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教育舆论热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1835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育舆论热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教育舆论热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3 年,围绕着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教育技术、教育现象等方面的教育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两会”期间多项教育提案被社会媒体积极热议;河南省教育厅针对假期休假的新政让网友热烈讨论;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延伸,引发教育何去的热议;同样,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报告引发了一圈又一圈的舆论涟漪;“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话题在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多个“热搜”,引起大家回忆小时课间十分钟活动的同时,也引发了系列追问;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舆论焦点,“预制菜进校园”争议不断。关于教师的热议话题有“中小学教师推出机制”和“教师被扩大化举报”,面对“躺平”和“污名化”教师们

2、何去何从,以及教师暴力惩戒如何令行禁止。关于学生的热议话题有校园霸凌为何屡禁屡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化解。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一年的教育舆论热点,伴随着每个热点话题去深思:在这条充满挑战的教育之路上,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向善向美。“两会”热议缩短学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华田说,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把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保留初中三年制,普通高中三年制改为二年制。他强调,除了缩短学制外,实施十年制义务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体现和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限制课程难度和考试难度,将目前的遴选型考试改为达标型考试,取消“初升高”的遴选式考试,把学习和考试压力推迟到

3、高中阶段,可以减轻初中阶段学生升学考试压力,让初中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将有利于我国青少年的整体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竞争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院长姚洋在接受采访时曾提议:“当前教改政策尚不完整,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考试社会的内卷,必须尽快对教育制度进行系统改革,普及高中,推进十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加起来五年)。”他认为:中考分流,过早地给孩子贴了标签,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中考分流不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过早的模式化将孩子定型。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报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

4、的重大改革。10 月 21 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作了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提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比如,减少考试次数。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开考,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意味着学生在初策划PLANNING教育舆论热点2023年文 高 蕾21EDUCATION TODAY今日教育December 2023中阶段需要参加的考试次数将有所减少。减少考试次数有助于降低学生面对频繁考试产生的心理压力,更好地发挥水平。学校和家长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引

5、导学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艺术、科技等课程的学习和兴趣爱好中,促进全面发展。又如,取消中考考试大纲。取消中考考试大纲意味着不再有一个具体的考试范围和要求。可以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取消中考考试大纲后,各地教育部门需要更加重视中考命题工作,确保考试内容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有利于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也有助于减轻学生面对固定考试范围的压力,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两项改革旨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向更加公平、全面、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河南省教育厅严禁国庆假期补

6、课国庆前夕,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了一项针对性文件,规定全省学校中秋和国庆假期不许“偷工减料”,一定要放满 8 天。全河南的师生包括高三学生,为此享受到完整的 8 天自主居家时光。传统的假期模式早已让学生们身心压抑,而河南省新任教育厅厅长毛杰签署发布的这一文件,在河南教育界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起全国网友的广泛讨论和关注。毛厅长主张:“高考应该是一种健康的竞争方式,而不应陷入极端内卷的困境。”为此,河南省教育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之一便是借这次国庆,一举改变河南教育假期不休的现实。在相关表态中我们看见,毛厅长还计划逐步减少星期日的学校活动,给学生腾出时间陪伴家人、参加社会活动,培养更广泛的兴趣爱好;

7、减少周考频率,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轰轰烈烈的“双减”政策推出两年后,基层多少有些乏力。这次河南教育“放大招”,再一次将“双减”拉回了“C 位”,再添一把柴火,帮助一线管理者在教育生态转型的道路上重拾信心。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本次新政能借样板示范,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不仅意味着河南省的高中生未来有机会迈向全新的学习模式,甚至大量的学校将因此而改变教育生态,重置师生关系,让校园成为让人真正成长的地方。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应对2023 年 3 月 15 日,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4 的发布再次引爆互联网,原有的自然语言理解、推理和对话能力继续增强,更引入了识图等多模态识

8、别功能,有研究认为可以将其视为“通用性人工智能”(GenAI)的初步阶段。在世界各地,教育界起初对 ChatGPT 和类似的GenAI 工具表示担忧,他们担心学生可能会将其用于作弊,从而损害学习评估、认证和资格的价值,特别是大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否使用 ChatGPT 也产生了巨大争议。一些教育机构禁止使用 ChatGPT,而另一些则谨慎地欢迎 GenAI 的到来。例如,许多中小学和大学采取了渐进的方式,认为“与其禁止使用,不如支持学生和教职员工有效、符合道德并透明地使用 GenAI 工具”。这种方法承认了一个事实,即 GenAI 已经广泛普及,而且只会更加灵活多变;它对教育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9、又蕴含着独特的积极潜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和研究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指出 GenAI 与教育的专题指南并不意味着将 GenAI 视为解决教育领域基本挑战的独立方案。尽管媒体可能夸大了它的作用,但单靠 GenAI 不太可能解决全球各地教育系统面临的所有问题。在面对长期存在的教育问题时,关键在于坚持一种理念,即人类的能力和集体行动而非技术,才是解决社会面临的根本性挑战的决定性因素。预制菜进校园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向来备受关注,“预制菜进校园”一事引发了广泛讨论。央广网发文评价了预制菜进校园这一现象。央广网表示,这首先在于家长们不仅担忧预制菜的品质以及运输、储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

10、担忧预制菜在营养方面无法保障。更让家长们愤愤不平的是,这样侵犯了家长和学生们的知情权。同时,预制菜如果悄悄代替学校其他供餐方式,也变相剥夺了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2019 年 4 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实施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22规定明确要求,学校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上,应当听取家长委员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意见,保障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而在 2020 年 8 月,前述三机关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更是要求学生餐应搭配多种新鲜蔬菜,学生餐从烧熟至食用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显然,预

11、制菜也难以达到相关要求。预制菜这回走错了“赛道”。孩子们的餐桌无小事,健康、营养、安全必须严加监管,全方位保障,这是各地要算的“良心账”,更关乎我们全社会的未来。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预制菜是否进校园本不应该成为学校出给家长的“判断题”。对于各地教育部门而言,怎样让校园餐更加营养、健康、美味才是必答题。孩子们吃什么、怎么吃,学校应当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严格审核评估,各级监管部门则要对采购、制作、服务等各环节严加监管,明厨亮灶,让孩子们健康、家长们放心。消失的课间十分钟10 月,“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则视频里,课间 10 分钟期间,7

12、成左右学生不出教室,即便是 20 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事实上,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不管走出教室与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又能够联络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也的确有老师“有苦难言”。“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意外,家长会找学校或老师麻烦,甚至打官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心态,必然会对课间时间“

13、严防死守”,“一刀切”成了简单且保险的做法。当然,也有不容忽视的更深层原因。有人就表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这种观念,本质上还是教育功利性的表现。“欲速则不达”,寄希望于靠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成绩,恐怕只会南辕北辙,最终适得其反。保证孩子享有课间十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体现的是教育理念和责任担当,考验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能力,是真正的“一切从孩子出发”。多地中小学实行教师退出机制关于多地中小学实行教师退出机制的消息在网络中形成传播势头。据悉,2022 年 11 月,宁波市

14、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拟对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实际上,“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地区在实践。多地中小学纷纷实行教师退出机制的相关信息不断出现,产生了较为激烈的舆情反应,围绕这一政策出现的原因、政策的可行性以及当下的考编热、考公热等现象展开了讨论。在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打破教师“终身制”,还应该保留“终身教职”。他认为,打破“铁饭碗”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所有教师,都取消“终身”。他举例称,在美国,对于达到规定条件的中小学教师,有

15、“终身教职”,聘任其的学校,不得随意解聘,这种“终身教职”制度,保障教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避免教育自主权受到其他非教学因素的干扰。但获得“终身教职”需要满足比较严格的聘任条件。一般获得“终身教职”者,经过此前严格的考核、筛选,已经在职业能力、操守方面得到认可。实施“教师退出机制”,打破“编制保护”,赋予学校和教育局一定的权力,通过制造流动和制造危机,激活教师队伍,拒绝教师躺平,重新为城乡学校配备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目的。教师被扩大化举报吸引眼球的标题,配上类似校园场景、学生背影的视频和照片,一起起“教师失德”事件瞬间被引爆近年来,人们对师德师风等教育话题颇为关注,但一些涉及教师

16、的不实举报、污名化有增加趋势,让不少教师在不利舆论环境中如履薄冰。当前社会舆论,存在假借从严加强师德建设之名,策划PLANNING23EDUCATION TODAY今日教育December 2023恶意炒作教师师德问题、污名化教师的现象。这非但不利于师德建设,反而让教师整体形象受损,还让部分教师受舆论影响,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违纪违规的学生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污名化教师的社会舆论,其出发点不是加强师德建设,而是败坏教师形象。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副校长毫不怀疑教育事业接受监督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经验中,他发现扩大化的举报能占一半以上。这背后的隐忧在于,很多老师现在连正常的批评都不敢履行,他说,“

17、跪着的老师,真的教不出站着的学生”。长此以往,教育的希望在哪里?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污名化教师、恶意炒作引导舆论行为如不能有效制止,广大学校和教师面临深陷负面舆论漩涡的境地,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让履职尽责的教师寒心。8 月 31 日,在教育部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要对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山西大同校园恶性欺凌事件9月26日,大同市联合工作组发布调查处理通报称,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小学生赵某某、晋某某对同寝室同

18、学孙某某多次实施辱骂、殴打、欺凌等严重不良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官方通报坐实了大成双语学校这起持续了一年多的恶性欺凌事件,也坐实了校方在教育和管理上的严重缺位和失职。尤其让人遗憾的是,面对班级里的欺凌事件,涉事班主任的应对显得进退失据,最终引爆舆情。当被欺凌孩子的母亲在家长微信群痛诉自家孩子的遭遇,质问欺凌者家长时,班主任不问青红皂白就把被欺凌孩子妈妈踢出了家长群,并罔顾事实要求全体家长不信谣不传谣。被激怒的被欺凌孩子家长最终把事件传到了网上,选择通过网络与欺凌者和学校死磕。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远重于学校教育,在很多国家发生霸凌事件的话,父母也

19、需承担法律责任。在德国,民法规定,若欺凌者有足够的洞察力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以从 7 岁起承担责任,比如签署禁令,对家长进行罚款等。在美国,如果子女在学校有欺负同学的问题,美国学校会马上要求召开家长会议。而如果未成年学生因欺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和孩子进入司法程序。检察日报就曾在评论中指出,校园欺凌的根子更在家庭。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因此,校园欺凌施暴者的监护人,也应在追责范围中。在校园欺凌治理制度中,除学校外,还应将施暴者监护人的教育、追责纳入其中。胡鑫宇自杀事件2023年2月2日,高一学生胡鑫

20、宇失踪100多天后,被认定为自缢死亡,引发了关于青少年自杀的广泛关注。青少年自杀,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痛。胡鑫宇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对于学生自杀问题,我们不应再讳莫如深,而是需要追根溯源,聚焦学生自杀所折射的社会问题,以积极的策略改进教育生态,培养内心强大而积极的孩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这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对于学校、老师和家长来说,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我们是否足够了解当下的孩子?这一代的青少年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他们知识面广、信息素养高,对话语权和个性化生活要求都很高,如果得不到满足,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尤其是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社会情感能力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

21、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理应越来越突出致力于帮助学生有效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压力主导型自杀”占多数,这类自杀的主要原因是意志力被耗尽而失控。尤其对于高中生,学业压力是引发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在压力环境下,来自家庭的支持性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保护因素,能够显著缓解压力对情绪行为适应的消极作用。但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关心和凝聚力、缺少相互支持和帮助,甚至矛盾重重,会导致孩子遇到困难后不能及时获得支持。综合整理自半月谈 人民日报 世界教育动态 中国青年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新闻周刊、澎湃新闻、央广网、北青深一度、四川观察、Education 测试测量与评价、新校长传媒、校长派、明珠絮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