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因材施教是教育者灵魂
作者:胡先定
“因材施教”在今天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中已是公认的重要教学思想,可是由于对它的理解的肤浅性、局限性和实施的艰巨性使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充分的去挖掘这个教育的宝藏。
因材施教中的“材”不仅是代表着知识的教材,而且还是指学生这块“材料”,以及教育实施时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目标等多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是对教育目标的正确认识的结果。
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决定着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的实施。
建国初期,人们把接受教育理解为“认字”。认好字就是上好了学,这种理解不免有些偏颇,但它又有及其朴素的教育思想和对于当时教育资源短缺人们的极低的文化素质的现奘提出的教育目标。认好字是能继续学习的重要保证。当时的学生可能很少有人有考大学做状元的想法的。那时的学生可真的是有“笨”的。可是“先生”们硬是教育好了一批又一批有为青年。
我国当今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新一代青年。要求学生具有探索精神、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是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出发,把数学教育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使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同样担负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多项任务。
所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就不能以学生能做难题、能考高分、能考大学为目标。这样也不会出现题海战术、排挤差生、污辱差生、以牺牲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补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改革也就不会是句空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让很多老师反感。实际上它应该是从教育目标来说的,你把一个“差生”教好,并不是要他能突然考上大学这样的明显的社会效应,而是他在任何一方面有进步就是你教育的成果。只是一些不懂教育的人常拿这句话来管老师而起了反作用。事实上孩子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他的进步可能一下子没有显现,可是对他一辈子是会起决定作用的。
二、“因材施教”是教师人格升华、铮铮傲骨的表现。
“因材施教”的真正难度在于教师的社会生存状况与思想矛盾的高度统一。
教师也是社会大环境的个体,各种行为会被社会环境、生存环境所影响。教师的
“业绩”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你班上能出多少尖子生,能在各种竞赛中获多少奖直接与你是不是“名师”联系起来,直接与你能不能晋级能不能多得奖金联系起来。这样使得很多老师为了短时的“成绩”而不愿因材施教,想方设法地拔苗助长。以成绩来评定学生,不愿教“差生”,看不起“差生”总是拿他们作批评的对象,牺牲学生的其它时间加大学生的作业量,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要有淡漠名利的洒脱。我国的教育先辈们无不是具备这些品德的人。
三、“因材施教”是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真正实施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的思想前题。是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当一个教师对教材知识有了充分的掌握,对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有了解,对他们的个性有了认识,对教育目标有了正确的理解后,便会精心的准备教学,并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教师能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轻松开课,也可以通过学生游戏的形式参与课堂,也可以用学生自主讨论总结知识,也可用多媒体多方面展示。没必要只局限于教科书的知识,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知识结构等。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不同类型对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和指导。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他原有
的基础水平上尽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立足于“不求人人升 学,但求人人成才。”
课堂形式就可以多种多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的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实施。
四、是学生走出厌学、弃学怪圈有效教学途径。
我国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中学生都存在厌学的情绪。多是由于学习的过度紧张,社会对学习的不正确评价等原因造成。
“因材施教”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使学生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学习,体味到学习的乐趣。使每个学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因材施教”是我们教育者的灵魂,只有不断的升华自己,才能使教育的光辉照耀学子的前程。它是春天里的细雨,能繁荣一个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