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年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具备哪些条件.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8341512 上传时间:2025-02-1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具备哪些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4年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具备哪些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职业概况】   (一)职业定义:   利用心理学以及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照心理学标准,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措施,协助求援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二)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心理咨询师【考试简介】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判定工作的统一要求,已经或准备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人员,都应当通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取得全国统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对应心理咨询活动。   7月15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宣布正式开启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判定工作。该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阅卷的方式。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要成为心理咨询师,资深要具备对应的条件,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医生应当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体。   (1)人格条件:第一,他应当是一个心理相对健康的人,其健康水平最少要高于他的咨客。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医生应当是一个愉快的、热爱生活、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能妥善地处理好自己的心理冲突,排除日常干扰,从而确保协助他人的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他应当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询关系中给咨客以温暖,才能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气氛,才能接收咨客各种正性和负性情绪,才能进入咨客的内心世界;第三,他应当是一个仔细负责的人。能耐心地倾听咨客的论述,精力集中不分心,使咨客感到对他们的困难表示关心, 能诚恳坦率地和咨客谈心,使他们乐意暴露内心的隐私和隐密,值得他们信任。   (2)知识条件 :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不是仅靠良好的愿望、热情和一般常识来抚慰,劝说那些处在困境的咨客或激励心理病人向疾病斗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科学工作,要用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协助咨客,使他们认识困扰他们的真正原因,更正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使心理成熟起来。   (3)必须具备技巧条件:心理咨询医生要有纯熟的助人技巧,其为包括怎样能在最短时间内搜集咨客的有关情况,如使他困扰的处境或事件,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其发展变化素,怎样适时地、机敏地提出问题?怎样发觉咨客不自觉的掩饰和阻抗?怎样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内心深处的症结,怎样设计某些对应的措施来矫正某些不良行为,尤其对小朋友神经症病人,怎样适时地向咨客进 行某些解释,解释什么等等。 心理咨询师考试难点突破 一、复习标准:书是蓝本,题亦重要   通读课本的同时,多做习题也很必要,既可巩固知识,也可熟悉考试的解题措施和答题模式。教授提议,考生总复习时,先系统把书翻一遍,再做习题集,不明确地看答案,若遇到混同的,则可结合要点复习,必要时列表比较,举一返三。因为习题集题量较多,考生可先突破包括到课本知识的习题,复习时间不够时,可放弃其他习题。   二、题型备考:逐一突破   技能题型的备考。可多做某些经典题目,包括最近两年的试卷和模拟题,今年的考题虽然不会雷同,但历年考试的重点要点和主题思想一般变化不大。提议考生可从辅导班搜集或从网上下载。   案例分析题备考。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考生来说,案例分析题尤其头疼。教授提议考生对于习题集中的标准案例、分析题重复看,力求背下来,尤其对答题模式和框架要烂熟于心;考试答题时若对案例的判断不太明确,可采取“求大不求细”的标准,不给很明确的诊疗,防止犯错;答题时要按要点分段,先写出大框架拿到基本分,再结合实际补充。   三、冲刺技巧:学会合理安排   心理咨询师考试分为两套试卷,第一套重要是基础知识,考试合格率较高;而第二套试卷重要包括技能题和案例分析题。难度较大。教授提议考生可将60%的精力放在第二套试卷的备考上。   因为技能型题目,包括变态心理学、诊疗学、心理测量咨询学等,偏向医学知识,这对于非医学专业背景的学员,难度明显加大。考生则需要下点功夫强记硬背。   复习记忆也有技巧。考生先着手了解题方面的复习,对于心理测试题方面的指标需要强记的,考生可放在临考前一天再强记温习。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学习技巧 学过心理咨询师的同学都懂得,《基础心理学》的学习是最难的学习,也是整个心理咨询师教材中最最核心的一个章节。《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师的基础入门学科。既是心理学主体,又是心理学理论的分支。它是其他心理学学习的基础,就犹如盖房子打第几同样,这个基础章节不学好,其他的章节都无法真正的学好。   《基础心理学》课程有两个特点:   一是基本概念多:这些概念是组成心理咨询师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也是了解心理学原理的重要材料,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就等于掌握了打开心理咨询师大门的一把钥匙。无论是认证自身,还是临床指引,《基础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了解困难大:《基础心理学》是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成果的概括,它包括到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心剪发生、发展的规律、学术界的各类学说及心理学的范围等。《基础心理学》比起其他的应用心理学来说,会感到愈加的抽象,学起来并不感到轻松。   怎样学好《基础心理学》这门课程呢?   首先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先将教材中的《基础心理学》浏览一遍。一目十行,不要循章择句,找出自己有感觉的内容看。浏览的过程中,你会发觉《基础心理学》其实分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心理的生理基础部分;二是心理的基础部分。   二、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自己有感觉的那一部分,仔细的阅读并记忆它。   首先对于有医学背景的,先拿下《基础心理学》第一节《绪论》和第二节《心理的生理基础》,其他的再慢慢的消化;   其次对于有教育学背景的,先先拿下《基础心理学》第一节《绪论》和除第二节《心理的生理基础》以外的其他章节,问题也不是很大。   最后对于其他学员,在浏览《基础心理学》的基础上,一定会发觉《基础心理学》演绎的内容中,有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相通的地方。找出这些相通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你就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了啊。   三、要在学好有兴趣的部分以后,开始学习《基础心理学》中最“难”的部分。说到最“难”的部分,您也许已经感觉不再是困难的部分了。   因为你目前已经将《基础心理学》浏览了一遍,重点阅读了第二遍,目前又将重点学习第三遍了。最最困难的这一章,其实就不再困难了,因为基础心理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是相通的。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这么的情况,就是“打死我,也学不会《基础心理学》”。看待这么的学员,那就只有先去学心理咨询师的其他课程,最后再由其他课程与《基础心理学》的相通性来带动《基础心理学》的学习。   学习知识,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知识记忆措施,也许您是厚积薄发,也也许是突飞猛进的,但无论您学习速度的快与慢,最后的目标就是能够让您掌握这门新的知识。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是工夫未到,你在学习上就要愈加的勤勉,相信一分的耕耘会换取一分的收获,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你一定是懂得的;假如是机会未到,你就要弯弓搭箭,蓄势待发,等候好的机会,一箭中的;假如是缘分未到,或者是其他原因。你能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出对应的调整。不要急于参加国家的考试,将学习的过程,当作自我成长的过程。 心理咨询师必回答的27个问题 虽然在成为心理咨询师后,也要定期用上述问题问自己,使自己一直能够保持自知之明。在咨询中,对方首先感受到的不是你的咨询技能,而是你的人格特点和处事格调。要明白心理咨询师是一个“科学+艺术”的工作,“自助助人”者比较适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做心理咨询师此前你首先要回答的27个问题:   1.我为何要做咨询师?   2.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3.我对人性的总的见解是什么?   4.我尚有多少未曾处理好的问题?   5.我是否善于和他人相处?   6.我是否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   7.我是否能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乐趣?   8.我对自己的咨询能力是否有信心?   9.我是否对人有一个特殊的兴趣?   10.我的第一次咨询将会怎样?         11.我一般喜欢什么样的求援者?不喜欢什么样的求援者?   12.我是否能充足享受生活的乐趣?   13.我是否具备爱与被爱的能力?   14.我是否有一个有效而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15.我是否善于在必要时调动并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   16.我是否了解自己有哪些尚未处理的问题、未曾满足的需要?   17.我是否了解自己存在哪些偏见?   18.对于咨询我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19.来访者总是什么样的?   20.好的咨询者应当是怎样一类人?   21.假如找我咨询的人想要自杀,我会怎样?   22.我最希望来访者把我当作是什么?   23.假如我成为一名专业咨询师,我的朋友会想什么?   24.我喜欢协助他人,因为这使我感到什么?   25.对于成为一名咨询师,我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6.我是否懂得自己在心理咨询方面的适应性和不足?   27.我是否能有效地处理自己的问题? 个人学习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好处? 有十大好处: 1)提升工作效率,发挥自己的潜能 2)掌握心理调整的措施,使自己永远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远离亚健康。 3)为处理婚姻、家庭、儿女问题提供了一件利器。 4)学习心理咨询师以后,能够不停内省自己,充足的认识自我,改造自我。 5)提升生命品质,加强自己的涵养 6)增加自己职业竞争的软实力,让自己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7)人际交往过程中愈加的自信(知己知彼) 8)在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能够愈加好的调整自己的心理。 9)成为家人和朋友的免费神理保健医生。 10)在协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情趣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 全国统一判定 职业资格考试培训 一、招生对象:(具备如下条件之一者,均可报名参加本培训) 1、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想系统接收专业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人士; 2、热爱心理咨询事业,有志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士; 3、对心理咨询有前瞻性认识的心理学兴趣者; 4、因工作需要开展有关心理学工作的在职人士; 5、不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但希望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的人士; 6、教师,医务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司法系统、在校大学生、具备渴望自我成长、提升生活质量、增强亲子教育等需求的广大社会人士。 二、A报考条件:(具备如下条件之一者可报考二级) 1、取得心理咨询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2、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本科毕业或其他专业研究生毕业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5年; 3、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的中级职称,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4、已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资格证的人员。 B报考条件:(具备如下条件之一者可报考三级) 1、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大专毕业及以上学历者; 2、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者; 3、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的初级职称,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三年以上者。 三、课程设置:     1、理论知识     一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验学、咨询心理学、职业道德;     2、操作技能     心理诊疗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和心理测验技能;     3、论文撰写、答辩辅导(考二级心理咨询师需提交论文两篇,并参加论文答辩)。 四、资料: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心理咨询师技能操作》、《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心理咨询师二级操作技能》及职业道德辅导材料、全真模拟考试题。 五、讲课     1、讲课教师:知名心理学教授、教授;     2、讲课方式:现场教学、现场答疑、现场辅导;     3、讲课地点:五一路社会主义学院三楼教室;     4、讲学时间:三个月至四个月,每七天1—3个晚上及周六、周日的上、下午;     5、如因事没有听课者,白天可自选时间到我咨询中心补听课件(录音或录像);     6、外地学员网络教学,考前一周昆明集中辅导作题。 六、报名事项:全国统一报名,学费:二级:4600元,三级:3600元;报名时带本人身份证、学历证复印件和半寸免冠近照4张,一寸免冠近照1张。报名交费后可领取听课证,  并取得本校会员资格. 七、全国统考时间:每年5月 及11月  第三个星期天, 由国家劳动保障部统一组织, 云南省劳动保障厅统一安排实行。 八、颁证:培训结束,参加全国统一判定考试,判定考试合格者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心理咨询师二级职业资格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 九、报名地点:五一路社会主义学院609室     咨询电话:8152318  8152278    联系人:李老师    陈老师   黄老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昆明函授站 《易经》与荣格——兼论外来文化与老式文化的关系               [ 作者:康桥      更新时间:1230]                   作者:吴 晟                                       《易经》一书,是中华先秦时代留存下来的一部十分重要的文化学巨著,在中华文化思想智慧史上的影响不可估量。自西汉起,《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或曰“五经之首”)。到了魏晋时代,《易经》与《老子》、《庄子》又被合称为“三玄”。玄者,幽微玄妙之谓也。可见在中华古代,《易经》一书不但地位“显赫”,并且理玄义深,以艰深难懂而闻名于世。                     千百年来,历代儒生皓首穷经,读《易》不辍。有人作过统计,将“五经”其他各经的注解文论加起来,也不及《易经》一经的著论多。正所谓“易道之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文化典籍的魅力是没有国界的,不但在中华本土,就是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易经》也颇受青睐。从鲍威特、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到菲拉斯特、詹姆士·勒奇(James                   Legge),许多外国学者都对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等文化模式一往情深,体现出对所谓“东方神秘主义”的巨大兴趣。在这其中,德国汉学家理查德·威廉父子得到中国学者宋乃宣的协助,试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研习《易经》;后又简介给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荣格是一位观测敏锐、涉猎广泛的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通过威廉的译著,荣格认识到:《易经》是通过一整套符号来体现宇宙原型的。它通过阴阳的交互作用,将宇宙万物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后又经历代学者的阐释发扬,形成了具备东方智慧特性的伟大哲学思想。从《易经》当中,他不但看到了与自然概念相同的观点,更看到了它对人类心理转变的巨大力量。他以为,《易经》所体现的中华精神能够填补西方精神的片面发展,能够使西方人的世界观发生根本变化。他说:“这是一个阿基米德点,凭借这一点,我们的西方心态将被撬离其基础。”                     在荣格看来,《易经》没有对将来的预言,它不一样于一般的“神谕”,因而也没有宗教的成份,但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悔过和道德观上的变化。《易经》的答案往往遵照着一定的轨道和模型,因此占卜者不会感到“异化”。《易经》规劝占卜者怎样将主客观融为一体,顺应环境,这与荣格心理学上的“共时论”不谋而合。                     共时性(synchronicity)是指内在事件与外在事件同时发生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巧合,用以解释那些有时说不清的转变为现实的内心预感,或同时发生在两方面的偶然巧合等。荣格创造出这一理论,便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他以为,中国的科学并不像西方科学那样建立在因果标准基础上,相反,古代中国智慧关心的是共时性标准。这在西方人看来显然是不可了解的,然而,荣格本人却数次体验到这种标准。1928年,荣格曾画了一幅曼陀罗图画:画的中央是金色城堡,四周围绕着城墙,尚有护城河等。画完成之后,荣格意外地发觉,这幅画的色彩和构图很像中国画;很快,他便收到了理查德·威廉的来信和《太乙金华宗旨》的译文;在他心灵深处,一个对中国文化的共鸣被激发出来,他以为这便是“共时性”。                     通过深入的考查,荣格发觉,《易经》中所说的“谨慎”并非泛指“小心”,更不是指庸俗地为钱而谨慎,而是要求人们致力于“道”、“善”和“大同”的真理。只有这么,生存才不但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才具备实质上的意义。对于人类的灵魂而言,这便要求我们接收现实,迎接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失望的情绪只会妨碍内心的“变”,依附于物质主义则更会偏离自我;人类若以卵击石或倒行逆施,则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由此,荣格引起出“个体化过程”的观点。                   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决非没有共通之处:在作为“人类”这一点上是没有区分的。也许,西方学者研究中华文化远不如中国学者透彻贴切、原汁原味;但对不一样种族、不一样国家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来说,仍大有裨益。从这一角度上讲,《易经》不不过一部儒家经典,也是西方人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荣格也不但仅是一位独具个性的心理学家,更是一位传输东方文化的使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荣格推崇东方文化,以为东方人的思维向世界展示了更开阔、更深奥、更高级的了解力,东方的智慧并非西方人印象中的怪诞和迷信,它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直觉领悟能力。但另首先,他并不因此而以为西方人要抛弃自己的文化之根,更不赞同不假思考地模仿东方修炼的形式与皮毛;因为,中国花费了几千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文明,西方不也许管中窥豹、瞬间领悟。                   天外有天,“井蛙不可语于海也”,闭关自守者无异于敝帚自珍、井底之蛙;不过,开放不等于崇洋,当代化也不等于抛弃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中国自“五四”以来,在看待中国老式文化上,常有矫枉过正之误,这是值得中国学者和一般民众引起注意的地方。外来文化虽有它的特点、优点,但也决非尽善尽美、贴切合用。依我的见解,在怎样看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荣格就可算作一位相称理智的学者。 生命之流——心理能量     我一开始学习心理学,是读一本心理学流派简介的书。目前回忆起来,这是我的幸运。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心理学和物理学、生物学有一个很大的不一样。物理学象一棵树,树干是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认可的基本定律,在这个树干上,分出物理学各个分支;而心理学象灌木丛,它没有大家都公认的基本定律,各个学派有自己的基本定律。假如我一开始看了的不是简介流派的书,而是某一个学派的书,我就轻易以为这就是心理学的基本定律,从而限制了我的选择。 在学习了各个学派的观点后,我发觉各派的观点都有道理。实际上,心理能够用不一样的范式体现。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从精神分析开始的那个心理动力学的范式。下面是我对心理的了解,其基础是精神分析的心理能量学,当然稍有变化。 第一节       心理能量及其产生 一、心理能量 早在心理学产生前,人们就有一个直觉,以为有一个生命力,它仿佛一个流体。生命力多,人就会活的很有生机;生命力少,人就萎靡不振。在心理学中,我们以为,这个生命力能够说成是“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不能象测量物质能量同样,用物理学的措施测量。因而某些心理学家在物理学家的面前很有自卑感,他们以为象电能、动能、光能等等能量形式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能量则只是一个假设性的概念,是不是真存在极难说。在这些心理学家的心目中,除非有一天,科学家测量出心理能量是身体里的一个生物电能量或者化学能量,否则就不能说心理能量存在。 心理学家在物理学家面前的这种自卑由来已久,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就是在极力模仿物理学,在谋求物理学同样的客观性吗。不过这自卑本来是大能够无须的,因为伴随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机械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越来越式微。当代的物理学家发觉,物理学中的“能量”也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也不过是为了阐明某些物质运动的现象而假设的存在而已。本来它和心理学中的“心理能量”概念就没有什么差异,都是为了解释现象提出的概念。 物理学和心理学是两个不一样的科学。心理学不需要还原为物理学。 心理能量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应当和物理学中的能量概念同样,是一个较为基本的概念。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以为这种生命力归根结底是一个性的能量,虽然弗洛伊德的性的概念是广义的,不过“心理能量都是性能量”这个假设还是受到了怀疑。在晚年,他徐徐转向说这是一个“生的本能”。 荣格就提出把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表示人的生命力,而不说成是性能量。 当然,这个能量不是用物理的方式能够测量的,它不是一个物理学的能量。不过,心理动力学的治疗实践中,每一个心理咨询者都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这个能量的存在。我们能够看到有人在顺利的时候,体现出的激情和欢乐,看到在逆境中,他们的顽强,我们就会懂得他的生命力诸多。也许以后我们的心理测验深入发展,我们会有象测量智商同样的测验,去测验一个人的心理能量的大小。 意象对话接收心理动力学的观点,同意有生命力的存在,也同意用里比多这个术语称呼它。我们对里比多的解释和荣格是一致的。 二、生命力的产生 心理能量的产生,有2 种形式。一个是在适当的心理状态下,心理能量自发产生,有如泉水在心中流出。另一个是在激发了某种本能时,激发的心理能量。 在我们想象这生命力的时候,我们常常把它想象为两个意象之一:水或者火。这两个意象都能够反应生命力的某些特点。 生命力的源泉,在哲学的角度上看,我以为归根结底是宇宙中生生不息的一个能量,也就是赫拉克里特所说的“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宇宙中的这“活火”沟通,从这活火中得到无穷无尽的力量;或者说,是犹如泉源中泉水源源不停地流出来。在体验上,这生命力是一个光明澄澈、一个极限的欢乐(如贝多芬的欢乐颂)、一个没有内容的空又是无限的创造力,有如太阳的光明源源不绝,有如浩瀚银河旋转不息。这也许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不过,这种境界多谈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和多数人的生活相隔太远了。 在这么的特殊的状态下,人感到自己心中能量源源不停,这些能量自发产生而自己流走。这些能量的效果是,人会有一个有活力的感受,有一个被中国哲学家王阳明称为“大乐”的感受,或者是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 相对类似这个状态,是在心境非常愉悦而又没有思虑的时候,例如在很美的森林中或者海边,这时候也会有自发产生的能量,让人有生机勃勃,满身有劲的感觉。 这么产生的能量,是流动的,没有或极少受妨碍。 这么产生的能量,没有和某种特定的本能结合,也没有和某种详细的情绪结合。体现出的是比情绪更原初的状态。 另一个是本能力量被激发。 我们取得生命力,重要是从我们的本能中取得。当一个情境需要生命力的时候,因为本能的存在,在本能中激发出了生命力。当我们被一个异性吸引的时候,在性的本能中激发了我们的生命力。于是我们变得活跃、变得不知疲惫、激情澎湃、或者妙语连珠、我们焕发出了光彩、我们愉快。当我们开始了一个竞赛的时候,我们的另一个本能中的生命力被激发。这生命力能够说是储存在这个本能中的,就象太阳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变成了木头中的能量。当我们燃烧这木头时,木头释放的热能就是它储存的太阳能。 心理能量被激发后,体现为一个兴奋、激动、唤起,一个内驱力或动机,继而往往会体现为一个情绪。 心理能量激发后,由潜在的能量变为现实的能量,就有了基本的形式。心理能量最常见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性的能量,另一个基本形式是进取的能量。 当本能体现为一个情绪后,这股心理能量就加入情绪中,成为情绪能量。 情绪中是包括着认知成份的。例如,一个人在肯德基快餐店买了一份鸡放在桌子上,然后一去买了一份薯条。回来后,发觉一个陌生人在吃自己的鸡。这时,袭击本能被激发。假如他这时仔细看看,发觉自己看错了,自己的鸡在另外一个桌子上,就会产生惭愧的情绪。而假如他没有仔细看,心里以为他人在偷吃自己的东西,就会产生生气的情绪。因此,是惭愧还是生气取决于情绪中的认知成份。 在本能被激发的瞬间,心理能量就被激发出来了。在情绪产生后,这心理能量就有了更详细的形式,是惭愧形式的,或者是生气形式的。虽然情绪不一样则心理能量的形式就不一样,不过心理能量的量是相同的。这个人有多少生气,他假如不生气而惭愧,他就有多少惭愧。 第二节  生命力的释放 一、正常的释放 假如没有障碍和其他异常,里比多就会通过自然释放。自然释放时,我们会有某些内在的行动,例如激发想象、想象就是内在的行动;我们还会有外在的行动,例如我们在性的能量被激发的时候,会和异性亲近。在里比多自然释放的时候,我们会有对应的情绪,或者是喜悦、或者是生气。不过在这时会有一个畅快的感受,就是情绪得到了宣泄的畅快感。虽然是所谓悲观情绪,假如自然的宣泄了,人也会有一个畅快感。例如,虽然生气是一个不愉快的情绪,不过假如你能够在生气的时候痛痛快快地打一架,或者痛痛快快地大骂了你的敌人,你会有一个畅快的感觉。在一个人悲伤而又哭不出的时候,协助他的人会激励他哭出来,因为一旦痛哭一场,他会有一个放松的畅快的感觉。人们会形容说,这仿佛一个被水洗过的感觉,或者说是雨过天晴的感觉。这个象征是有道理的,因为假如用水来象征里比多,它的释放过程正是仿佛雨过天晴,仿佛急流流过。 二、压抑 里比多有两种“不正常的”运动。第一是被压抑,第二是“沉溺”,背面我会解释什么叫做沉溺。在这两种情况下,里比多没有自然地象江河的水同样顺畅地流走,于是带来了人的不畅快的感受。 压抑,是第一个。对什么是压抑,精神分析理论中已经有了十分充足的分析。对熟悉精神分析的心理学专业人士来说,本不需要我再多说。对不十分熟悉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家和其他读者,我们能够简单地解释一下。压抑指的是对本能的冲动,有另一个力量在压制它,不让它自由地释放。压抑的作用有如大坝,它把里比多的水流堵截起来。 这当然有它的益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对性的冲动的压抑,能够让人们把这些能量升华,做某些创造性的事情。我们假如真诚某些,不装模做样,就不能不认可他的话。假如不是为了有更多的钱,好让自己在异性的面前更有价值,也许在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行列中,就会少诸多的男人。假如不是希望自己有更高级的衣服和化装品,好在异性面前更漂亮,女人的工作欲望也会减少诸多。 荣格也举出过很精彩的例子。他发觉有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在臼米的时候,是一面臼米,一面唱着色情的歌谣的,歌词大意是把手里臼米用的木棒说成是男性性器,而把凹进去的石头的臼说成是女性的性器,于是臼米就仿佛是性交。 不过,压抑过度则有坏处,就象大坝蓄水过多,就会给大坝导致太大压力,一旦大坝垮掉,就会泛滥成灾。心理疾病就与此有关。 三、沉溺 有关沉溺,精神分析理论好象没有包括。而现实疗法的创始人格拉塞有过某些描述。沉溺指的是一个循环:情绪的释放中,激发了某些意象、思想,这些意象和思想引起了某些外在的行为,这些行为创造了一个外部的环境。而这些意象、思想、行为和环境都能够作为激发原因,再激发出新的情绪来。假如所激发的情绪和本来的情绪是同样的,就会形成一个循环。这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就会长期沉溺于这个情绪中。 沉溺于积极情绪的最佳的例子是恋爱,愉快激发出对恋人的积极的想象、喜悦的思想和爱的行为。因为把对方想象得很好,因此激发了爱;因为喜悦的思想,因此激发了爱;因为你爱他(她),因此他(她)也爱你,这更激发了你的爱。于是你有新的爱产生。循环开始了。 而在夫妻吵架的时候,事情就相反了。你生气,而生气引起悲观的想象、思想和行为,引起环境的悲观变化,又激发了新的悲观情绪。 无论是压抑还是沉溺,都能够看作是能量的相互作用。压抑一个能量的力量,是另一个能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压抑的是本我,压抑本我的是自我和超我。而弗洛伊德也指出,自我和超我的能量,归根结底是本我能量中分化出去的。 以性压抑为例子:仿佛有一个能量,在不停地呼喊着,“我要性”,而另一个能量,则不停地说,“不能够,你目前要性是不好的”。这2个声音我们听不到,不过实际上日日夜夜在不停地在呼喊着、言说着,冲动和压抑之间的平衡是它们2个声音之间的动态的平衡。 沉溺也是同样,2个能量相互勾起,绵绵不绝。   第三节   化身为意象的压抑和沉溺 精神分析理论以为,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有压抑存在,人们不也许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本能冲动。例如。对性的本能压抑得太多,人就也许会产生心理疾病——例如性变态、对人恐怖症、强迫症等等。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离婚的女士有强迫症状:一到公共场所,她就会忍不住想,“我万一把自己的衣服都脱光了怎么办?”为了预防自己脱衣服,她只好在每次出门此前,都把自己的衣服缝起来。这个症状的产生,显然是因为她长时间没有性生活,而性冲动又比较强烈,她只好压抑自己。长期压抑,就产生了这个症状。 冲动和对这个冲动的压抑之间的关系是能量的动态的关系,不是静态的关系。2个能量之间,象2个力士在角力。如这个女士的潜意识中,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喊“我要脱衣服”,而另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回答“不能够”。假如有一次没有回答“不能够”,则脱衣服将转化为行动——因此这个离婚女士会胆怯出现这个情况,不过实际上,这个回答“不能够”的声音是不会忽然不发言的。 这些“呼喊和回答”就是心理冲突,严格说,它们并没有出声说话,我说它们在说话,不过是一个象征,它们不过是某些能量的运动。它都是在潜意识中。在乎识中,我们没有听到自己日日夜夜在说这说那,因此我的这些理论听起来似乎不可信。不过,假如我们有某些措施,或者有什么尤其的状态,我们实际上就能够听到看到这些能量的运动。能量的运动会化身为某些声音,或者形象而体现出来。 例如在精神病患者,他们内心有某些自我毁灭的冲动。而精神病是“原始认知”主导的,于是这些冲动就会化为他们听到的声音:他们会听见有人在诅咒他,骂他;或者化身为意象:他们会产生幻觉,幻觉中有魔鬼来害他。 在梦中,这些心理冲突也是化身为意象。你的冲动以一个形象出现,而压抑这个冲动的能量以另一个形象出现。例如这个简单的梦:“我到邻居家的果园里,想摘一个苹果,不过一只狗向我狂吠”。想摘苹果就象征着想和邻居的妻子发生关系的冲动,而狂吠的狗就是压抑这个冲动的老式道德所具备的能量。 利用意象对话技术,在醒着,我们也能够看到各种化身为意象的心理冲突。试举一例:一位女士,在被诱导做想象的时候,想象出了一个很丑的人,这个人没有眼睛和鼻子、个子很矮、很僵硬。 通过度析,这个女士的心理问题是她很自卑,她以为自己的眼睛太小,相貌丑陋。 这实际是一个沉溺,沉溺于自卑中。我能够简化地说一下这个过程:一次她对镜自照,发觉眼睛不够大。于是对自己说,我眼睛太小了。这句话唤起了一个沮丧的情绪,带来了一股能量。这能量使她在内心说“你真丑”。这句话又带来了新的沮丧情绪。这情绪在内心唤起了一个意象,一个眼睛很小的人的形象,然后说“这就是你”。……不停地相互激发,新的意象越来越丑,想象中的眼睛越来越小,就形成了“无眼睛的人”的形象。 压抑有3种发展方向,也许会保持长期的稳定的平衡。也许一方压倒了另一方,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冲动和行动,例如一个老实人总被欺负,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杀了那个欺负自己的人,不过另一个内心声音说“还是再忍一忍吧,不要出人命”。最后,在某一天,他忍无可忍就把对方杀了。第三种发展是愈演愈烈,冲突愈来愈强。例如,性的能量是会不停被激发的。性压抑越久,被压抑的性能量越多,压抑它的能量也被迫越来越大。再例如,为了保险,压抑的力量也许会过度。而被压抑着为了不被压灭,也加强自己,双方都加强了能量。就仿佛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竞相扩充军备,投入资金。 沉溺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假如没有其他能量介入。沉溺或者是维持在一定水平上,或者就会愈演愈烈。 考核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医师/药师资料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