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工程
编号:xxxx
高墩翻模施工
作业指导书
单位:
编写:
审核:
批准:
×年×月×日发布 ×年×月×日实施
高墩翻模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路、铁路桥梁混凝土高墩、高塔柱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2.1.1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及有关文件,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1.2熟悉模板操作操作规程。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
3.技术要求
3.1易控制墩身偏心、扭转,能够随时纠正墩身施工误差,保证墩身垂直度要求。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外观质量好。
3.2模板和内外作业平台可一次安装。
3.3一次浇筑4.5米施工速度快,减少接茬筋用量。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翻模是由三节段大块钢模板、内外工作平台、塔式起重机、手动葫芦组合而成的成套模具。施工时第一节模板支立于墩身基顶上,第二节模板支立于第一节模板上,第三节模板支立于第二节模板上。待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完毕终凝后,绑扎第四层钢筋。绑扎完毕后,利用塔式起重机和手动葫芦拆除第一节模板,并将其分别翻升至第四层,再绑扎第五层钢筋,拆除第二节模板,将其翻升之第五层。以后每次浇筑4.5米高度混凝土,形成钢筋绑扎、拆模、翻升立模、测量定位、接长泵送管道、浇筑混凝土、养生和标高复核的循环作业,直至达到设计高度。
5.施工要求
5.1模板制作要求
模板的设计应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刚度,以保证一次浇筑4.5米高混凝土。在设计计算时,应考虑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泵送混凝土时对模板的冲击力及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外模分为4块边模和2块端模;模板之间用M22螺栓连接。边模横背杠采用[10槽钢,端模横背杠采用[18a槽钢,横背杠间距为50cm,边模竖背杠采用[10槽钢,竖背杠间距应根据空心墩尺寸确定。外模模板面均采用5mm厚钢板。内模分为4块边模和8块倒角模,宽度分别为6.25m和2.7m;模板之间用M22螺栓连接。模板横背杠均采用[10槽钢,横背杠间距为50cm,边模竖背杠采用[10槽钢,竖背杠间距与外模竖背杠间距对应。内模模板面均采用3mm厚钢板。拉筋布置应配合内模尺寸考虑。每节模板均设置工作平台,利用角钢焊接在模板竖背杠上,与模板形成整体,工作平台上铺3mm厚钢板,外侧工作平台沿周边设立防护栏杆并挂安全网,可供操作人员作业、行走,存放小型机具。
桥 墩 模 板 图
侧面模板(B型)
正面模板(A型)
L/2m
L/2m
bm
空心墩
护栏
模板侧面图
(A、B)模板背面大样图
操作平台
模板
5.2施工工艺
空心墩翻模施工工艺框图
施工准备
模板组装
立内模
钢筋绑扎
立外模
浇筑第一层砼
养护
浇筑第二层砼
拆除第一层模板
翻升立模
循环上升至墩顶,拆除翻模
拆除平台
5.2.1立模准备对已加工好的大块钢模进行试拼,检查模板加工精度、拼装精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利用全站仪恢复承台纵、横中线,根据承台中心放出墩身边线。为使施工空心墩部分时内外模板对应,先沿墩身边线位置砌台座,以便在台座上立模,台座高度以便于拆除底节模板为准。对实心墩形式,该台座尺寸可改为墩身高度减去模板高度的整数倍,剩下不足一节模板的高度,以便于施工。
5.2.2绑扎钢筋和安装模板
在基顶面设计位置开始绑扎钢筋,待第一节4.5米高钢筋绑扎完毕后,先安装第一节模板,并检查模板垂直度,用水准仪和全站仪检查模板边线是否与墩身设计位置吻合。检查完毕后,继续绑扎第二、第三节钢筋,并安装二、三节模板。在钢筋绑扎时,将墩身水平勾筋绑扎牢固,并间隔1m焊接在墩身竖向钢筋上,使墩身钢筋形成整体骨架,焊接前先检查钢筋骨架尺寸;在钢筋骨架外挂2cm厚混凝土预制垫块;立模板时,将模板贴紧垫块,穿上拉筋并拧紧,保证模板的结构尺寸。在拉筋外套PVC管,以增加拉筋倒用次数。
5.2.3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采用水平分层灌注,每层厚度一般为30cm,用插入式震动器捣固,注意不要漏捣、重捣和捣固过量。浇筑完毕后要及时养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后,人工清除浮浆,凿毛混凝土表面。
5.2.4模板翻升作业
在浇注完底节混凝土24h后,绑扎上节钢筋。绑扎完4.5米高钢筋后,拆除第一模板拉筋,将第一节模板用塔吊吊运至第三节模板上,以第二节模板为基座立模,立模完毕后继续绑扎4.5m高钢筋,再将第二节模板用塔吊吊运至第一节模板上。
5.2.5拆除模板
施工至墩顶后,墩顶仍保留3个节段模板,待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时,拆除模板。拆除时按先底节段,再中节段,最后顶节段的顺序进行。
6.劳动组织
6.1劳动组织模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
6.2施工人员应结合工前确定的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表6.1 翻模施工作业人员配备表
序号
工种
人数
备注
1
工班长
1人
2
技术、质检、测量及试验人员
6~8人
3
机械工
2人
4
钢筋工
5~10人
5
电焊工
3人
6
木工
6人
7
张拉、压浆、记录
5~6人
8
普工
5人
9
电工
1人
10
塔吊司机
2人
11
电梯司机
2人
其中负责人、技术主管、专兼职安全员、工班长、技术、质检、测量、试验人员必须由施工企业正式职工担任,机械工、普工人数为前台、后台总人数。
7.材料要求
①施工所用钢筋为满足设计规定的I级(R235)钢筋、II级(HRB335)螺纹钢,同时均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绑扎用的绑线为冷淬火绑线,其物理特性均满足国标SDJ207-82的规定。不同类别的钢筋均按规范要求取样试验,出具合格证,方可使用。
②在存放过程中,钢筋上部采用油布或塑料布覆盖防止钢筋生锈、氧化,其下部垫枕木或其他相同用途的东西,防止钢筋和地面直接接触,以免使钢筋受腐蚀及受其他物质的污染。
③拌制砼时,材料的配合比偏差不得超过下列规定:水泥、水、外加剂为±2%。
④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检查,据以调整加水量和骨料重量。雨天施工时,应增加检测次数。
⑤根据施工配合比配料,将砂、石、水泥干拌1.5~2min,然后再加水及外加剂溶液湿拌2min。各种材料的称量允许偏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搅拌时防止搅拌机超负载或出料口堵塞等情况出现。
⑥在砼搅拌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其稠度(坍落度),若稠度与原定的不符,应立即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⑦水泥、砂、碎石的选用均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加剂的存放应与原地面架空隔离,并有防风、雨设施,防止材料受潮、变质。
8.设备机具配置
表8.1 主要是佛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表
名称
数量
用途
备注
1
2
3
4
5
6
7
8
2个
9.质量控制及检验
9.1质量控制
9.1.1墩中心和扭转控制。先用全站仪测设每节墩身立模中心,再分别测设纵、横向中心线,进行校核,每次校核在一个方向上进行多测回测量和换人测量,通过比较选择正确结果。
9.1.2坚持对原材料进行进货检验和进场后试验,确保使用优质材料。
9.1.3如在雨天浇筑混凝土,应在墩身钢筋上搭设彩条布防雨。混凝土浇筑应在仓内无水的情况下进行。
9.1.4编制完善的模板制作、安装拆除和钢筋、混凝土作业的工序作业指导书,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要求操作,保证工序操作质量。
9.1.5认真细致地做好工程预检、隐检和不定期质量检查、评定工作,发现问题后与责任人一起制定纠正措施,报项目部总工程师批准后,组织实施。
9.1.6对全部上岗人员进行岗前质量培训,做好工前技术交底。
9.2质量检验
9.2.1符合现行相关规范要求。
9.2.2每节段立模前和混凝土灌注后在无太阳强光照射、无大风、无振动干扰的条件下测定墩身纵向、横向中心线,偏差不大于10mm。
9.2.3每节段混凝土灌注完后及时抄平,墩身总高度误差不大于20mm。
9.2.4混凝土强度合格率100%,表面平整,无蜂窝、麻面,外观美观。
10.安全及环保要求
10.1安全要求
除遵守建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人事部联合发布的《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外,还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0.1.1进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岗位责任制。严格施工纪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
10.1.2高空作业人员作业时必须配戴安全帽、穿施工鞋、系安全绳。
10.1.3工作面挂安全网,墩下便道应搭设防护棚。应定期检查工作平台栏杆是否牢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0.1.4遇到暴雨、雷电及6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施工并切断电源,保护好各种设备。
10.1.5未经工班长批准,任何人不得顶岗、跨岗作业。严禁从高空向下抛掷杂物。
10.1.6塔式起重机和电梯的司机要经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定期检查各种限位开关、起重钢丝绳、卡环、附着杆,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10.1.7塔式起重机作业要有专人指挥。禁止超负荷起吊。起重机顶部、大臂前部要设置信号灯。
10.2环保要求
10.2.1废料、钢筋头要定点堆放,及时回收,不得有碍环境。
10.2.2每班清点整理工器具、材料、机械,收集废气物,保持场地整洁。完工后,恢复场地。
10.2.3禁止随意处理废弃浆液,水泥浆液,清洗浆沫和循环水排放,应和管路引流至弃物堆积场所沉淀后再排放到指定的地方。
10.2.4若因压浆管爆裂而引发的浆液污染结构及其他物件,须立即冲刷清理。
10.2.5压浆完毕应将现场收拾干净,一次怀排气阀门或耐压胶管等废弃物由专人收集集中处理,做到“人走场清,工完料清”。
10.2.6应注意混凝土生产、水泥运输等产生的粉尘对环境影响,对施工道路经常洒水湿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