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说理”而非“说教”: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9869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理”而非“说教”: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说理”而非“说教”: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说理”而非“说教”: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1 月第 9 卷第 21 期“说理”而非“说教”: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李志杰(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明确要求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育才”和“育人”相统一。而在此关键目标的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挥着日益显著的战略作用。其中,作为学术研究、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课程

2、思政建设的迫切性、复杂性、挑战度尤为突显。为切实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2020 年 5月,教育部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特别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厘清了目标要求和核心内容。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全新命题和重点任务,课程思政自然聚焦了学界研讨和探究的目光。纵览现阶段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梳理相关研究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2017 年以来,国内关于“课程思政”主题的研究迅速升温,截至目前,已经迎来了名副其实的“繁荣期”1。而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描摹、困境解

3、析和路径探查,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可知,学界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予以了重点的关切,究竟采取怎样的实践路径才能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实现“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最终目标,成为学者热议的焦点。鉴于此,作为一名高校专任教师,笔者拟立足自身教育工作实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聚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阐发“说教”式和“说理”式两种实践路径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效果,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努力。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现实意义

4、从意涵层面着眼,课程思政并非一种新型课程的特指,而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应当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实现知识讲授、品德塑造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总体格局。2016 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坚持不懈地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5、是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其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把握立德树人的实质,要求高校必须有效实现“育才”和“育人”目标相统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把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融合为一体”3。如果单纯聚焦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和价值引领,将“育才”和“育人”割裂开来,认为专业课教师管“教书”,思政课教师管“育人”,那么不仅将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片面化了,而且客

6、观DOI:10.16681/ki.wcqe.202321014作者简介:李志杰(1990),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治理,公共政策。注:本文系新疆大学 2022 年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编号:XJDX2022YKCSZ06);新疆大学 2022 年本科教改项目“基于 学、练、竞、践 四位一体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JU-2022JG07)。摘要: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说教”式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说理”式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关键词:课程思政;“说理”;“说

7、教”;高校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21-0055-05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1 月第 9 卷第 21 期上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力量,在全面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也是有所疏漏和不足的。因此,为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全体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也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总体格局,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结合的最终目的。可见,唯有持续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立德树人的精神实

8、质,才能汇聚足够强大的教育力量,为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二)牢固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在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具备着智力支持层面的显著功能。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国高校必须牢固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音乐、影视、文学、体育、科研等各种渠道,深刻塑造和影响着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这些长期存在的复杂尖锐的外部环境考验,对高校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出了巨大的现实挑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作为高校教育教

9、学工作关注的战略重心。在此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汇聚强大的思政工作力量,覆盖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的鲜活性和吸引力,让思政元素变得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只有面向高校学生开展全方位的价值引领,才有可能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方位的价值渗透。可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牢固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由之路,是高校能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三)坚定不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毫无疑问,高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智力支持,是为实现党的光辉事业建设人才队伍,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工程。因此,高校教书育人的最终效果,应当是让广大学子坚定拥护

10、党的领导,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将自己的个人理想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为实现这一最终目的,单纯依靠技术理性层面的科学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价值理性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引领,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爱党爱国、甘于奉献的优秀青年的,只会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因此,高校必须彻底摒弃唯技术理性是从的错误观念,绝不能将思政教育狭隘地视作思政课程一家的事情。不论人文社会科学,抑或是自然科学,所有的课程讲授都必须将“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将“育才”和“育人”相统一。唯有坚持不懈地着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依循党的教育方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全员、全方位、全

11、过程开展思政教育,才能深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立志为中华之崛起发奋图强。二、“说教”式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现实意义层面着眼,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对于高校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坚定不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实践中,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依然存在较为显著的完善空间。部分教师习惯采取“说教”式路径,这成了当前制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主要症结。(一)情感淡漠,增加学生倦怠感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外显向度着眼,“说教”式路径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教师将课件、课本、讲

12、义等教学资料作为讲稿,开展所谓的“念书课”或“通识读本课”。这种照本宣科的思政教育方式,主要反映出高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尚未有深刻的认知。这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方式问题,而是决定着高校课程思政内在温度的重要问题。毕竟教师自顾自地念书、机械式地读稿,以及毫无感情的沟通和情绪的浸润,很容易令学生对其形成敷衍了事的印象。由此带来的最大危害正是使思政教育缺乏基本的情感支撑和内在温度,无法形成足够的感染力,基于此,“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内心无所触动,情感木然”4,极易产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倦怠感。如是这般,即便教师准备的教材多么经典、讲义多么完备、课件多么精美,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共情,

13、无法充分释放思政元素对于学生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之功效。长此以往,高校课程思政可能陷入流于形式的建设困境,甚至诱发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抵触与排斥。这个糟糕的前景和可预见的危险,必须得到及时的体认和纠偏,绝对不能坐观“滚雪球效应”的形成和发展。(二)浮于表面,难以令学生信服就本质而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说教”式路径依然没能摆脱单向传播的“灌输”模式,对于思政元素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1 月第 9 卷第 21 期缺乏深度的剖析和专业的解读,使得思政教育浮于表面,并未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难以令其内心信服。即使教师讲授时能够做到声情并茂,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情,也无法保证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14、能够持续长久。例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若仅仅强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或者简单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强大优越性,纵然教师情真意切,也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这方面思政元素的丰富内涵。更为严重的是,一味地“灌输”和强迫式的宣教,可能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导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毕竟其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采用正面说教的形式传授思政理论知识。高校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并非一种特定类型的课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必须避免单向传播的“灌输”,应当耐心讲解、深刻论辩,采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5。否则,不仅将会使思政元素浮于表面,难以真正实

15、现入脑入心,而且由于对课程思政的错误定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必然难以实现“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最终目的。(三)刻意安排,造成与课程脱节与“说理”式路径相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说教”式路径实际上秉持着一种机械的、僵化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不能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也难以系统把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关联。由此,势必导致思政元素被刻意安排进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但同课程内容完全脱节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部分教师将融入思政元素刻板地视为一项学校的考核任务,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随意插入,常常令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犹如影视作品中突然播放商业广告一般,不仅不能发挥价值引领和品德塑

16、造的作用,反而打断了课程教学的正常节奏,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理路;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视为一种全新的、极为重要的课程类型,试图用课程思政取代专业课程,即“把其他课程都上成思政课,甚至是简单地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纯粹政治课”6,尽管这种做法强调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忽视了专业知识讲授的关键价值,同样偏离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追求的“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最终目的。可见,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刻意安排思政元素,不仅无法释放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功效,而且也会对专业知识讲授本身产生十分消极的不利影响,完全违背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初心。(四)缺少研究,使思政元素匮乏由

17、于秉持机械僵化的教学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说教”式路径将思政元素的融入同专业知识的讲授割裂开来。其外在表现为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脱节,而内在的深层次表现则是缺少针对课程内容的科学研究,这使得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始终处于相对匮乏的不良状态。事实上,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所区别,高校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本身具有十分显著的“内隐性”特征7,如果不从科学研究的层面入手,很难挖掘出与专业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毕竟专业知识的讲授更多集中于价值中立的技术理性层面,无法通过专业教材或课程讲义,将思政元素系统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纵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仅仅将知识讲授视为价值中立的

18、范畴,认为科学研究与思政元素的挖掘完全无关,显然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最终导致教师只能单纯依靠抓热点、聊时事来充实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这不仅使思政元素的随意性过于突显,与课程教学完全脱节,而且思政元素本身也失去了科学可靠的稳定来源,陷入封闭僵化的循环,无法不断地产生充满活力的崭新篇章。三、“说理”式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针对“说教”式路径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产生的严重危害,思考切实可行的完善举措,已经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唯有着力推动“说教”式路径向“说理”式路径转变,才能最终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稳定发展。从内涵层面观之,课程思政乃是“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在课程和专

19、业教学中的体现”8。因此,要想切实践行“说理”式路径,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强化教书育人的本领与能力。(一)情真意切,提升课堂的感染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说理”式路径同“说教”式路径最为直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是否具有感染力。而这对教师提出了要求,需要教师情真意切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感染力。对此,教师可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用脱稿讲演的方式取代照本宣科,坚决反对机械式的“念书课”或“通识读本课”。需要指明,脱稿讲演是指教师不能将教学材料当作“提词器”使用,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教材、讲义及课件,而是要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化语言讲述理论。可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关涉教师教育教学之“方法艺术”范畴9,通过这样的西部

20、素质教育2023 年 11 月第 9 卷第 21 期方式自然地呈现思政内容,同时借助眼神的沟通和情绪的流露,传递自己内心对于思政元素的感动,可确保学生真实体认思政教育的温度,以此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感染力。第二,巧用方法。这要求教师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如专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二)深入解读,确保学生入脑入心诚然,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情感投入,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创造了基本前提。但是要想长久保证高校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做到让思政元素入脑入心,单纯依靠授课形式的转型

21、,依然有些力所不逮。对此,必须秉持“说理”式思政教育路径,彻底摆脱单向传播的“灌输”模式,强化教师对于思政元素的剖析与讲解,避免使思政元素浮于表面,让学生深刻领会思政元素的丰富内涵,确保学生能自觉信服。从传播学理论可知,传播者不能依靠单向“灌输”实现对受众的影响。正如“传播学之父”施拉姆(Schramm)所言,良好的传播效果关键在于传播者和受众“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上交叉”10。德弗勒(Defleur)等同样强调,传播的核心问题是传播者和受众“互相领会对方的含义”11。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政理阐释、学理阐释、事理阐释”的有机结合12。期间,教师可引入与思政相关的生产生

22、活实际案例,生动阐释思政元素的内涵和价值,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带领学生参与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确保学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长效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最终目的。(三)精心设计,推动思政与课程的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而非一种全新的课程类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初心,就是融入专业课程的讲授,使得专业课程同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总体格局。为此,高校课程思政必须遵循“说理”式建设路径,通过精心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确保思政元素同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

23、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以极大的奋斗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主动投入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教师应当紧密结合相关课程的专业内容,对标教案、大纲等教辅材料,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确保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使得思政教育成为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专业知识讲授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专业知识体系,遵循“学科专业规律、课程建设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政教育规律”。在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同时,教师应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专业知识讲授的关键价值,牢牢扣住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追求的“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最终目的。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思政教育

24、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充分释放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功效。(四)加强研究,不断挖掘思政元素较之机械僵化的“说教”式路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说理”式路径将思政元素的融入同专业知识的讲授紧密结合。对此,教师应坚持以课程内容为依托,采取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主动深入地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不仅坚决杜绝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脱节,而且要使思政元素得以源源不断地喷涌和流淌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之中。具体而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说理”式路径,要求教师认识到,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多蕴含在知识点中、隐含理论深处”13,绝对不能坐等专业教材或课程讲义自动地将现成的思政元素直观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当坚持

25、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用心思考、主动出击,努力挖掘专业知识背后蕴藏的励志故事和感人精神,让与专业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源源不断流淌出来。例如,在系统讲授空气动力学、核物理学、农业科学、流行病学等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钱学森、程开甲、黄旭华、袁隆平、钟南山等老一辈科技领军人物的奋进历程,用心领会和体认他们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专业知识成为迸发和闪耀思政元素的温床。唯有如此,高校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研究挖掘出更多同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四、结语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突出的迫切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在客观上,对于系

26、统准确的思政教育路径提出了极为强烈的现实需求。为确保实现“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最终目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当遵循“说理”式而非“说教”式的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全体高校教师必须以高度的奋斗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伟大工程,在培育学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1 月第 9 卷第 21 期(上接第 33 页)主”向“学生为主”转变,以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出发点,促使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引导学生适应当前电子信息行产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四)持续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支撑全程就业指导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构建起电子信息

27、类专业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平台,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测评,据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构建起院系、辅导员、专职教师三级辅导体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正确认识自我,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科学合理地选择就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另外,要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召开模拟人才招聘会,举办职业规划、创业竞赛、社团指导,设立勤工俭学岗,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活动,并通过岗位培训前移,加强创业就业实践课程建设,全方位开展创业就业指导科研教研平台建设,进而基于各类科

28、研教学平台,强化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全程就业指导12。总之,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并通过持续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以及积极配合高校各职能部门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EB/OL.(2020-09-18)2023-03-26.http:/ 郝文清.着眼五个转变实施发展式全程就业指导J.中国高等教育,2012(23):46-48.3 林舒.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3):33-35.4 金

29、绍荣,梁成艾.“三因定向、三性分层、三方联动”的就业指导课新模式J.职教论坛,2021(36):71-74.5 李宪.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途径J.教育探索,2021(10):149-150.6 许玲,许有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21(17):30-31.7 陆竹棠.高质量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2(11):103-107.8 赵鹏举,杨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120-121.9 刘奕含.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6(4):139.10 詹奉珍,张

30、博,李玉梅.基于“人本理念”的分层次精准化就业指导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6):30-36.11 李冰.“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2(7):21-24.12 张楷.创新创业视角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22(16):171-173.良好知识素养的同时,锻造学生优秀的政治觉悟和品德修为。必须坚持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理念,尊重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科发展规律,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说服力、感染力,继而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入性、长效性和持久性。唯有实现情理和学理相辅相成、知识讲授和价值

31、引领紧密结合、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统一,让科学研究助力思政元素的不断挖掘,让思政元素促进知识讲授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才能切实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确保高等教育更加深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牢固地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坚定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培育合格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1 付文军.“课程思政”的学术探索:一项研究述论J.兰州学刊,2022(3):30-39.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3-02-20.http:/ 韩喜平,肖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

32、育人的“能”与“不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31-134.4 洪早清,袁声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38-46.5 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6 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6):52-57.7 祁占勇,辛晓荣,梁莹.高校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有效机制及其行动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5):131-136.8 王骞,邓志勇.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江苏高教,2021(5):94-98.9 岳宏杰.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66-71.10 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2 版.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5.11 梅尔文 德弗勒,埃弗雷特 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12 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09-114.13 戴少娟.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解构与系统集成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6):58-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