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困境及出路探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3830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困境及出路探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困境及出路探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9 卷 第 4 期湿地科学与管理 Vol.19No.4 2023 年 8 月WETLAND SCIENCE&MANAGEMENT aug.2023生态教育是一个与生态文明相对应的概念,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需要,将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原则、规范和方法等融入全民性教育的过程。与强调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事物、现象及过程认知的自然教育和以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目的环境教育相比,生态教育注重革新人的思想观念(闫淑君,2018;何齐宗,2009),旨在塑造全民性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激发人们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担当,筑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道德根基。近年来,伴随我国

2、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教育实践在各地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局面(彭妮娅等,2020)。但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影响,学校生态教育发展较为迅速,而全民性的生态教育尚未受到应有重视(梁仁君,2006)。自然保护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教育资源,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知行合一的生态公民的重要使命(周国文,2020)。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态体验式教育服务,使公众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学习生态知识,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有效规范公众失范行为,减少对自然保护地的环境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开展既是自然保护地发挥社会功能、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的现实

3、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1 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现实之源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关系出发,坚持在地化教育原则,依托自然保护地的自然环境和教育元素,对公众进行生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困境及出路探赜师海娟(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 自然保护地教育资源丰富,是生态教育的重要场域。自然保护地开展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实践,是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正确抉择,契合培育理性生态人的现实需要。为破解生态教育功能定位不明确、外在驱动力不足、系统组成要素的效益不明显和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等问题,自然保护

4、地需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要求,从把握生态教育科学定位、完善生态教育保障机制、优化生态教育体系组成要素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突破发展困境,实现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提质增效。关键词 生态教育;自然保护地;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3290(2023)04-0087-05The Dilemma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and its SolutionShI hai-juan(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Hei Longjiang

5、150040 China)Abstract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are rich in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are an important field of ecological education.Carrying out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protected natural areas is the activ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correct choice to deal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

6、risis,and in line with the practical needs of cultivating rational ecological people.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nclear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ecological education,insufficient external driving forces,non evident benefits of the system components and weakness in team building,the natural protected

7、areas should achieve breakthrough of development dilemma,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ategy of beautiful China construction,from the aspects of science orientation of ecological education,improvement of the mechanisms securing ecological education,optimization of system components of the ecological edu

8、cation,and promotion of team building,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Key words Ecological education;Natural protected area;Ecological civilization收稿日期:2023-06-29基金项目:2022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22YJA710012);2022 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黑龙

9、江省公民环境行为研究”(22SHE414);东北林业大学 2023 年博士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572023AW6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师海娟(1996),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DoI:10.3969/j.issn.1673-3290.2023.04.1888湿地科学与管理 第 19 卷态环境保护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角度进行审视,自然保护地开展生态教育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实践,是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正确抉择,是当前培育理性生态人,构建生态社会的现实需要。1.1 生态文明建设的

10、主动实践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并提出“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的具体要求,为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我国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规律,依据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建设目标和自然生态系统效能,以自然保护地保护强度和价值高度为划定标准,构建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三级自然保护地体系,并在自然保护地区

11、域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教育,教育效果反响良好。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是统筹谋划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从政府单项式加强生态治理到教育启发式保护生态环境,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加快了从政府保护到全民保护的建设步伐,从单一保护转变到多元共促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发展模式。1.2 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正确抉择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所引发,是人类忽视自然规律、误判生态价值的结果,必须借助于教育手段,引导公众认识自然、了解生态,纠正价值观错位,掌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技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地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其辖区内的生态教育关

12、乎全国生态教育一体化格局建设步伐。如今各自然保护地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相继制定了生态教育计划和策略,并形成了与当地政府、学校、社区以及社会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等合作共建型的生态教育模式,使自然保护地的全民公益性属性得到了充分展现。自然保护地开展生态教育,向公众普及生态知识、培养亲自然情节,一方面是促进自然保护地内部系统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公众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的有力措施,是在生态环境危机背景下,为阻断自然生态资源代际枯竭、自然生态环境代际贫困作出的正确抉择。1.3 培育理性生态人的现实需要理性生态人是人的发展趋向和重要目标(冯志宏,2012)。理性生态人是

13、对理性经济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摆脱“经济本位”支配转向“生态本位”主导的人自身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图 1)。人类社会行为的失范和价值理性的偏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生态危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根治生态危机,首先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即通过教育手段重塑人的思维方式。自然保护地因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种类繁多等优势成为生态教育的天然稳定的教育基地,是培育理性生态人最为重要的教育场域。虽然我国大中小学开设了生态教育相关课程,但学校生态教育更为偏重理论教育。自然保护地开展生态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生态体验、生态观光、科学探险等在地化教育优势,使公众置身于

14、自然环境中了解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功能多样性等多层次的自然生态环境类型,弥补学校生态教育在体验教学、实操技能训练等方面的不足,强化公众的生态体验感和图 1理性生态人的构成要素Fig.1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rational ecological man89 第 4 期氛围感,提高其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加快社会生态教育建设步伐。2 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发展之困生态教育在自然保护地的深入开展提升了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基础(杨财根等,2016)。目前,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伴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进程已步

15、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2.1 生态教育功能定位不明确当前,我国各级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活动虽如火如荼开展,但仍存在功能定位模糊问题:1)生态教育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营管理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现象,生态教育沦为公众观光旅游的“附属品”。2)生态教育对象定位狭隘。目前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对象以当地中小学学生为主,教育对象较为单一。3)生态教育文化功能失焦。生态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通过生态知识的传播帮助公众树立生态意识,形成生态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自身的社会实践行为,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目前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文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论是自然保护区内的传播设施,

16、还是传播途径都存在“表面工程”现象,即有传播影子,没有传播实质。各地区自然保护地传播内容相似,存在共用一种文化载体的现象,文化创新性不足,文化创造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2 生态教育外在驱动力不足从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来看,生态教育的外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外在驱动力稍显不足:1)生态教育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专门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法律法规。现行涉及自然保护地的法律法规以及条例中,也较少涉及生态教育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无“生态教育、环境教育、自然教育”字眼。意见中,只提到“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而对以何种形式开展生态教育和开展哪些

17、生态教育并无具体说明。2)生态教育监督机制不健全。公众可亲身体验的自然保护地多为自然公园,我国自然公园多数是半事业化、半企业化的管理体制,自然公园商业化较为严重,缺乏开展生态教育的相关硬性规定,“相关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等的生态教育考核机制处于缺失状态,进一步导致对文明行为的引导、监控和干预机制缺失”(卞观宇,2019)。3)生态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态教育硬件基础建设设施经费与生态教育从业人员经费不足,导致自然保护地内从事生态教育的专业人员短缺,严重影响生态教育效果。2.3 生态教育系统组成要素的效益不明显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系统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媒体、教育设施、教育环境等诸要素,各

18、要素间协调配合打出组合拳,才能共同完成一堂生态教育课程。目前,我国现阶段生态教育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手段、方法方面还显得十分薄弱(杨克涛,2010):1)生态教育内容挖掘不够。目前生态教育内容多表现为工作人员或与自然保护地合作的旅游公司导游对公众的自然景观观光旅游解说,即对景点、植被等进行简单的功能性介绍;在保护区设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禁止踩踏草坪”等宣传性标;设立植物介绍牌,介绍花草树木的名称、产地、特征、习性等,并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生态教育内容体系。2)生态教育形式重复单一。教育形式多以自主式生态游览和被动式生态解说为主,缺乏教育的趣味性。3)生态教育宣传媒介简单雷同。关键路口悬挂

19、生态教育宣传标语、固定场所设立生态知识宣传牌、自然保护地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墙和自然保护地宣传教育手册是常规性宣传媒介,虽然在介绍自然保护地基本情况、普及生态知识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教育的渗透性和趣味性则稍显不足。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大多采用相似的教育手段,没有依据各自特色选用具有针对性的、公众易于接受的生态教育宣传手段。2.4 生态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足随着自然保护地对生态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公众对生态教育现实需求的增长,生态教育人才队伍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人才成为制约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1)生态教育人才队伍存在较大缺口。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求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要有专人负责协

20、调、组织和安排社会公众有序开展生态教育活动。但目前生态教育人才队伍仍存在较大缺口,多数自然保护地受地理位置、规模、资金、人员配比等因素影响,没有能力建立专门的生态教育人才队伍,多数是一人兼数职,由相关管理行政人员兼任生态讲解员,专门从事生态教育工作的人员较少。2)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生态教育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缺口,自然保护地内兼任生态教育解说员、体验师的工作人员没有相师海娟: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困境及出路探赜90湿地科学与管理 第 19 卷应的职位晋升机制、工资待遇奖惩机制和项目资金投入机制等,导致生态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3 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困境的化解之路自然保护地通过找准生态教育科学定

21、位、构建生态外在驱动保障机制、生态教育体系组成要素优化升级、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提升生态实践能力,将进一步助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3.1 生态教育的科学定位生态教育从人类思想认识角度来看是一种通识教育,从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终身教育,从国家发展角度来看是一种全民教育,需要各阶段、各层次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要秉承“科学、合理、开放、共建、包容、服务”的理念,加强统筹,科学定位生态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1)明确生态教育培养目标。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需由原本的教育商业化经营转向教育价值化引导。明确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是为了满足公众获取生态知识的需求,帮助

22、其树立生态意识,增进生态情感,进而产生生态行为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理性生态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2)明确生态教育对象群体。按照在地化教育原则,与自然保护地产生密切交集的利益相关群体都应纳入生态教育对象范畴内。除青少年之外,政府行政管理人员、自然保护地工作人员、自然保护地访客、自然保护地辖区内居民、教育工作者、社会团体工作者和环境保护人士等应被纳为教育对象。3)开发生态教育文化功能。从文化传播、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 3 个方面开发生态教育文化功能。文化传播功能体现在工作人员通过生态解说、生态体验等形式传播生态知识,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生态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

23、文化选择功能体现在要根据自然保护地内生态教育设施、生态教育参与者的情况等条件开展有选择性的生态教育。文化创造功能要求生态教育工作人员不断创新生态教育内容形式,以最恰当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递生态信息。3.2 完善生态教育保障机制自然保护地需要从法律制度、监督管理和资金投入 3 个方面完善生态教育的保障机制:1)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国家应对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进行专项立法,明确规定生态教育活动的总体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各省(市)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具体法律细则;各自然保护地也要根据本地区的发展规划,规范生态教育活动,使生态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2)完善监督保障机制。我国自然

24、保护地生态教育可通过共建模式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即构建以自然保护地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监督管理机制。政府工作人员对所在辖区内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自然保护地对生态教育活动进行教育效果回访,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奖惩机制等措施激励生态教育者有效开展生态教育;要求环保人士、生态专家、社区公民等参与体验和监督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3)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加大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硬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保证辖区内基础设施完备,确保公众获取生态信息的渠道和途径畅通。加大软件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电信、互联网等建设,打造智慧生态教育,提升教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加快生态教育现代化的进程。3.3 优

25、化生态教育体系组成要素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体系,加快体系内部组成要素优化升级,是当前的重中之重:1)充实生态教育内容。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要全面构建自然景观教育、自然保护地发展教育、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等在内的生态教育体系,向公众传播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性、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一系列生态理念。增加生态生产、生态消费、循环经济、绿色 GDP 等涉及生产生活的相关生态知识(沈月等,2013)。2)创新生态教育形式。除生态游览和生态解说外,还要开发徒步旅行、科学实验、动手劳作、野外露营、丛林探险、研学交流等教育形式,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提升教学趣味性。3)丰富生态教育

26、宣传媒介。在充分发挥宣传手册、宣传标语、宣传路牌、报刊图书资料、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墙等传统内部媒介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通过创建特色微信公众号、宣传网站、手机便捷应用程序、云服务平台,制作相关课程、宣传片和纪录片等,拓展生态教育宣传范围。3.4 推进生态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开展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1)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科学制定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并划定专款予以资金支持;加大生态教育类人才的引进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队伍;鼓励从业人员从事生态教育,利用教育培训、合作交流等方式着力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91 第 4 期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我国各自然保护地生态

27、教育从业者的交流和学习,建立交流常态化机制,推动区域间交流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环保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或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邀请专家学者为公众讲授生态知识,形成合作共建模式,建设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事业共同体。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从业人员职位晋升机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将职位晋升机会向工作主动性高、工作表现良好、工作业绩突出的从业人员倾斜,调动积极性;构建工资待遇奖惩机制,将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4 结语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是我国开展社会生态教育的具体实践。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资源丰富,开展教育活动的现实条件得天独厚,但目前仍面临着诸多教育发展困境,仍需

28、不断探索和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必须按照各地总体规划要求,重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整合所在地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等资源,发展高品质的特色品牌活动,培育壮大自然教育人才队伍,讲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参考文献卞观宇.2019.生态文明视域下高职院校生态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J.教育与职业(11):99-104.冯志宏.2012.理性生态人:人的发展的未来走向 J.改革与战略,28(12):9-11.何齐宗.2009.全球视野的环境教育理念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1):120-125.梁仁君,林振山.2006.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及体系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3):20

29、-23.彭妮娅,安黎哲.2020.我国生态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2):73-78.沈月,赵海月.2013.生态文化视域下生态教育的内涵与路径J.学术交流(7):209-212.闫淑君,曹辉.2018.城市公园的自然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园林,34(5):48-51.杨财根,郭剑英.2016.生态文明建设导向的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研究 J.资源开发与市场,32(12):1506-1512.杨克涛,陈敬佑.2010.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教育探析 J.经济与社会发展,8(10):180-185.周国文,孙叶林.2020.国家公园、环境伦理与生态公民 J.北

30、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3):12-16.运用多元化的补偿机制,建立高效稳定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平衡生态要素与经济要素,推动流域生态治理建设。政府和社会应更加重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在实施跨省流域的生态治理工作中,必须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推动各方的参与度,使生态补偿工作更具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化。参考文献郭少青.2013.论我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构的困境与突破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例 J.西部法学评论,24(6):23-29.徐键.2012.论跨地区水生态补偿的法制协调机制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中心的思考 J.法学论坛,27(4):43-50.汪永福

31、,毕金平.2021.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区域合作法治化J.浙江社会科学,37(3):66-73.李冰强.2020.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立法:现实困境与对策选择J.中州学刊,42(5):61-65.叶必丰.2006.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 J.法学研究,29(2):57-69.肖爱,李峻.2013.流域生态补偿关系的法律调整:深层困境与突围 J.政治与法律,32(7):136-145.张栋.2022.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之检视与完善 J.人民黄河,44(1):10-14.陈冠宇,巩宜萱.2023.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何以实现?以汀江-韩江流域治理为例 J.公共管理学报,20(1):9

32、7-105.江海,李佐品.2012.巢湖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框架建设探析以巢湖成为合肥市“内湖”的新区划为契机 J.科技与法律,24(5):16-19.幸红.2006.排污权交易及其法律规范 J.学术研究,49(8):76-81.王敏英,郭庆,林博虎,等.2023.政策效益视角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问题探析 J.世界林业研究,36(1):130-135.黄锡生,焦念念.2013.试论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的构建J.时代法学,11(5):9-16.史歌.202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思路 J.经济与管理评论,39(2):49-58.肖建华,梅纯清.2020.长江经济带省际污染协同治理法律体系的缺陷及完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5):48-53.(上接第 86 页)师海娟: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的困境及出路探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