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2016年分别是农历的羊年、猴年,传统历法中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生肖”形象,与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形成关联最密切的是A古代中国畜牧业发达 B古代城市商品货币关系繁荣C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D西方海洋商业文
2、明的传入2.“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这主要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 B小农经济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3.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贵族政治体制十铁犁牛耕十庄园经济B官僚政治体制十铁质农具十小农经济C垂直管理体制十男耕女织十城市商业D分封制度体系十精耕细作十重农抑商4.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A小农经济具
3、有顽强的生命力 B小农经济非常脆弱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 D小农经济只需一些简单工具5.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汉代A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6.下列对唐到北宋代都城布局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唐代长安平面图 北宋东京平面图A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B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C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 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7.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
4、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 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 D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8.据文献记载:“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9.2010年,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
5、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10.苏洵认为“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这说明废井田A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确立 B加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11.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
6、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12.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这种变异的实质是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13.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A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B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14.当今世界绝
7、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A代议制的确立 B海外市场的建立C蒸汽机的改良 D新航路的开辟15.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16.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时,“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3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8、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17.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A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移民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18.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16世纪的手工工场 19世纪的机器工厂 20世纪的跨国公司A始终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B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C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D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
9、为主19.右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对该示意图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BB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迅速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DD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20.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经济大危机 B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
10、率高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1.1895年美国300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反映了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垄断资产阶级干预国家政权 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22.“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材料主要反映了A传统纺织品已完全商品化 B民族纺织工业发展迅速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
11、离23.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2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A坚船利炮 B洋纱洋布 C自由平等的观念 D欧洲风俗习惯25.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A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 B属于资本主义工
12、业C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属于近代洋务企业26.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A甲午战争进一步瓦解了我国的自然经济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民族工业发展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27.林枫对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工作的指示写道:“全体职工首先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力争按期完成这一庄严和光荣的建厂任务有苏联热诚无私的帮助,依靠全体职工自觉的努力和高度的创造热情,任何困难都
13、是可以克服的。”该指示最有可能发表于A大跃进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28.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C后者是对前者的完全否定 D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A提出
14、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30.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文中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材料中“包产到户”的经济性质是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集体经济 D合资经济31.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
15、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A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C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32.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A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B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根本分离C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33题18分,第34题16分,第35题18分,共52分。3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
16、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商帮
17、经营理念存在时间徽商贸而好儒,财自道生明中期至清中叶晋商义中取利,信誉第一明代洪武年间至民国时期福建自强不息,爱拼会赢明嘉靖至民国初广东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明嘉靖末至今山东重土安乐,诚实守信明末至民国前宁波灵活善变,开拓创新明末清初至今张正明中国十大商帮(1)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手工业保持传子不传女的传习方式的原因和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商帮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商帮得以兴盛的条件。(6分)3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
18、。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钱乘旦英国通史材料三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
19、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时间英国德国美国1870年32%13%23%1900年20%17%30%1913年14%19%36%材料四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及荷兰和英国成为最终受益者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及形成这种地位的根本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
20、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6分)3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表品种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加粮1.95亿吨19%30%棉164万吨26%93%钢535万吨296%580%煤1.3亿吨96%210%电193.4亿千瓦时166%320%原油146万吨235%材料二 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1979年26.632.141.31980年27.234.338.51981年28.836.734.5材料三 1978年和2002年我
21、国城市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该特点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1981年后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主要趋势并说明该趋势对社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企业所有制结构出现的主要变化及所体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4分)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 二、非选择题(第题分,第题分,第题分,共分。)(分)()因素:赋税、徭役繁重;人情来往繁多;重大疾病;水旱等自然灾害。(分)()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落后的传统观念(宗法观念
22、,男尊女卑);官方法令的保护;手工业市场狭小,为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分)影响:有利于手工业技术的积累和传承;妨碍了技术的更新。(分)()特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诚信真善、义利并举、开拓创新;兴盛于明清时期。(分)条件: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等。(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分)()影响:造成物价上涨(或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分)。原因:西班牙、葡萄牙掠夺的财富主要向荷兰和英国购买奢侈品;英国和荷兰把获得的财富主要用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地位: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分)根本原因
23、:工业革命的完成(分)()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分)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的冲击与竞争。(分)(分)()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分)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巩固政权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分)()主要趋势: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分)影响: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分)()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大幅下降,城市个体经济及其他经济所占比重有明显上升。(分)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