人站起来?为什么站起来那么多人?
教师:我只想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应怎么办?
教师小结:看来要准确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数对中两个数缺一不可。
四、引导学生学习例2。
(1)课件出示例2的方格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认识方格图。
(3)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注意引导:大门的位置用(3,0)表示。
(4)自己独立完成第二小题。
①展示图上标出的场馆的位置。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确定位置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座位抽象到方格图,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小方格来代替事物,比较简单,看的更清楚。]
五、生活应用,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用到了数对的知识。(出示瓷砖图)
课件出示小红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的瓷砖的墙壁照片。
谈话: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用到了数对的知识。这是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的瓷砖,你能完成第两题吗?指名学生订正。
2.根据数对找位置
教师:课前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张纸条,上面有一个数对。这个数对就是你的新位置。用眼睛找寻一下你的新位置在哪儿?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形速走到你的新的位置上坐好。有问题的同学到前台来。比一比,谁的动作最迅速!开始。
出错:(2, )、( ,3)、( , )
@教师:有三个同学没有找到位置,大家帮帮他们。你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生1:因为这个数对只有第一个数,只能知道是第2列,但不知道是第几行。
生2:我这个数对只有第二个数,只能知道是第4行,但不知道是第几列。
生3:我这个数对两个数都没有,既不知道是第几行,也不知道是第几列。
教师:现在观察一下,你的位置应在哪儿?能补充完整吗?
师:看来一个数不能准确表示具体的位置,只有给定数对中的两个数才能帮助我们很快的找到位置。
教师:现在同学们有了自己的新同位,互相检查一下你坐对了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形式活跃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新知识。“数学知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通过用数对描述自己的位置,进一步巩固对列、行和数对的含义的认识。]
六、拓宽视野,全课总结
1.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P7生活中的数学理解)
(1)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方法。
(2)部分城市的地理位置,如:北京在北纬39°57′,东经116°28′;无锡在北纬31°35′,东经120°39′。
(3) 用数对可以帮助确定围棋的棋子位置。
2.全课总结
同学们,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经度和纬度确定位置和我们用数对确定位置的道理是一样的。
3.课外作业:数对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设计意图:结合数对介绍了围棋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数对知识的广泛应用。布置的作业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可以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链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思考引向深处。]
板书:
位 置
竖排 列 从左往右数
横排 行 从前往后数
小 强 (3,2)
小 敏 (2,3)
小 刚 (5,4)
确定物体的位置 用两个数据
教学反思 :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是要求学生能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在此之前,学生已会用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数对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的知识打下基础。
“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从学生现实情境“向学生介绍座位”导入,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唤醒学生已有对确定位置的认知,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基础,也为抽象出“数对”构建了一个现实模型。
首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用自己喜欢的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在此之后,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合理引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的感性材料,合理的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有序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数对”有个清晰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后一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