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400km_h高铁隧道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优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2217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400km_h高铁隧道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优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400km_h高铁隧道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优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0 卷 第 10 期2023 年 10 月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Journal of Railwa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ume 20 Number 10October 2023400 km/h高铁隧道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优化杨伟超1,2,李国志1,何洪1,刘义康1,邓锷3,罗禄森4(1.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2.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75;3.香港理工大学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香港 九龙 999077;4.中铁二院工程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摘要:国内外已有多条在建高速铁路隧道设

2、计时速达到400 km,随着列车速度不断提高,微气压波产生的负面效应愈发严重。相关研究及工程实践表明,单一型式缓冲结构缓解效果有限,而等截面扩大+帽檐斜切+泄压孔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对缓解微气压波具有更优良的效果。然而国内外对这种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使其满足更多实际场景的要求,针对其泄压孔几何参数进行优化仍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针对这一问题,基于RNG k-双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从首个泄压孔边缘到帽檐的距离、开孔率、开孔数量和环向开孔位置4个方面开展研究,分析在采用不同泄压孔组合型式缓冲结构下的初始压缩波和微气压波的特征,提出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的最佳

3、优化参数。结果表明:相对于首个泄压孔到帽檐的距离为8,16和24 m时,当距离为4 m时,组合型式缓冲结构对微气压波的缓解效果最佳;相对于开孔率=24%,40%和48%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当开孔率为32%时,缓冲结构对微气压波的缓解最佳;相对于设置2个或8个泄压孔,设置4个4 m(横向)2 m(纵向)的泄压孔时,缓冲结构对微气压波的缓解效果最佳;在缓冲结构的环向位置上,在拱顶设置泄压孔,缓冲结构对微气压波的缓解效果最佳。关键词:泄压孔优化;400 km/h高速铁路;组合型式缓冲结构;微气压波;初始压缩波中图分类号:U25 文献标志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

4、-7029(2023)10-3648-14Optimization of ventilation windows of a 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 in a 400 km/h high-speed railway tunnelYANG Weichao1,2,LI Guozhi1,HE Hong1,LIU Yikang1,DENG E3,LUO Lusen4(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5,China;2.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

5、ch Center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5,China;3.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ongkong 999077,China;4.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Ltd.,Chengdu 610031,China)Abstract:Several high-speed railway tunn

6、els with a design speed of over 400 km/h are under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22-10-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78670);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项目重大专项(2021-重大-04-2)通信作者:杨伟超(1978),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及流固耦合等方面的研究;Email:weic_DOI:10.19713/ki.43-1423/u.T20222014第 10 期杨伟超,等:400 km/h高铁隧道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优化worldwide.The negative

7、impact of the micro-pressure waves become increasingly severe as the train speed increases.Relevant studies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s show that a single type of buffer structure has a limited relief effect,whereas the 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 with an enlarged cross-section,oblique cut hat and venti

8、lation windows has a better effect on alleviating micro-pressure wave.However,there has been limited study on this type of 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It is still of engineering value to optimize its geometric parameter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re actual situations.In this research,numerical mod

9、el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NG k-turbulence model and verified by field measurement.Four parameters related to ventilation windows were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ventilation window and the hat,the ventilation ratio,the quantity of ventilation windows,and the posi

10、tion of the circumferential ventilation window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itial compression wave and micro-pressure wave were analyzed using different ventilation windows,and the optimum parameters of the 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 were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

11、has the best buffer effect on the micro pressure wave w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ventilation window and the hat is 4 m compared with 8 m,16 m,and 24 m.When the ventilation ratio is 32%,the 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 has the best buffer effect on the micro-pressure wave compared with that wit

12、h ventilation ratios of 24%,40%,and 48%.When four ventilation windows,with a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size of 4 m and 2 m,respectively,are adopted,the 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 has the best buffer effect on the micro-pressure wave compared with two or eight ventilation windows.The best effect on

13、alleviating the micro-pressure wave is obtained when ventilation windows are set on the vault.Key words:optimization of ventilation windows;400 km/h high-speed railway;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micro-pressure wave;initial compression wave 隧道洞口的微气压波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洞口周围建筑振动,损坏洞口附近建筑结构12。目前,我国已有多条在建或建

14、成高速铁路设计时速达到400 km。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微气压波产生的负面效应愈发严重3。相关研究及工程实践证明4,单一型式缓冲结构的缓冲效果有限,等截面扩大+斜切+泄压孔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具有优良的缓冲性能。此前,刘堂红等58通过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动模型试验等手段,对不同缓冲结构型式展开研究,例如断面扩大无开口型和线性喇叭型缓冲结构、隧道洞门倾斜入口和帽檐斜切式洞门,研究表明缓冲结构型式对缓解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有部分学者针对缓冲结构的泄压孔也做了相关研究。例如,WANG等9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泄压孔数量、尺寸和位置分布等因素对微气压波的影响规律,发现泄压孔面积对微气压波的影响

15、效果最显著。TOKUZO等10基于动模型试验和理论公式,以隧道内压力梯度峰值为优化目标,对缓冲结构的泄压孔进行了优化,发现压力梯度峰值与开孔面积呈线性关系。但以上学者仅针对单一型式的缓冲结构展开研究,且列车时速绝大多数为350 km以下,在面对车速为400 km/h时产生的微气压波,单一型式的缓冲结构难以满足规范要求11。一些学者注意到该问题并针对缓冲结构做了初步优化,提出了一些新型缓冲结构。例如,KIM等12基于动模型试验和生物仿真,提出类似于鲨鱼鳃的缓冲结构,发现采用新型缓冲结构时,隧道内初始压缩波和微气压波的峰值分别降低了56.3%和78.7%。ZHANG等13通过1 20动模型试验,分

16、析不同缓冲结构条件下隧道内瞬变压力和微气压波的变化特性,发现帽檐斜切式与泄压孔相结合的缓冲结构型式对微气压波的缓解效果最好。王英学等14通过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现场实测结合的方法,对比了采用间缝式开口和顶部开口缓冲结构的气动特性,发现间缝式缓冲结构缓解微气压波的效率及经济性更好。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各种型式的缓冲结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对等截面扩大+斜切+泄压孔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研究相对较少。考虑到列车编组、列车速度、地形地势、3649铁 道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2023 年 10月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场景下微气压波的实际控制标准不尽相同。为了使等截面扩大+斜切+泄压孔的组合型式缓冲结

17、构满足更多实际场景的要求,有必要针对其几何参数进行进一步优化。本研究基于FLUENT软件的RNG k-双方程湍流模型,建立隧道列车空气气动仿真计算模型,通过现场实测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从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的泄压孔边缘到帽檐距离、开孔率、开孔数量及环向开孔位置4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隧道内的初始压缩波和隧道洞口的微气压波,并提出等截面扩大+帽檐斜切+泄压孔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的最佳优化参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方向。1 模型概述1.1几何模型以设计时速为400 km的双线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隧道列车空气气动仿真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隧道如图1(a)所示,其断面面积为100 m2,长度为1 000 m。

18、列车采用2编组,全长51.42 m,车头长6.12 m,外形光滑,建模时保持其基本流线特征。缓冲结构的断面面积为 Sh=180 cm2,长度为60 m,宽度为18.5 m,厚度为0.5 m,其中帽檐斜切段长度为20 m,坡度i=1 1.75,等截面扩大段长度为 40 m。泄压孔间距取 4 m1516,宽度为 4 m,泄压孔个数、长度和位置随工况的不同而变化。图1(a)给出了数值模型测点布置方案。由于初始压缩波在隧道内的传播规律具有一维特性17,故本文在距离隧道入口50,100,300,500和950 m的拱顶处分别设置5个测点1号5号,以监测隧道内瞬变压力的变化;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对隧道出口20

19、 m和50 m处微气压波峰值做了相关规定11,故在距离隧道出口20 m和50 m,距轨顶面1.5 m处,分别设置2个测点6号和7号,以监测微气压波的变化。单位:m(a)隧道断面及测点布置图;(b)数值模型计算区域及边界条件图1几何模型Fig.1Geometric model3650第 10 期杨伟超,等:400 km/h高铁隧道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优化如图1(b)所示,数值模拟采用11全尺模型,隧道两端的大气采用长方体进行模拟。入口端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250,200和100 m,出口端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210,200和100 m。模型主要边界条件有3种类型:Pressure-inlet边

20、界条件被用于隧道入口端的大气域的两侧、顶部及后端;Pressure-far-field边界条件被用于隧道出口端大气域的两端、顶部及后端;隧道壁面、缓冲结构壁面、地面及隧道两端大气域靠近山体的壁面则采用No-slip wall,缓冲结构壁面粗糙度Ks=0.005 m,粗糙长度Cs=0.08。初始条件下设置车头鼻尖离隧道入口的距离为 130 m,使列车在大气中运行 1 s左右,保证列车周围流场稳定。1.2网格策略及求解设置采用滑移网格技术结合RNG k-双方程湍流模型1819,通过结构网格和非结构网格结合的技术对计算域进行划分,如图2所示。整体网格区域被划分为静网格(A)和动网格(B)这2个部分,

21、各区域之间通过 Interface 实现流场信息交换,如图 2(b)所示。其中,静网格(A)又进一步被划分成大气区域(A1)和缓冲结构区域(A2)这2个部分,大气区域(A1)为隧道两端和隧道内空气部分,采用六面体结构化网格,缓冲结构区域(A2)为包含缓冲结构的一个长方体区域,采用四面体非结构化网格。动网格(B)为包含列车附近区域(B1)和前、后端(B2,B3)铺层区域,均采用六面体结构化网格。车体表面网格尺寸为0.1 m,在列车表面设置8层附面层,附面层的初始厚度为1 mm,对应的y+3020,附面层网格按1.1的比率向外扩展。前、后铺层区域(B2,B3)的纵向网格尺寸为1 m。为验证本文模型

22、网格独立性,通过调整模型核心加密区,建立粗(800 万)、中(1 500 万)和细(2 500万)3种不同网格数量的模型,均采用相同的模型工况和计算设置。图3为测点2号的初始压缩波时程曲线对比,由图可知1 500万个网格单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和2 500万个网格单元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吻合,而800万个网格单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为平衡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采用1 500万网格模型,最小网格质量为0.2,集中于帽檐斜切段的狭缝处,但数量小于整体网格数的0.002%。FLUENT 软件以网格正交质量为检查标准,通常在前处理中保持正交质量在 0.15 以上,方可满足求解器的要求,故本网格模型满足FLU

23、ENT的计算要求。基于FLUENT软件,对隧道内流场采用Pressure-based求解器进行求解,控制方程的离散方式为有限体积法(FNM),采用半隐式算法(SIMPPLE)对压力与速度耦合方程进行求解21,单位:m(a)模型整体网格示意图;(b)模型断面网格局部示意图图2模型网格示意图Fig.2Model grid diagram图3不同网格数量条件下初始压缩波对比Fig.3Pressure curves of initial compression wave under different grid numbers3651铁 道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2023 年 10月采用2阶迎风格

24、式(Second Order Upwind)对时间积分和动量方程进行求解。物理时间步长均设置为103 s22,残差的最小收敛值为10423,每个时间步的迭代次数为30次。1.3工况方案及研究思路图 4 给出了本研究的工况拟定方案及研究思路。相关研究及工程实践表明24,一般首个开孔到缓冲结构边缘的距离为30 m以下,本研究分别选取了4,8,16和24 m进行研究,确定首个开孔到帽檐的最优距离。基于首个开孔到帽檐的最优距离,对开孔率展开研究(=Sk/St,式中Sk和St分别为开孔面积和隧道断面面积)10,24,对比开孔率(24%,32%,40%和48%)的泄压效果,确定最优开孔率。再基于首个开孔到

25、帽檐的最优距离和最优开孔率,对比不同开孔数量(2个、4个和8个)的泄压效果,确定最优开孔数量。然后基于上述最优工况,分析不同环向位置(拱顶、拱腰单侧和拱腰双侧)的泄压效果,最后提出等截面扩大+帽檐斜切+泄压孔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的最佳优化参数。2 模型验证通过现场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分别对隧道内瞬变压力和隧道洞口微气压波进行验证。本次现场实测试验以某高速铁路隧道为测试对象,其设计时速为 350 km,隧道全长 5 934 m,净空面积为100 m2。采用微压差传感器输出压力信号,再分别使用A/D板和2801采集系统采集压力波和微气压波数据,最后通过USB数据线实现数据与计算机联通。图5为

26、本次现场实测的测点布置示意图,其中S1为隧道内瞬变压力测点,S2为隧道洞口微气压波测点。图6分别给出了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2种情况下,隧道内S1测点首波瞬变压力的时程曲线对比和隧道洞口S2测点微气压波的时程曲线对比。由图6分析可得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隧道内瞬变压图4工况方案及研究思路Fig.4Condition scheme and research ideas单位:m图5现场实测测点布置示意图Fig.5Field measurement point layout diagram3652第 10 期杨伟超,等:400 km/h高铁隧道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优化力变化规律,其波形基本一致。数值模拟

27、计算得到的隧道内瞬变压力峰值略小于现场实测得到的结果,正压峰值相对误差为1.86%,负峰值相对误差为5.41%;数值模拟得到的隧道洞口微气压波时程曲线负波峰的波动幅度明显超出现场实测得到的时程曲线,两者之间的正压峰值相对误差为7.63%。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不可避免地存在隧道壁面及列车车头粗糙度的差异。然而,本研究着重于对微气压波的形成机理和峰值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认为本文数值模拟方法和计算结果是合理的。3 结果分析与讨论3.1首个泄压孔边缘到帽檐的距离图7为采用4种不同的首个泄压孔边缘到帽檐距离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距离分别为4,8,16和 24 m,均在拱顶中部设置 2个

28、大小一致的泄压孔。泄压孔的宽度Dk=4 m,长度Lk=4 m。图8为采用不同纵向开孔位置的缓冲结构时,隧道内 2号测点的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时程曲线。表1为隧道内各测点的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峰值对比表。由图8和表1分析可得:初始压缩波压力时程曲线的开始上升速率随泄压孔边缘到帽檐距离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但峰值不断升高。相(a)隧道内S1测点首波瞬变压力;(b)隧道洞口S2测点微气压波图6现场实测和数值模型时程曲线对比Fig.6Comparison of field measurement and numerical model(a)4 m;(b)8 m;(c)16 m;(d)24 m图7首个泄压孔

29、边缘到帽檐不同距离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示意图Fig.7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 with dfferent distances between the first ventilation window and the hat3653铁 道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2023 年 10月比于泄压孔边缘到帽檐的距离为4 m,当距离为8,16和24 m时,1号测点的初始压缩波峰值分别增加2.9%,5.6%和5.2%,5号测点的初始压缩波峰值分别增加5.6%,14.8%和19.8%。由图8和表1还可得:压力梯度时程曲线出现很明显的 3个波峰 A1,A2和 Ak,各波峰峰值出现时

30、间基本一致。当泄压孔边缘到帽檐的距离增加,列车经过缓冲结构泄压孔产生的波峰A1不断减小,Ak逐渐消失,而A2不断增大,压力梯度峰值也不断增加。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泄压孔边缘到帽檐距离的增大,Ak出现时间不断滞后。当泄压孔与隧道入口接近时,波峰Ak与列车进入隧道产生的波峰A2重合,压力梯度峰值反而上升,从而使初始压缩波上升速率加快,峰值增大。图9为不同纵向开孔位置下隧道出口20 m和50 m处微气压波时程曲线。由图9分析可得,采用不同泄压孔边缘到帽檐的距离下,隧道出口微气压波时程曲线出现2个不同的波峰A1和A2,但泄压孔边缘到帽檐的距离增加,波峰A1的峰值不断降低,波峰A2的峰值不断升

31、高。在距离隧道出口20 m处,当泄压孔边缘到帽檐的距离为4 m时,微气压波峰值最小,相比于距离为8,16和24 m的情况,其微气压波峰值分别降低了14.4%,39.5%和 50.7%。在距离隧道出口 50 m 处,将泄压孔边缘到帽檐的距离为4,8,16和24 m时,其微气压波峰值分别为19,22,31和39 Pa,仅泄压孔边缘到 帽 檐 的 距 离 为 4 m 的 情 况 下 满 足 规 范 要 求(20 Pa)。综上所述,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的首个泄压孔到帽檐的距离为4 m时,能较好地缓解隧道洞口微气压波。3.2开孔率图 10 给出了开孔率 为 24%,32%,40%和48%这4种组合型式缓冲结

32、构的主要尺寸,均在拱顶中部设置2个大小一致的泄压孔。泄压孔的宽度Dk=4 m,长度Lk=3,4,5和6 m,2个泄压孔之间的净距均为4 m,泄压孔边缘距离帽檐的距离均为4 m。(a)初始压缩波;(b)压力梯度图8不同首个泄压孔边缘到帽檐的距离下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时程曲线Fig.8Pressure curves of initial compression wave and pressure gradient under different distances表1 首个泄压孔边缘到帽檐不同距离下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峰值Table 1 Peak value of initial compress

33、ion wave and pressure gradient under different distances泄压孔边缘与帽檐的距离/m481624初始压缩波/Pa1号1 9712 0302 0882 0802号1 9662 0252 0992 1113号1 9372 0012 1102 1744号1 9131 9832 1152 2085号1 4051 4891 6491 751压力梯度/(Pas1)1号7 8948 76511 97915 0582号7 1728 07011 44114 5143号5 5826 70710 44213 4824号5 1796 1289 98113 0075

34、号5 0695 7757 91610 0683654第 10 期杨伟超,等:400 km/h高铁隧道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优化图11为当列车通过不同开孔率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时,隧道内2号测点的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时程曲线。表2为隧道内不同测点的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峰值。由图11和表2分析可得:不同开孔率下初始压缩波时程曲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压力开始上升和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但开孔率越大,初始压缩波开始上升速率越慢,随后上升速率逐渐升高,各测点初始压缩波峰值不断增大。当开孔率=48%时,初始压缩波峰值略高于其他低开孔率条件下的峰值,相比于=24%,1号4号测点初始压缩波峰值差异最高仅有4%,

35、5号测点初始压缩波峰值也仅相差10%,说明开孔率对初始压缩波峰值影响较小。由图 11和表 2还可得:不同开孔率下同一波峰峰值及相同开孔率下不同波峰的峰值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对于=24%,Ak的峰值最小,A2最大;对于=32%,40%和 48%,A1的峰值最小,A2最大。对于不同测点,压力梯度峰值随组合型式缓冲结构开孔率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对于1号和2号测点,峰值随开孔率的增加不断增大;对于3号5号测点,当=24%时,初始压缩波峰值最低,当=32%时,压力梯度峰值最低。(a)=24%;(b)=32%;(c)=40%;(d)=48%图10不同开孔率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示意图Fig.10C

36、ombined buffer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ventilation ratios(a)隧道出口20 m;(b)隧道出口50 m图9首个泄压孔边缘到帽檐不同距离下微气压波时程曲线Fig.9Pressure curves of micro-pressure wave under different distances3655铁 道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2023 年 10月图12(a)为不同开孔率下,隧道出口20 m处微气压波时程曲线;图12(b)为隧道出口20 m和50 m处微气压波峰值随开孔率的变化规律。其中,折线代表20 m和50 m处微气压波峰值,虚

37、线代表对应位置处的规范要求(50 Pa和20 Pa)。由图12分析可得:不同开孔率下微气压波时程曲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开始上升时间基本一致,出现了2个较明显的波峰A1和A2,且波峰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随着开孔率的不断增加,波峰A1的峰值逐渐降低,但波峰 A2的峰值逐渐升高。当=24%和32%时,波峰A1的峰值高于A2的峰值,超出幅度分别为 42%和 4%;当=40%和 48%时,波峰 A2的峰值高于 A1的峰值,超出幅度分别为 26%和61%。随着开孔率的增加,隧道出口微气压波峰值先降低后升高。当=32%时,隧道出口微气压波峰值最低,20 m和50 m处的微气压波峰值分别为46 Pa和19

38、Pa,满足规范要求;=40%时的微气压波峰值略低于=24%时的峰值,仅降低了约3%,但均不满足规范要求;=48%时的微气压波峰值最大,且不满足规范要求。综上所述,在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的开孔率为32%时,缓冲结构能较好地缓解隧道洞口微气压波。3.3泄压孔数量在首个泄压孔边缘到帽檐距离为4 m,开孔率=32%条件下,当泄压孔数量不同时,分析初始压缩波和微气压波的变化规律。图13给出了在拱顶分别设置2个、4个和8个泄压孔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的尺寸。图14为当列车通过不同泄压孔数量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时,隧道内2号测点的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时程曲线。表3为隧道内不同测点的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峰值。由图 14

39、 和表 3 分析可得:在不同泄压孔数量条件下,隧道内初始压缩波时程曲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仅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快慢程度略有偏差。泄压孔数量对初始压缩波峰值几乎无影响,各测点初始压缩波峰值的差异保持在30 Pa以内,但总体而言,当泄压孔数量为8 个时,初始压缩波峰值略低于其他条件下的峰值。泄压孔数量对压力梯度的影响较显著,不同(a)初始压缩波;(b)压力梯度图11不同开孔率下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时程曲线Fig.11Pressure curves of initial compression wave and pressure gradient under different ventilation

40、 ratios表2 不同开孔率下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峰值Table 2 Peak value of initial compression wave and pressure gradient under different ventilation ratios开孔率/%24324048初始压缩波/Pa1号1 9491 9711 9881 9992 号1 9431 9661 9841 9963号1 9081 9371 9611 9804号1 8801 9131 9411 9665号1 3701 4051 4421 511压力梯度/(Pas1)1号7 4517 8948 5969 0552号6

41、7107 1727 8398 3023号5 6685 5826 2816 9124号5 8475 1795 4296 1405号6 2335 0694 9664 9013656第 10 期杨伟超,等:400 km/h高铁隧道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优化泄压孔数量下压力梯度时程曲线均出现3个波峰,第3个波峰的峰值最大。1号4号测点压力梯度峰值随开孔数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泄压孔数量为8时,峰值最小。5号测点压力梯度峰值随开孔数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当泄压孔数量为4时,峰值最小。图15(a)为隧道洞口20 m处不同泄压孔数量下微气压波时程曲线,图 15(b)为隧道出口 20 m 和50 m 处微气

42、压波峰值随泄压孔数量的变化规律。由图15分析可得:当列车通过不同泄压孔数量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时,隧道出口20 m处微气压波时程曲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出现2个波峰。当泄压孔数量为4个时,2个波峰峰值差异最小,峰值分别为 45.2 Pa 和 45.1 Pa,仅相差 0.22%;当泄压孔数量为8个时,2个波峰峰值差异最大,分别为48.7 Pa和41.3 Pa,相差达到17.9%。综上所述,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的开孔数量为4个时,缓冲结构能较好地缓解隧道洞口微气压波。3.4泄压孔环向位置在首个泄压孔边缘到帽檐距离为4 m,开孔率=32%,泄压孔数量为4个条件下,当泄压孔环向位置不同时,分析初始压缩波和微

43、气压波的规律。图16为泄压孔分别布置在拱顶、拱腰单侧和拱腰双侧3种不同环向位置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每个泄压孔的尺寸均为2 m(纵向)4 m(横向),拱腰泄压孔顶部距离轨顶面3 m。表3 不同泄压孔数量下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峰值Table 3 Peak value of initial compression wave and pressure gradient under different number of ventilation windows泄压孔数量248初始压缩波/Pa1号1 9711 9761 9722号1 9661 9711 9663号1 9371 9401 9324号1 91

44、31 9161 9055号1 4051 4301 403压力梯度/(Pas1)1号7 8947 9847 6722号7 1727 2336 9053号5 5825 5935 2774号5 1795 1935 0335号5 0695 0235 707(a)隧道出口20 m;(b)不同开孔率下微气压波峰值图12不同开孔率下微气压波的时程曲线和峰值Fig.12Pressure curves and peak value of micro-pressure wave under different ventilation ratios(a)2孔;(b)4孔;(c)8孔图13不同泄压孔数量组合型式缓冲结

45、构示意图Fig.13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ventilation windows3657铁 道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2023 年 10月图17为列车驶入不同环向开孔位置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时,隧道内2号测点的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时程曲线。表4为隧道内不同测点处的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峰值。由图17和表4分析可得:泄压孔在缓冲结构环向上的分布位置对隧道内初始压缩波时程曲线和峰值的影响十分微弱,但对压力梯度时程曲线和峰值的影响十分显著。对于压力梯度时程曲线,不同环向开孔位置下,其时程曲线均出现3个较明显的波峰(A1,

46、Ak和A2),但峰值之间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当在拱腰单侧布置4个泄压孔时,波峰A1的峰值(4581 Pa)最小,波峰A2的峰值(6 460 Pa)略大于Ak的峰值(6 589 Pa);(a)初始压缩波;(b)压力梯度图14不同泄压孔数量下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时程曲线Fig.14Pressure curves of initial compression wave and pressure gradient under different number of ventilation windows(a)隧道出口20 m处微气压波时程曲线;(b)不同泄压孔数量下微气压波峰值图15不同泄压孔数量下微

47、气压波的时程曲线和峰值Fig.15Pressure curves and peak value of micro-pressure wave under different number of ventilation windows(a)拱顶;(b)拱腰单侧;(c)拱腰两侧图16不同环向开孔的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示意图Fig.16Combined buffer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circumferential ventilation windows3658第 10 期杨伟超,等:400 km/h高铁隧道组合型式缓冲结构泄压孔优化当在拱腰两侧各布置2个泄压孔时,波峰A

48、k的峰值(7 020 Pa)显著大于A2的峰值(6 185 Pa)。对于压力梯度峰值,针对受列车运行影响较小的隧道洞身段(4号测点)和出口段(5号测点),当在组合型式缓冲结构的拱腰两侧各开2个泄压孔时,压力梯度峰值最大;当在拱顶设置4个泄压孔时,压力梯度峰值最小。图18为隧道洞口20 m和50 m处不同环向开口位置下微气压波时程曲线。由图18分析可得:隧道内初始压缩波的压力梯度变化规律最终体现在微气压波时程曲线和峰值上。不同开孔位置下的(a)初始压缩波;(b)压力梯度图17不同环向开孔位置下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时程曲线Fig.17Pressure curves of initial compr

49、ession wave and pressure gradient under different circumferential ventilation windows表4 不同环向开孔位置下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峰值Table 4 Peak value of initial compression wave and pressure gradient under different circumferential ventilation windows泄压孔位置拱顶4孔单侧4孔双侧各2孔初始压缩波/Pa1号1 9761 9841 9802号1 9711 9751 9723号1 9401 93

50、91 9364号1 9161 9091 9065号1 4301 4791 518压力梯度/(Pas1)1号7 9847 3627 0802号7 2336 5897 0203号5 5936 4767 0684号5 1936 5327 0845号5 0235 3485 390(a)隧道出口20 m;(b)隧道出口50 m图18不同环向开孔位置下微气压波时程曲线Fig.18Pressure curves of micro-pressure wave under different circumferential ventilation windows3659铁 道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2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