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以四川省宣汉县“白马花田营造社”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9693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以四川省宣汉县“白马花田营造社”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以四川省宣汉县“白马花田营造社”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以四川省宣汉县“白马花田营造社”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150-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2 期(总第 560 期)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文件都对乡村振兴作了相关部署,强调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进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种计划、行动培育乡村优秀人才 1。2022年文旅部、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鼓励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 2。以文化产业特派员为代表的一批“新乡贤”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白马花田营造社的成熟经验,能够很好地为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2、提供经验借鉴。人才,已然成为当今发展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从概念上看,“新乡贤”是指一群有较高素养和文化的人,返乡归土或者扎根乡村,怀揣乡土情怀参与到乡村振兴中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都成为了建设乡村的中坚力量 3。1 文化赋能:“白马花田营造社”乡创实践内容白马镇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东部的川东平行岭谷,为典型的西南山村。白马镇三面环高山,一面临深沟,地形地貌较复杂,华白路是白马镇进出的唯一通道(全长10 km),距离宣汉火车站、达州河市机场较远。白马镇以农耕发展为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畜牧业、种植业为主要支柱产业,其耕地面积为1 011 hm2,可用土地资源较紧缺。

3、且耕地撂荒趋势明显,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白马镇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景区资源较分散,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白马镇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在外务工,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人力资源不足。白马镇作为西南典型的山村之一,面临着人口流失、位置偏远、产业发展难等问题,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亟待行之有效的模式进行借鉴。而白马花田营造社“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具有可借鉴、可参考、可推广的代表性和典型性。1.1“嵌入式”帮扶:构建乡村共治多元主体“嵌入性”理论作为新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是由匈牙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波兰尼(Polanyi)提出并应用于经济理

4、论分析之中,他指出“人类经济行为是嵌入于经济与非经济制度之中的”4。在资本嵌入层面,向勇、向方逊作为乡村人才学成归来者,先从修缮祖宅开始,再为毕成村投入资金、带来资源,改善村庄的整体面貌。向家兄弟将自身的资金和人脉资源转化成乡村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形成乡村的治理资源,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政治嵌入层面,向家兄弟充当双重代理人的身份,既是村民代理人也是新乡贤人才。向家乡贤在国家意识形态和乡土动力驱使下自发服务乡村,拥有本村地缘和血缘关系的认可,能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灌输现代乡村治理观念,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在文化嵌入层面,向家兄弟充分发挥文化嵌入的潜移默化作用,以现代审美观念

5、创新巴文化,提升村民的价值观念,优化村民行为模式。向家兄弟将墙绘、艺术展演、视频摄影等形式融入到村民生活中,并鼓励村民参与到文化项目中,提升村民的审美能力、培养村民主体意识,将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乡村建设参与者、讲解员,通过这种主体意识的激发和转化,规范村民的行为模式,提升村民外在素养。新乡贤人才嵌入式帮扶乡村,通过资本、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的嵌入来助推乡村振兴,以“授“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以四川省宣汉县“白马花田营造社”为例赵柳娴,欧阳培敏,麦浪婷(河南大学,河南郑州475001)摘要 在农村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人才已然成为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为了研究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和以

6、“新乡贤”为首的人才队伍如何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四川省宣汉县“白马花田营造社”为案例,结合“嵌入式”帮扶理论阐释其乡创实践内容,进一步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四个维度梳理该案例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关键词 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人才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3-05-12 作者简介 赵柳娴(2002),女,河南安阳人,在读本科生;欧阳培敏(2001),女,广东佛山人,在读本科生;麦浪婷(2003),女,广东湛江人,在读本科生。乡村振兴-151-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带动乡村组织、村民主体的参与。乡村人才的资本嵌入为乡村带来新的资本活力和人脉

7、资源,政治嵌入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介于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的第三者力量,文化嵌入潜移默化中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逐步优化乡村的文化、人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治理,打造良好的乡村文明生态,促进乡村振兴。1.2 公共文化服务: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长久以来,乡村的公共服务建设对于整个乡村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对于改善乡村生产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治理等方面都有着显著效益。在北京大学向勇教授的带领下,白马花田营造社积极发挥社会责任主体作用,通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供给质量,极大地丰富了白马镇毕城村百姓的公共文化生活,并且逐渐形成了“白马花田营造社”主导、村民参与的多元、开放、共享

8、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例如“萱萱草书屋”“STEAM夏校”“艺穗节”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乡创实践中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从服务供给内容来看,白马花田营造社向村民提供多种类型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是改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乡村大舞台”重新美化修葺;新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扩大升级;将老旧宅基地改造成为“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成为平时村中适龄儿童的教学基地;为儿童提供的“萱萱草书屋”,现有图书2 000余本。以上服务设施为村民提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硬件保障。二是提供公共文化消费品。白马花田营造社每年都会举办“大巴山花田艺穗节”,通过地域、产业和人

9、才的多方协同,将各行优秀人才引入乡村,挖掘独具“巴文化”文化艺术与地方产业,有效整合地方的民间工艺、特色农产品、民俗活动等文化产业。三是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白马花田营造社推行“村民善行积分计划”,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中的公共事务和文化活动,并向其发放善行积分,形成激励机制。在获取善行积分后,村民可利用积分兑换文化产品,如借阅书籍、加入“STEAM夏校”学习等。从服务供给成效来看,向勇教授主导的白马花田营造社成效显著,其供给成效集中为以下两点。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周期不断压缩,在以向勇为首的新乡贤帮助下,公共文化活动频率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成本不断降低。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

10、度不断提高,白马花田营造社及时掌握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需求,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加精准化、本土化的公共文化服务。2 四维融合:“白马花田营造社”赋能乡村振兴经验2.1 产业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2.1.1 第一产业,做强做优现代农业白马花田营造社落地四年以来持续推进经济产业的发展,白马镇现拥有黄桃园20 hm2,通过持续改进种植技术形成了种植与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为57名脱贫户提供除草、施肥、采摘等工作,村民人均增收1 500元/年。毕城村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作物收入来源,并通过养殖蜀宣花牛、天然蜜蜂等来增加额外收入。2.1.2 第二产业,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白马花田营造

11、社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材料进行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技术加工,推出了白马花田醉、大巴山葛华蜜、黄泥叫花鸡等农特产品;结合当地的土家族纹饰西兰卡普风格、宣汉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出的精美纹饰,设计巴文化符号系列生活日用产品,如丝巾、笔记本、茶盏等,通过对原材料的二次加工,大力推进第二产业的发展。2.1.3 第三产业,培育文旅融合产业白马花田打造了特色游学产业“花田农夫项目”,以文化旅游为落脚点打造乡村文创花田模式。白马花田营造社打造村落特色IP花田小白,花田小白额头上纹着古“巴”文字符号、身穿具有地域特色的西兰卡普纹饰短褂,成为当地农特产品的虚拟代言人。花田文创项目以白马花田的历史典故为文创依据,倡导美学生活

12、的主题,积极培育地方公共品牌,赋能本地农特产品和文创产品,联动打造乡创美物、乡创好物、乡创喜物等。白马花田营造社针对白马镇毕城村地方特色,逐步发展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并有效促进了三个产业的相互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做好经济保障。2.2 人才振兴:培育乡创人才队伍2019年,白马花田营造社正式落地,在向勇的带领下一批有志向投入乡村建设中的“新乡贤”加入到白马花田里来,并以此打造了一支“乡创营造师”的队伍。“乡创营造师”以新乡贤的身份,充当了乡村文化陪伴者、创意赋能者和价值共生者三重角色,在白马镇开展了乡

13、村基础设施改造、乡村美育计划、村民善行积分计划等一系列的文化乡创行动,积极探索并传播乡村振兴新战略的新思想、新模式,为此后培养更多新乡贤提供了乡村建设经验,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宝贵实践。2.3 文化振兴:文化赋能乡村美育乡村美育本质是用美的观念和审美形态(包括赵柳娴,等:“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乡村振兴-152-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2 期(总第 560 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熏陶和培养人,从而提高村民的精神素质 5。白马花田运用自然生态、文化艺术、民俗活动、生活方式等资源中的审美元素,唤起村民对美的追求,凸显出了乡村美育主体的多元性、内容的地方性

14、以及过程的实践性。2.3.1 支教赋能,传承乡土文化白马花田营造社自2019年以来为孩子们免费开展了三年的花田STEAM夏校课堂,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和美育教育工作者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到乡村美育课堂教学当中,共普惠了200余名乡村青少年儿童。花田课堂的开展,让大山的孩子们对家乡产生最直接、最深刻的感知和认识,赋予乡土文化传承的具体内涵。2.3.2 节庆赋能,激活乡村文脉白马花田营造社通过定期开展的大型活动、每个月的辅助活动、每周村民的主导活动等来实现人气的引进和文化的传承。每年的大型特色节庆是大巴山花田艺穗节,品牌活动主要有白马森林音乐会,白马论坛国际乡村创客大会,花田喜市乡创集市;平时则

15、开展日常活动,比如艺术家驻村活动、花田设计、花田影像、花田剧社;同时辅以开展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设计展、设计比赛,比如“紫金奖第三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吸引年轻大学生下乡采风,深入乡村,激活创意。2.3.3 艺术赋能,打造乡村品牌白马花田营造社通过艺术家驻村创作、乡村故事影像、花田艺术绘画、花田剧社等模式将乡村的历史文化和动态的自然风物鲜活地结合起来 6。同时还通过短视频创作、纪录片创作、自媒体公众号、视频号等内容的运营,发掘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当下鲜活的生活,建立起了独特的文化品牌。2.4 生态振兴:优化空间生态宜居“乡创营造师”优化空间营造,打造宜居空间,对毕城村内公共空间进行

16、改造,能够为原乡人提供公共娱乐、休闲游玩的去处,强化返乡人对于乡村的渴望和思念,同时增强新乡人的归属感和在场感。对乡村进行视觉化改造来提升乡村的宜居环境,促进艺术再生产。白马花田营造社通过社会力量组织和志愿者人才征集等方式,对毕城村的公共空间进行文化创意改造。在卷帘门、红砖白墙、幻羽桥上描绘“巴文化”主题彩绘;从留守儿童的真实需求出发,创造了属于他们的私密游玩空间“藏一哈”和公共篮球场;将废旧老戏台改造成村民休闲娱乐的“乡村大舞台”。白马花田营造社践行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宜居的整治行动,推进乡村美化,让生态成为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焕发了村民精神风貌,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在环境变美的同时又吸引了游

17、客和建设者,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3 范式引领:“白马花田营造社”文化赋能模式启发与展望3.1 产业振兴,盘活地方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导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进行特色开发,打造属于本地区的特色乡村产业;发挥本地第一产业资源优势,保持乡村原有特色,盘活内部资源,把乡村最特色、最本身的产业利用好、发展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发展第二产业,借助地方文化、特色农产品、民间工艺等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3.1.1 警惕同质化发展现象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与认知、经济和治理等方面的多重锁定固化了乡村产业的发展,面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开发、营销管理和

18、体验趋同的同质化现象,文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应注重乡村空间营造差异化、个性化的规划设计路径,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文化底蕴、服务对象等的不同进行科学规划,立足实际情况,整合现有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开发出具有创意性、独特性、地方性的乡村发展模式。3.1.2 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各级政府协调社会各主体参与乡创行动,并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深化群众参与意识,发挥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激发企业社会责任感,企业发挥自身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乡村营造,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强化高校理论支撑,高校通过人才培养与技

19、术转化,不断向农村输送乡村振兴人才,同时建设面向农村的智库咨询服务机制。多元主体各尽所能、各施所长,共同建设乡村振兴共同体。3.2 人才振兴,发挥主体作用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产业振兴,而文化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来自各行各业,通过多种方式盘活乡村资源,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白马花田营造社探索的“乡创营造师”制度,吸引教授、学者、艺术家、工作室等来到乡村,以乡村独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展创意农业、特色手工、文化旅游等一系列乡创项目。以白马花田营造社为例的一批社会组织,在进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中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资源带到乡村并且落地生根,建立一种服务治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0、3.3 文化振兴,注入精神动力首先是多元主体融合创新,新乡贤应扎根乡村深入调研,既要挖掘乡村内在文化特色,又要对乡村振兴-153-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也应当适当结合外来文化,进行文化创新、文化融合,打造多元并生、符合当地实际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其次是创意赋能乡村振兴,新乡贤应借鉴白马花田的乡村营造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意赋能乡村文化生产力,活化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优质文创产品,设计特色文化IP,举办创意文化活动,通过各种文化创意营造行为激活乡村原生动力,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最后是发挥乡村美育价值,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的是教育,而乡村教育除了注重科学文

21、化知识,还应当关注美育。将美育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地方人才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一方面对乡村儿童进行美学素养教育和心灵教化,另一方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使村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灵魂 7。3.4 生态振兴,营造宜居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更是实现产业兴旺、打造宜居环境的前提。目前,乡村生态宜居不再是简单强调单一化生产场域内的“村容整洁”,而是对“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内生性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乡村探索。生态宜居的内核是倡导绿色发展,是以低碳、可持续为核心,是对“生产场域、生活家园、生态环境”为一体的

22、复合型“村镇化”道路的实践打造和路径示范 8。在新乡贤实施文化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打造本地农村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从外观上改造村容村貌,对乡村内部进行空间营造,建立起一批与本土特色文化相结合的空间环境,通过彩绘、建设图书馆、搭建文化舞台等方式,从公共娱乐、休闲游玩等各个方面打造乡村宜居环境,在精神文化层面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4 结语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场域,兼具生产、教育、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功能。文化是乡村发展中极具生命力但是却又常常被忽视的因素,文化是乡村固有的天然优势,因乡村发展迟滞得以较好的保留,却又因乡村的发展陷入困境,即发展落后。在新时代的乡

23、村振兴中,激活乡村沉睡文脉,需要通过文化赋能,以文化创意为纽带,链接各类新式发展要素进入乡村,推动乡村实现整体的创新发展。新农村建设应该更具乡土气、自然性、人文性,白马花田营造社正是从乡土和人文出发,将四川省宣汉县白马镇打造成田园生活理想地、田园艺术创作地,以连接、赋能、共生为理念,践行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和特色产业的文化赋能,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价值共生,白马花田营造社已经建立起全新的乡村治理机制,成为全国乡创实践的典型案例,发挥着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

24、21(7):14-2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7):5-13.3 胡鹏辉,高继波.新乡贤:内涵、作用与偏误规避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20-29,144-145.4 何植民,蔡 静.嵌入到共生: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图景J.学术界,2022(7):134-144.5 杨冬江,张 熙.当代乡村社会美育的内涵、路径及意义探析J.美术研究,2023(1):111-114.6 向 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与方法以白马花田营造社的创新实践为例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3(1):83-95.7 梅 芬,陈铭彬.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路径兼论文旅融合下的“乡村美”J.社会科学家,2022(6):45-52.8 马 华,马池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J.国家治理,2018(3):7-12.赵柳娴,等:“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