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295631 上传时间:2025-02-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名词解释绪论1、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2、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3、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4、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这种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5、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6、反射弧由感受器、传

2、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7、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形成,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8、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头朝向声源方向)。9、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

3、故称为体液调节。10、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11、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人们常常用反馈(Feed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12、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即称为正反馈。13、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控制装置对受控量的影响称为负反馈。14、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实现这一调节的基本

4、方式是反射。15、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 体液调节。16、控制装置仅根据干扰信息发出控制信号的方式称为前馈。如赛前状态。17、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18、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19、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第一篇肌肉的兴奋与收缩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1、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

5、激发生反应的能力。2、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3、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4、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5、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长,都不能样阈强度称为基强度。6、时值:是指以2 倍的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7、“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

6、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1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1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

7、缩。12、强直收缩:是指每次刺激是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是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第三章 呼吸1、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2、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3、人体主要的呼吸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当膈肌收缩时腹部随之起伏,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壁随之起伏。因此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称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胸式呼吸。成人的呼吸一般都是混合式的。4、吸气肌收缩时,胸廓

8、扩大,由于胸膜脏层与壁层间存在少量浆液,使两层胸膜紧密粘着在一起(且有胸膜腔负压加强了这种粘着),故肺必然随着胸廓的扩大而扩大,于是肺容积增大,肺内压降到低于大气压,这时外界空气经呼吸道入肺,这就是吸气过程。5、吸气末,胸廓不再扩张,肺内压与大气压达到平衡,气体不再入肺。随后吸气肌舒张,胸廓和肺回位,肺容积减少,肺内压升高超过大气压,于是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这就是呼气过程。6、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500-2000ml。7、平静呼气之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ml。8、最大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为余气量,正常成

9、人约为1000-1500ml。9、肺容量是肺的基本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10、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它是衡量最大通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胸廓的形态和吸气肌的发达程度是影响深吸气量的重要因素。11、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12、在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为功能余气量,它是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13、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即在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s 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成人第1、2、3s 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83、96、99,其中以第1s 的时间肺活量

10、意义最大。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的通气速度。14、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通气量。我国成年男性最大通气量可达100-120Lmin,女性为70-80Lmin,有训练的运动员可达180Lmin。最大通气量是单位时间内肺的全部通气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通气量,是检查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15、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16、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 和CO2 的交换。前者称为肺换气,后者称组织换气。两种换气都通过扩散(Diffusion)方式来实现。17、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VEV

11、O2 )。18、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的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空间称为解剖无效腔,70Kg 的男性其容积约为150ml。19、氧扩散容量是指呼吸膜两侧的氧分压差为0.13KPa(1mmHg)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此值大说明肺换气效率高。20、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0.84(4.25),此时通气量与血流量匹配最合适,气体交换效率最高。21、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它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来求得。22、肺换气是在肺泡和肺毛细

12、血管间进行,气体所穿过的膜称呼吸膜(肺泡肺毛细血管膜), 呼吸膜的通透性及面积都会影响气体交换效率。23、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是指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呼吸肌同其它骨骼肌一样,本体感受器是肌梭,其适宜剌激是牵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24、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能感受血液中PCO2 、PO2 、H+ 的变化。25、化学感受器是指接受血液和脑脊液中化学物质剌激的感受器,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能感受血液中PCO2 、PO2 、H+ 的变化;另一是中枢化学感受器,位

13、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直接与脑脊液接触,能感受H+ 和CO2 变化的剌激,但对低氧剌激很不敏感。26、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直接与脑脊液接触,能感受H+ 和CO2 变化的剌激,但对低氧剌激很不敏感。27、化学因素是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CO2 、O2 、H+ ,这些成分的变化都会剌激化学感受器,从而调节呼吸运动。第四章血液1、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2、细胞内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3、内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细胞外液

14、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内环境。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分别占体重的15%和5%。4、循环血量:人体血量的大部分是在心血管中迅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5、贮存血量:还有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量较少,称为贮存血量,在机体运动时,被动员加入循环血量中。6、非蛋白氮:非蛋白氮是指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等。7、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比容为4050,女子为3748。8、血型:红细

15、胞膜上还含有多种抗原物质。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血型。9、白细胞分类计数:健康成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在(410)109 个.L范围内,其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最多,为5070,淋巴细胞次之,占2040%,单核细胞占28。每一类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称白细胞分类计数。10、渗透:如果半透膜两侧为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将从溶质少的稀溶液向溶质多的浓溶液渗入,这种现象称为渗透。11、渗透压:在渗透现象中,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为渗透压。12、渗透单位: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通常以溶质浓度1mol 作为渗透压的单位,称为渗透单位(Os

16、m),或取此单位的千分之一,毫渗单位(mOsm)。13、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相当于7 个大气压或708.9KPa),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称为晶体渗透压,约为300mOsm .L。另一部分来自于血浆蛋白,称为胶体渗透压。14、氧合:O2 既能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疏松地结合在一起,又能可逆地解离。当氧分压升高时,Hb 与O2 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这一过程称氧合。15、氧离:每克血红蛋可结合O2 1.34ml。而当氧分压降低时,氧合血红蛋白又解离出O2 和还原血红蛋白(Hb),这一过程称氧离。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红蛋

17、白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Hb 与O2 结合(被氧饱和)的程度。16、血红蛋白氧容量:血红蛋白氧容量是指血氧饱和度达100%时,每1L 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O2 的最大量。该值受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正常男子Hb 浓度如150g.L,其氧容量约为:1501.34200ml.L)。17、血红蛋白氧含量:每1L 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其值受氧分压的影响。18、氧离曲线:血氧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氧分压的高低。反映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简称氧离曲线。该曲线既表示不同PO2 下,HbO2 解离情况,同样也反映不同PO2 下,O2 与Hb 结合情况

18、。19、氧利用率:每1L 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 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20、P50:Hb 和O2 的亲和力通常用P50 表示。P50 是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达到50%时应的PO2,正常为3.5KPa(26.6mmHg)。21、波尔效应(Bohr Effect):PCO2 和血液中H浓度增加,均可使氧离曲线右移,Hb 与O2 的亲和力减小,P50 增大;反之,则曲线左移,P50 减小。PCO2 和PH 对Hb 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 Effect)。22、碱储:由于血浆中的NaHCO3 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称其为碱储备,或碱储。23、非特异性

19、免疫:吞噬细胞包括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其功能主要是吞噬入侵机体的病菌和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由于吞噬不具有针对某一类异物的特征,故属非特异性免疫。24、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每一种抗体都是针对某一类特异性抗原(异物)的,故属特异性免疫。25、体液免疫:所谓体液免疫是指B 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 分布到全身细胞外液中, 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 以消除对机体的危害。第五章血液循环1、心肌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作用下,能够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心肌自动节律性,简称节律性。2、在心传导系中,以窦房结中自律细胞的

20、自律性最高,是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通常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律。3、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在房室交界处易发生不易或不能传入心室的现象,称为房室传导阻滞。4、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由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开始到复级3 期,膜内电位达-60mV 的一段时间,给予任何强大的刺激也不产生可扩布性的动作电位(兴奋),此期间称为有效不应期。5、心肌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应到身体表面,将引导电极放置在躯体或肢体的一定部位记录下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6、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7、单位时间内(通常以分计)心脏搏动

21、的次数称为心率。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5 次左右。8、全心舒张期在心动周期中,有一个时期心室和心房同处于舒张期。即为全心舒张期。若心率以75 次/分计,全心舒张期约为0.4 秒。9、从心室肌细胞开始兴奋至开始射血的一段时间,称射血前期。10、在左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中,当心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但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内压,半月瓣未打开,心室成为封闭腔。此时,尽管心室肌积极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容积并不缩小。此时相称为等容收缩期。11、在左心室的等容收缩后,心室仍然强烈收缩,当室内压继续升高到超过主动脉压,半月瓣被打开,血液顺心室-动脉压力梯度向主动脉方向流动,这段时期称射血期。12

22、、在心室开始舒张时,从主动脉瓣关闭到房室瓣开放前,心室成为封闭腔的一个时期,没有血液进出心室,心室容积不变,故而称为等容舒张期。13、在等容舒张期后,心室肌继续舒张,当室内压下降到低于心房压,冲开房室瓣,血液顺房-室压力梯度从心房向心室方向流动,这段时期称充盈期。14、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的舒缩,瓣膜的启闭,血液的速度变化对心血管壁产生的机械震动,通过周围组织传递至胸壁,用听诊器在胸壁某部位即可听到有规律的声音,这种声音叫心音。15、一侧心室(一般指左心室)每一次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一侧心室(一般指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16、射血分数是

23、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人安静时射血分数为55-65%。17、由于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静息和空腹时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18、在心室前负荷-初长度达到最适水平之前,心肌细胞初长度随心室充盈量(前负荷)的增加而增长,从而使心肌细胞的收缩强度增加,导致搏出量改变。这种由于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改变,引起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方式,称为异长自身调节。19、心脏收缩时随着心室的收缩射血,大动脉血压升高,从而增加了心室收缩射血的负荷。这种心室收缩射血时所遇到的负荷(即大动脉血压),称为心脏后负荷。20、等长自身收缩是指与心肌初长度和横桥联结数目无关的心肌细

24、胞本身收缩能力的改变,引起的心肌收缩强度与速度变化,而实现对心脏搏出量与搏功的调节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21、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细胞的功能状态,是由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各个环节,以及收缩机构的生物物理特性、生物化学和能量释放与转换过程的强度和效率所决定的,而与心肌细胞的初长度、肌丝重叠程度和横桥联结的数目无关。22、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心力贮备,又称泵功能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23、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在左心室射血时,它们能被动扩张,容纳一部分血液,在心室舒张,主动脉瓣关闭后,则其发生弹性回缩,把存贮的那部分血液继续推向外周。因此,从功

25、能上把主动脉和大动脉称为弹性贮器血管,也称“外周心脏”。24、毛细血管壁很薄,仅由一层扁平内皮细胞构成,因而通透性极大,是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从功能上称为交换血管。25、静脉血管口径较大,管壁较薄,可扩张性大,因而容纳的血量较多,且其口径作较小变化就能较大改变静脉内容纳的血量,在血管系统中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故从功能上将其称为容量血管。26、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也即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上的压力。27、在心动周期中,主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大约在心室收缩的中期,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称收缩压;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

26、到最低值,称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它反映主动脉内血压变化的幅度。28、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周期性活动,是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这种搏动可沿着动脉血管壁向末梢传播。故称动脉脉搏。29、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一个典型的微循环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七个部分组成。30、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其中激素是通过血液循环,广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有些是在组织中形成的化学物质,主要作

27、用于局部血管,对局部组织的血流量起调节作用。31、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所受的牵张刺激增强,使心迷走中枢紧张加强,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减弱,于是心率减慢,心缩力量减弱,外周血管舒张,动脉血压下降,故此反射又称减压反射。第六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1、需氧量: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需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成年人安静时需氧量大约每分钟250ml。2、耗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由于人体不能大量储存氧,在实验中所测得的氧量是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因此,吸氧量也称耗氧量。3、吸氧量:吸氧量是以单位时间每分钟

28、计算,故称为每分吸氧量,并以VO2 表示。安静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每分钟吸氧量与每分钟需氧量处于平衡状态(200-300 ml)。4、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5、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与外周机制:最大吸氧量主要决定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故将心脏的泵血功能称为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而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6、氧亏:人在进行运动的过程

29、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氧亏。7、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过程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8、氧债:经典氧债学说将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称为氧债,认为氧债用于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同时又将运动后恢复期吸氧量水平的恢复分为快恢复期和慢恢复期。9、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血液乳酸浓度4 mM/L,大约为最大吸氧量的60-80%

30、。10、通气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第七章物质代谢1、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从广义上讲包括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运和物质在细胞内的中间代谢及其尾产物的排泄等。2、营养素是指具有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促进健康长寿,提供构成体质和更新组织的原料,供给生理活动与劳动所需能量以及调节生理、生化等功能的各种物质。3、能量物质在细胞内氧化分解反应称为生物氧化。氧化时需要消耗氧,产生CO2 和水,同时释放能量,故又称细胞呼吸。4、三羧酸循环是以乙酰辅酶A 与草酰乙酸合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后生产草酰乙酸的循环过

31、程。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最终共同途径和实现相互转化的主要渠道。5、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是在肝内逐步进行的,每次从脂肪酸的羧基端开始断下一个二碳化合物(乙酰辅酶A),由于这一氧化断裂发生在脂肪酸的位碳原子上,故称脂肪酸的 氧化。6、葡萄糖和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生产乳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酵解。7、当人体对大运动量训练不适应或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后,尿中可能出现蛋白,称为运动性尿蛋白。8、吸收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9、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尾产物、多余的水分与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毒物等,经由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

32、,并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10、肾小球的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从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囊腔的过程。11.消化:第八章能量代谢1、当体内氧供应不足时,1mol 的G 或Gn 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3mol 的ATP。把糖的无氧酵解供ATP 再合成所需的能量称为乳酸能;而CP 分解供ATP 再合成所需的能量称为非乳酸能。2、磷酸原系统是由ATP 和CP 组成的系统。ATP 在肌肉内的储量很少,若以最大功率输出仅能维持2 秒左右。肌肉中CP 储量约为ATP 的35 倍。CP 能以ATP 分解的速度最直接的使之再合成。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

33、系统(ATP.CP 系统)。3、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 的能量系统。人体骨骼肌中肌糖原含量约为5090mmol.kg1 湿肌重,据此计算的乳酸能系统供能的最大容量约为962J.kg1 体重,其最大供能速率或输出功率为29.3J.kg1s1,供能持续时间为33 秒左右。由于最终产物是乳酸故称乳酸能系统。4、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 的能量系统。从理论上分析,体内储存的糖特别是脂肪是不会耗尽的, 故该系统供能的最大容量可认为无限大。但该系统是通过逐步氧化、逐步放能再合成

34、ATP 的,其特点是ATP 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5、人体内维持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即糖、脂肪和蛋白质结构中的化学能。但人体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于ATP 分解供能。ATP 是一种自由存在于细胞内(自身合成的)可迅速直接被利用的化学能形式。它由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个较简单的磷酸根组成,故称三磷酸腺苷。6、梅脱(MET),即代谢当量比值,是指运动时的耗氧量(能耗量)与安静时的耗氧量(能耗量)的比值。1MET 与安静时的能耗量或代谢率相当。若以吸氧量来表示安静时的能耗量, 则1MET 相当于250ml.min1 的吸氧量。7、基础代谢率是指人在基

35、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而且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的影响。在基础状态下,各种生理活动都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而且代谢率比较稳定。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应在清晨、空腹、静卧及清醒状态下进行,而且室温要保持在1825之间。8、生理学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CO2 量与摄入的O2 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严格说来, 应该以CO2 和O2 的mol 比值来表示呼吸商。但是,因为在同一温度和气压条件下,容积相等的不同气体,其分子数都是相等的,所以,通常用容积数(ml 或L)来表示CO2 与O2 的比值。9、1g 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时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

36、热价(或卡价)。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糖和脂肪的物理热价与生物热价是相等的,而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小于它的物理热价第九章感觉与运动1、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2、各种感受器可将它们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故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3、感受器不仅将外界刺激能量转变成动作电位,同时将刺激的信息转变成神经动作电位的特定排列组合之中,传入中枢,故称为感受器的编码作用。4、当感受器长时间持续地接受某种刺激时,感觉神经冲动发放频率将逐渐下降,甚至消失, 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虽然各种感受器都可出现适应现象,但因感受器

37、不同而出现的速度也不同。5、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都要经过脊髓或脑干,上行传入到丘脑更换神经元,并按排列顺序,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引起特异的感觉,故称为特异投射系统。每种感觉的传导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并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6、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纤维经脑干时,发出侧支并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多次更换神经元之后,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髓板内神经核群)再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并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此投射途径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并失去了专一的特异传导功能。7、各种感觉传入冲动在大脑皮层进行分析和综合,产生相应的感觉。大脑皮层的不同

38、区域,在功能上具有不同作用,称为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8、身体进行各种变速(包括正负加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觉)。9、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分别称前、后与水平半规管(图9-4)。每条管均有膨大端为壶腹, 壶腹壁上有壶腹嵴,壶腹嵴也含有感受性毛细胞,毛细胞的纤毛上覆盖着许多胶状物质,形如帽状称为终帽。10、前庭反射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当传入冲动进入有关的神经中枢后,除引起运动与一定位置改变的感觉以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这些改变统称前庭反射。11、进行直线变速运动或旋转变速运动时,刺激囊斑和壶腹嵴,反射地调节颈部和四肢肌紧张,以

39、维持姿势的平衡。这些由前庭迷路感受器所引起的肌紧张反射性变化,称为迷路紧张反射。12、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正常人的视野范围大小受到面部结构的影响,鼻侧视野小于颞侧视野。不同颜色的视野也不一致,白色视野最大,蓝色、黄色次之,再次为红色,绿色视野最小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1、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成为突触。2、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改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提高膜对Na+、K+、CI- ,尤其是Na+的通透性,使膜电位降低,从而引起去极化电位,并以电紧张的形式传播,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0、 3、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该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体高膜对K+和CI- 的通透性,尤其是CI-的通透性,使膜电位增大,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这种局部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而产生抑制效应,称为突触后抑制。5、入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神经元,极为传入侧枝性抑制. 6、一中枢的神经元发放的传出冲动,在延其轴突传出过程中,又经其轴突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回返作用于原发动冲动的

41、神经元和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抑制它们的活动,称为回返性抑制7、触前抑制是指通过生理机制以减少兴奋性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够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表现抑制效应.这种由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8、牵张反射: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可反射性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9、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受牵拉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10、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肉所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受牵拉肌肉发生位相性收缩。11、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肌紧张或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类反射称姿势反射。12、激延髓网

42、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其发放的冲动到达脊髓,能抑制四肢伸肌的紧张性,这部分结构及其下行神经路径,成为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13、在广大的脑干中央区域,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测部、脑桥的背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背盖以及下丘脑和丘脑中线核群等部位,刺激它,能使正在进行的四肢牵张反射大大加强, 这一部位的区域及其下行路径,总称为脑干网状下行易化系统。14、和动物正常姿势受到扰乱,如被推翻或由空中仰着下落时,能迅速翻身起立而恢复其正常姿势,这种反射总称为翻正反射。15、当头部空间位置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改变,这种反射称状态反射。16、当人体主动或被动作旋转变速运

43、动时,将刺激半规管壶腹脊上的感受装置,反射性地引起眼外肌、颈肌和四肢伸肌张力的改变,这类反射称为旋转变速运动反射。17、当人体主动或被动地作直线变速运动时,会引起肌张力的重新调配,这种反射称为直线变速运动反射。18、系是指由大脑皮层发出经延髓锥体下达脊髓的传导系,即锥体束。19、除锥体系外,参与运动调节和控制的神经元及纤维都称为锥体外系。也有人认为,起自纹状体、红核、黑质、脑干网状结构以及小脑的神经元和下行纤维系统为锥体外系,而把由大脑皮层下行并通过皮层下核团接替转而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导系统,称为皮层起源锥体外系。第十一章运动技能的学习1、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

44、的一类反射。2、超限抑制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条件刺激强度增加时条件反射也增大;当刺激强度超过某个界限时条件反射量不再增加,反而下降,最后出现条件反射的完全抑制。3、消退抑制指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给予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4、分化抑制指随着条件反射的巩固,大脑皮层只对常被强化的刺激才产生阳性反应,而对不被强化的刺激产生抑制的过程。5、延缓抑制指在建立条件反射过程中,若在条件刺激之后间隔一定时间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在此间隔时间内大脑皮层形成的抑制状态。6、条件抑制指在阳性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对阳性刺激和附加刺激所形成的复合刺激不给与强化所引起的抑制过程。7、动

45、作的感觉记忆痕迹指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在感觉区和一般解释区产生对动作效应的体验,并记录下各种动作形式的记忆。8、技巧动作功能构型指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通过反复的技巧练习,最后在皮层运动区也像感觉区那样记下该动作的痕迹,这一动作痕迹使固定的一组肌肉按照特定的运动程序来实现某一技巧动作。这种痕迹称为技巧运动功能构型。9、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10、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第十二章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练习题1、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2、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能传递信息的高效

46、活性物质。3、神经激素:有些神经细胞兼有内分泌作用,其所分泌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4、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不引起某种生理效应,但却是其他激素引起这种生理效应的必要条件,这种作用称为允许作用。5、当机体受到感染、中毒、创伤、缺氧、高温、冷冻以及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一些非特异性的全身综合反应,以增强机体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减轻对机体的损伤,称为应激。它包括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三个阶段。6、长反馈指激素分泌的调节中某些靶腺所分泌的激素可对下丘脑或腺垂体的分泌活动发生反馈作用,这种反馈的途经较长,称为长反馈。第十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1、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

47、前,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活动。2、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运动练习时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3、极点是指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周期性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一时程间,锻炼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4、“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活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5、在进行运动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

48、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种功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6、在进行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7、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8、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9、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10、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11、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体育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功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状态的一段功能变化过程。12、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