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草原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本文主要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用一个词来形容草原的特点,那就是 一碧千里。2草原一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描绘了三幅图画: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民俗美 。 3草原一课的中心句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4.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5.本文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
2、交融。 (2.)写景语言优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6.内蒙古草原的民族风情有住蒙古包,喝奶茶,吃奶豆腐,手抓羊肉,套马等 。 7.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迎接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
3、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二、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生动的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史实与想象相互印证,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2.课文第一段写作者由石雕引发联想,最后又写到石雕会引起遐想,这种写法是首尾呼应。3.课文中间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任务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三、白杨1.白杨的作者是袁鹰,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
4、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2本文写法特点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的是白杨,实际上写的是边疆建设者。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表达希望孩子也能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典型的句子有: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B.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3.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的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4.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白杨外形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白杨内在精神: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
5、强执着。5.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先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6.帐篷的作者是艾青。四、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青藏铁路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修建这条铁路遇到了三大困难: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体现了筑路工人的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科学创新精神。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句在文中出现四次,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又是作者行文的线索。3.写法:一是直抒胸臆,8个感叹句,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称雄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突出了建设者的壮志豪情。三是语言直白简洁,节奏感强,充满乐观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