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 辞 学 论 文 题目: 从“谐音”修辞角度,看中国数字语音迷信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2班 姓名: 学号: 从“谐音”修辞角度,看中国数字语音迷信在日常交际与语音传播中,人们往往会由于“谐音”的缘故,对某些语音或数字产生联想、想象。所谓谐音,就是所谓谐音, 就是利用汉语词语的音同或音近的特点,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外一个词语, 是一种同音借代关系。通过这种词语的谐音关系可以造成谐音取义的这样一种汉语修辞方式, 也就是由一个词语联想到与其音同或音近的另外一个词语的语义, 而且后者的语义是主要的交际。而数字语音迷信,就是人们会对数字语音由谐音转换后的意义产生一种崇敬或忌避。现在我们就从从谐
2、音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种所谓的数字语音迷信,不是要对其作出贬低或否定的态度,只是想提醒那些数字语音的完全崇拜者,这种情况是不合理也不科学的。数字本来就是数字,语音也只是表达的一种传播渠道,无非起个区分辨别的作用,或者承载度量的内容,可是从谐音上一演绎,甚至赋予宗教或迷信色彩,这些数字语音就越发神奇了。当然迷信代表着两方面,一是信奉与崇敬,还有就是禁忌与趋避。数字语音迷信在中国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的存在情况。数字迷信,其实就是人们根据数字的发音,谐音转化为日常词语,由这个词语的意思来确定数字的代表的神奇“意义”。而且这样的情况,在当今中国是非常的严重的存在着的。就数字号码来看。
3、以前,汉名族比较喜欢偶数,大事小节都喜欢成双成对。而现在更偏向与语音方面的影响了,数字中的“6”、“8”、“9”,就显得特别的吃香,就是因为它们是“发财”、“长久”的谐音,以及六六顺的征兆,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无比吉利。诸如选择车牌号、电话码、楼层以及房间号时,这些数字就身价倍高。好像获得了这样的数字,就会逢凶化吉升官发财,这一生的命运都会畅达。如一个尾号是“168”和“8888”的电话号码,可以售价到5万和21万,就因为他们谐音转化为了“一路发”、“发发发发”;上海一汽车尾号是“518”的汽车牌号,最后拍卖到了32万的高价,因为谐音是“我要发”。商品楼房中的“8”、“6”以及具有谐音意义的其他
4、商品,也都具有特殊的商业传播价值。在一些酒店或茶楼,商家直接将其房间号用成人们心中迷信的数字,如一些酒店的房间号只是:222、666、888等等,意在迎合人们的心里,而获得数字语音上的偏爱。日期数字语音领域中的迷信。结婚、庆典、出行的日期数字也构成了相当的严重迷信现象,比如很早就有的一句谚语“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要回家”。初三、初六、初九、十六都被人们认为了是出行的吉日,每年春运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谐音迷信这种情况,在中国主要在老一辈的严重更为严重,在现一辈孩子眼中因为现代教育的普及,情况有很大的改善。谐音运用要得当,不然也会适得其反的,如有人为了讨口彩,甚至忽视重要的事实事件。某大学食堂
5、为了9月18开张营业讨口彩,就打出了“918就要发”的广告横幅,结果遭到学生们的强烈反对,因为“9.18”是中国的国耻日。所以还是慎重迷信谐音“魔力”。在日常事件中,人们对数字语音的崇拜迷信多不胜举。以前,送礼礼金都是整数且为喜爱的双数,而现在很多人都送“666”、“888”;一饭店开业,上联是“666”下联是“888”,横批是“518”,谐音过来就是取“六六大顺”、“发发发”、“我要发”之意,整个楹联通过吉祥数字,发现出兴旺、发达的好口彩。下面再来看一下这种数字迷信中的另一方面,数字语音的禁忌和回避。在对“6”“8”越发迷信的时候,相反,对数字“4”的禁忌回避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在一些新建的楼
6、房乃至汽车牌号、电话号码等,凡带“”的,如“4”、“”“要死要死”、“死死死”等,都明显地不好卖,有些聪明的商人干脆跳过这些数字,后直接跟着,这样人们住着、用着好像就“放心”了。另外7也是一个忌讳数字,因为谐音“气”、“凄”,还有就是中国传统的7是人死后的进行祭奠的基数字。诸如一类“444、174、154、254、574”等等数字,都会引起人们的数字语音联想,而定为不吉利的意义。此外在年龄中,人们也会有数字迷信的忌讳,如“55”、“66”都是人们回避谈起的年龄数字,中国民间有“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人活六十六,不死掉块肉”的谚语。往往都以56或65虚称。日常生活中人们交际有时也会刻意避开一些
7、数字,有时因为数字谐音引起的“邪数”,也有被后来人们广泛定义的白痴数“250”等等。总之,生活中这种数字语音迷信在中国是大大的存在,主要就是因为数字中的谐音取义。有人称这种现象为“语音魔力”,其实是源于人心的一种魔力。在一般情况下看来,人们当然可以追求“”而厌弃“”,追“6”而厌“7”,但绝对不要疯狂,更不要迷信。谐音解释本来就带有随意性,对有些解释当趣语听听即可,不必较真,不必挂怀。数字谐音迷信,是一种语音现象,这是神奇中国文字的趣味应用,不仅出现在数字领域中,字词领域现象更多。另外数字语音迷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现象。谐音解释固然属一种迷信,本质上就是在本来没有逻辑联系的事物中硬去寻找逻辑联系。从上面分析的数字谐音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谐音解释的本质,它只是一种联想推理,而本不能预告什么“吉凶”。但是,我们也不可以简单地以“迷信”否认它,因为我们无法否认古往今来大量的谐音文化现象的数字谐音解释的表象,因为它只清晰表露出的人类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谋求幸福吉祥的愿望。所以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平常看待,把这种数字语音迷信圈存在一定的范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