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期货研究》0606.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341270 上传时间:2025-02-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货研究》060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期货研究》060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扣扣:壹肆柒陆路壹壹陆玖 Mobile:壹伍伍伍柒壹柒柒伍玖壹 【特别关注】 美元强势未了 商品“空”气犹浓 【开利综合报道】5月以来美元指数走出一波凌厉的单边上涨走势,并且在突破80整数关口后呈现加速上扬的态势,当前美元指数已创出近10个月来新高,这让以美元计价的商品显著承压。美元指数走出中长期底部后对大宗商品构成沉重压制,如果单从美元的角度来看,商品弱势还将继续。 三大动力推升美指 此轮美元指数强势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欧债问题持续发酵。5月初,荷兰内阁集体辞职和法国新总统上台,这直接引发投资者对欧洲政治局势动荡的担忧,美元指数经过充分调整后重回升势;5月中旬,在希腊第一轮选举中因各党派得票率过低导致组阁失败,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增大,美元指数突破80后大幅走高;5月下旬,希腊第二轮选举中新民主党得票率一度超过反对紧缩的左翼激进联盟使得美元指数一度出现调整,但随后西班牙再度爆出的银行问题和西班牙及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还是令欧元承压,美元指数继续强势上涨。 其二,美国QE3有较大不确定性。从美联储本年度8次议息会议安排时间表来看,5月份是一个真空期,自4月25日公布利率决定到6月19日-20日两天议息会议将近间隔2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大家对QE3的炒作有所淡化,这是5月份美元指数强势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三,大量避险资金涌入美元。进入5月份,大量避险资金涌入ICE美元指数期货市场,美元指数期货总持仓和净多头均出现快速的回升,截至5月25日当周,美元指数期货持仓量达到76744张,逼近2008年9月份高点,净多头达到41635张,较5月初低点增加超过3.1万张,重新回到历史较高水平,显示出基金比较看好美元后市,这也是5月份美元指数快速上涨的重要推动力。 美指形成技术性突破 就技术形态来看,美元指数在80附近经历长达半年的震荡整理后,5月份终于迎来有效突破,这标志着美元指数走出中长期底部区域,并且,美元指数均线系统呈现多头排列格局,因此,美元指数后市仍将继续走强,但短线需关注2010年8月份高点83.5附近的阻力。 在欧债问题持续发酵和大量避险资金涌入美元的背景下,美元指数中长线仍有继续上涨的可能,这对大宗商品中线走势是不利的,但就短线走势而言,考虑到本周有欧洲央行议息会议、美联储褐皮书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国会证词等敏感因素,美元指数在前期技术性阻力位83.5附近遇阻震荡整理的可能性较大,本周商品经历快速下跌后,可能迎来短暂的喘息机会,或者说商品进一步下跌后不排除有弱势反弹的可能。但是,在整个大宗商品仍处弱势的背景下,仍不宜盲目抄底。 经济复苏遇寒流 商品市场加速赶底 【开利综合报道】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引领经济复苏的“双引擎”熄火引发了市场新一轮的恐慌(“双引擎”指中美两国)。目前看,中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破8是大概率事件;而美国一季度GDP下修,以及楼市和就业市场重新疲弱暗示二季度GDP将进一步放缓。对于大宗商品而言,原本进行的去库存过程将停滞,需求前景愈发暗淡。 通过对比商品的历史走势,中国因素自2003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旦中国GDP破8,那么对商品价格形成致命打击。先行指标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较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结束了5个月的升势。其中,新订单指数较大幅度回落,预示未来企业开工率可能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速可能继续回落。 作为大宗商品“消耗大户”,新兴经济体经济暗淡,大多数新兴市场银行业压力渐增,资本外逃的风险隐现。最重要的是,一季度支撑经济复苏信心的美国经济复苏也逐渐降温。美国5月份就业数据和制造业数据下滑,继欧洲陷入温和衰退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之后,另外一个引擎也面临熄火。 希腊退出欧元区、西班牙银行业危机和意大利等债务问题将成为市场的三大风险点。尽管欧洲局势失控仍是小概率,但是,欧元区各方就财政紧缩、刺激经济和资金援助成本等方面的分歧会导致同步性的救援措施迟迟难以出台,从而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也不例外。 国内刺激政策效果滞后。首先,不同于2008年,基建等投资性项目政策空间较大,而当前发改委储备的项目不足,地方财政经过“4万亿”和房地产调控之后面临弹尽粮绝的地步,而且很多地方政府还在消化“4万亿”带来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高企等负面影响。如果政策放松过快过猛,房价反弹导致房地产调控功亏一篑,以及资产价格泡沫卷土重来。在这种背景下,政策制定者显然难以如同2008年时那样向公众公开释放通胀和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 尽管市场认为当前政策类似于2008年,然而,今年投资资金倾向于实体经济,但不包括房地产,且投资基数明显要小。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和保障房则将受到地方政府财政的影响。此外,土地收入的下降可能对保障房的资金产生制约。况且,刺激政策效果滞后大约2~3个月。 其次,流动性溢出效应相对较小。一方面,房地产不属于政策包含范畴,政策调控和房价下跌导致房地产不是资金流向的首选;另一方面,当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银行体系还是大型国企,都处于过去10年以来杠杆率最高的水平,杠杆难以提升导致政策效果递减。最后,当前政策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暗示决策层可以容忍经济平稳放缓,主要是要防止硬着陆出现。 总之,短期商品市场将加速探底,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胀因素淡化都导致工业品和农产品仍在“熊途”。从长期来看,低迷的经济会倒逼救市政策出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会助推商品低位反弹。但是,由于政策只能起到平滑经济衰退的坡度,而不能激发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到来,商品重回牛市还需时间。(程小勇) 对冲基金看淡大宗商品 商品后市看欧洲 【开利综合报道】随着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恶化、美国就业增长趋缓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对冲基金连续第三个月看淡大宗商品,为全球危机以来最久。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数据显示,5月29日当周,对冲基金经理削减了18种美国期货和期权的净多头头寸至62.0275万份合约,削减幅度达8.1%,月度削减幅度达26%。目前铜、石油、取暖油、玉米、黄金和白银多头头寸均降至年内新低。 5月里,标准普尔高盛商品现货指数的24种原料指数下跌13%。对冲基金Stifel Nicolaus &Co的Chad Morganlander表示,在全球宏观不确定情况下,大宗商品继续受到冲击,欧洲无视投资者要求控制风险的愿望。 中证期货副总经理景川表示,美国仅因5月非农就业数据不佳就推出QE3的概率不大,虽然美国现有的宽松货币政策会继续,但目前影响全球商品、经济的主要因素仍在欧洲。“可能会‘赖’在欧元区。”景川认为,按现在情况看,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性比较小,解决欧元区问题会是长期的问题,不会像次贷危机时货币政策推行QE就能解决。 对于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景川相对谨慎但不悲观。他指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外贸依存度高,去年欧洲已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果欧洲订单大量减少,对中国国内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由欧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大规模的系统性风险,进而对中国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偏小。 【热点聚焦】 宏观利空重压 金属价格难涨   【开利综合报道】5月的国内外有色金属市场跌声一片。有色金属价格此番下跌的直接导火索是希腊大选后政治局势恶化,再加上法国总统选举奥朗德当选意味着法国可能胁迫欧盟改变目前的欧债援助政策,沉重打击国内外有色金属市场。   实际上,金属市场价格的下跌更是长期以来各国经济不振、中国需求疲弱等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从国际市场看,前期是美国经济复苏不力,现在是欧洲经济问题多多。最新的Markit欧元区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为45.0%,已连续多月降低。从中国经济看是发展动力不足,政策空间有限,中央政府陷入两难之中。   宏观经济因素是金属下跌的根本原因。在希腊选举之前的4月初金属市场的跌势就已经开始。4月上旬,以铜为主的工业金属跌破其前期持续2个多月的横盘整理区。宏观经济因素利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金属上,也表现在其他大宗商品和股市上。   从更长的时间看,不利的宏观经济面早已影响到金属的需求,对金属价格形成压力。这从作为全球最大金属消费市场的中国可以看出。今年初以来,中国的有色金属需求一直没有启动,整个市场表现疲弱。在本应是中国有色金属消费的旺季,下游铜加工企业普遍订单不足,开工率下降。去年底我国月度铜材产量已达到102万吨~105万吨水平,但今年2~4月的月度产量均为98万吨,也就是说前几个月铜平均消费量还不及去年底水平。   铜的情况基本可以代表整个有色金属行业的情况,需求不振是金属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造成金属消费不振的原因正是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从国内看,由于4万亿投资在过去2年中的透支,中国工业目前可发展空间严重缩小,电力、家电、房地产、高铁、高速公路等主要的用铜行业都出现发展趋缓甚至萎缩。从出口看,今年头4个月我国出口总额593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仅增长5.87%,远低于过去几年同比增长20%~30%的水平。   有色金属的需求不振使其库存高企。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库存看,年初以来LME库存中仅有铜库存在降低,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去年9月份开始铜进口量大幅增加,大部分的铜都运到中国。LME铝库存近500万吨、镍库存10多万吨、铅库存35万吨均处于历史高位,锌库存94万吨较年初也有所增加。上海铜、铝库存自去年底以来都有过大幅增长过程,目前虽有回落,但铝库存32.3万吨、铜库存15.7万吨的水平都不低;锌库存则一直处于35万吨以上的高水平。目前上海保税区铜库存55万吨左右,也处于高水平。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最新报告显示,截至5月22日,基金在纽约铜上持有净空头寸10098手,表明国际市场上对商品价格方向最敏感的基金不看好未来铜价。总之,希腊选举引发金属价格的下跌,但这更是金属需求不振的结果,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后期宏观经济面不好转、消费不见起色,有色金属将延续弱势,难以大幅上涨。(刘立斌) 基本面弱势难改 沪钢重回跌势   【开利综合报道】随着可能推出刺激政策的利好消息逐步被消化,钢市又重新回到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同时外围市场又受欧债危机及美国经济数据不理想困扰,所以钢材价格经过短期的反弹之后,又开始步入回调步伐。   沪钢前期上涨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但是下跌只在一瞬间,一个月的时间即跌回前期低点4000点。由于受到疲弱的PMI数据,以及国外欧债危机及美国经济数据低于预期的影响,经济下滑又进一步得到确认,这无疑催生了市场对政策刺激的预期。5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重点强调“稳经济”,为此推出11项措施,其中两项有利于钢材市场:其一,推动保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其二,推动“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能源、电信等领域建设。5月26日,国家又批准宝钢、武钢1300亿元的项目,大力提振了市场,凸显对钢材交通业的重视。并且,市场对后期进一步政策的推出充满期待。   库存维持高位,去库存化还需考察。沪钢前期的下跌与库存也不无关系,库存下降缓慢,乃需求低迷所致。那么从5月25日的去库存情况来看,全国螺纹钢库存减少量是13周以来最大一次,为690.65万吨,与上周相比,库存减少21.88万吨,这主要是由于整个市场降价出货,新订货量减少,导致库存减少量有所放大。但从6月1日的数据来看,全国螺纹钢库存小幅减少,主要原因是全国各地均有钢厂新资源陆续到货,相应地抵消了市场部分出货量。去库存速度经历了前周的大幅下降,回归到上周的小幅减少,给市场造成较大压力。库存持续高位,以及去库存化速度时快时慢,一直未有持续性,对沪钢价格造成较大“隐患”,因为这反映了需求的不景气依然困扰市场。   部分钢厂停产,供给量有所缩减。据中钢协统计,5月中旬重点钢铁企业粗钢日均产量169.21万吨,环比下降0.35%。预计5月中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203.95万吨,环比下降0.25%。粗钢日产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钢厂亏损,部分钢厂检修停产所致。今年粗钢产量的峰值来得早,也来得快,那市场对后期,尤其是6月份,预计会有更多钢厂进入到检修停产的队伍中来。这样的话,将较大的缓解钢材市场的供应压力,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对价格上行提供支撑。但是在预期未有兑现之前,粗钢产量仍是在高位,对价格压力仍然比较明显。   虽然国家继续推出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较大,但前一轮刺激的利好消息已经基本消化,市场又重新回到基本面主导的氛围中,而基本面上,供需矛盾仍是主要问题,同时,外围市场又受欧债危机及美国经济数据不理想困扰,所以建议短线以偏空思路为主。后市还需要关注刺激政策是否持续推出及钢厂减产情况而定。 若希腊退欧 中国有色金属将承压 【开利综合报道】据媒体报道,中国政府已下令研究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应对方案。若一旦希腊退出欧元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遭打击。花旗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比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概率在50%—75%之间,时间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进程的关键在希腊6月份的选举结果及上台政府的政策方向。   “末日博士”努里尔•鲁比尼:希腊明年可能退出欧元区,欧元区最终将解体,今后数年间将有两至三个国家退出欧元区。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古拉•博里:目前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风险确实大幅提升,但由于退出对希腊自身和欧元区均弊大于利,因此希腊最终应会留下。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雅各布•基尔克高:希腊不太可能在今年离开欧元区。支持紧缩政策的政党联盟在6月份的选举中胜算较大。就算反对紧缩政策的左翼政党赢得选举,希腊完全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依然不大,希腊可能继续留在欧元区,但将失去外部援助。   据媒体报道,中国政府已下令研究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应对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加强监管跨境资金流动,以及推出进一步稳定经济的措施等。消息人士说:“这非常紧急,中央政府要求每部门都要分析应对希腊脱欧的措施,并尽快提出各自的方案建议。”香港一位中资银行研究主管也透露,目前各银行每天都要提供一份全球金融市场的动态简报,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据悉,包括工行、中行、交行在内的一些中国国有银行已缩减与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以及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的拆借及衍生品交易,并且其中至少有一家银行缩减了与瑞士银行的交易。这些中资大型银行是在去年末以及今年初采取上述举措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高峰时期,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部分中资银行受到了严重冲击,原因是它们未能及时削减对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敞口。   毫无疑问,希腊危机将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和震荡,能源、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将在第一时间接受重创,与其关联较为紧密的中国企业将再次经受市场的严峻考验。若希腊退欧,由此催生全球资金风险偏好转移、避险情绪回潮等,会传导至国内股市及期货市场等。而这种市场悲观情绪,可能进一步挫伤投资和消费信心,加剧有色金属资本市场资金流出,并进一步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由于中国正在实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的宏观调控,对房地产的调控已使其增长动力放缓。而出口放缓,不仅将削弱出口部门的增长动力,也将削弱为其提供能源、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的上下游关联部门的增长动力,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不过,鉴于主要有色金属出口受国家严格保护,这部分冲击力度估计不是很大。   从微观层面看,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企业生产和出口将遭受打击。尤其表现在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光伏产业、家电等有色金属的下游应用产业。一旦这些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国内消费能力有限,将令本就已经非常疲弱的有色金属下游需求更加萎缩,全产业链将承受巨大压力。 【市场要闻】 原油期货年内推出 中国填补原油“亚洲价格” 【开利综合报道】上期所向业内公开的原油期货初步设计方案规定,原油期货合约交易单位为100桶/手,最小变动价为0.01美元/桶或0.1元/桶,每日涨跌停板不超过上一个交易日结算价的±5%,最低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7%。原油期货的交割品级为“中质含硫原油”,市场采用净价交易,即报价不含关税与增值税,在参与主体上对境内外投资者开放。 中国填补原油“亚洲价格”   初步方案后来被上期所归纳为“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上期所希望在顺利推出原油期货之后,中国将成为继美国、英国后推出第三个全球性原油期货市场,成为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亚洲价格”。多年来,由于原油“亚洲价格”长时间的缺失,导致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等国家在原油贸易中,常常要比欧美等国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根据英国石油集团公司(BP)《2030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能源需求总和将占全球需求总量的35%。未来围绕石油的核心矛盾,将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步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与OPEC之间的供需稳定问题上。亚洲的能源定价中心如能尽早形成,将能大大扭转全球石油贸易体系中“亚洲溢价”的不平等现象。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表示,每年进口量约9亿吨原油的亚洲地区,却没有自己的原油计价体系,主要参考布伦特和迪拜原油计价体系计价,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亚洲地区没有原油期货,中国又是原油的大买家,这使得中国推出原油期货具备了很好的市场时机,外国投资者应该会有兴趣。虽然中国推出原油期货反映了地区的供求,但一个产品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美国期货业协会(FIA)主席、CEO沃尔特•卢肯表示。 计价和结算:人民币还是美元   原油期货是最重要的石油期货品种,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货有4个: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和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新加坡交易所(SGX)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它们都是以美元计价,而我国原油期货究竟是跟随世界统一潮流采用美元,还是保持自身特色采用人民币成为最大的悬疑。此前的初步方案中,唯一没有确定的就是货币计价以及结算方式。 采用人民币或美元计价和结算,积极争取外汇实行总额控制、统一监管、敞口额度内自由兑换方案。卢肯表示,目前人民币并没有实现可自由兑换,因此在中国原油期货用合同货币计价有个选择的问题。在卢肯看来,人民币或美元其实各有益处。中国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采用人民币也不用担心缺乏交易主体,选择人民币计价也不必担心外汇风险的问题。 另一方面,美元计价则利于增强国际投资者参与这个市场的兴趣,提高流动性。但最终采用什么货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这需要中国监管者和上期所自己权衡。据了解,选择货币币种犹豫不决的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利益考量。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认为,如果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希望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其中,那么美元是世界上普遍认可的货币选择。这种计价货币和境外参与者的期货保证金,都必然要求现行的外汇政策针对原油期货的特点做出特殊规定。 另一方面,经营资质也是一个问题。交易必须合法,就要求原油期货参与者必须有原油经营资质,需要有商务部颁发的经营牌照。因此,在最初的重启原油期货的方案中,由上期所、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证监会期货部等共同起草并修订,其原则性框架包括美元计价、基准油、离岸交易、保税区交割四大方面,并没有把人民币计价考虑其中。不过,一位参与原油期货方案咨询的业界人士表示,央行更愿意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不仅有利于外汇风险的掌控,也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而商务部更愿意选择美元,这样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吸引更多外资。   上期所目前也无法擅自表态,他们担忧在我国汇率改革和利率改革都没有推进到位的前提下,倘若采用人民币计价可能会让境外投资者暴露在更大的汇率利率风险敞口下。如果因此无法吸引足够的合格境外期货投资者,市场参与者的单一化可能既无法实现“国际平台”的初衷,也会让原油“亚洲价格”的梦想落空。 倒逼成品油价改革   “自原油期货重启开始之后,传闻还有些反对的声音,主要是来自于‘三桶油’。他们担心一旦原油期货推出,将很大程度上丧失对于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的话语权。”一位期货业资深人士表示。此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研究院研究员管清友指出,由于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垄断了国内的油气资源,因此他们不需要通过期货套期保值进行风险对冲,缺少参与原油期货市场交易的动力。相反,原油期货这种市场化的改革可能会进一步促进放开国内原油进口权,从而对三大石油巨头的既得利益产生冲击。   上期所总经理杨迈军曾表示:“目前国内的石油产业和市场很独特,基本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和发改委来主导。那么要把市场组织起来,最基本就是减小行政干预,能够让国际投资者也能参与其中。”由于原油期货品种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品,它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迅速且独立地反映原油市场供需情况和原油基准价格,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其挂钩按每日进行调整,那就不需要国家发改委采用较为复杂的计算方法测算成品油价格调整的时间、频率和幅度,从而对成品油价格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中国石油大学金融学教授、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震坦言,如果中国建立了能独立反映本国市场需求并有国际影响力的原油期货价格,则国内成品油价格与此价格挂钩进行调整即可。特别是与自己的原油基准价格挂钩肯定要比参照国际原油价格更合理。 三地原油变化率破七 成品油调价触手可及 【开利综合报道】6月5日,大宗商品数据商金银岛监测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三地(辛塔、迪拜、布伦特DTD)原油当日均价每桶99.340美元,近22日均价每桶109.575美元,较5月9日基准价下跌7.65%,并呈进一步负向深跌之势。而中宇资讯称,三地原油变化率-7.52%,较前一日降0.73%。今天为调价后第18个工作日。6月9日国内成品油将满足22个工作日的调价条件,由于6月9日恰逢周末,且三地早早破四,成品油调价消息很可能6月8日晚间公布,6月9日零时起调价正式施行。   中宇资讯分析师王金涛表示,根据最新原油价格及汇率等因素计算,5日中宇测算模型的下调参考幅度为610元/吨,首次突破600元/吨大关,假如原油现货价格在未来几天延续跌势,下调幅度还可能拉宽。尽管中东产油国不断增产,国际原油供应量持续走高,然而因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各主要经济体石油需求预期不断下调,令全球石油市场基本面持续疲软。同时,近期各国不良经济数据相继释放,加剧市场参与者的看空心态,致国际油价进入急速下行通道。自5月1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以来,三地原油现货均价亦迅速下跌。   因外盘走势持续看跌,故早在5月下旬三地变化率跌破-4%控制线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二次下调即已确定。此后,国内市场观望气氛日渐增强,市场交投日渐冷清,各价区汽柴油价格相继进入超跌通道。此前金银岛分析师此前预期,本次汽柴油价格将至少下调600元/吨,降幅为近年之最;后期国内柴油价格必将跌破8000元/吨,汽油也将全面跌破9000元/吨大关。而目前,国内0#柴油价格在8200元/吨左右,93#汽油价格处于9650元/吨水平,二者价格距下游业者心理价位尚远。尽管当前各价区主营单位汽柴油价格轮番下调以迎合下游商家操作,但各地区业者普遍冷眼旁观。 金银岛分析师李爽认为,距6月8日成品油价格下调时间窗口开启仅2日,市场观望气氛进一步升温,主营保价赶量的算盘难获市场支撑。预计待成品油调价达成之后,各地汽柴油跌势或可逐渐收敛,市态亦将逐渐回归平稳。但因国内供需基本面依然疲软,故后市国内市场仍面临较大压力。 【市场观点】 天然橡胶行情将继续下探 【开利综合报道】进入5月后,橡胶的供给进入旺季,天然胶市场正处于全球供应量加大的阶段。目前,天然橡胶价格已经自4月底的29000元(吨价,下同)下跌至24000元,跌幅接近20%。整体来看,天然橡胶颓势难改,后市将继续下探。 供应进入高峰期   国际橡胶研究组织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今年天然橡胶产量有望增长3.2%至1130万吨。由此可见,天然胶供应并未受气候影响出现减产现象。橡胶供给增长对橡胶价格上扬形成抑制。   据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ANRPC)及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天然橡胶种植面积接近1100万顷,年生产能力接近1000万吨,其中ANRPC成员国的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92%~96%。近两年橡胶高价位激发胶农的积极性,橡胶的种植和更新发展势头不错。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三大橡胶主产区橡胶稳定增长,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大力发展橡胶产业。   前期泰国一度对本国中心市场的天然胶进行买入,天然胶现货价格受此影响也曾短期企稳。但后期泰国政府并无持续跟进,现货商大感失望。泰国提议联合印尼和马来西亚橡胶协会提振天然胶价格也被印尼橡胶协会否决。在印尼和马来西亚标胶价格优势凸显的形势下,泰国供应商面对近期的销售压力也只能选择低价出货。 需求下降库存高企   中国汽车协会统计显示,今年1至4月,国产汽车产量同比增长0.47%,销量下降1.33%。今年前4个月,汽车产销趋于平稳。4月末,汽车企业库存为75.74万辆,比3月末上升了2.41万辆,并高于2011年的最高水平。从国内情况来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货运物流业量下降,载重轮胎需求减少;工程投资力度缩减,工程胎需求锐减;汽车业增长乏力,乘用胎需求光风不再。山东轮胎企业开工率普遍七成左右,多数厂家库存已超过1个月产量,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5月中旬以来,青岛保税港区橡胶库存又现增长。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青岛保税港区橡胶库存已达17万吨,并且随着6月份贸易商船货到港量的增加,橡胶库存量还将增长。结合目前的全球和我国经济进程来看,6~8月天然胶需求将继续维持低迷行情。橡胶需求不足不利于橡胶价格向上。 原油价跌打击信心   当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破90美元/桶大关,将驱动石油为原材料的合成橡胶价格下降,对天然橡胶价格形成反向抑制作用。欧洲债务危机还远没有解决,世界汽车消费持续下降,大宗商品价格还在探底,这些都不利于橡胶市场做多。   为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防止经济增长出现趋势性下滑,我国将在稳增长的政策上再加力。据了解,我国政府拟出台刺激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下乡等政策预计很快出台。新政策出台对整个市场的提振作用究竟有多大,还需密切关注。(陈维芳) 6月宏观震荡加剧 天胶短时难寻支点 【开利综合报道】5日东京期货天然橡胶开盘尚可,小幅上涨,由于之前跌幅较大,短时来看有一定技术性反弹的需求,但是国内沪胶期货开盘仍旧不济,主力1209合约开盘22580,盘中弱势窄幅整理,午盘后天胶继续下行,收盘当日跌幅达300左右。近期宏观面炒作可能性较大,短期难以寻找支撑点位。 目前综合天胶市场行情分析来看,宏观面对天胶期货影响甚深,基本面方面基本利好难寻,对市场行情走势影响有限,从宏观面来看,欧债问题不断升级加剧,6月份是欧洲最难熬的月份,6月中旬希腊重新进行议会选举之前,投资者对欧元很难重拾信心。此外西班牙金融银行系统问题升级,银行遭遇挤兑,单纯地注资正救不了民众对其信心的缺失。且德国方面否定了包括跨境银行担保,放手欧元债券等救助方法。目前欧洲央行方面压力较大,如果明后天欧洲央行仍难以制定出切实的政策,那么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可能继续承压下行,天胶也不例外。欧洲央行降息稳定市场的可能性较大。 美国方面,QE3量化宽松政策再被寄予厚望,各方经济数据不佳,然而在6月份,市场上所传的任何一种信息都可能将被放大化,市场预期对其大宗商品市场影响较重。此外,亚洲国家或者是新兴国家面对飘摇的欧债问题,全球经济放缓等问题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欧债问题拖得越久,到最后影响最深的是他们。 目前基本面方面,合成胶连续一周企稳,伴随石化企业逆势推涨,合成胶市场报盘勉强持稳。但是整体市场交投来看,市场冷清,进场操作多为小单,且按需采购稳住。投机炒作氛围不再,对天胶难以形成支撑,合成胶泥菩萨过江,天胶的企稳反弹主要依靠宏观影响。天胶基本面来看,产胶国有意联手托市,但是目前大势所趋下,力量显得有些薄弱,部分胶区受胶农抗议影响,原料紧缺,市场报盘相对坚挺或抗跌,但是国内市场进口胶目前货源相对较少,货紧价挺之余,难以引导国内天胶市场报盘。此外近日有传青岛保税区库存再破20万吨。前期所谓的库存压力的真正释放,在欧债动荡加剧和6月船货相继到港的影响下胎死腹中。 目前综合多方考虑,6月份,基本面方面多空能量有限,随机操作为主。宏观方面事件性影响可能较大,被炒作,放大化的可能性也较大。目前市场人士预测,在美国大选来临之前,宏观经济难以稳定,大喜大悲中前进,而大宗商品市场,大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可能性。 夏季备货高峰难改糖市疲弱格局   【开利综合报道】国内糖价自四月中旬攀升至年后最高点6801元/吨后,开始大幅下挫,一度跌破6000关口。国外宏观环境不景气,加上全球食糖供应过剩,走私糖猖狂对郑糖造成较大压力,拖累价格下行。   随着云南产区的收榨完成,11/12年度食糖榨季生产已经结束,食糖产量为1150万吨,较上一榨季高出105万吨,这是国内食糖产量在连续三年减产后首次增加。其中主产区广西产量为694万吨,云南产量201万吨。从目前新季甘蔗种植面积和生长情况来看,12/13年度国内食糖产量将会继续增加。 从销售情况来看,消费旺季迟迟没有启动迹象,市场整体销量清淡,多数商家都以观望为主,订货量较小。根据云南糖协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云南省本榨季糖销量为68.02万吨,销糖率为34.63%;而去年同期销糖率为43.62%。相较而言,今年白糖销售率明显下滑。同时,云南糖企库存大幅度增加。截至4月30日,云南省糖企库存为128.41万吨,而去年同期为93.92万吨。 广西糖协理事长农光将糖销售不畅归咎于走私糖在国内泛滥。据相关人士分析,由于国际食糖进口成本与国内现货价格价差已扩大到1000元/吨以上,造成走私糖数量剧增冲击国内市场。预计本榨季走私糖数量或将超过100万吨,占消费量的7%左右,原本的产需缺口正在被走私糖和配额内食糖进口弥补,使得国储收购并未能提振市场情绪改变疲弱行情。虽然中糖协已出公告,悬赏最高50万元举报走私糖行为,但巨额利润使得走私糖绝难在短期内控制。   再来看一下国际糖市,巴西蔗产联盟预测产糖量有望达到3310万吨;泰国11/12榨季已经收榨,产量1020万吨,出口或将达到780万吨的历史新高;印度政府预估本年度产量为2500-2520万吨。国际糖业组织最近也上调了11/12年度全球糖市场供应过剩量达到648万吨,整体来看,全球供应过剩格局已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糖价疲弱也对国内市场带来较大压力。   从期货盘面来看,近两日内盘在不断修复前期超卖局面,技术上出现反弹需求,但是,考虑到整体宏观氛围不佳,糖市基本面疲弱,仍处于下行通道中,反弹难以持续,郑糖1301可以短线交易为主,等待期价反弹到高位后回补空单,另外,急跌之后也需注意仓位控制可适当止盈,切忌大幅杀跌。 【市场动态】 从玉米增加进口看粮食安全 【开利综合报道】最近,一组关于玉米进口的数据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根据海关数据,今年1至4月,中国累计进口玉米176万吨,已经超过去年全年175万吨的进口量。总体来看,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还是比较高的,粮食安全也有较好保障。 以玉米为例,2011年我国玉米产量达385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3.7%。2004年至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共增产2810亿斤,其中玉米增产1539亿斤、占55%,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也正因如此,面对此次新鲜出炉的玉米进口数据,有一种观点主张玉米应依靠国内种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现阶段农技水平的国情下,应该开放并用好两个市场的两种资源。   这两种观点一种“主内”,一种“主外”,说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从总体上看,过去10年内国内玉米供应充足,玉米价格稳定,但个别年份会出现供小于求的情况。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我国曾在1994年和1995年大规模进口玉米。受到国内通胀预期增强以及国内玉米需求恢复增长的影响,2010年我国同样大幅增加了进口美国玉米,以调节国内供需关系。最近几年之所以玉米进口有所增加,主要需求来自于玉米深加工业产能迅速扩展,据统计,国内玉米深加工产能目前达1800亿斤,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但是,国际市场变数多,完全依靠进口或者主要依靠进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玉米需求快速增长的问题。眼下,国际市场玉米年贸易量1800亿斤左右,仅为我国玉米年消费量55%左右。一旦玉米出口国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或调整贸易政策,我国进口玉米的风险就会很大。因此,还是应当把玉米产业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国内玉米产量继续受国家提高玉米价格的作用影响,国内玉米结余具备提高的条件。玉米结余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充实粮食储备、增强国家调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然也应该看到,随着国内玉米需求增长速度重新达到较高水平,未来国内玉米结余可能逐步下降,玉米供求关系可能向偏紧方向发展,为保障玉米结余处于较高水平,我国需要适当进口玉米,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两种资源。看来,实事求是地立足扩大国内种植规模、提高单产,适当适量进口是解决目前玉米市场需求的现实选择。 巴西下年度大豆产量将反弹至纪录新高   【开利综合报道】巴西豆农正为收成再创纪录打下基础,他们用预售明年作物的收入购买种子和化肥。下一作物年度大豆种植的各项条件几乎完美,早期有迹象显示大豆将夺回被玉米和棉花作物抢走的土地,并将触角伸向未开垦的牧场。 大豆种植面积激增并不令人意外。尽管5月大豆期货价格下滑,但今年以来仍累计上升14%。此外,考虑到2月以来巴西雷亚尔兑美元下滑17%这一因素,价格对巴西农户来说就更加有利了。按雷亚尔计算,大豆价格的涨幅超过24%。玉米价格下滑10%,而棉花价格则大跌18%。甚至是经验丰富的农业学家也对这么多积极因素感到意外。2012/13年度大豆预售的火热程度前所未见,化肥销量增加7%,并且厄尔尼诺气候有望为干涸的南美大地带来充沛的降水。或将再次看到巴西大豆收成打破纪录,巴西大豆产量占全球总量的逾四分之一。   南里奥格兰德州的谷物顾问Carlos Cogo称:“种植大豆的条件相当积极。玉米、棉花,甚至稻米都将把土地让给大豆。”巴西大豆主产区的早期数据表明,种植面积可能扩大200万公顷,或8%。多数增加的耕地来自玉米和棉花,这两种作物在过去两年的耕种比例不断增加。目前玉米价格下跌,国内库存猛增至纪录高位,打消了农户增加种植的想法。但在巴西中西部及东北部的一些边境地区,将有一些处女地被开垦。   2012/13年度巴西也将得到天气条件的眷顾,厄尔尼诺将令美洲地区的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而之前一年,拉尼娜气候引发的旱灾导致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国的大豆产量合计下滑约3000万吨。“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下年度天气将更加潮湿,”巴西当地气象机构Somar的专家称。 “拉尼娜气候已经远离,有70-80%的几率出现温和的厄尔尼诺现象。”   目前想精准测算下年度的大豆产量还为时过早,但私人分析机构Informa Economics预计,2012/13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高达8050万吨的纪录高位,较今年6600万吨的增幅创历史最高。5月稍晚,美国农业部(USDA)曾预计巴西大豆产量将达7800万吨,种植面积将增加150万公顷。分析机构Celeres表示,5月底巴西下年度收获的大豆预售比例触及前所未有的27%。而刚刚收获的大豆销售触及87%的纪录高位,远高于往年同期均值的67%。   “一年前,销量没有这么多,”Celeres的Anderson Galvo表示。多亏了农作物投保,过去一年的灾害并未令农户陷入财政危机。事实上,债务拖欠率创七年最低,为扩大种植面积提供了财力保障。巴西国家农药工业协会(Andef )称,化肥、农药和石灰的销售今年持续攀升。去年巴西化肥销售增加15%至2830万吨的纪录高位,2012年一季度增长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期货股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