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金阁寺》:物人映衬的叙事特色与物哀美学的艺术呈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7439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阁寺》:物人映衬的叙事特色与物哀美学的艺术呈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阁寺》:物人映衬的叙事特色与物哀美学的艺术呈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阁寺》:物人映衬的叙事特色与物哀美学的艺术呈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 中州大学学报 年 月 金阁寺:物人映衬的叙事特色与物哀美学的艺术呈现王运涛(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郑州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运涛(),男,河南开封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和文艺学。摘要:金阁寺 中的金阁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重要物象,不仅为人物沟口提供了美好想象、理想幻灭、自我毁灭的契机,也在他处理同“重要他者”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阁的多面形象映射了沟口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构成了沟口精神嬗变的伦理标志物;沟口的多面形象与金阁的多重物象隐喻遥相呼应,成了金阁“物语”表达的参与完成者。小说在写人状物的“双线并进

2、”中探讨了欲望与诱惑的“无常”。关键词:金阁寺;叙事特色;物哀美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世纪是一个战争灾难频仍的世纪,对战争的书写一直是世界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 金阁寺,描述一位从小倾慕“金阁寺”的青年沟口,时时谨记父亲生前“世上最美的是金阁寺”之赞誉;然而战后观光客增加,金阁寺的美因此染上尘俗,逐渐令他无法忍受;同时他一向景仰的住持竟犯了色戒,等等,青年绝望之余,走向极端之路。这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素材的小说,却以虚构的手法塑造了沟口这一典型形象,展现了二战时及其后日本青年的心理状态。在围绕金阁寺建构的伦理空间中,沟口就像一个行走在绳

3、索之上的人,时刻要保持美的虚幻和欲望的真实之间的平衡。伴随着“绳索之上的行走”,沟口自身及其注视的风景都有了诸多变化,沟口对金阁的态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物人关系”的视角来看,可以发现金阁形象的多重变幻与沟口形象的多面转换有其内在呼应的一致性,空间叙事中的写人与状物各自具有独立的赋义价值,由此形成了小说物人映衬、双线并进的鲜明特色。一、金阁形象的多重变幻充分展示了“物的诱惑”小说从“自幼年时,父亲便常对我提及金阁”开篇,到结尾部分“我起身俯瞰远方山谷间的金阁,只能看见翻滚的浓烟和冲天的火苗”,深入探讨了金阁的诱惑是如何唤起了沟口占有的欲望,以及沟口欲望的满足又是如何在金阁的毁灭中得以达成。“

4、物只有作为与人有关,尤其是与需求、欲望等有关的隐喻与象征,才会在叙事中获得特别的意义”,而“物的显现带来诱惑,而欲望的满足往往又意味着幻灭,许多故事都是始于诱惑而终于幻灭。”(一)金阁口耳相传中的美好形象父亲是金阁与沟口这一“物人”关系的缘起,也是两者相互靠近的桥梁。沟口对金阁的向往,最早源于幼年时期父亲口中时常提起的美轮美奂的金阁。沟口的父亲是一座寺庙住持,在宗教信仰的激发下,父亲眼中的金阁令人向往和沉迷。在沟口幼年时,父亲便常常对他讲述金阁的美,“父亲从未提过现实中的金阁如何光芒璀璨,可他的话总让我觉得这世上再无比金阁更美之物”。在父亲一遍又一遍地真诚讲述“这世上再无比金阁更美之物”后,金

5、阁已经不仅是一座五百多年的古老建筑,也是少年沟口心里的“诗和远方”,以及理想之美的化身。从此,沟口常常幻想着金阁的美,“每当见到阳光照耀在远方的田地,我都觉得那是来自目不可及的金阁的投影”。前往金阁寺成为他长久以来的梦想,这也是他因病去世的父亲的遗愿。作为人与物关系的塑造者和“物”符号意义的主要传播者,父亲不仅让美轮美奂的金阁幻影融进了少年沟口的血脉,也在其离世之前为沟口走近金阁提供了路径。由此可见,沟口的成长深受父亲话语及父亲话语背后隐藏的社会规则的影响,金阁在某种意义上具象了沟口的“理想之美”。(二)金阁眼见为实的建筑形象父亲生前曾抱病带沟口进入金阁寺,沟口由此得以近观金阁。看景不如听景,

6、听景不如幻景。曾让沟口产生过无限遐想的金阁,一旦近在眼前,便从神奇的宝物复归为一座普普通通的古老建筑。“那不过是一座旧得发黑的三层小楼”“就连阁顶的凤凰,看起来也只不过是只歇脚的乌鸦”。虽然眼前的现实无情地击破了沟口自幼时便无数次憧憬的金阁之美,曾令他心向往之的世上最美之物金阁的幻象破灭了,然而身临其境的沟口却不愿承认这一点,“无论如何,金阁必须是美丽的”。于是他以自我安慰的方式化解了理想之美的破灭,“金阁刻意隐藏了它的美”“美的事物出于自我保护而掩人耳目”“我得更加接近金阁,去除我眼中感到丑陋的障碍,逐一检查细节,亲眼见证美的核心”。他依然坚信着理想之美 金阁是最美的存在,如今看到的不够美好

7、,或许是金阁为了掩饰自身而幻化成了别的什么东西,而我暂时还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金阁生动细腻的描写,更加立体地刻画了沟口迷恋金阁的程度。(三)金阁若即若离的神秘形象父亲在金阁与沟口这一物人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为沟口“种下了希望的种子”,也为他提供了靠近的路径。父亲亡故前,专程带沟口到金阁寺“托孤”;父亲亡故后,沟口得以遵照父亲遗愿到金阁寺当了僧徒。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原本“曾让我无比失望的金阁,它的美在我返回安冈后竟日复一日地在我心中被唤醒,不知不觉间竟成长为较之先前更美的金阁了”。待到沟口再次来到金阁寺,“在战争阴霾的映衬下,金阁看上去更耀眼、更生机勃勃了”。由于暗夜里无法看见金阁的面

8、貌,沟口白日里动不动便跑去眺望金阁,在若即若离的相处中对金阁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执着之情”。当“金阁一定会化为灰烬”的想法在沟口心里生根以后,“金阁身上悲剧性的美比以往更为浓烈”,现实中的金阁转化为不逊色于想象中的金阁之美的存在。当他想到金阁可能会被来自空袭的烈火烧毁,“将我烧成灰烬的火焰同样也会将金阁烧成灰烬,这一想法令我沉醉”。这时的金阁由于沟口“玉石俱焚”的幻想变得更加神秘美艳。(四)金阁世俗功利的财富形象如果说父亲是宗教和审美的引导者,那么母亲便是现实及功利的化身,沟口想要排斥躲避又无法排斥躲避,反而深受其影响,直至被其野心打动并俘获。随着母亲的到来,母亲出乎意料的野心俘获了沟口的心

9、,“以后除了在这金阁寺成为住持,你已经没有其他出路”,“我就盼着看一眼你成为鹿苑寺住持的样子再死”。这时的金阁俨然变成了被占有的对象。母亲的看法有其社会基础,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广大俗世民众的看法。在一次远离金阁的独自旅途中,沟口充分领略到了世俗文化浸润下民众眼中的金阁形象。谈到金阁寺,旅途中所遇民众的愤愤不平溢于言表:“每年收入大概有五百多万元,而且这些收入还不用纳税”(五)金阁超脱现实的隐喻形象当师父因不满其旷课、跟踪师父等做法,明确告知让他继承住持衣钵的想法已经荡然无存时,沟口苦闷于占有金阁的想法越来越难以实现,便尝试与女子欢愉,追求现实的享乐,却多次看见“乳房化身为金阁”,遭受“金阁在我与

10、女人之间现身阻挠的挫折”。金阁成为隔绝沟口融入现实的一道鸿沟,迫使沟口无奈中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这时的金阁在沟口迷失良心与道德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唤醒作用,不仅是沟口的精神图腾,也成为他加速融进世俗现实中不得不背负的沉重“十字架”。“女人与我之间,人生与我之间总是伫立着金阁”,由于饱受“金阁”折磨而又难以自拔,沟口对金阁的感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总有一天我要控制你,不让你再来坏我好事,总有一天我一定会让你属于我”。而烧掉金阁的想法就像一颗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疯狂生长。最终沟口选择了火烧金阁,当象征着理想之美的“金阁”焚烧于万丈火光中时,“疯狂”的沟口看到了毁灭之美,他摆脱了金阁的束缚后,心里想的是

11、“我想活下去”。至此,烧毁金阁的极端事件超出了个人伦理选择的范畴,成为文化暴力由空间向伦理转化的隐喻,成为作家表达时代和历史之思的政治寓言。“作为完全超乎日本战败、民族悲哀之隐喻的金阁,其毁灭与三岛由纪夫的民族主义情结有着密切关系”。二、沟口形象的多面转换充分展示了“人的欲望”(一)有口难言的受难者沟口是一位天生口吃、身体羸弱、精神极度压抑的受难者。从沟口的成长经历来看,其身心都遭受了“难言”的苦难:其一,沟口因为先天口吃无法自由交流而与外界相对隔离,时时要承受“有口难言”的身体缺陷的折磨。其二,母子隔膜是沟口作为受难者的隐秘痛楚。母亲在父亲和他熟睡的帐篷里出轨的行为,导致沟口对母亲情感上的隔

12、膜,精神上由此承受了“难言之隐”的折磨。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值得注意的是,沟口对女性的认知与追求,构成了其不同人生阶段的分水岭。他对女性的态度,既与母亲带给他的影响有关,也与其内心欲望的脱缰有关。其三,父亲身份是沟口作为受难者承受群嘲的诱因。父亲在偏僻半岛上的寺庙做住持,这让他在同学们中间长期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其四,对金阁的“爱而不得”是沟口作为受难者愤懑压抑的“难以承受之重”。沟口到金阁寺后,渴望得到重视以便有机会继承住持,而师父对他不理睬的态度,让他时时感到一种想飞却飞不起来的精神压抑。精神压抑及其苦难长久地折磨着他,让他心理逐渐扭曲,一步一步

13、误入歧途。(二)不择手段的追求者沟口畸形的精神状态与其不幸的幼年生活经历有关。沟口从小因为口吃和不便交流吃尽了苦头,“吃得苦中苦”的人更加渴望“成为人上人”。机缘巧合之下,他如愿以偿地有了进入金阁寺和上大学的机会。童年的苦难经历,在沟口进入金阁寺后反而成为他执着追求的动力。对金阁长久以来的那份特殊的感情,令他在有了占有金阁的可能后,不知不觉间有了更深的执念,沦为一个为占有金阁而不择手段的疯狂追求者。父亲去世后,沟口作为从“孤儿寡母”家庭走出来的一名“孤儿”,到金阁寺作僧徒本是极大的福缘,但其内心的欲望却随着身份的变化而悄然改变,特别是受到了母亲贪婪想法的影响,在不断追求内心欲望的过程中变得更加

14、疯狂。沟口在金阁寺的形单影只使他渴望与同门交往,与同门柏木的交往却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使他走上了一条放纵欲望的不归路。在柏木的带领下,沟口与女性之间的交往密切起来。当沟口渴望放飞自我融进俗世生活时,亲近女性的行为却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金阁幻影的困扰。在对抗金阁幻象影响的过程中,沟口变得越来越不择手段,最终沦为一个因欲望膨胀而逐步迷失自我的追求者。(三)贪婪疯狂的投机者当沟口发现自己占有金阁寺的欲望遥遥无期后,就做出了一系列毫无底线地讨好住持的疯狂投机行为。“交友不慎”的沟口,在同门柏木的影响下,逐渐领略到了人性沉沦的乐趣,洞察了人世间更多的“真相”:那些看起来高贵善良的姑娘不过是被

15、柏木轻易捕获的猎物,到大学进修对继承住持看来也没有什么用,想要拥有金阁辉煌的美,就要不择手段。沟口思想的转变逐渐演变成一系列的疯狂试探。沟口在试图引起住持注意的过程中,竟然用虐待孕妇得到的香烟来换取住持师父的欢心。当然,沟口对柏木的言行开始还多少有些“不敢苟同”,但在对善良淳朴的一次次背叛中,他把自己改造成了另一个“柏木”,甚至变得更加疯狂。一门心思只想得到住持更多关注的沟口,表现得越来越贪婪、疯狂,最终用焚烧金阁蒙蔽自己的良心,实现了短暂占有金阁永恒之美的幻想。至此,沟口在不断失去做人底线的过程中,逐步沦为了一名贪婪疯狂、热衷钻营的投机者。(四)难以自拔的沉沦者沟口不仅是蒙受灾难、承受苦难的

16、不幸者,也是制造灾难和导致灾难的负罪者。尼采说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在占有金阁的疯狂执念的影响下,沟口在相继失去了父亲的指引、失去了师父的教导、失去了鹤川的帮助后,最终在柏木的推波助澜下,在占有金阁的狂热中沉沦,乃至难以自拔。父亲去世后,沟口进入金阁寺不久就遇到了三个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一个是他的师父,一个是鹤川,一个是柏木。当师父对他照顾有加时,沟口怀揣着占有金阁寺的梦想,关注并揣测着师父一言一行背后的意味。当鹤川成为他身边的“白月光”,用自己的言行引导他向善向上时,他表现出足够的理性和善良。当师父对他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而鹤川又因爱自杀后,邪

17、魅的柏木的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柏木具有超强的说服能力,极具煽动性的话语赢得了沟口由衷的钦佩,他像一个引导者让沟口不断地释放着自己的欲望。于是,师父破色戒的行为和柏木的“循循善诱”,让沟口变得更加“疯狂”,逐渐背离了少年的初心和父亲的期望,一步步的心理扭曲,在美丑反转中走上了烧毁金阁的不归路。(五)毁美而生的纵火者在占有金阁的欲望驱使下,沟口最终上演了一把火烧毁金阁的故事。在他占有金阁的追求由于住持的漠视而陷入困境难以突围时,他的心理逐渐扭曲变态。在此过程中,他看到了德高望重的住持破戒的丑陋,看到了阳光善良的鹤川轻生的残酷,看到了二战结束而金阁毁灭无望的现实,而他内心试图消解金阁美的执念日盛,直

18、至为了短暂占有金阁永恒之美的私念沦为烧毁金阁的纵火犯。究其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外部原因 母亲变卖了一切,没有了父亲曾经住持过的寺庙,他除了当金阁寺住持再也没有别的出路;也有其主观上的原因 鹤川“爱不得”苦闷自杀的事实,柏木描绘的俗世快乐的诱惑,激发了他选择尽快融进现实的冲动,推着他追随欲望的脚步走向毁灭。当金阁幻象一次又一次地阻碍他融进现实、亲近女性时,沟口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底被金阁“束缚”住了。为了摆脱令他郁闷至极的“束缚”,沟口生出了烧毁象征美的实质的金阁的念头,他要烧毁金阁来迎接自己崭新的未来。从某种角度来看,“父亲话语构建的欲望和师父的期待形成了挥之不去的无意识”,通过语言渗入沟口的思想

19、,致其纵火以求从束缚的人生中得到解脱 。三、沟口形象的多重意蕴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深刻”(一)沟口形象的审美意蕴小说以真实案件为基础,却不拘泥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的经验性真实,而是在历史的合理性、可能性的限度之内,塑造了沟口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沟口心理变化的细腻描写,以物哀美学的旨趣,将沟口放在二战时期日本军事、宗教、经济、教育、文化的背景中来塑造。通过物人映衬叙事手法的妙用,成功塑造了沟口这一具有典型性格的美学形象。作家三岛由纪夫一直以其对人性欲望的深刻洞察而著称,他的美学观念与创作实践与当时风行日本的物哀美学相辉映。物哀文化强调悲与美的相通,沟口这一审美形象融入了作家对美与存在、虚妄与真实、

20、悲剧与毁灭,以及美学与人生、精神与肉体乃至民族前途与个人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凝聚了作者“惜生崇死”的生死观,浓缩了作者毁灭美学的深切体验。有评论认为,三岛由纪夫借用林养贤的经历,用沟口替换现实中的林养贤,令沟口“他者化”,成为自己的艺术与人生理念的实践者。从审美视角看,沟口是一个被金阁的美深深吸引难以自拔的人,小说旨在从美学角度来解释他火烧金阁寺的动机;探索他从渴望美到被美所折磨,与美对抗,到“杀”美,通过一步步推翻美而得到“重生”的心路历程 。王国维在谈论诗词时曾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沟口眼中金阁的独特之美,也是蕴含着深沉情感的“景美”。面对社会的异化、现实的丑陋,沟口期盼以艺术和美来化解,

21、直至烧毁金阁,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作为战后文学代表作家,三岛由纪夫对中世“物哀”美学中向死而生、视死如归之精神的继承,使得他笔下的沟口更多地沉湎于对战争和死亡的幻想,少有对战争的抗拒和憎恶的情绪。沟口醉心于“毁灭”的形象,不仅是对二战后日本社会复杂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日本青年在战争期间心理扭曲、充满迷茫的心路历程的隐喻。(二)沟口形象的历史意蕴沟口不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审美形象,还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人物”。“金阁寺 不仅是在美丑反转中呈现恶的辩证法的伦理小说,还是表达作家个人的时代、历史之思的政治寓言。”小说虽然把对金阁的描写置于京都随时可能遭遇炮火的历史背景中,却较少使用民

22、族、国家视野的宏大叙事,更多地通过沟口的眼睛对具体人物或者环境的观察,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日本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民众心理。无论是“父亲与住持谈起军队和官僚一味看重神社却轻视寺院”时的愤慨,还是“母亲、佛家弟子和施主众人都立在(父亲)棺前哭泣”的场景,都有着日本社会现实境况和传统习俗的影子。“以文学见证历史,为历史作证,凭借的是想象和情感的力量,其聚焦点是人,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也是人。”小说把二战的影响作为沟口和青年伙伴的青春记忆书写的同时,深入思考了引发战争并将日本青年置于惨无人道的暴力情境中的群体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将“青春羡慕”与军事人才培养的记忆放在二战的宏大历史背景中加以观

23、照,二战的炮火不仅作为叙事背景,更作为决定着主人公沟口与金阁关系走向的重要契机,成为二者“相爱相杀”的重要分水岭。小说在讲述沟口对“金阁之美”的追逐转为对“金阁之恶”的毁灭过程中,以伦理叙事的内在多质性和物人映衬的微妙呼应性,表现了作家对文明的趋向、人性的复杂走向所抱有的强烈兴趣,并展示了成熟而出色的驾驭历史事实和人物心理的能力。(三)沟口形象的哲学意蕴沟口与金阁的物人映衬本质上是在探讨诱惑与欲望的关系。题材来自真实事件的 金阁寺,“因为融入了作家对美与存在、虚妄与真实、悲剧与毁灭的探讨,而使得金阁之火成了某种饱含隐喻的哲学象征”。由于受到日本传统的无常观念的影响,沟口的遭遇充满了哲学悖论的意

24、味:冷眼旁观他人时表现得理性克制,自身行为却深受柏木的“非理性”说辞影响;身处金阁时反而感觉距离金阁远了,在情感上无法真正融入金阁寺;从小就一直幻想占有金阁,却在试图和姑娘亲密时不断地受到金阁幻象的困扰;努力谋取住持的关注,却在跟踪过程中遭到被发现犯了色戒的住持的彻底抛弃。小说通过二战特定历史情境下金阁寺特定环境中青年烧毁金阁的特殊事件,在理解沟口烧毁金阁的反常行为的基础上,通过诠释和还原沟口与金阁相爱相杀的内心历程,探讨人的欲望和人性真相。通过探寻沟口从疯狂迷恋金阁、到极力想要摆脱金阁对他的束缚却又处处受其困扰、最终毅然选择了火烧金阁寺的过程中心理变态的缘由,获得超越真实案件的生命启示和生活

25、哲思。沟口从迷恋金阁到毁灭金阁的转变过程,既是一个进城的日本青年在“他者意识”的影响下不懈追求的奋斗过程,也是一个宗教信徒不断抛弃品格和底线的堕落过程。跟随着柏木的引导,追逐着内心的欲望,沟口尝试了许多俗世狂欢的事情,并在疯狂追求占有金阁的过程中陷入了一种精神困境,无法摆脱的“束缚”最终促使他踏上了烧毁金阁的不归路。小说通过对人的细腻体察,以及人和事、情和境的悉心观照,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内在有机性,使人物性格和命运在一个连续、完整的叙述中得到了饱满、从容的表现。四、金阁寺 物人映衬双线并进的艺术特色(一)物人映衬双线并进的具体表现沟口随着时间和具体情境的变化不断成长,其成长经历及其对“金阁

26、”的态度转变构成了全书的明暗双线。明线以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为顺序,如父亲亡故、入寺为僧、攻读大学、同门交往、师徒反目等;暗线以沟口对金阁态度的爱恨转换为顺序,如开篇点金阁(远眺想像金阁)、父亲与金阁(临终托孤金阁)、母亲与金阁(渴望占有金阁)、沟口与金阁(迷恋金阁、火烧金阁)等。小说对金阁的描写被有意地置于“显”的位置,对沟口“心路历程”的刻画则被置于“隐”的位置,显隐相依,以显突隐,彼此映照,在展现“金阁”多面形象的同时,也将沟口对金阁的由爱生恨、相爱相杀的心路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战火的威胁下,沟口对炮火来袭的渴望显然是不合时宜、不健康的心理,作者极为耐心地细致描述这种扭曲的心态,由此

27、构成探寻沟口烧毁金阁心理轨迹的重要一环。小说通过对金阁多面形象的生动描写,不仅巧妙地与沟口成长的心路历程相互映衬,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特殊氛围。(二)个人主线与多人发声的表现方式金阁形象的多面性呈现,既源于心与物的交汇,也缘于物与人的关系。金阁寺不仅是一个联系着沟口和身边“重要他者”的“场域”,也是一个牵系着沟口和身边“重要他者”关系走向的“地标”。小说围绕沟口对金阁的疯狂迷恋和渴望占有展开,采用“个人主线”与“多人发声”相结合的方式,将更多关于物人关系的思考和想象融入沟口走近金阁的过程。小说以助推或阻碍其占有金阁为标尺,将身边“重要他者”大致划分为两类,如助推其亲近金阁的是父亲,助

28、推其占有金阁的是母亲,阻碍其占有金阁的是师父,助推其远离金阁的是柏木。这些人的影响形成合力,从根本上影响了沟口对金阁的态度,也决定了沟口的生活态度和未来的命运。小说通过设置对立性人物和矛盾冲突线索凸显人性之复杂,如父亲源于宗教信仰的浸染,引导其萌生迷恋金阁之美的执着;母亲缘于世俗烟火的熏染,催生其产生占有金阁想法的狂热。由此可见,与沟口有或远或近、或浅或深关系的相关人物的言辞,为沟口对金阁的态度变换提供了互补性视角,展现了沟口身边“重要他者”关于欲望、人性和道德的思考和想象。(三)物的诱惑与人的欲望的双重视角金阁与沟口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的多面形象之间蕴含着复杂微妙的关联。作者以物的诱惑和人的

29、欲望的双重视角,让金阁和沟口的多向度的形象随着多个出场人物的登台亮相而渐次展示,物人映衬的内在关联性也由此得到了更为丰富的揭示。沟口在不幸的童年生活中承受了无尽的孤独,父亲的多次讲述使得那时的他最向往金阁的美;母亲的到来,点燃了他占有金阁寺的欲望之火;当他占有金阁寺的欲望难以遏制时,却始终被师父的忽视所淹没。为了能够继承住持占有金阁,懦弱的他多般讨好师父,曾打破做人的底线脚踹孕妇而为师父送上香烟;在柏木引导下试图放纵的他,却时常要遭受对抗金阁伟岸形象的煎熬;当发现自己敬重的住持居然犯了色戒时,几近疯狂的沟口选择了短暂逃离金阁寺。在独自旅行中对人生有过一番深刻思考后,再次回到金阁寺,他却发现寺庙

30、里的生活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平静。在这里,沟口既是我们窥见人性的窗口,也是窥见“重要他者”与人性矛盾纠缠的窗口。综上所述,从沟口与金阁的关系来看,沟口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和历史意蕴及深刻的哲学意蕴。沟口与金阁物人映衬、遥相呼应的关系,形成了小说双线并进的叙事特点 展现了沟口为占有金阁寺所作出的各种努力,也揭示了他在金阁的“诱惑”面前逐渐迷失自我的心路历程;既剖析了沟口在与金阁若即若离中野蛮成长的烦恼,也探讨了战争时期日本民众被异化和扭曲的人性,揭示了以丑恶征服美的价值观的缘由。参考文献: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代珂,译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以下未注明引文皆出自此处)傅修延 文学是“人学”

31、也是“物学”:物叙事与意义世界的形成 天津社会科学,():(下转第 页)学研究,()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周扬,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皇甫宜均 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悲情倾诉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卡尔海因茨韦斯特 德国文学简史 吴涵志,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向远 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责任编辑刘海燕)(,):,:;(上接第 页)朱兆斌 恶的辩证法与政治寓言:金阁寺 的意蕴结构探析 名作欣赏,():尼采 善恶的彼岸 朱泱,译 北京:团结出版社,:敖爽 小说 金阁寺 中的“大他者”:以“沟口”的人物言行为中心 南京:南京大学,武谢丽 金阁寺 沟口内心世界的冲突与重塑 戏剧之家,():朱兆斌 恶的辩证法与政治寓言:金阁寺 的意蕴结构探析 名作欣赏,():吴义勤 历史、暴力与诗的必要性:邓一光 人,或所有的士兵 论 小说评论,():周子琰 冲破“日神”之“阁”的“酒神”之“火”:读 金阁寺 青年文学家,():(责任编辑刘海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