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三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案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空气的组成。2.理解纯净物、混合物概念,会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3.通过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学会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的实验方法。学情分析: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开始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再满足于小学自然课“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分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分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
2、什么后果?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教学媒体、仪器和药品等: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探究;指导调查考察,收集资料整理归纳;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等。学习过程:【情景创设 出示目标】让学生猜谜语:敢怒不敢言(打一常见物质)待学生猜出答案后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然后出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学习任务一:认识空气的组成活动1:请结合生活经验及教材图示,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1.通过日常生活及小学学习,你知道空气中所含的气体有 。2.通过动植物的呼吸活动,可说明空气中
3、含有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说明空气中含有 ;干燥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变松软,可说明空气中含有 。另外,还可通过 ,可说明空气中含有 等。3.从教材P60的图示可看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其次是 。另外,还含有 等。交流小结: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 。活动2:按照教材P61的实验程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完成下列问题1.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前铜丝的颜色为 色,实验后变为 色,这说铜与 发生了化学反应。2.记录实验数据。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为 mL。3.实验结论。 。拓展反思:1.用加热铜丝的方法,不同小组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有
4、哪些? 。交流小结:实验装置漏气;加热的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推动活塞次数不足;读数时没有冷却到室温。2.如图,利用燃烧红磷的方法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交流小结:1利用化学反应在密封容器中把氧气消耗掉;2利用气体压强显示装置读数。3.能否采用燃烧硫或碳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选择的药品应符合什么条件? 交流小结: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学习任务二:认识混合物与纯净物过渡:物质组成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像空气那样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另一类像氧气那样是由同种物质组织的线净。活动1:请根据下列10种物质组成,将其分成两类。
5、水、食盐水、酒精、白酒、氧气、空气、海水、氮气、二氧化碳、糖水。由同种物质组成: (填序号)。由不同物质组成: (填序号)。小结:线净物是 。 混合物是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研究方法?还有什么收获?【训练提升 检测反馈】1.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成分B.空气的成分中,氧气占21%、氮气占78%C.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就是空气D.动物的呼吸会导致空气中的氧气逐年减少,二氧化碳逐年增多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B.澄清的石灰水C.二氧化碳D.冰水混合物课下探究:(或放在空气测定后,作为活动3的内容来实施)通过阅读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3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