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情朗读”之我见岳阳县明德小学 毛丽娜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感情朗读能让人们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蕴味美和形象美。因此,几乎每位语文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说:“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每一本语文书课文后的要求中都会出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低、中、高年级各阶段的阅读目标中也都提到这句话。可见,感情朗读训练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训练的重点,甚至可以说,学生“读”的发展是一堂课的关键。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读”并没有“质”的飞跃,一遍、两
2、遍反复地读,没有起色,到了后面,甚至是不情愿地“读”了。所以,我常常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学生的第一次读与最后一次读很难做到情感层面的提升,到底要怎样来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的质量呢?这些年,我积累了几个不能算是我个人的经验,因为大部分都是从别人的课堂中领悟到的。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这里的充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反复读文,而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效的阅读。记得2007年参加远程研修时,在网上听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例我的伯
3、父鲁迅先生,第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从此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上课伊始,于老师就请学生读这句话,读得很好,流畅又有些许情味。只是感觉这种朗读只是一种声音的轻重缓急的变化,内心没有太多的情感涌动。毕竟,学生对鲁迅既不了解,更不熟悉,对这个人物也谈不上有感情。接下来,于老师就让学生们读“伯父”与“我”之间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谈论水浒传”,于老师与学生合作表演朗读后,他总结:“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真心关爱我的伯父去世了,我此刻的心情怎样?请你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第一段中的那句话)这时,明显感觉到学生读
4、书的声音不单调了,充实了,因为,他们的脑海中对“伯父鲁迅”有了印象,情感的纽带连接起来了。紧接着,于老师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伯父”与“我”的第二个、第三个故事,每读完一个故事,就回到第一段中的那句话,读读那句话。就这样,随着人物画面的重叠,随着内心情感的积累,学生的每次读都比前一次更加动容,更加深情,到最后,不少的女生都泪流满面了,这才是真正的情感涌动,这才是真正的言出心声。于老师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教学可爱的地球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课题,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但怎么读都没让我感觉到地球的“可爱”。于是,脑海中呈现了于老师的课堂。后来,我就让学生去文中找,地球到底
5、“可爱”在哪?学生找到许多,如:“地球有大气层,氧的含量适中”,“有四季变化”,“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有天气变化”等。我学着于老师那样,让学生每找到一个,就读读课题,尽管声音听上去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感觉充实了,我想应该是学生对地球的认识由抽象变具体的原因吧。特别是看到杨利伟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时,更加深了对地球“可爱”的理解,因此,在此时,让学生再读“可爱的地球”,情感的层面就达到了。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
6、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忆江南一词时,词中第一句“江南好”,在引导学生理解“好”字的丰富内涵后,指名一学生示范读,读得豪迈大气,问他为何要这样读,他说“江南有这么多的好,我想让许多人都知道,所以大声读。”给予肯定后,许多学生也纷纷表示赞同,应该大声读。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也想读读这句,于是请他读,与第一位不同,他将这句读得低沉而舒缓。我与其他学生都很好奇,也问他原因。他说:“就因为江南太好,白居易在十几年后还不能忘怀,可他六十多岁的高龄再也去不了江南了,只能深深地怀念,所以,我想低声读。”他话音刚落,我就带头为他鼓掌,其他学生也对他独特的理解表示敬佩。多么珍贵的独特感
7、受,多么 的个性阅读!作为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捕捉到这样的“弦外之音”,它们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而高效。有时的“弦外之音”,我们老师要进行巧妙的处理,努力做到“变废为宝”。记得教学夜莺之歌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德国军官与“小夜莺”的对话,班上一个幽默又搞怪的男生抢着扮演德国军官。没想到,他将语言进行了“处理”,对话一开始,他就一句:“你的,小孩的,什么的干活?”活脱脱一日本鬼子的腔调。班上一下子就热闹了。接下来,他更是满口的:“呦西呦西”、“八格牙路”,学生们笑的笑,学的学,场面不亦乐乎。不过尽管给换了“国籍”,人物还是刻画得满形象的,德国军官的狂妄、愚蠢、自以为是,都以日军的身份呈现了
8、出来。也有维护“正义”的学生,义正言辞地说:“明明是德国军官,却演成日本鬼子,太不靠谱了。”可因为表演者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大多的学生对此申辩也不以为然,我想,此时只能“顺应民心”了。因此,我紧接着那位“正义者”的话:“的确是把德国军官演成了日本鬼子,不过德国军官也好,日本鬼子也罢,都是纳粹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则入侵我们中国,小夜莺眼中的德国军官,不就是我们眼中的日本鬼子吗。在这种层面上,他们的确是一致的。”这么一说,大家都释然了。当然,也不知当时的这段总结是否合理,不过,与当时的情况来看,应该没什么大的不妥吧。另外,文中的关键词语,也是指导朗读的重要突破口。在一些句子或段落中,有一些词语
9、是很关键的,读文时,突出了它们,也能很好地调动情感。例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有段描写轮船遇难后场面的文字,多方面展示了当时万分危急的情景。朗读时,若能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刹那间”、“惊恐万状”、“一片混乱”等词语进行朗读,相信当时的危急场面、惊恐的气氛都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此外,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建立对这些关键词语的敏感度。记得听窦桂梅老师上清平乐村居,一个女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把两个“青”字拉得很长,窦老师马上以手遮眉,做了一个遥望“青草地”的动作,等她读完,还意犹未尽地说了句:“我还没看够呢!”就这一动作,这一感叹,既是对学生会读书的表扬,也是教师语言敏感的自然流露。教师的
10、有效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把握。学生受知识水平所限,对课文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恰当地地运用示范朗读,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意境。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教师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在朗读荷花这类文质优美的文章时,要读得轻柔、抒缓、恬美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朗读长征这类诗词作品时,要读得激情昂扬,突出那种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之势当然,文章的体裁不同,朗读的语气也应有所不同。不管朗读哪类体裁的文章,教师必须首先融之以情,尔后才能读出感情。教师语音清晰、委婉悦耳、绘声绘色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这样就沟通了课文与师生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意境, 使审美的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总之,充分发挥感情朗读的功能,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语感,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让所有学生热爱朗读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让感情朗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华彩乐章,让所有学生都爱上这优美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