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SJG 87-2021 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标准.pdf

上传人:wuy****99 文档编号:82675 上传时间:2022-06-15 格式:PDF 页数:109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SJG 87-2021 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标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SJG 87-2021 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标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SJG 87-2021 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标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SJG 87-2021 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标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SJG 87-2021 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标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SJG 87-2021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标准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标准Technical Code for Static Loading Test onLarge Diameter Bored Pile20202121- -0101- -1212 发布发布20202121- -0404- -0101 实施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发布前前言言根据2019 年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项目一览表(深建设201940 号),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

2、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试验装置设计实施;5.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6.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7.单桩水平静载试验;8. 自平衡荷载试验和附录。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负责管理, 由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和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铁二路工程质量大厦,邮编 518052)或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塘岭路 1 号金骐智谷大厦 23 层,邮编 518055)。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

3、司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深圳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深圳市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深圳市福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深圳市宝安区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深圳市南山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深圳市光明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深圳市建研检测有限公司南京赛宝液压设备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杨志银杨立陈泽广龚维明蔡巧灵刘小斌肖兵王琦玮高翔华洪勋付文光刘绪普袁广州耿光旭孟照辉李强宋明智曹文昭张晓衡李雁勤罗军于志敏刘学本标准参加人员:王幼明王磊禤东旭刘德源

4、袁志远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黄强唐孟雄丘建金钟冬波施峰刘小敏金亚兵本标准业务归口单位主要指导人员:郑晓生 郭晓宁 李伟雄 陈泽波刘俊跃 胡荣目目次次1 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23 基本规定.43.1 一般规定.43.2 反力装置.53.3 仪器和设备性能.53.4 测试项目和数量.73.5 试验方案.73.6 试验报告.94 试验装置设计实施.104.1 一般规定. 104.2 压重平台.104.3 锚桩横梁.134.4 压重锚桩联合.144.5 抗拔试验.154.6 水平试验.194.7 自平衡试验.215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235.1 一般规定.235.2

5、仪器设备安装.235.3 加卸荷与量测.245.4 数据分析与判定.256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276.1 一般规定.276.2 仪器设备安装.276.3 加卸荷与量测.286.4 数据分析与判定.297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307.1 一般规定.307.2 仪器设备安装.307.3 加卸荷与量测.317.4 数据分析与判定.318 自平衡荷载试验.338.1 一般规定.338.2 仪器设备安装.338.3 加卸荷与量测.348.4 数据分析与判定.34附录 A 常用千斤顶参数表.37附录 B常用反力梁参数图表.38附录 C双套筒设计施工要点.42附录 D 桩端位移管安装要点.44附录 E 桩

6、身内力测试.46附录 F 桩头处理及桩帽设计施工要点. 49附录 G 压重地基处理方法.51附录 H 锚桩设计与施工要点.52附录 J锚桩横梁反力装置设计.56附录 K 荷载箱技术要求及安装工艺要点.58附录 L 自平衡荷载试验结果转换.60本标准用词说明.63引用标准名录.64附:条文说明.65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12Terms and Symbols.22.1 Terms.22.2 Symbols.23Basic Requirements.43.1General Requirements.43.2 Reaction Arrangement. 53.3 I

7、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53.4 Testing items and Sampling number.73.5 Testing Schedule.73.6 Test Reporting.94Reaction Arrangement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104.1General Requirements.104.2Weighted Platform.104.3Anchored Reaction Frame.134.4Combined Reaction Arrangement of Weights and Anchored Pile.144

8、.5Uplift Test . 154.6Lateral Resistant Test .194.7Self-balanced Test.215Vertical Compressive Static Load Test on Single Pile.235.1 General Requirements.235.2 Instrumentation.235.3 Lading,unloading and measuring.245.4 Data Interpretation .256Vertical Uplift Static Load Test on single pile.276.1 Gener

9、al Requirements.276.2 Instrumentation.276.3Loading,unloading and measuring.286.4Data Interpretation .297Lateral Static Load Test on Single Pile. 307.1 General Requirements.307.2 Instrumentation.307.3 Loading,unloading and measuring.317.4 Data Interpretation.318Self-balanced Loading Test. 338.1 Gener

10、al Requirements.338.2 Instrumentation.338.3 Loading,unloading and measuring.348.4 Data Interpretation .34Appendix AParameters of Common Jacks .37Appendix BParameters for Common Reaction Frames .38Appendix CKey Point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ouble Casing.42Appendix DKey Points of Displacement

11、Meter Installation at Pile Bottom.44Appendix ETesting Requirement on Pile Shaft Stress Measurement. 46Appendix FKey Points of Design and Treatment of Pile Head and Pile Cap.49Appendix GGround Treatment for Loading Test Site.51Appendix HKey Point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nchored Pile. 52Append

12、ix JDesign of Anchored Reaction Frame.56Appendix KSpecification of Osterberg Cell and Key Points of Installation.58Appendix LTest Results Conversion of Self-balanced Loading Test . 60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63List of Quoted Standards.64Addition:Explanation ofProvisions.6511 总总则则1.0.

13、1 为了在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规范静载试验方法,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评价正确、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1.0.3 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2.1 术语术语2.1.1静载试验static loading test对桩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竖向上拔力或水平推力,观测桩顶部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或水平位移,以确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

14、力的试验方法。2.1.2大直径灌注桩large diameter bored pile直径大于或等于 800mm 的灌注桩。2.1.3自平衡荷载试验self-balanced loading test在桩身中预埋荷载箱,利用桩身自重、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互相提供反力的试验方法。2.2 符号符号2.2.1抗力和材料性能ck土黏聚力标准值;Ep桩身弹性模量;F锚桩提供的下拉力;fak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过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Qu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值;qs桩的侧摩阻力;qp桩的端阻力;W荷载箱上部桩的自重与附加重量之和;k土内摩擦角标准值。2.2.2作用与作用效应H

15、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作用于桩身的水平力;P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值;Pcz软弱下卧层顶处土的自重压力值;3p反力梁支座(基础)施加于地基的平均压力值;Q预计最大试验荷载、桩顶等效荷载;Qb桩端的轴力;Quu上段桩的极限加载值;Qum中段桩的极限加载值;Qud下段桩的极限加载值;s桩顶位移、桩顶等效位移;su荷载箱向上位移;sd荷载箱向下位移;U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中施加的上拔荷载;s上段桩的桩身压缩量;应变值。2.2.3几何参数A反力梁支座(基础)的总面积;Ah荷载箱的面积;Ap桩身截面面积;d桩径;Lu上段桩长度;Lz荷载箱埋深;u桩身周长。2.2.4其它G1反力梁支座(钢筋混凝土垫块)重

16、量;G2钢梁重量;Gc注浆量;s经验系数(注浆量计算);荷载箱有效面积比;1静载试验桩的抗压摩阻力转换系数;2静载试验桩的抗拔摩阻力转换系数。43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1 一般一般规定规定3.1.1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应根据适用范围、试验要求,综合考虑场地地质条件、桩基设计参数、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可靠性以及场地试验设备运输安装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试验方法、准确分析判断试验结果。3.1.2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宜符合以下程序: 接受委托、 收集资料、 制定方案、现场试验装置设计和施工、仪器设备安装、加卸载及量测、分析数据、出具试验报告等环节。3.1.3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可划分为设计阶段的试验桩试验

17、和验收阶段的工程桩试验。试验桩的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应具有代表性。试验桩试验宜加载至能确定单桩的极限承载力。3.1.4具有抗压功能的桩,符合下列情况时应进行试验桩试验:1设计等级为甲级且桩端持力层设置在残积土、砂卵石层;或在泥岩、炭质页岩等软质岩以及岩层破碎带;或在强风化(或全风化)的硬质岩层;或在岩溶发育场地;2采用新桩型、新工艺;3设计有要求、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4 可预见到验收阶段不具备静载试验条件的。3.1.5具有抗拔(浮)功能的桩,设计阶段应进行试验桩试验。3.1.6具有承受水平荷载功能的桩, 地质条件复杂情况时应进行设计阶段试验桩试验。3.1.7验收阶段当抗压桩的设计桩端持力层为强

18、风化岩(或更软弱岩土层)且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小于 25000kN 时,应进行工程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3.1.8验收阶段对具有抗拔(浮)功能和承受水平荷载的桩,应分别进行工程桩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和工程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3.1.9工程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试验桩一致。3.1.10工程桩试验宜在基坑开挖至桩顶设计标高后进行。确因现场条件不允许时,可在施工地面标高处进行,但需合理估算或测试桩顶以上桩段土层的侧阻力5(抗拔桩设计桩顶以上的桩身自重) 、 设定最大试验荷载, 并在试验结果中扣除。3.1.11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当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大于静载试验加载设备

19、能力或传统静载试验条件受限时, 可采用自平衡荷载试验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3.2反力装置反力装置3.2.1静载试验的反力装置或方法可采用压重平台、 锚桩横梁、 反力桩、 地基土、自平衡或其组合。3.2.2选择反力装置应遵循安全适用原则,兼顾经济合理性。应分析场地的适用性,首选单一方式。单一方式受限时,可采用两种方式的联合。应进行多方案技术、安全、造价和工期比选。试验方案设计时应预留试验过程中需要追加荷载时的措施、预留压重平台或留有压重高度的裕量。3.2.3静载试验反力装置可提供的反力总和不得小于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3.2.4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宜优先选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 选用压重锚桩联

20、合反力装置时,反力发挥应遵循先压后锚的原则,应预留能增加压重的条件,可根据试验中锚桩上拔量变化趋势及时补加压重。选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时,可预留能补加压重平台的条件。3.2.5单桩竖向抗拔(水平)静载试验反力宜由地基土、反力桩提供。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也可采用工程桩作为反力桩。3.3 仪器和设备性能仪器和设备性能3.3.1用于试验的仪器和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 并确保其使用时在有效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内。3.3.2用于试验的仪器设备宜具有防止试验过程意外中断时的应急装置和措施。试验中途中断后又继续试验的,宜对试验数据做分析、说明后合理使用。3.3.3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当采用多台千斤

21、顶加载时,千斤顶型号和规格应相同,各千斤顶应并联同步工作。最大试验荷载下油泵、油管的工作压力不6应超过额定工作压力的 80%。常用千斤顶的性能参数见附录 A。3.3.4荷载测量和位移测量宜采用自动数据采集系统。3.3.5荷载测量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采用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千斤顶油路的油压,再根据千斤顶校准结果换算成荷载,也可采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荷载;2压力表、压力传感器或荷重传感器的准确度应优于或等于 0.4 级;3压力表、压力传感器和荷重传感器的量程为 65MPa100MPa;最大试验荷载对应的测量值宜控制在满量程的 80%范围内。3.3.6位移测量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22、:1宜采用位移传感器 (或大量程百分表、 位移计) , 测量误差不大于 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 0.01mm;2可采用精密水准仪或全站仪;3可采用静力水准沉降测量系统。3.3.7自平衡荷载试验专用荷载箱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行业标准 建筑基桩自平衡静载试验技术规程JGJ/T 403 的规定。荷载箱应符合以下规定:1荷载箱行程不宜小于 120mm;2荷载箱最大加载值对应油压值不宜超过 50MPa,出厂前必须进行试压,荷载箱空载启动压力应小于额定压力的4%, 在额定压力下持荷时间不应小于2h,持荷过程中荷载箱不应出现泄漏、压力减小值大于 5%等异常现象;3钻孔灌注桩荷载箱的有效面积比应为 45%

23、60%(荷载箱放置在桩底时 45%100%),挖孔灌注桩荷载箱的有效面积比应为 45%100%。荷载箱有效面积比应按下式计算:=100%hpAA(3.3.7)式中:荷载箱的有效面积比;Ah荷载箱的面积(m2);Ap桩身截面面积(m2)。73.4 测试项目和数量测试项目和数量3.4.1试验桩试验宜使用钢筋计、滑动测微计、光纤等进行桩身内力测试,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E 的规定。3.4.2试验桩抗压或抗拔静载试验宜监测桩端位移。 可采用预埋位移管等方式进行监测,可按照本标准附录 D 中的方法安设位移管。3.4.3静载试验和自平衡荷载试验前后应检测静载试验桩、锚桩的桩身完整性。3.4.4试验桩数量应按

24、设计或相关规范要求确定,且同类型桩不应少于 3 根。工程桩验收试验不应少于同类型桩总桩数的 1%且不少于 3 根;当工程桩总数小于50 根时,不应少于 2 根。3.5 试验方案试验方案3.5.1接受委托后,检测单位应收集下列资料、开展现场调查:1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桩基设计及施工资料、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2试验目的和委托方的具体要求;3进退场道路、试验现场环境、工期计划。3.5.2检测单位应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调查结果,分析试验的可行性,比选、推荐试验方法及反力装置,编制试验方案。试验方案应得到相关单位的认可。试验方案宜包含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工艺;2试验目的、委托方的具体要

25、求、桩基设计参数、由相关单位共同认可的试验方法、预计最大试验荷载、试验数量、静载试验桩抽样原则或桩位;3所需的试验仪器、机械设备、试验人员及进度安排;4桩头开挖、桩帽制作要求,场地整治、道路修筑、水电接驳等要求;5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用压重平台堆码方案、地基处理施工方案、锚桩设计施工方案、压重锚桩联合反力装置施工方案、自平衡设备安装方案,单桩竖向抗拔、水平静载试验反力装置方案;86需要测试桩身内力时, 还应包括应力应变传感器或设备埋设安装平面 (剖面)布置图和测量计算的内容;7加载装置、荷载测量系统、位移测量系统及其安装要点;8试验质量保证措施、现场设备安装和试验过程的安全生产措施。3.5.3

26、工程桩试验时, 静载试验桩在相关方的参与下应随机选取 (自平衡法除外) ,符合下列情况的应优先选取:1施工过程出现偏差的桩;2位于建筑结构重要部位或设计有特殊要求的桩;3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区域的桩;4采用不同施工工艺或不同施工单位施工的桩;5桩长较短、桩端持力层高程变化较大、桩端存在软弱下卧层、桩身有缺陷的桩。3.5.4试验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静载试验桩的混凝土应达到 28d 龄期或同条件养护试块达到设计强度;2应不小于桩周各土层的休止时间(表 3.5.4);3采用后注浆施工工艺的静载试验桩、锚桩,注浆后休止时间不宜少于 20天,当掺入早强剂时,休止时间不宜小于 15 天;4使用锚桩时,锚

27、桩的混凝土强度和桩侧土休止时间也应符合第 1 款和第 2款规定;5使用自平衡荷载试验方法时的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 80%。表表 3.5.4 土体休止时间土体休止时间土的类别休止时间(d)砂土7粉土10黏性土非饱和15饱和25注:对于泥浆护壁灌注桩,宜适当延长休止时间。桩端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的风化岩层,不应少于 28 天93.6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3.6.1试验报告应准确、清晰和客观地报告每一项试验结果。试验报告应结论明确、用词规范。3.6.2试验报告宜包含以下内容:l委托单位,委托日期,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型式,层数,桩基施工工艺、桩长、桩径、

28、桩端岩土层岩性及风化程度、入岩深度,试验目的,试验依据、试验方法,试验数量,试验日期等;2场地工程地质情况概述;3静载试验桩的桩型、桩径、桩顶标高、桩长、持力层岩性及风化程度、入岩深度、桩号、桩位平面布置图和相关施工记录,桩位或其附近位置的工程地质钻孔柱状图或者剖面图;4锚桩及反力桩的桩长、桩径、材料强度、配筋、数量及平面布置等情况;5试验仪器设备、加载及卸载方式、荷载分级、试验过程描述;6试验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7静载试验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桩顶位移,评价与设计要求差异;8其它与试验内容相应的结论、意见和建议;9检测人员、 报告编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的签字, 检测机

29、构的检测专用章。104试验装置设计实施试验装置设计实施4.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4.1.1试验装置设计前应进行现场踏勘。应查看试验现场环境,根据试验要求检查进退场路线及道路承载能力。4.1.2应依据试验方案选取钢梁,钢梁(主梁及次梁)可参照附录 B 选用。试验装置设计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附录 H、附录 J、附录 K 和相关规范的规定。4.1.3应先施工静载试验桩,后施工锚桩、反力桩。4.2 压重平台压重平台4.2.1单独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图 4.2.1)时压重总荷重不宜超过 60000kN,高宽比不宜超过 1.5: 1,平面宜按正方形布置。4.2.2

30、压重平台施工前应制定方案,方案内容宜包括:1桩帽设计施工要求、千斤顶平面布置;2选用压重平台主梁、次梁的尺寸,主梁、次梁的平面、剖面布置图;3压重块的尺寸和单块重量,每层压重块的平面布置图;4压重平台支墩的平面、剖面布置图;5场地地基承载力计算书;6利用工程桩作为压重平台承重桩的桩头处理措施。4.2.3宜对静载试验桩桩头进行加固处理。 桩头处理及桩帽设计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F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固处理前应在桩头周围开挖试坑;2桩帽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 50cm 以上;3应根据桩径、混凝土强度、预计最大试验荷载和千斤顶组合台数等条件进行桩帽设计施工,宜按照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31、范GB 50010 验算桩帽混凝土局部受压和受冲切承载力。11(a)平面图(b)1-1 剖面图1基准梁;2基准桩;3压重块;4次梁;5钢箱梁或混凝土支墩;6钢箱板或钢筋混凝土板;7主梁;8控制盒;9钢垫板;10千斤顶;11桩帽;12静载试验桩;13位移测量仪表;14高压油泵;15压力传感器;16荷载测试仪;L压重平台底座长度;b压重平台底座宽度;h压重平台高度图 4.2.1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示意图124.2.4加载装置应符合本标准第 3.3.3 条的规定。千斤顶底面中心应与静载试验桩顶面几何中心重合。 使用多台千斤顶时合力中心应与静载试验桩顶面的几何中心重合。4.2.5压重平台支墩应对称布置在

32、静载试验桩两侧, 压重平台荷重应作用在支墩中间位置。静载试验桩与压重平台支墩净距应大于或等于支墩宽度且大于 1.5m,当支墩宽度大于 2.5m 时,静载试验桩与压重平台支墩之间的净距可取 2.5m。4.2.6压重平台支墩作用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应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 1.5 倍。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宜加固处理,地基加固处理可按本标准附录 G 及深圳市技术规范深圳市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JG 04 进行。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压重平台承重桩。4.2.7压重平台支墩可由钢筋混凝土压重块或钢箱板拼装构成。 采用钢箱板支墩时应按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的有关规定验算钢箱板受弯、受剪承载力和局部稳定性。

33、4.2.8钢主(次)梁的尺寸、型号规格应相同。常用钢主(次)梁的承载能力、尺寸、计算参数等可参照本标准附录 B 选取。4.2.9压重堆码完毕尚未加载时钢次梁的承载力、 最大试验荷载时钢主梁和次梁承载力应按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进行验算。次梁可按简支梁验算,主梁可按半跨悬臂梁验算;最大荷载工况下钢主(次)梁最大挠度不宜大于 l/200。4.2.10压重平台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重块应完整,没有贯穿裂缝和影响平稳堆码的缺陷;2压重块应排放整齐,块与块之间应紧挨,应逐层堆码,隔层应丁顺结合;3压重块应均匀稳固地放置于钢梁平台上;4压重平台合力中心应与静载试验桩顶面的几何中心重合;

34、5压重块宜在试验前一次堆足;6在压重平台堆码过程中、堆码完成后至试验结束前,应对平台四角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平台四个角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 2%;7当差异沉降大于 2%时,应停止堆码,调整压重平台施工方案,或拆除压重平台对地基加固处理后重新堆码。134.3 锚桩横梁锚桩横梁4.3.1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适用于桩侧岩土层能提供足够抗拔力的场地。 当锚桩提供的反力不足时,可采用压重锚桩联合反力装置。4.3.2锚桩布设(图 4.3.2)应符合下列规定:1锚桩数量不宜少于 4 根,宜以静载试验桩为中心对称布置;2锚桩与静载试验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大于或等于 3 倍桩径(桩径取静载试验桩或锚桩中较大者)且大于 2

35、.0m;3锚桩之间以及锚桩与周边区域桩的中心距离也应大于或等于 3 倍桩径且大于 2.0m。(a)平面图(b)1-1 剖面图1-基准桩;2-基准梁;3次梁支墩;4连接钢筋;5-次梁;6-连接构件7-钢垫板;8-千斤顶;9-桩帽;10静载试验桩;11-主梁;12主梁支墩;13-锚桩图 4.3.2 锚桩横梁反力装置示意图144.3.3锚桩设计施工应符合附录 H 的规定。4.3.4当用工程桩作锚桩时,应由设计单位按本标准附录 H 对其符合性进行确认、并验算工程桩的抗拔承载力及抗裂性能。4.3.5静载试验桩桩头加固处理宜符合本标准附录 F 的规定。4.3.6加载装置安装应符合本标准第 4.2.4 条的

36、规定。4.3.7横梁系统宜用钢梁拼装。 锚桩和横梁连接构造可采用本标准附录 J 的方式,连接构件和锚桩主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4.3.8最大试验荷载时反力平台钢梁(主梁和次梁)的承载力、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性及连接强度应按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进行验算。主、次梁宜采用简支边界条件。4.3.9 采用锚具锚接方式时,应有针对钢筋被拉断、锚具失效飞出的防护、阻拦措施。4.4压重锚桩联合压重锚桩联合4.4.1压重锚桩联合反力装置适用于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时最大试验荷载较大、仅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较困难、或仅采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反力不足时的情形。4.4.2桩帽宜参照本标准附录 F

37、的规定施做。4.4.3加载装置安装应符合本标准第 4.2.4 条的规定。4.4.4锚桩宜以静载试验桩为中心对称布置, 紧临压重平台的四角。 静载试验桩、压重平台支墩、 锚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本标准第4.2.5条和第4.3.2条的规定。4.4.5反力梁和锚桩间的连接可按本标准附录 J 选用。 采用锚具方式时应符合本标准第 4.3.9 条的规定。4.4.6压重平台支墩长度方向应和主梁方向平行。 支墩下的地基应按方案平整或处理,地基承载力应满足本标准第 4.2.6 条的规定。4.4.7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的压重总荷重不宜超过 36000kN, 高宽比不应超过 1:1。连接锚桩的次梁上不宜放置压重块。4

38、.4.8安装压重平台应符合本标准第 4.2.10 条的规定。 连接有锚桩的次梁底标高15宜和压重块下的次梁底标高一致。4.4.9钢梁验算应符合本标准第 4.2.9 条的规定。4.5抗拔抗拔试验试验4.5.1试验前应依据试验方案踏勘现场、检查试验反力措施与方案的一致性。4.5.2采用天然地基或处理地基提供的反力时, 静载试验桩中心与反力支墩边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 2 倍支墩宽度且大于 2m;反力梁的支承面中心应与支墩中心重合。应按下列公式验算反力梁支墩底部地基土上的压应力;akfp5 . 1(4.5.2-1)AQGGp21(4.5.2-2)式中:p反力梁支座(基础)施加于地基的平均压力值(kPa)

39、;fak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G1反力梁支座(钢筋混凝土垫块)重量(kN);G2钢梁重量(kN);A反力梁支座(基础)的总面积(m2);Q最大试验荷载(kN)。4.5.3采用反力桩提供支座反力时,反力桩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端承型桩,桩长宜超过静载试验桩;2应对称布置,静载试验桩中心和反力桩中心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 3倍静载试验桩桩径或反力桩桩径且大于 2.0m;3各反力桩极限承载力之和不得小于最大试验荷载的 1.2 倍;4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足够的强度,荷载较大时可参照本标准附录 F 施做桩帽。4.5.4加载装置应符合本标准第 3.3.3 条的规定。4.5.5静载试验桩和反力

40、梁连接构造可按本标准附录 J 的方式, 也可使用固定式反力架、或锚板锚具连接方式(图 4.5.5)。连接构件和静载试验桩主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16(a)平面图(b)1-1 剖面图1-基准桩;2-基准梁;3反力支墩;4-连接构件;5-钢垫板;6千斤顶;7连接钢筋;8静载试验桩;9-主梁;10反力梁图 4.5.5-1 地基反力抗拔试验示意图(单千斤顶)(a)平面图17(b)1-1 剖面图1基准桩;2基准梁;3千斤顶;4反力梁;5反力支墩;6连接构件;7连接钢筋;8静载试验桩;9钢垫板;10主梁;11主梁支墩图 4.5.5-2 地基反力抗拔试验示意图(双千斤顶)(a)平面图(b)1-1 剖面

41、图1基准桩;2基准梁;3千斤顶;4反力梁;5反力支墩;6锚具;7锚板;8连接钢筋;9静载试验桩;10钢垫板;11主梁;12主梁支墩图 4.5.5-3 地基反力抗拔试验示意图(4 千斤顶)4.5.6可按本标准第 4.3.8 条的规定验算预计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反力梁的受弯和受剪承载力、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184.6 水平试验水平试验4.6.1试验前依据试验方案踏勘现场,检查出露的岩土性状、桩头的开挖裸露状态、试验反力措施及反力桩。4.6.2水平推力宜由试坑壁岩土体提供, 当试坑壁岩土体反力不足时可由反力桩提供。反力系统承载能力应大于最大试验荷载的 1.5 倍,并应有足够的刚度。4.6.3利用

42、坑壁岩土体作反力时,试坑设置和设备安装(图 4.6.3)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坑开挖深度应和千斤顶直径、承台底标高协调确定,确保试验时千斤顶水平力作用点与承台底标高一致;2试坑宽度应大于 3d(d 为静载试验桩桩径)且大于(4+d)m;静载试验桩受力面背侧与坑壁的间距应不小于 4d;利用反力桩时反力桩和静载试验桩间距不少于 3d;3应在坑壁设置反力墙、反力板等。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压重块、钢板、钢梁或现浇混凝土板等, 墙板与坑壁岩土体缝隙处应用混凝土或其它材料填筑密实。b l4d(a)平面图19b l4d(b)1-1 剖面图1基准桩;2基准梁;3位移测量支点;4钢垫块;5球铰;6千斤顶;7反力支墩;

43、8反力板(墙);9静载试验桩图 4.6.3反力板法水平静载试验装置示意图4.6.4反力墙的承载力宜按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的被动土压力验算, 并取不小于1.5 的安全系数。被动土压力强度ep=hkp+2ckpk(4.6.4-1)被动土压力系数kp=tan2(4502k)(4.6.4-2)反力F=lhep/k(4.6.4-3)式中:l反力板长度(m);h反力板中心点深度(m);k安全系数;ep被动土压力强度(kPa);kp被动土压力系数;ck土黏聚力标准值;k土内摩擦角标准值。4.6.5利用反力桩时,反力桩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刚度应大于静载试验桩、 水平承载力临界值不小于最大试验荷载 1.5

44、倍;2与静载试验桩的净距不宜小于 2 倍静载试验桩直径;3单桩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双桩。4.6.6水平推力加载装置宜采用卧式油压千斤顶。最大试验荷载下油泵、油管的20工作压力不应超过额定工作压力的 80%。4.6.7水平推力作用点宜与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 千斤顶作用力应水平通过桩身轴线,千斤顶和试桩接触处应安置球形铰支座。4.7自平衡试验自平衡试验4.7.1试验前应根据静载试验桩的类型、使用要求、设计参数、最大试验荷载、施工工艺、试验要求等确定荷载箱规格、类型、埋设位置。4.7.2荷载箱在运输或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吊装,避免箱体变形、油管接头受损,现场存放时宜采取措施保护荷载箱;安装荷载箱前应

45、检查油嘴、油管是否完好。4.7.3单荷载箱的埋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计算极限端阻力小于极限侧阻力时,应埋设在桩身平衡点处;2当计算极限端阻力大于极限侧阻力时,应将荷载箱埋设于桩端,并在桩顶搭设压重平台施加相应重量的压重;3扩底桩的荷载箱宜埋设在扩大头之上;4抗拔静载试验时,荷载箱应埋设于桩端;下部反力不足时可采取加大桩长或后注浆措施。4.7.4双荷载箱的埋设位置宜根据地质条件、 桩型及施工工艺等按照下列原则确定埋设位置区间:1上段桩承载力大于中段桩承载力;2上段桩承载力小于中段和下段桩承载力之和;3上段和中段桩承载力之和大于下段桩承载力。4.7.5位移杆(丝)与护套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位移

46、杆应具有一定的刚度,确保将荷载箱处的位移传递到地面位移测量系统;2保护位移杆(丝)的护套管应与荷载箱焊接,多节护套管连接时可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等方式,并确保不渗漏水或水泥浆;3对于双荷载箱,上、下荷载箱的位移杆(丝)、声测管等布局均需一致,便于上下统一安装; 并应保持上、 下荷载箱垂直度偏差不大于 1, 便于导管通过;4当护套管兼做箱体位置局部注浆管时,尚应满足注浆管的要求。214.7.6荷载箱安装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K 的规定。4.7.7桩头超灌部分宜在试验后再破除。当必须试验前破除桩头时,应有可靠措施避免位移管和油管受损。225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5.1 一般规定一般规

47、定5.1.1试验桩试验时反力装置应能提供不小于1.2倍预估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荷载;5.1.2工程桩试验时反力装置应能提供不小于2.4倍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的荷载。5.1.3工程桩试验时最大试验荷载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的 2.0 倍。5.2仪器设备安装仪器设备安装5.2.1反力装置、加载装置应符合本标准第 4.1 至第 4.4 节的相关要求。5.2.2沉降测量基准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准桩和静载试验桩、压重平台支墩边、锚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5.2.2 的规定;表表 5 5.2.2基准桩和静载试验桩、压重平台支墩、锚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基准桩和静载试验桩、压

48、重平台支墩、锚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反力装置压重平台锚桩横梁压重锚桩联合基准桩与静载试验桩中心距离3d 且2.0m3d 且2.0m3d 且2.0m基准桩与锚桩中心距离3d 且2.0m4d 且2.0m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墩净距离1.5B 且2.0m1.5B 且2.0m注:d 为静载试验桩、锚桩设计直径,取其较大者。B 为支墩宽度2基准桩宜采用刚度大的钢管,应牢固设置在稳定土层;3基准梁宜采用刚度大的桁架梁或格构梁,基准梁在自重状态下挠度应小于 3l/1000(l 为基准梁支撑跨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4基准桩、基准梁和固定沉降测量仪表的夹具应避免太阳照射、振动及其它外界因

49、素的影响。5.2.3沉降测量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第 3.3.6 条的规定。应对称安置 4 个沉降测量23仪表并固定于基准梁上。5.2.4沉降测定平面宜设置在桩顶以下 200mm 的位置,测点应固定在桩身上。有桩帽时,测点可设置在桩帽顶面。5.2.5基准桩沉降宜在各级荷载施加前和卸载前采用水准测量装置观测, 基准点宜设置在稳定的位置,可架设在周边的桩顶上,水准测量装置分辨力宜达到0.1mm。5.2.6使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试验时应监测锚桩上拔量,当上拔量变化加快时,应采取补加荷载等措施。5.2.7荷载测量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第 3.3.5 条的规定。5.3加卸荷与量测加卸荷与量测5.3.1试验加载应采用慢

50、速维持荷载法,并同步测读数据。5.3.2试验加载、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试验荷载或预估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 l/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 2.0 倍;2卸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卸载,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0 倍;3加载、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5.3.3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级荷载施加完毕后按第 0、5、15、30、45、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 30min 测读一次;2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 lh 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基础工程/设备基础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