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向”童谣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6533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向”童谣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向”童谣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向”童谣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4“三向”童谣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探索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宝龙科技城实验学校 李 敏【摘 要】童谣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其在儿童语言发展、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心智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已逐渐达成共识。文章从童谣中提炼并首创“三向”童谣概念,即“童心向真”“童心向善”“童心向美”,根据童谣的特点,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审美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做到语言与艺术的融合,达到乐学、好学的效果。【关键词】“三向”童谣 进阶式“三步子”文化融合一、童谣(一)童谣概念童谣,指为儿童作的短诗。其取材贴近生活和自然

2、,内容浅显,富有情趣,篇幅简短,结构单一,语言活泼,强调格律与韵脚,符合人们生活中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童谣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备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滑稽歌、颠倒歌、字头歌、猜谜谣等。(二)“三向”童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艺术学科的学习中,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艺术活动,在艺术的世界中求真、崇善、尚美。根据课程目标,为了更好地运用及发挥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功能,通过对童谣的探究,笔者所在课题组

3、首次提出“三向”童谣概念,即“童心向真”“童心向善”“童心向美”。“童心向真”,即呵护天真烂漫的童心,让儿童用音乐去探索世界的秘密;“童心向善”,即激发儿童善良的天性,让儿童体悟人类美好的道德情操;“童心向美”,即尊重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儿童感受童谣音韵节奏之美。其核心点是利用童谣的特点,选择蕴含“真、善、美”的童谣作品,发现、呵护、培养学生的童心,引领儿童向真、向善、向美。二、“三向”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一)鲜明节奏韵律,丰富学生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党的百年奋斗重

4、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来自民间的童谣,其特别的创作背景、蕴含的故事哲理是当地人文文化、风土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凝聚。童谣本身具有的鲜明节奏和韵律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二)赋予时代特征,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童谣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发展中,童谣以生活化的内容、口语化的语言形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甄选、创作“三向”童谣进校园能培养学生的审

5、美情趣,提高素养,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品德。(三)保留方言韵味,打造童谣特色课堂童谣是一种区别于教材音乐的另类音乐形式,具有地方韵味,而且题材包罗万象,更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将童谣巧妙地穿插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教学探索与85教海撷英研究,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童谣对音乐教学的辅助作用,从而引导更多人积极参与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三、“三向”童谣在课堂中的运用(一)拍、创童谣,促审美感知1.“三步子”感知节奏,体验童谣韵律美优秀的童谣作品,往往节奏明快,教师可以通过拍、创节奏,让学生体验其独特的韵律美。笔者梳理了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的基本节奏型,运用进阶式三步子教学方法(见图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

6、习能力采用“感”“觉”“联”逐步递进的三步子教学,培养学生感知节奏、运用节奏的能力。进阶式三步子节奏感感知体验五觉联动联合合作觉联拍读唱奏听觉视觉动觉感觉知觉叠一叠轮一轮加一加图 1(1)感第一步是“感”。“感”是指感知体验。根据童谣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拍、读、唱、奏等活动中感受稳定的节拍,潜移默化地从语言和动作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 上学了 一课为例,这一课要体验的节奏是,在导入过程中通过聆听示范读、跟读,让学生在语言变化中感知不同的节奏型。在中、高年级也可以进行童谣教学。以五年级 尼罗河畔的歌声 一课为例,笔者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选择了跟非洲相关的童谣,并将童谣的节奏型改

7、编为歌曲的节奏型。五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音乐素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很强。在教师示范了一次后,有的学生就会跟节奏和拍非洲鼓了。这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他们很乐意参与跟同伴的互动,在互动中既巩固了童谣节奏,又感受了童谣的韵律。(2)觉第二步是“觉”。听觉、视觉、动觉、感觉、知觉,五觉联动是一种能够调动多种感官的动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用身势律动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童谣的韵律感极强,教师完全可以将童谣变成身体的姿势,充分调动身体的五觉参与节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感受、体验。如教学 上学歌 这首童谣,教师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手拍节奏、口读童谣,

8、使学生的节奏思维得到训练。另外,还可以加入小乐器、身体律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3)联第三步是“联”。“联”是指联合、合作。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进行多声部节奏的韵律感知。“联”又分为三步,分别是叠一叠、轮一轮、加一加。首先,叠就是节奏表现的叠加。同样以童谣 上学歌 为例,将班上学生分为4小组,每一组都有不同的五觉联动,一组一组叠加,最后一起合作。这种叠加适合各个学段。其次是轮,学习卡农是低年级学生感知多声部的有效途径。以童谣春天为例,教师将它改为卡农的形式后,学生很乐于参与其中,这也为以后的合唱学习做了铺垫。其实,一、二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短小有趣的童谣,都可以用轮一轮的方式表现。最后是加一加

9、。教材中的童谣很多都是以单声部为主的,结构简单,留给我们很大的创编空间。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对教材进行加工,还可以用加衬词、丰富主干音等方法带学生走进多声部的音乐。以四川童谣 数蛤蟆 为例,可以在课堂中加入衬词蛤蟆的叫声“呱,呱”,激发学生对形象感知的兴趣。同时,将第一声部的主干音放到了第二声部,这样可以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主干音。此外,为了让学生的音准更稳定,可以加入动作来让学生形象感知音高,让音乐学习既有趣又有效。(二)联系生活,融文化理解1.方言对话,感受方言美地方童谣,具有极强的民族气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采用方言对话引导学生感受童谣中的方言美,理解地方方言音乐风格特点,弘

10、扬当地的音乐文化,可以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当地音乐文化的兴趣。如在 落雨大 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用方言读童谣,学生充满好奇,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到了方言美。同时,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让学生理解其意,了解了本土方言的风格特点。2.联系生活,促进地域文化认同音乐来源于生活,节日习俗是民间生活的浓缩,是民间文化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实际认知特点,以及地方童谣的特色,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建立音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地方文化风俗;通过参与生活场景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了解、感知、体验作品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笔者曾上过一节童谣示范课

11、行花街,上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聆听广东童谣点虫虫,让学生初步体验地方方言;(下转第 91 页)91教海撷英要学着在恰当的场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从小培养法治意识,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三、引活动,解要点法治课堂活动性学习实践(一)“知法”:串点成链,建构法治知识树守法须从学法起,法治长城始于一砖一瓦。“法治专册”的知识内容多而烦琐,涉及范围又广。点点滴滴的法治知识如果串连成链,就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法治知识树。“法治专册”中涉及一些专业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散点知识记录下来。教材中关于身份证分别有哪些信息、身份证有哪些用处、国家机构有哪些等知识点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根据情况,布置预学和复习

12、,以身份证信息这部分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资料搜集,梳理相关知识点,课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补充完善知识,课后完成知识泡泡实践作业。(二)“悟法”:明理思辨,搭建法治能力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小组讨论。教授新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好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几个相关情境进行积极讨论,也可以开展辩论赛等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点质疑、两难问题情境辨析、辩论等活动,促进学生道德理性的提升

13、,有效锻炼学生的审辩思维。(三)“守法”:模拟实践,争做守法小公民教师通过有效的活动来落实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让“法治专册”的课堂有温度、有活力、有张力、有吸引力,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触发学生真实的体验感受,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中,通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中,让学生穿上红马甲,戴上“记者证”,拿上话筒,参与法治记者体验活动。观众热线:入幼儿园前孩子没有完成规定的接种项目,入园受到了影响的问题。观众热线:反映子女不愿意赡养老人的问题。“法治记者”根据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对“观众”的求助进行分析

14、并提供帮助。用模拟观众投诉、记者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中寻找法律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认识到法律的巨大作用,为法治认同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以上是笔者关于“法治专册”的新样态教学方式的补充,让学生“知法”饶有兴趣,“悟法”学之有道,“守法”水到渠成。教师在“法治专册”的教学活动中既要注重法治教育与学生行为实践的结合,又要注重开发学生生活中的各类法治学习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建立对宪法的信任,坚定对宪法的信仰,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需要,促进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从而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公民。接着请学生观看广州春节花市的视频,感受地方风俗;然后根据童谣的节

15、奏特点,鼓励学生创编粤语版童谣来表现逛花市、看花、选花、卖花的情景。在这节课中,笔者将音乐与文化、场景与教学巧妙结合,呈现了一幅趣味横生的广东童谣学习画面,学生在体验学习中不仅加深了对广东童谣的感知,还加强了对地方文化的理解。3.多彩演绎,体验艺术的融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之一是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在新课标背景下,根据童谣的风格特点,在表现形式上,教师可以将童谣与绘画、朗诵、表演、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通过学科融合的探究,综合演绎表现形式,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实践,从中感受到童谣的魅力。如表演、小组合作创作童谣剧本、制作道具、情景剧表演;在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先导后演,先做编导、导演尝试写剧本,再组织学生进行剧本表演,在融合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承担着特殊的教育使命,只要思想重视,措施得当,途径科学,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就能活跃,在音乐教学中,由学习而传承,由普及而提高,学生徜徉在童谣的世界里,童心自然会得到浸润和滋养。【参考文献】1杨慧.地方童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J.小学教学参考,2011(8).2张晓生.地方童谣、山歌融入当地小学音乐辅助教学的具体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2).(上接第 8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