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5.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596.刺激-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任何改变。 597.负反馈-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抑制控制信息和反馈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称为负反馈。 598.内环境稳态-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 599.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600.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它包括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由通道介导的易化
2、扩散。 601.阈电位-细胞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刚刚能整段膜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值。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正常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602.电压门控通道-由膜两侧的电位差决定其机能状态的离子通道称电压门控通道。如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上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当去极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 603.化学门控通道-指细胞膜的受体通道蛋白与相应的递质,激素,药物等结合后才被激活开放。如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可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开放,而且开放的数目取决于乙酰胆碱分子的数量。 60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605.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或阈
3、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606.去极化-当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迅速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607.肌小节-指肌原纤维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608.前负荷-是在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 609.阈值-把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应是中等程度)数值,这时把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标志。 610.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为0.4
4、-0.5,女性为0.37-0.48. 611.红细胞沉降率-将血液加入抗凝剂,置于血沉管中静置,红细胞1小时沉降的高度mm,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612.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 613.血浆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614.红细胞渗透脆性-一般常用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的大小表示红细胞膜的易破裂性即红细胞脆性. 615.出血时间-刺破皮肤后开始出血至出血停止所需的时间. 616.趋化性-吞噬细胞具有朝向和背离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征,称为化学趋向性
5、,简称趋化性. 617.脱粒-吞噬细胞吞入异物后,细胞内容酶体颗粒与之结合,释放各种抑菌物质,脂酶和蛋白水解酶,抑制,破坏和消化异物,细菌后,颗粒消失.这种现象称之. 618.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活动周期。 619.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钟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620.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 621.异长自身调节-以心肌细胞的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来实现搏出量的调节。 622.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后伴有的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 623.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耽搁的时间较
6、长,称为房室延搁. 624.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625.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626.有效滤过压-促使组织滤过的力量和促使组织液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等于(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 627.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28.缓冲神经-由于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均参与压力感受反射,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变化,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故都称为缓冲神经. 629.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
7、复到60毫伏这一段一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630.血-脑脊液屏障-一些大分子物质较难从血液进入脑脊液,仿佛在血液和脑脊之间存在着某种屏障,称血脑脊液屏障。 631.血脑屏障-指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某些物质在两者间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可能是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 632.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当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时,可通过压力感受器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使血压回降或回升,以维持血压的稳定称之. 633.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它包括外呼吸,气体
8、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内呼吸. 634.肺内压-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635.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636.肺通气-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637.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38.时间肺活量-指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639.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进出肺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体量,其计算公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640.气体分压-混合气体中,某一气体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为该气体的分压. 641.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一起构成生理无效腔. 642.潮气量-平静呼吸时,
9、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643.肺的顺应性-肺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张性. 644.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和肺萎缩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645.通气与血流比值-单位时间内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比. 646.肺扩散容量-气体在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毫升数. 647.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648.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649.胃肠激素-在胃肠道的粘膜内存在有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650.胃黏膜屏障-由胃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和相邻细胞的紧密连结所构成的一层脂蛋白,它
10、能防止H侵入黏膜和Na从黏膜向胃腔扩散. 651.胃的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胃壁肌肉这种活动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652.肠胃反射-在十二肠壁上存在多种感受器,酸,脂肪,渗透压以及机械扩张都可刺激这些感受器,反射性的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这个反射称为肠胃反射. 653.APUD细胞-指具有胺前体摄取,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能的细胞,而后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细胞. 654.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655.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是指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能的现
11、象。 656.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657.食物的热价-将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658.呼吸商-在一定时间内机体的二氧化碳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659.非蛋白呼吸商-糖和脂氧化肪的二氧化碳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660.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661.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约为19%。 662.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为球管平衡。 663.水利尿-一
12、次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664.血浆清除率-清除率指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之。 665.感受器电位-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引起传入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前,首先在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发生一过渡性的局部电位,称之为感受器电位. 666.适宜刺激-一般指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刺激最敏感,这种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667.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指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经换能作用转变为动作电位后,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之
13、中,称之为编码作用. 668.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指当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持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脉冲频率开始下降的现象为适应. 669.暗适应-指从亮处进入暗光下,起初什么东西都看不见,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性逐渐增加的过程 670.明适应-指从暗处来到强光下,最初感到强光耀眼,不能视物,以后视觉敏感性降低,才恢复视觉的过程 671.视敏度-又称视力.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是评价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功能的指标,以能够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672.生理盲点-在中央凹鼻侧约3mm的视神经乳头处,没有感光细胞的分布,落入该处的光线不能被感知,此部位被称为生理
14、盲点。 673.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和卵圆窗进入内耳,这是气传导的主要途径。另外鼓膜的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也称为气传导,但在正常听觉功能中并不重要. 674.骨传导-声波直接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内耳,引起耳蜗淋巴液振动.这种传导称为骨传导,主要在强音传导中起作用.正常情况下,骨传导效能远远低于气传导. 675.远点-非视调节状态下能看清物体的最远点. 676.近点-通过最大的视调节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点. 677.耳蜗微音器电位-当耳蜗接受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又可记录到一种特殊的电波动,称为微音器电位。 678.瞳孔对光反射-瞳孔
15、大小可随光照刺激强弱改变而发生改变,是一种神经反射. 67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680.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的超极化局部电位。 681.脊髓休克-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682.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68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某些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无经典的突触联系,化学递质从神经末梢的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并于其受体结合而达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效应. 684.牵张反射
16、-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685.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 686.腱反射-当扣击肌腱,快速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687.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688.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反射.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689.第二信号系统-对抽象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690.后发放-
17、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的现象,称为后发放。 691.-阻断-正常成人在安静,闭目,清醒状态时,脑电图上可出现波,当受试者睁眼或接受其他刺激时,波立即被低振幅,高频快波所取代,这种变化称为-阻断. 692.慢波睡眠-指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睡眠时相. 693.异向睡眠-指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睡眠时相.在这一时相中,常可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因而也称为快眼动睡眠. 694.内分泌-人体内某些腺体或细胞,它们能分泌高效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远距离靶细胞发挥作用。 695.激素-指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696.靶细胞-能与某
18、种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细胞。 697.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邻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698.神经激素-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699.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学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这种作用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700.下丘脑-垂体束-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神经纤维束,它沿垂体柄下行,终止于神经垂体。 701.应激-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增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的现象. 。 702.应激反应-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
19、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大大增强的反应. 703.神经内分泌反射-传入信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传出信息到达内分泌腺,再由激素作为传出信息作用于靶细胞,如吸乳头引起的乳头反射等. 704.下丘脑换能神经元-下丘脑基底部促垂体区的神经元既可分泌激素,具有内分泌细胞的作用,又保持典型的神经细胞的作用,可将大脑等处传来的神经信息转变为激素信息,起着换能神经元的作用. 705.副性征-为性成熟后人体外部特征.男性副性征表现为生长胡须,喉头突出,肌肉发达,骨骼粗大和声音低沉等.女性是乳腺发达,皮下脂肪丰满,骨盆宽大,音调较高等. 706.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流血现象,称为月经,
20、因为是周而复始,且约每月(平均28天)发生一次,故称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实际上是女子生殖功能周期,是卵巢活动的外部征象. 707.精子获能-大多数哺乳动物和人类,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管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方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 708.顶体反应-当精子穿越卵细胞周围的放射冠及透明带时,其顶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并释放顶体酶的过程称为顶体反应.顶体反应是受精的必要条件. 名词解释 1. 磷酸原系统:是指 ATP、ADP 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 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 系统) 2. 乳酸能功能系统 : 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
21、中 (又称酵解) ,再合成 ATP 能量系统。 3. 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 拉长,肌肉的这种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4.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 度不变,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被称为等长收缩。 5. 前庭功能的稳定: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 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6.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以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其为潮气量、补吸气量 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7.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其计算共公式:肺泡通气 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min) 8.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
22、脏跳动的次数。 9. 心指数: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钟心排出量。 10.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 周期。 11.心力贮备:是指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2.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 13.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的侧压力。 14.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的肌肉与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参与运动 的肌肉以及内脏器官的血液减少,运动出其皮肤血流量减少,随着运动的持 续进行,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的体温调节机制是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增加,促进散热。 15.乳酸阈:人体在从事氧供能系统的增渐负荷运动中,运动强
23、度减少时,血 乳酸浓度与一般的安静是的值接近。可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 渐增加,当运动是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为乳酸阈。 16.个体乳酸阈:由于个体的差异比较大,乳酸阈值并不都是 4mmol/L,其变 化的范围大约在 1.47.5mmol/L 之间, 因此, 乳酸浓度被称为 “个体乳酸阈” 。 17.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的时间激烈的运动过程中, 心肺功能和肌肉合肌群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单位时间所能摄取 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VO2max) 。 18.有氧工作能力:指人的有氧功能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最大吸氧量、维持 最大和次最大吸氧量的
24、能力。 19.心率贮备:依靠心率增加而是心输出量增加的功能。 20.等张收缩:肌肉在没有负重又能自由收缩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没 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21.每搏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22.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快和深的深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的呼吸是所测 得的每份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 23.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肺通气量,也称每分通气量。 24.心输出量:每分钟有一侧的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成心输出 量。 25.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 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
25、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称为最大摄氧量。 26.收缩压贮备: 是指依靠心室收缩力增强, 使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的幅度。 27.舒张压贮备: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可增加的幅度。 28.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 时间内能呼出的气量,称为时间肺活量。 29.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某一负荷下能长时间保持持续收缩能力。 30.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 刻达到最高水平,而使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的过程称为进入工 作状态。 31.有氧供能系统:有氧供能系统是相对于无氧供能系统而言,有氧供能系统 是指人体在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
26、以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氧化成直接的 供能物质 ATP。 32. 超量恢复:在运动种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之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 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 3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34.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是克服内外 阻力的能力。 35.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36.有氧工作能力:指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最大吸氧量、维持 最大和次最大吸氧量的能力。 37.无氧工作能力: 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 力. 38.等动练习:是一种专门的
27、等速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39.“极点”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 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的一些非常 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 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概念等,这种机状态成为“极点” 。 40.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 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者消失,此时湖心变得均匀,动作变得 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成为“第二 次呼吸” 。 41.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
28、训练, 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 42.RM: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项负荷的最大次数。 43.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及结束后,各 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44.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待定水平上进 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45.真稳定状态: 在进行中小强度的时间运动时, 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 机体所需要的羊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包动态平衡,这种状 态成为真稳定状态。 46.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是,当进入工作状态 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
29、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满足 机体对氧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 47.超负荷原则:是指练习的负荷不断超过水平采用或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48.运动员心脏:运动心脏以左心室肥大为主。耐力运动员离心肥大,力量运 动员向心性肥大。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
30、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 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 , 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
31、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 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 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 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 三 章 血液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红细胞渗透
32、脆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抗低渗容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4红细胞凝集 相同的抗原、抗体相遇时,通过免疫反应使经红细胞相互凝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5溶血 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6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7血型 血型特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标志物。 第 四 章 血液循环 1自律细胞 指心内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其生物电特点是复极 4 期自动去极化。 2窦性心律 由窦房结为起搏点所控制的心动节律。 3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33、称为心动周期。它与心率成反比关系。 4心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 5自动节律性 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6中心静脉压 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7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8收缩压、舒张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收缩时,使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由于心室舒张, 使动脉血压下降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9减压反射 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 故称减压反射。 10血脑屏障
34、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形成的纤维膜,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液中,这对维持中枢神经的 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 五 章 呼吸 1呼吸 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进行的 O2 和 CO2 气体交换过程。 2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是指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胸部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形式。 3潮气量 潮气量指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为 500ml 左右。 4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型细胞分泌的一种物质,它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之间处于平 衡扩张的状态。 6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至肺
35、泡的气体量,它是真正可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气量。从数值上等于 (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7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8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呼吸调节的神经元群。它们分布于大脑皮层、脑桥、延髓、脊髓各中枢水平。 9外周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即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处的可感受血液中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感觉神经周围突。 10肺牵张反射 由于支气管、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 第 六 章 消化与吸收 1胃的排空 胃的排空是指进入胃的食糜在胃的运动作用下,不断从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胃肠激素 在消化道粘膜层散在着大量的内分泌细胞,这些
36、细胞所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称为胃肠激素。主要的胃 肠激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促胰液素。 3化学性消化 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完成,特异的消化酶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称为化学性消化。 4吸收 吸收是指被消化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5胃粘膜屏障 胃上皮细胞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形成一道屏障,防止 H+侵主粘膜细胞及防止 Na+从细胞内向胃腔 弥散,称为“胃粘膜屏障” 。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率 以单位时间机体的产热量来代表机体的能量代谢率。 2食物的卡价 1 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称为
37、食物的卡价。 3氧热价 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 1 升 O2 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4呼吸商 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是时间内 CO2 产生量与耗 O2 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5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6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在进食后 1-8 小时左右,机体即使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热量也会比进食前提高。这种食物引起机体产 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体温 体温是指体内深部的平均温度。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它们的正 常平均值分别约为 36.137.1、36.637.6、36.937.9。 第 八 章 尿的生成和
38、排出 1排泄 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带到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2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肾小球滤出的滤液量或原尿量。正 常成人安静时约为 125ml/min。 3渗透性利尿 因为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使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的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4水利尿 由于大量饮清水,通过对血浆的稀释,导致晶体渗透压下降,反射性引起 ADH 释放减少,造成的尿量 增多的现象,称之为水利尿。 5肾糖阈 通常将尿中刚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人的肾糖阈为 8.889.99mmol/L(160 180mg%
39、) 。 6尿失禁 高位截瘫的病人, 因骶髓排尿中枢失去与大脑皮层的联系而出现排尿不受意识支配的现象称为尿失禁。 第 九 章 感觉器官 1瞳孔对光反射 当眼受强光照射时,瞳孔缩小;光线变弱时,瞳孔放大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此反射呈交互效 应,即光照一侧瞳孔可引起双侧瞳孔同时缩小。 2视力 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能识别物体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主要表现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对物体形态精细 辨别的能力。 3视野 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在同一光照条件下, 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红色,最小的是绿色。正常人人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颞侧和下侧视野较 大。 第
40、十 章 神经系统 1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并且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 2突触延搁 突触传递需要轴突末梢释放递质,经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才能产生突触后电位,因此耗费的时间较 长。称突触延搁。 3牵涉痛 牵涉痛是指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4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 克。 5肌紧张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地牵位肌腱时发生的缓慢、持久的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反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 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6胆碱能纤维 凡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为乙酰胆碱的称为胆碱能纤维。 7去大脑僵直
41、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将出现全身伸肌紧张亢进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 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 8特异性投射系统 经典的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上行到丘脑,在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后,点对点地投射到大 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专一的特定感觉,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9第二信号系统 对抽象事物的信号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第二信号系统。 第十一章 内分泌 1激素 由机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2下丘脑调节性多肽 下丘脑调节性多肽是指由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的 9 种调节肽。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
42、素 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 、催乳素释放 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3激素的允许作用 某激素不能直接引起某种生物效应,但该激素的存在,可以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 激素的调节起支持作用激素,这就是激素的允许作用 4促激素 促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合称 5应急反应 当体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畏惧、剧痛、失血、运动、创伤、寒冷等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 系统活动加强,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显著增加,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这一过程变
43、化 称为应急反应。 6应激反应 机体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即感染、饥饿、创伤、疼痛、手术、寒冷等,血中 ACTH 量大大增加, 糖皮质激素分泌相应也增加并产生一系列全身反应,这一过程称为应激反应。 7激素的生物放大作用 激素在体内的浓度很低,但作用显著,它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逐级放大作用,即具有高效生物放大作 用; 第十二章 生殖 1月经 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从阴道流出经 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2月经周期 从月经第一天到下次月经来潮的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 28 天,包括月经期、增生期、分泌 期。 3妊娠黄体 若从卵巢排出的卵子受
44、精,形成受精卵,则黄体继续发育形成妊娠黄体。妊娠黄体可继续分泌孕激素 和雌激素,以维持受精卵的发育。 4排卵 卵泡成熟后靠近卵巢表面,卵泡破裂,成熟的卵细胞和它周围的放射冠等一起被排入腹腔的过程,称 为排卵 5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由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它一般在受孕 6 10 天在血中出现,是维持受精卵发育,生长的主要激素。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 2.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 2.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
45、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 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 直接来自 ATP 的分解, 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 度。 静息电位: 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 呈极化状态。 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局部电位:细
46、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3. 4. 5. 6. 7. 8. 第三章 血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 为 40%50%,成年女性为 37%48%。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其实质 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 血浆晶
47、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 主要是 NaCl 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 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 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 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 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称为外 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型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代负电荷的异物表 面接触而启动。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凝集原: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 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