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革命者》的视觉元素诗意化建构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1016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革命者》的视觉元素诗意化建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革命者》的视觉元素诗意化建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革命者》的视觉元素诗意化建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8 影视制作VIDEO PRODUCTION巴拉兹 贝拉电影美学理论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是世界电影理论史上“从全面和已有的实例出发来探讨电影美学的第一人”,他把一生中最重要精力都贡献给电影理论的研究,为后世人们探索电影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巴拉兹贝拉从技术的角度指出,电影具备其他艺术类型不具备的技术优势电影摄影机,电影摄影机通过特写、场面调度和蒙太奇等一系列的运作机制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语言形式:视觉影像。摄像机可以通过捕捉人物的面部表情来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体验,将情感外在化。由此,文章以革命者为例,借助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美学理论分析影片中如何运用视听元素构建出诗性特征,以期为中国主

2、旋律电影诗意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可见的人类”理论与革命者影片革命者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浓缩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漫长历史过程,通过讲述李大钊先生一生中经历的几个重要事件,弘扬了李大钊身上带有的革命精神,引导当代年轻人正视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影片革命者在主旋律电影诗性表达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为我国主旋律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可见的革命者巴拉兹认为:“电影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电影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同文字出现一样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使人的性格、感情、情绪重新成为可见的东西。”电影使人的思想从文字中摆脱出来,变得清晰可见。影

3、片革命者讲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先生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通过对镜头、声音、光影、蒙太奇等视听手段的使用对李大钊先生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立体化呈现,将大钊先生心中的革命精神变成清晰可见的革命精神,向观众传达出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精神,传达出高昂的家国情怀,激发大众的爱国热情。有情的历史人们接触到的历史都是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只能通过书籍中记录的特定时间来了解这段历史。因此,历史在人们的心中是平面且单一化的。巴拉兹贝拉在可见的人类一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的面部表情逐渐减少,于是靠面部来表情达意的方法便渐归淘汰,可见的思想就变成了可理解的思想,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

4、念的文化。”而电影本身就打破了文字带来的这种“历史单一化”的局限,运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历史立体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表现出历史内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革命者在非线性叙事方面运用可谓是可圈可点,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再现了李大钊先生的真实形象,使守常先生的形象变得具体可感,带观众重温了党成立之初的艰苦岁月。影片采取多线交叉的形式,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前 38 小时的主线中穿插对过去如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国共第一次合作、“五卅”运动等的回忆,回顾了李大钊一生的主要经历。这部影片为观众了解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通过视觉直观感受到大钊先生的思想情感,使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这段历史变得生动鲜活

5、。革命者的视觉元素诗意化建构分析文/孟晓蒙青岛科技大学29DIGITAL VIDEO TIMES视觉元素中的诗意性建构诗意电影是靠电影的视角、叙事、人物的塑造、光影画面、声音等电影软技术和硬技术的手段来产生诗的联想、隐喻、象征、节奏,创造出诗意电影作品的。“诗意”总是与抒情联系在一起,抒情自然源于内心的感悟,也就是说,诗的创造源于人类内心表达的欲望。之前的主旋律电影讲到英雄人物时,更多突出的是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而很少去挖掘英雄人物内心的情感。革命者这部影片选取李大钊作为主人公,运用视听手段从抒情的角度讲述了他的家庭之爱与民族之情,符合诗意电影的特征,呈现出浪漫主义倾向。浪漫化影像:镜头刻画中

6、国著名剧作家张骏祥说过,“电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艺术。”影片 革命者在整体的氛围方面十分注重人物的真实塑造和镜头的运用,为观众营造出一场颇具浪漫主义风格的视觉盛宴。镜头是一部电影的核心,影片革命者通过对守常先生形象的镜头刻画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在过去,少有一部影视作品以李大钊先生为主角。虽然不少影视剧中都见过李大钊先生的身影,但其形象是浮光掠影的,观众只能从这些碎片化影像中拼凑出朦胧的李大钊形象。而革命者这部电影把李大钊作为主要的讲述对象,运用合理化的艺术加工手段在镜头中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李大钊形象。身为北电表演老师的张颂文对于自己塑造角色的准确性

7、要求十分苛刻。在演戏之前,他翻看了李大钊每个阶段做过事情的资料,阅读过每一篇他的文章,从文章里面去揣摩李大钊当时的心理,从而立体化地塑造了李大钊的形象。从一个革命者的角度来看,李大钊是英勇热血的。面对外国人枪杀中国无辜百姓,李大钊带领成千上万中国百姓在大使馆前奋勇起义,影片运用一组短镜头的组接展现了这个过程。通过张学良车玻璃的反射,观众看到大钊先生带领着百姓走向租界领事馆;紧接着,影片采用正面升镜头,展现游行队伍人们愤怒的情绪;而后,组接背面跟镜头表现人们坚定的步伐;侧面移镜头,突出游行队伍的庞大,最后采用仰角拍摄,突出了李大钊先生为正义一往无前的伟岸形象。为报童游行示威的人们手中拿着写满标语

8、的白布,他们没有武器,却有着满腔的愤慨。镜头以张学良的视角展现整个游行示威的过程。李大钊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周围的工人们喊起激昂的口号:“严惩凶手,血债血偿”,这呼喊声振奋了当时麻木的中国百姓一起加入为报童阿晨讨公道的行列之中。此时,影片极具个性化的采用摇镜头,在对大钊先生和法国人的对峙的处理上,镜头在他们周围环绕 2 圈,凸显出了两人谈判的紧张感。在李大钊教导同学们站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时,影片又采用了极具浪漫化的镜头处理。在一块块红布拼补成的红旗下,影片的摇移镜头并行,穿梭在大钊先生和他的学生之中。镜头跟随着李大钊移动的步伐,时而旋转、时而前进,配合着大钊先生激昂的教导和学生们热血地回应,

9、向观众传达出伟大的革命精神。随后,红旗飘扬在上空并且铺满画面,组接移镜头带观众回到了反对军阀游行的现场。而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李大钊先生又是柔情的。刚在反抗的战场上英勇无畏的李大钊看到军警枪杀学生后,还是流下了眼泪,默默倚在妻子的肩头啜泣。影片为了突出李大钊先生普通人的一面,在处理“落泪”镜头时采用近景景别,使大钊先生脆弱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人物的情绪和表情,让观众体会到此时中国人民正处于艰难的情境。此外,影片大量运用了富有情感的镜头语言。在表现李大钊拒绝党组织营救的场面中,影片采用了小景深镜头,用虚焦将庆子的不舍和李大钊的坚定呈现到观众面前。影片在人物塑造和镜头语言方面迎合当下主流

10、观众的审美取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大钊先生对祖国的深切热爱,让观众无不为之感动。可见化情感:色彩处理色彩和光影无疑是一种极富情感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在一部电影中,色彩、光线、影调等的合理搭配能提升观众的审美感情,唤起观众对影片的情感认同。暖色调往往给人带来和谐、温暖之感,此部影片在回忆李大钊与家人、友人、学生的相处趣事中多采用红、黄色调,营造了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氛围。在展现中国

11、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片段里,毛泽东向党员们畅谈自己对于无产者的观点,画面右侧投射进来一束暖黄色的光,画面的暖色基调把人们带到了光明的意境之中。黄色的光在这里寓意着中华民族将开启新纪元的精神觉醒,中国将迎来新的希望。此外,影片极具艺术性地编创出一段毛泽东与李大钊在天安门上俯瞰北京城的故事。采用长镜头展现两人在城楼上抒发雄心壮志的过程,场景配合着金色的30 影视制作VIDEO PRODUCTION光影,隐喻着中国即将崛起的新力量会照亮中整个国家。再比如,李大钊将陈独秀护送出京的片段里,两人约定在北京上海等地筹建党组织,史称“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影片采用冷色调渲染整个画面,仅用马车上的两盏灯

12、照亮人物面部。这样的色彩处理,既突出了当时中国环境的艰难,又体现出了两人伟大的革命理想。陈独秀和李大钊的会见就像黑暗里的两盏灯,照亮了未来中国的革命道路。在主线叙事中,影片较多展现的是李大钊临绞刑前受到严刑拷打的场面,此时李大钊先生面容憔悴、衣着凌乱,冰冷的鞭打声配合着阴冷的色调,呈现出一片凄凉之感。在即将奔赴刑场时,李大钊先生和其他几位革命者带着坚定的眼神,迈着果断的步伐,毅然决然地向绞刑架走去。冷色调配合着周围群众的情绪,体现了军阀的残暴,同时渲染出悲凉的情感氛围。反常化叙事:蒙太奇运用革命者打破常规的剪辑手法,采用交叉蒙太奇、积累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方式来组接镜头,呈现出非线性叙事结构。

13、托马斯埃尔塞瑟认为:“电影是一个思想实验”,而非线性叙事“带来一种思考连接的方式”。非线性叙事通过闪回、插叙等方式重构了影片的时间和空间,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影片表达更加自由,使观众更好地思考影片内容。可以这么说,非线性叙事为电影赋予了新的意义,使电影更具艺术性。非线性叙事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时间常态的变异以及多条线的叙事手法。这恰恰也是影片革命者的亮点所在:运用多线叙事的形式、反常态化的时间将历史的时间轴在大钊先生的回忆中推进。影片采用交叉蒙太奇,通过主线和多条副线相结合的形式,在李大钊先生生命倒计时之际,让观众跟随镜头回到了他生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中,体会到他始终不变的革命初心。影片最值得研究

14、的是积累蒙太奇的部分,通过组接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大钊先生的号召,来展现的中国工人的强大力量。从方会长许可大钊先生的请求,再到各行各业的代表都纷纷在宣传页上盖上自己行业的章,紧接着,运输工人带头在码头发放宣传页,报童在大街上向普通百姓传递信息,马车夫占领街道在街头大喊,这一系列的行动,都证明了中国工人团结起来的号召力之大,作用之强。影片在结尾处同样采用积累蒙太奇的手法,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极大激发出了观众的爱国情感。随着绞刑架的绳索拉得笔直,各行各业的人相继回应着先生的问题,每个人都坚定地说出那句:我相信。守常先生虽离人们而去,而他的离去却促使着千万中国人站起身来,投身到为中华民族奋斗之中去。鲜艳的

15、五星红旗在北京城上飘扬,无数的中国人都见证了李大钊先生所谈的未来。管虎在访谈中提到,“守常先生一生接触到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上至首脑,下至工人,如果我们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看到他们眼中不一样的李大钊,我认为这种手法是比较得体的、有力的。”影片从身份不同的八人视角出发回忆了不同阶段的李大钊先生。这种在“他者凝视”下构建主人公形象的尝试在中国主旋律电影中还算是首次。从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的视角下,观众能看到在当时落后的中国,一个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的土地肆无忌惮地欺辱中国人并且不受法律的制裁,这令人痛心。因此,通过影片,观众都能亲身感受到李大钊先生誓死为中国人民讨正义的决心。在庆子的视角下,观众

16、能感受到李大钊先生温恭自虚、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他会在除夕夜和无家可归的乞丐们一起泡澡,高兴了还会向乞丐们展示一段乐亭大鼓。而在面对虚有的污名时,他又以沉默抵抗军阀的淫威。多视点的实践在这部影片中无疑是成功的,它完成了影像艺术中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塑造,通过他人的情感带入使影片更具诗性。结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在文艺作品中,制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讲述更应该正视历史,尊重他们的历史贡献,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革命者通过讲述一个革命者的人生历程,复现了一个民族精神新生的阵痛与希冀,影片无论是从视听语言还是情感表达方面都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引导观众要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把它当作永远激励人民前进的宝贵财富。运用电影美学理论来分析这部影片的视觉元素,笔者认为革命者的出现使中国主旋律电影朝诗意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在未来,主旋律电影应该避免把英雄人物塑造成“伟光正”的扁平化形象,而可以从人物情感入手,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使人物形象多样化、立体化。此外,主旋律电影的研究也可以从情感入手,丰富当下国内主旋律电影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进一步促进主旋律电影的繁荣与发展,使未来中国主旋律电影能具有长久的发展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