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临湘一中2017年上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 化学
命题人:李楠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选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单选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答案一并填入答卷。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Zn 65, Cl 35.5
第Ⅰ卷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
②普通分子间的碰撞有时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③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
④增大反应物浓度会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是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多
⑤使用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原因是提高了分子的能量,使有效碰撞频率增大
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时的有效碰撞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
2、某大学研制成功的新型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有望大幅降低燃料电池汽车的造价。该甲醇燃料电池在NaOH介质中的反应为2CH3OH+3O2+4NaOH===2Na2CO3+6H2O,已知电池的效率与反应速率成正比。不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对应的电池效率最高的是( )
A.v(CH3OH) = 0.3 mol·(L·min)-1 B.v(O2) = 0.4 mol·(L·min)-1
C.v(NaOH) = 0.5 mol·(L·min)-1 D.v(Na2CO3) = 0.01 mol·(L·s)-1
3、25℃、101 kPa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1、285.8 kJ•mol-1、890.3 kJ•mol-1、2 800 kJ•mol-1,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s)+ 1/2O2(g) CO(g) △H=—393.5 kJ•mol-1
B. 2H2(g)+O2(g) 2H2O(g) △H=+571.6 kJ•mol-1
C. CH4(g)+2O2(g) CO2(g)+2H2O(g) △H=—890.3 kJ•mol-1
D. 1/2C6H12O6(s)+3O2(g) 3CO2(g) +3H2O(l) △H=—1 400 kJ•mol-1
4、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3C(g)达到平衡时,测得C(A)为0.5mol/L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容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测得C(A)为0.3mol/L,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混合气体密度一定减小 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化学计量数:m+n<3 D.物质C的体积分数减小了
5、在其它条件一定时,上右图中曲线表示反应2NO(g) + O2(g) 2NO2(g)( △H>0)达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图上标有A、B、C、D、E点,其中表示未达平衡状态且V正>V逆的点是 ( )
A.A或E B.B点 C.C点 D.D点
6、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若将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已知:,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 ΔH=-285.8kJ/mol
D.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kJ/mol,若将含1molCH3COOH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
7、对可逆反应2A(s)+3B(g) C(g)+2D(g)Δ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增加A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正)减小③压强增大一倍,平衡不移动,v (正)、v(逆)不变 ④增大B的浓度,v(正)>v(逆)⑤加入催化剂,B的转化率提高
A.①② B.④ C.③ D.④⑤
8、I2在KI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2(aq)+I-(aq)I3-(aq)。某I2、KI混合溶液中,I3-的物质的量浓度c(I3-)与温度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I2(aq)+I-(aq)I3-(aq)的ΔH>0
B.若温度为T1、T2,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C.若反应进行到状态D时,一定有v正<v逆
D.状态A与状态B相比,状态A的c(I2)大
9.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O:a kJ·mol—1、P—P:b kJ·mol—1、O=O: c kJ·mol—1、P=O :d kJ·mol—1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其中正确的是( )
A.(6b +5c-4d-12a)kJ·mol—1
B(4 d +12a-6b-5c)kJ·mol—1
C.(4 d +12 a-4 b-5 c)kJ·mol—1
D.(4 b +5 c-4 d-12 a)kJ·mol—1
10.在一定温度下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当下列哪些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下述反应:
A(s)+2B(g)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 )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各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11.常温常压下,注射器甲中装有NO2气体,注射器乙中装有相同体积的空气,注射器与U形管连通,如图所示,打开两个止水夹,同时向外拉两注射器的活塞,且拉动的距离相等,将会看到U形管中液面(不考虑此条件下NO2与水的反应)( )
A.a端上升,b端下降 B.a端下降,b端上升
C.D.
12.可逆反应A(s)+BC达到平衡后,B的转化率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是固体,C是固体,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B是气体,C是固体,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B是气体,C是固体,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D.B、C都是气体,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13.可逆反应mA(固)+nB(气)P C(气)+qD(气)反应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C%将增大
B.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方程式中n>p+q
D.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4.现有3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都进行下列反应:CO2+H2H2O(气)+CO,反应所处的温度相同,但起始的物质的量不同,其中甲:n(CO2)=n(H2)=a mol,乙:n(CO2)=a mol,n(H2)=2a mol。丙:n(CO2)=n(H2)=n(H2O)(气)=a mol。达到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乙>甲>丙
15.相同温度下,体积均为0.25 L的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N2(g)+3H2(g)2NH3(g) ΔH=-92.6 kJ/mol。实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容器
编号
起始时各物质物质的量/mol
达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
N2
H2
NH3
①
1
3
0
放出热量:23.15 kJ
②
0.9
2.7
0.2
放出热量:Q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容器①、②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相等 B.平衡时,两个容器中NH3的体积分数相等
C.容器②中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Q=23.15 kJ
D.若容器①体积为0.5 L,则平衡时放出的热量<23.15 kJ
16、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15mol/L A、0.05mol/L 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中甲图所示[t0时c( B)未画出,t1时增大到0.05mol/L].乙图为 t2时刻后改变反应条件,平衡体系中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若t4时改变的条件为减小压强,则B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2)若t5时改变的条件是升温,此时v(正)>v(逆),平衡常数K的值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变”).
(3)若 t1=15s,则t0~t1阶段以C 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 mol/L•s.t3 时改变的某一反应条件可能是 (选填序号).
a.使用催化剂 b.增大压强 c.增大反应物浓度 d.降低产物浓度
(4)若A的物质的量减少0.02mol时,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a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17、(8分)对于反应2A+B⇌2C的反应过程中C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则:
(1)T0对应的V(正)与V(逆)的关系是 .
(2)正反应为 热反应(选填“吸”或“放”).
(3)A、B两点正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4)温度T→T0时,C%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19、(6分)将等物质的量A、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经5分钟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且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mol/(L•min).求:
(1)反应开始前放入容器中A、B物质的量.
(2)B的平均反应速率.
(3)x值是多少?
20、(8分)在密闭容器中,将1.0molCO与1.0molH2O混合加热到800°C,发生下列反应:CO(g)+H2O(g)⇌CO2(g)+H2(g),一段时间后该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5mol.求:
(1)达到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2)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mol水蒸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水蒸气的物质的量为,CO的转化率为.
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Fe(s)+H2O(g)===FeO(s)+H2(g) ΔH>0。在1 000℃时,H2O(g)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p)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加入铁粉和水蒸气,则K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升高温度,则K=__________。
(2)在1 000℃时,若向上述容器中加入0.80 mol铁粉和1.00 mol水蒸气,达到平衡时,容器中c(H2)=______。
17.(10分)(2010·黄埔模拟)某化学反应2AB+D在4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序号
时间
浓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00℃
c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c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4
820℃
1.0
0.40
0.25
0.20
0.20
0.20
0.2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mol·(L/min)。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__________mol/L,反应经20分钟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 _____v1(填“>”“=”“<”),且c3__________1.0 mol/L(填“>”“=”“<”)。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的是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