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洛神赋图》相关摹本及其艺术特点考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5670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神赋图》相关摹本及其艺术特点考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洛神赋图》相关摹本及其艺术特点考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洛神赋图》相关摹本及其艺术特点考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1文艺天地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一文所作的人物故事手卷。洛神赋主要讲述了黄初四年,曹植于洛阳朝拜魏文帝后,在返回山东的封地时,途径洛水,在洛水畔邂逅了洛神,两人互相爱慕,但由于人神殊途,不得不分开的悲伤的爱情故事。展开洛神赋图长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目光凝滞,呆呆地望着水波上的洛神,满眼痴情。梳着高高发髻的神女站在水波之中,衣服随风飘起,给人一种来自仙界的飘飘欲仙之感,她欲去还留,眼神惆怅,流露出无比关切和爱慕的神情。最终由于人神殊途,缠绵悱恻的洛神只好驾着云车离去,留下痴情的曹植,日日在岸边思念着,久久不肯离去。这是顾恺之的原作 洛神赋图中所描绘的场景。一、洛神赋图相关摹本考洛神

2、赋 故事画的艺术表现,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图写全文故事情节的洛神赋图,一类为仅图写洛神形象的“洛神图”。曾见载于历代画录的洛神赋图就有三十件以上,例如贞观公私画录历代名画记等都曾有过记载。目前馆藏的“洛神图”也有三十多件。除去现代作品,洛神赋图的相关摹本共有九卷,分别藏于不同的博物馆中,即辽宁省博物馆一本(简称辽宁本),故宫博物院三本(简称北京甲本,北京乙本,北京丙本),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两本(简称台北甲本,台北乙本),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两本(简称弗利尔甲本,弗利尔乙本)以及大英博物馆一本(简称大英本)。其中,辽宁省博物馆的藏本、北京故宫博物院甲本以及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甲本均传为顾恺之所

3、作,但实则都为宋代的摹本,同时这三卷的内容均不完整,但构图和人物形象却类似,可能来源于同一摹本。例如陈葆真教授在 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书中曾谈到他对这三卷的看法,认为它们都源于一件 6 世纪后期所作的祖本。洛神赋图作品知名度高,流传度广,后世摹本多样。除根据原作所作的辽宁本和北京甲本摹本外,洛神赋图还有后代画家直接或间接根据辽宁本和北京甲本这两卷摹本所作的再摹本和转摹本,再摹本和转摹本至少各有两件。其中,再摹本包括前文提到的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甲本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甲本。这两幅再摹本作成时间约为南宋时期,弗利尔甲本约为 13 世纪中期前后,而台北本约在 13 世纪左右。转摹本包括弗利尔

4、乙本和台北乙本。这两幅作品较北京甲本和辽宁本有较多的修改。弗利尔乙本全为白描,内容如北京甲本,有缺失。成画时间推测为 16 世纪前后的明代末期。台北乙本在内容和构图上都是依据北京甲本临摹而成,但在人物形象、山水背景及设色等方面都加入了画家丁观鹏本人的诠释,此画约做于乾隆十九年(1754 年)。除此之外,相关摹本还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乙本和丙本,北京乙本是宋代画家依据六朝模式的图样,加上大片的山水背景而形成的新风貌,因此,可称为宋代模式的洛神赋图。北京丙本不同于其他摹本,该摹本为单景式构图法,并且只描绘了曹植邂逅洛神这一段画面。该图成于 12 世洛神赋图相关摹本及其艺术特点考论黄秋晨杭州师范大

5、学美术学院摘要: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出现众多的摹本。在图像制版和印刷尚未引入中国之前,对珍贵书画的摹写是书画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原迹的一种保护方式。创制摹本最初的目的是传播与保护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还是好事者谋取利益,客观上都对洛神赋图及曹植与洛神的故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传播作用。本文将对洛神赋图的相关摹本进行介绍与探究,进而讨论不同类型摹本间的异同。关键词:洛神赋;洛神赋图;相关摹本 作者简介:黄秋晨(2000),女,汉族,辽宁盘锦人,硕士,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研究。92文艺天地纪前半期的南宋。还有一卷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这幅作品在构图、山水、人物、赋文等多方面都忠实地临摹了上述的北京乙本洛神赋图

6、,但在笔墨和细节上做了一些改变,所以造成了与北京乙本视觉效果上的不同。现将洛神赋图摹本的相关信息列表整理,如表。表1洛神赋图相关摹本信息序号质地颜色尺寸(厘米)收藏地年代简称绢本设色 27.1*572.8 北京故宫博物院北宋“北京甲本”2绢本设色51.2*1157北京故宫博物院北宋“北京乙本”3绢本设色 26.8*160.2 北京故宫博物院南宋“北京丙本”4册页25.5*52.4台北故宫博物院南宋“台北甲本”5纸本设色 28.1*587.5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台北乙本”6绢本设色26*646辽宁省博物馆不晚于宋高宗“辽宁本”7绢本设色24*310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南宋“弗利尔甲本”8白描本不详

7、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明代“弗利尔乙本”9绢本设色 53.6*821.5 大英博物馆明代“大英本”二、洛神赋图相关摹本的艺术特点历代流传下来的洛神赋图版本和面貌各异,但就它们的构图和图像来看,大致可以划分成三种表现类型:分别为六朝类型、宋代类型及元代类型,这三种类型从完成时间、自身表现形式和绘画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谱系。同时,将这些作品按时间线索归类,也更利于探究时代风貌与绘画特点之间的关系。(一)六朝时期的洛神赋图由于洛神赋图原作时间距今久远,因此六朝时期的作品现已不存。但由于后世各代都根据原作进行临摹、再临摹或转临摹,所以我们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窥探出六朝时期的洛神赋图作品的特点。从

8、中国画的整体发展状况看,人物画产生的时间是早于山水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仍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此时还未形成独立的山水画。然而,此卷毕竟是宋人摹本,人物衣纹勾勒已出现圆短转折、简洁流畅的宋人特点,但在山石勾勒上却仍是保留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征,保留着晋代的绘画风格。以辽宁博物馆所藏的洛神赋图为例,可见其绘画技巧简单且稚拙,尤其在表现山水树石方面,画中所有的山水因子的用笔与造型都十分精简。所有的石头、树木、山坡等都被刻画成细长条状,以细劲的线条勾出大致轮廓,再以简单的内分线表现简单的内部构造。土丘被安排在一条水平线上,几乎没有远近透视的变化。在洛神赋图中,曹植形象及其侍从其实可以看作

9、是魏晋南北朝早期社会的真实反映。以北京甲本的洛神赋图为例,在第一幕的一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植身着宽大的衣袍,站在侍从中间,双手搭放在侍从的手中,衣服的下摆又长又宽,长到需要另一位侍从将它托起,在曹植的身后,还有两位侍从正拿着扇子和席子,供他疲惫时休息。而这种形象正反映出谢灵运的出游形象。在 宋书 中记载道“谢灵运每出入,自扶接着常数人”。另外,它们都是以几人成群的形式呈现的,有学者认为,可以将这种几人成群的模式看作是早期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面貌的反映。到了唐代,这种形式也被延用下来,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以及敦煌 220、335 窟的维摩诘经变。从洛神的服饰上看,六朝的摹本虽然一部分延用了女史箴图中

10、的仕女服饰,这些服饰中包括随风飘动的长裙和宽衣长袖,但同时也出现了6世纪的风尚,如身上的“蔽藤”和头上的“双鬟”。类似洛神的形象在敦煌 285 窟的供养女子像身上也能看到。它在辽宁本和北京甲本的衣纹基础上加入了黑色花边,这种表现服饰的手法大多见于明代中晚期的 16、17 世纪以后的人物画中。(二)宋代洛神赋图相关摹本宋代时期的洛神赋图摹本有几个共同特点(除上述仿六朝时期的摹本)。首先,它们都是仿六朝类型,原则上将全本的故事情节分为 5 幕或 12 幕。其次,它们都节选附文置于框内,伴随相关图像。再次,在背景的山水处理上都能体现宋代山水画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且山水比例大于人物。最后,人物服饰更加繁

11、复,重量感和体积感加强。北京乙本洛神赋图(原称唐人仿顾恺之洛神赋图),是宋代画家根据六朝画作,加上大片山水背景和个人主观意愿创作而成的再摹本,整体呈现出不同于六朝的全新视觉效果。在结构和空间设计方面,北京乙本洛神赋图相比于其他的摹本来说算是最为完备的。在结构上,这幅作品补充了六朝构图上卷首的残缺部分,增加了“离京师”和“越寰辕”等场景,使得整卷更加完整。在空间设计上,有别于六朝作品的圈围式的空间设计,而改换成了半连圈式的空间设计法,这种画法改变了之前六朝时期相关摹93文艺天地本的那种闭塞和封锁之感,变得更加连贯,流动感增强。在图文互动方面,其附文内容并不是 洛神赋 的原文,而是与画面相关的 1

12、5 段录文。在山水表现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人物和山水的关系上,这幅画作将人物的比例缩小,放大了山水的比例,并且运用了远、中、近景的不同层次的空间表现,相比于六朝的摹本那种平视,这幅画作更多地运用了俯视角度,给人一种身处局外观赏的感受。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画作据陈葆真教授推测应成于16 世纪。这么推测一是由于洛神的形象及服饰与明代沈度所书佛经上的神抵形象类似,二是在仇英的琵琶行中就曾见过大英本这种山水表现方式。之所以把大英本放在宋代时期相关摹本里谈,是由于大英本是对上文中谈到的北京乙本的模仿,因此,在很多方面大英本保留了宋代摹本中的特点,与宋代时期的摹本有很大的相似性。对比北京乙本和大英博物馆

13、的藏本会发现,大英本洛神赋图在构图和图像方面都十分忠实地模仿了北京乙本,但在造型和用笔上却不如北京乙本精细。北京丙本洛神赋图采用的不同于上述画作的连续式构图,而是使用了单景式构图。在画面表现内容上只选取了一个“惊艳”场景,即曹植见到洛神的一幕。在构图上使用了对角线的构图方式,这种对角线的构图始起于北宋末年,兴盛于南宋时期。图中洛神站在高处,居高临下地注视着曹植行进的车马。这一幕也恰巧与洛神赋原文中的“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相对应。这种洛神站于高处的形象,几乎在其他摹本中未见到过,所以这幅摹本的创新性得以体现。本幅对角构图及大量留白和紧致的用笔,都类似南宋刘松年的画风,因此,很

14、多学者推测此为南宋画家所作,成画时间约为 13 世纪前半期。(三)元代的洛神赋图元代时期没有对于洛神赋图原作的摹本传世,但也有许多画作是以 洛神赋 原文为背景进行作画的。元代类型在有几个特点:一是多以单景、单幅来构图;二是只取洛神一人的形象作为代表图像;三是省去不必要的背景;四是画作上多赋诗或引用洛神赋图的典故。卫九鼎的洛神图就是元代类型的代表作。图中的洛神脸型呈鹅蛋状,柳叶细眉,丹凤眼,樱桃嘴。以斜角站姿面对观众,目光看向远方,神态略带忧愁,似乎是在思念着曹植。整体姿态端庄又轻盈。在发髻上,只有简单的装饰,手中持一扇子,衣着也十分质朴,衣服随着微风飘起,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整幅画作采用了

15、白描手法,这也是当时元代十分盛行的表现方式。卫九鼎的洛神赋构图法也成了明、清甚至近、现代画家在表现洛神赋时的常用构图方式。上文中我们谈到了宋代类型在表现特色上是以六朝类型作为参考,是对六朝类型的再摹本或转摹本。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六朝类型与宋代类型有很多相似之处,而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顺序和画面大致景物上。但从根本上来说,六朝类型和宋代类型还是有很多差异的,这些差异大概归纳成几点:一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画家们会根据时代特色,加入一些本时代流行的笔墨或内容,这一点也可以总结成创造性摹本;二是由于画家个人的喜好和偏爱,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增加或减少某些情节,或者是改变附文和人物形象等。顾恺之的洛神

16、赋图摹本众多,虽然原作已不存,但我们仍能从后世的摹本中体会到这幅图的魅力。参考文献:1姚瑶,顾迎庆.洛神赋图构图中多维空间演绎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1):72-78.2陈葆真著.启真论丛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A).安澜画史从书(第2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4韩刚.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北京甲本”考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2,20(02):27-42.5周方,卞向阳.莫高窟西魏第288窟男窟主装束及身份再探J.敦煌学辑刊,2018,99(01):68-76.6姚瑶,顾迎庆.洛神赋图构图中多维空间演绎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1):72-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