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校企共育、耕读一体”模式在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9674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3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企共育、耕读一体”模式在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校企共育、耕读一体”模式在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校企共育、耕读一体”模式在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现代农业科技2023 年第 19 期农村经济学“校企共育、耕读一体”模式在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祝海燕1代惠洁1田素波2李法君1(1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 262700;2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寿光 262700)摘要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推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耕读一体”是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本文将耕读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在校企合作与亦耕亦读的实践中探索“校企共育、耕读一体”的育人机制内涵和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研育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关键词“校

2、企共育”;“耕读一体”;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23)19-0208-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9.05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农林院校作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人才队伍的时代重任。2013 年,出台了 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2022 年中

3、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但目前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步伐的不断加快,涉农高校在育人思政教育、办学定位、能力培养及产教合作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将学生、学校、社会、企业、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产教研育”深度融合,是当前社会、学校、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农业“产教研育”的深入融合需要农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强大精神助力,社会要求农林院校必须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加强对学生的耕读教育,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农耕技术,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

4、农学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要求政府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育、耕读一体”的育人模式推动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1,守好现代农业的渠、种好乡村振兴的责任田,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1涉农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1.1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推进,整个社会在思想上形成了对农业的疏离和轻视,从事农业生产成为人们心中最差的工作。这也导致农业院校的学生“三农”情怀淡薄。毕业后不会选择去农村就业、创业。从近几年我国一些农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每年农科毕业生约 20 000 人,但在基层就业不足 1 500 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 7.5%2

5、。1.2地方涉农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涉农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和服务社会的时代使命。因此,地方涉农高校应立足地方实际,以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及农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及明确的办学定位。这需要政府、社会及高校共同努力,纠正偏差、明确定位及目标责任,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政策使学生、学校及社会看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未来,从而改变思想、正确定位。1.3学生对农业的认知较少目前涉农高校学生对专业认同性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三农”情怀淡薄,对未来充满迷茫和困惑。基金项目2022 年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2022HHZX

6、062);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2021001)。第一作者祝海燕(1978),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园艺。E-mail:收稿日期 2023-02-09208这就要求涉农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及价值塑造,在学生心中树立对农业的正确认识,明确学农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白上大学的目的不是逃离农村、远离农民,而是用所学的知识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为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农业建设,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1.4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农业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需要

7、走出课堂、不断实践,掌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明确环境条件的影响,需要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入农业。目前涉农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非常突出,产学研合作机制多流于形式。这不仅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也使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知之甚少,不具备基层就业的知识和能力。此外,学校也不能及时把握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如目前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土特色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型,而高校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传统模式。这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农业企业及农业产业的需求,社会涉农就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匹配度较低,严重挫伤学生服务“三农”的积极性。2“校企共育、耕读一体”育人机制内涵2

8、.1“校企共育”育人机制内涵“校企共育”育人机制内涵主要是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育人。高校提供文化知识的层层深入教学,企业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实践教学,在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协同共赢3-4。2.2“耕读一体”育人机制内涵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耕读一体”的教育内涵则是通过“勤耕重读”传承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涵,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精髓融入育人全过程,在探索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培养学生“敬畏自然、顺应规律、天人和谐”的生态

9、自然观。通过“校企共育、耕读一体”将“知识、产业、文化、生态”有机结合,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培养学生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产教研育”深度融合过程中,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从而把“学农为农”的知识情感转化为服务于“三农”的实际行动,推动农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校企共育”搭建育人平台3.1构建“校企共育”平台目前,很多涉农高校校企合作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

10、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然而,潍坊科技学院通过建立智慧蔬菜产业学院加强了学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多维融合,构建了校内实践教学科研基地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动的创新实践平台,大幅增加了学生到生产一线现场调研考察、实地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切实观察园艺植物播种、栽培、管理、采收及病虫害防治全过程,将理论学习与生产过程、真实场景直接关联,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为学校企业的深入了解及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企业可将其需求、研发项目及行业难题发表到平台,而相关专业的教师及学生积极参与企业项目,既解决了企业研发人员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研发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既为学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参与企

11、业项目研发、行业标准制定及共同解决行业难题提供了保障,也为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制定、教学实践及育人管理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产教研的深入融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多边共享共建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在践行“勤耕重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崇尚劳动、求真务实及实践创新的精神5-8。3.2促进校企联动一方面,多数涉农高校还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适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使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校企合作过程中会导致企业的培养活动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匹配。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无处施展,其在简单重复的实习

12、中得不到充分锻炼,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无法体现实践教学的意义,也阻碍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祝海燕等:“校企共育、耕读一体”模式在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209现代农业科技2023 年第 19 期农村经济学运行,严重影响高校与企业的发展。首先,学校要根据社会、企业、行业需求,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新,并重置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充分契合。然后,企业也应以最大的诚意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如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开发及实习实训的落实管理,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还能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并

13、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使实习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训练。最终通过校企联动,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学生、学校、社会及企业的共赢。3.3双师共育促进产教融合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及制度保障,提高专业骨干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实践能力水平及技术服务水平。例如,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强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并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使教师兼具实习带队教师、生产技术学习者、企业培训师、技术研发人员四重身份,不仅提升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技术服务能力,也降低了企业在校企协同共育中的管理成本,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保证了企业

14、利益,大大提高了企业“校企共育”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聘用企业技术人员、行业领军人物到校兼职,提升了校企协同育人及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双师共育”的人才培育机制,实现人才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精准匹配,并进一步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9-10。4“耕读一体”厚植“三农”情怀高等农林院校应紧密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围绕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探索建立服务“三农”新模式。潍坊科技学院地处“中国蔬菜之乡”,作为一所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学校结合当地产业优势,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园艺教学改革,加强园艺专业的思想价值引领。专业教学改革中应立足地方文化及产业优势,根据专业特

15、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在“知识、实践、产业、文化”融合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形成全方位育人模式。通过“勤耕重读”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把“崇尚劳动、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实践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大国 三农”的思政精神渗透到教学中,保证学生在充分掌握园艺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同时,不断积蓄思想能量。如围绕区域文化特色及产业优势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园艺发展史的学习,组织学生到寿光独具特色的农圣文化展览馆、中国国际(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及三元朱村村史馆进行参观研学,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和园艺产业的蓬勃生机,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专

16、业认同感。当前,应全方位吸纳寿光先进生产经验、栽培模式及前沿科技,并将企业项目、行业标准及产业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优势中分析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如药肥问题、温室气体问题、农业废弃物问题等),激发学生探索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探索中使学生走进农业、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厚植“三农”情怀。“校企共育、耕读一体”育人模式的构建培养了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素养,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如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园艺专业毕业生每年就业率持续保持在 95%以上,其中近 10%的毕业生

17、自主创业,成为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人”;47%的毕业生进入全国各地知名涉农企业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以“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创新能力高、团队合作及社会责任感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三农”建设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 冯星,招瑜,蔡伟通,等.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6):241-243.2 吉辉.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人才培养分析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8):264-266.3 孙瑞宝.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16):7.4 孙云飞,班建民,罗恒,等.基于产教

18、融合、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J.高教探索,2017(增刊1):16-17.5 蒋蕊蕊,杨之帆,程贝,等.“卓越生物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10(1):12-16.6 向炜,黄贞贞,彭华武.政校企协同的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襄阳高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学院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3):34-38.(下转第 220 页)210现代农业科技2023 年第 19 期农村经济学2 张宗利,明俊超,袁新华.江苏省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14,32(2):24-28.3 刘亚洲,张文龙,吕镇洋,等.农业气

19、象指数保险供需研究评述J.农村金融研究,2021(7):9-18.4 宋博,穆月英,侯玲玲,等.基于 CVM 的我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支付意愿分析:以浙江柑橘种植户为例J.保险研究,2014(2):54-63.5 汤颖梅,陈建升.农户天气指数保险支付意愿的研究:基于实地试验的方法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9):319-326.6 汪丽萍,黄大庆.保险证券化发展历程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保险,2016(12):41-46.7 吕开宇,张崇尚,邢鹂.农业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2):62-69.8 张胜茂,米卫红,吴祖立,等.水产养殖中气象指数保险应用探讨

20、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7,32(3):180-184.9 马龙.持续高温天气对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影响J.中国畜牧业,2021(18):65-66.10 陈鹏飞.舟山市气象指数类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0):2079-2083.11 张伟光.水产养殖保险应用类型的比较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6,34(3):29-35.12 李政,陈盛伟,牛浩.农业天气指数保险的业务难题、角色定位与发展思路J.农村经济,2022(2):100-107.13 谢玉梅.系统性风险、指数保险与发展中国家实践J.财经论丛,2012(2):70-76.14 武翔宇,兰庆高.促进我国气

21、象指数保险发展的若干建议J.农业经济,2012(3):94-95.15 陈嘉烨,周力.长江流域养殖业气象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0):430-433.16 戴益斌,胡珍,何易,等.永嘉县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情况评估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211-212.17 BARNETT B J,MAHUL O.Weather index insurance for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lower-income count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

22、,89(5):1241-1247.(上接第 210 页)7 关代弟.“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8 陈运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27-32.9 张占国,孙丽霞,王立才,等.基于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4+4”校政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22,21(7):9-14.10 张天竹.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共建教学团队之探析J.成人教育,2022,42(6):76-79.(上接第 214 页)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发展已进入了关键时期,亟须结合偏远山区和欠发达乡村的实际情况

23、,建立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投保定损理赔工作机制。通过政府统筹、全面宣传、多元化投保模式、加大赔保比等进一步提高基层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质量和效益。探索适合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种植业保险体系和机制,为我国边疆地区和欠发达农村地区粮食生产稳定、经济林种植安全等提供强有力的基本保险服务,为新基层“三农”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保障。参考文献1 姜长云.我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路和现实举措J.社会科学辑刊,2022(6):128-135.2 石文香.基于三方参与主体视角的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绩效评价研究:以济南市种植业保险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9.3 白钦先,张坤,王星苏.关于政策性保险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J.保险研究,2022(9):3-9.4 甄贞,陈爽,吴明.地方政府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问题与路径选择: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4(10):105-106.5 余欣,党筱兰,李思梅.黔西南州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7):271-272.6 李梦莹.我国种植业保险发展的成效及问题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7 陈慕远.高碑店市政策性农作物保险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2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