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十四五”时期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3046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时期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十四五”时期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十四五”时期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023年第10期 新西部Think Tank Report丨智库报告“十四五”时期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张伟进邓佳丽“十四五”以来,重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把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实现文化传承更加注重创新性、文化业态更加注重数字化、文化供给更加注重多元化、文化消费更加注重场景化、文化传播更加注重国际化,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新篇章,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文

2、化强国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十四五”期间重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现状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增长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预计达2802.82亿元,同比增长2.3%;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1122.08亿元,同比增长1.5%,在疫情期间稳住了基本盘,实现了韧性成长。增加值五年内净增长525亿元,年均增速达13.5%,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5%,五年内提升0.8

3、个百分点,疫情前的2019年曾达4.1%,位列全国第13位、西部第2位。文化产业逐渐成为重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文化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重庆文化产业在9个大类、43个中类和146个小类中均有分布,门类齐全。文化核心领域与文化相关领域的增加值比例长期稳定在73左右,基本实现相辅相承、均衡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沉浸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带动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和文化传播渠道三大板块快速增长,合计占比已超过50%,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3、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成就注重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为契机,推

4、动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文物合理利用新形态,促进文物资源数字化,相继推出考古移动实验平台车、三峡数字博物馆虚拟展示、白鹤梁VR体验、文物3D打印和三维立体图像等智慧文博应用。注重数字文化消费场景的打造,车载4K融合生产中心建设标准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4、文化产业集聚协同新格局文化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南滨路文化产业园于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41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各园区深挖文化底蕴、盘活闲置建筑、打造政策洼地、配套公共服务,集聚模式不断创新,集聚文化企业1.5万余家,2022年营业收入达750亿元。加快推进版权示范园区建设,仙桃数据谷被授予“2021

5、年度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称号,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等3家园区(基地)为2021年重庆市“版权示范园区(基地)”,重庆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为2021年重庆市“版权示范单位”。5、文化市场主体持续壮大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集团逐渐做强,国有院团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产业领域投资创业保持高增长。截至2022年末,全市共有文化市场主体114124家,其中,文化企业63278家,文化个体工商30新西部 2023年第10期智库报告丨Think Tank Report户49716家。涌现出猪八戒网、五洲世纪、课堂内外、甲辰动画、达瓦影像、萌梓影视、宅瞄科技、峰米科技、泓艺九洲、山

6、神漆器、万州三峡绣、西西弗文化、斯威特钢琴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小从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当前重庆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4.56%(2021年),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已超过5%,而重庆仅为3.85%,距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还有不小差距,发展不平衡较为严重。以渝西地区为例,该区域传统工业相对集中,大多形成了以工业为主战场的发展模式,文旅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文旅产业的发展尚未充分引起当地领导的重视,一些区县未将其列入招商引资的任务中,产业发展受到了限制。2

7、、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一是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短缺。全市每年实际到位可利用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不到2000万元,对搭建平台、打造项目、扶持企业、提振消费的投入力度与沿海和周边省市相比差距巨大。二是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足。现行金融、土地、人才等资源配置机制不能完全契合文化产业特点,轻资产融资困局、用地需求无法保障、中高端人才匮乏等一些关键痛点仍然存在。三是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不完善与旅游项目内涵不足、同质低效的矛盾较为突出,大量文化资源“沉睡”在文博单位、乡野民间,缺乏共享平台和创意开发激励机制。3、文化产业业态亟需丰富一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远

8、落后于东南沿海,元宇宙等前瞻性产业布局滞后,产业结构仍需继续调优。二是企业主体小散弱,竞争力不强。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仅千家左右,产值1亿元以上的不足百家,无百亿级企业和A股上市企业。全国3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重庆只有1个。从发展竞争力来看,传统文化行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动力不足,“文化+”的效能还不明显。新征程上重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1、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按照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发挥“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的共同作用,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生态。一是壮大多元文化市场主体。引导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

9、塑造新型文化企业,扩大文化市场主体基数。支持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重组,打造文化类“专精特新”企业。壮大文化产业知识、技术资本,扶持高成长性的“小巨人”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支持合规打造文化产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孵化海量中小微文化企业。二是促进文化消费提质升级。提升城市核心商圈文化氛围,打造一批全国引流的文旅商综合体、商业文创名街。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在数字内容、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大力发展定制化服务,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持续拓展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培育一批渝货精品、文创名品,振兴巴渝老字号。更高水平办好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旅游博

10、览会、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中国西部国际广告节。做靓“不夜重庆”城市名片,打造多元融合、富有活力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三是培育文旅新兴业态。持续推出演艺新空间,引导旅行社组客观看旅游驻场演出,推动形成每个市级院团有一台不同类型驻场演艺的局面。大力发展舞蹈产业,打造国际舞蹈中心,积极筹办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等大型艺术展演、比赛活动。加紧培育线上演播、剧本娱乐、研学旅游、精致露营、定制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度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配套政策资金,支持打造示范项目。2、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健全的政策支撑、高效的市场监管、科学的人才体系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一

11、是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撑。要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文化产品与服务内容的专利申请、版权登记、商标注册制度建设。规范引导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发展,发挥行业组织综合党委作用,普遍设置党建指导员,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培育重庆宣传文化基金会、重庆市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等全市性行业组织。引导出版物、演出、娱乐、上网服务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丰富经营业态、提升专业品质。规范发展策划、经纪、鉴定、拍卖等文化中介机构,培育信息、人才等文化要素市场,探索疏通文化资产融资等市场结点。发挥当代艺术人才、作品汇聚优势,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打造重庆艺术版权大市场。312023年第10期 新西部Think T

12、ank Report丨智库报告二是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监管,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市场宏观管理和调节的力度,积极提供政策扶持、引导、培育,减少对市场行为的直接干预,简政放权,退出市场微观运行领域。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建立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健全“扫黄打非”与文化旅游执法协同机制,强化执法事项清单管理。实施统一的文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三是厚植文化产业人才发展“

13、沃土”。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引才”工作。根据专业特点,采取考核招聘等方式,打通人才“绿色通道”,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对市外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采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深化用才育才改革,厚植人才发展“土壤”。深入推进文化行业职称改革,破除唯资历、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引导人才重品行、重实绩,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健全完善指导督查机制,督促委属单位发挥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指导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实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培训项目,通过组织系统内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14、活动、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来渝讲座培训等,持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3、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顺应文化产业发展与竞争的主阵地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转移的趋势,坚持以高效产出高品质内容为重点,加快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彰显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一是大力推动文化数据库建设。集成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文化资源数据,积极参与构建中华文化数据库;鼓励全市文化企事业单位部署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软件,将已建或在建的各类文化专题数据库接入国家文化专网,主动对接中华文化素材库,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标识,广泛运用于内容再生产、创意设计等文化市场

15、开发。二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持续推进国家文化专网(重庆段)技术改造任务,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重庆市域中心。支持以重庆智慧广电数据中心为主要承载,升级扩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重庆市域中心。三是推动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市级国有文化企业、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先行先试,打造基于国家文化专网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的数字文化生产线,争取相关行业标准认定;鼓励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拓宽数字内容分发渠道。四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鼓励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适当购置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展陈设备,改建数

16、字文化体验馆(厅)。支持有条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情陈列馆、乡镇电影放映厅、基层广播电视站及社区、学校等,酌情建设数字文化体验馆(厅),推进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支持影剧院、购物中心、城市广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丰富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化体验场景。参考文献1顾江、陈鑫、郭新茹、张苏缘:“十四五”时期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与战略路径,载管理世界,2021,37(03):9-18+2页。2孟东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效应、问题及发展对策,载中国行政管理,2018(12):151-153页。3嵇睿: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5):112-115页。4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01):64-71页。5丁元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载中国发展观察,2022(10):22-26页。6王慧敏: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载社会科学,2013(11):28-35页。7魏琪嘉:把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载经济,2023(07):36-39页。作者简介张伟进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发展 邓佳丽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