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教学设计执教:五常市实验小学校 张丽静【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2、导入新课: 1.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专题,这个单元一共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和猴王出世。学习这个单元有什么要求呢?看单元导读: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2.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将相和,(读题) 这篇课文背景如何呢?看资料袋:将相和这篇课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第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
3、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二、检查“先学”情况: 师: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有让大家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先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先学”的情况如何?1.学习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召集 商议 允诺 隆重 约定 胆怯 推辞 拒绝 能耐 诸位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2.课题将相和的“将”是指? 廉颇 ,“相”是指? 蔺相如 ,“和”的意思是?和好。3.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引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标题(指名说、板书);(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完璧归赵”的故事;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渑池会见”的故事;(3)让学生用自己的
4、话说说“负荆请罪”的故事;4.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把这三个故事串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四、精读交流,体会人物特点同学们自学得很认真。课文内容都理解了,在单元导读里学习任务中讲得很清楚,学习本组课文,不但要理解主要内容,还要“感受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感受吧!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1.小组交流(要求: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他们的特点,并从文中找画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相关语句,做上批注)2.指名说3.写在黑板上蔺相如的特点: 廉颇的特点: 4.是什么能让他们从“不和”又回到“和”了呢?(他们都有
5、一个共同的特点,共同的品质那就是爱国!)四、想想: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特点写鲜明的?(板书: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等)小结:我们读书,读课文,不但要“理解主要内容”,还要“感受人物形象”,还有一个更主要的目的任务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就是写作方法,比如,写景的文章,要看看作者观察,如何把景色写美的;写人的文章,看看作者是怎么把人物写活的;写物的说明文,看看作者又运用了说明方法,把物写清楚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我们也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五、拓展练习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再结合课文插图,想象“负荆请罪”时两人的对话、神态的、动作、心理活动等,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写
6、下来,并上台表演。(意图: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六、总结延伸课后、寒假期间,去找些中国古典名著来看,去感受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书设计】:将相和廉颇完璧归赵 蔺相如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爱国附:将相和导学案班级 姓名 一、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默读课文,思考:1.将相和的“将”是指 ,“相”是指 ,“和”的意思是 。2.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 、 。3.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课文的主要内容: 5.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他们的特点,并从文中找画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相关语句,做上批注。蔺相如的特点: 廉颇的特点: 三、想想: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特点写鲜明的? 四、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再结合课文插图,想象“负荆请罪”时两人的对话、神态的、动作、心理活动等,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