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传统节日教育的实践研究 崇明县实验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由来
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每一个 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美妙传说、 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 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 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 精神的瑰宝。由中宣部等联合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 中指出: “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 宝贵资源。 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 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 进 教材。”《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和重 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 然而,东西方文化 的相互激荡,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生活理念和文化消费。 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国人面 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青少年群体对元宵、清明、端午、 中秋和重 阳等民族传统民俗节日及其蕴涵的内在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 “以队员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旨在培养队员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自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 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 我校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 拟 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让我们的队员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 珍视民族的传统节日,使节日所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提高其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开展重大节日的亲子实践活动,加强亲子间沟通、了解,以此
和谐亲子关系,来引导、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课题实施过程
(一)构建并形成学校层面的分年级重点的教育活动系列:
我们在设计传统节日教育内容时, 通过队员身边大量的可感知的、 生动具体、 形象鲜明 的事物,如:富有特色的节日环境、生动有趣的节日活动,让队员直接去体验、去感受,思 辨, 进而使之内化为道德情感, 外显为队员的道德行为。 为此我们根据不同年级队员的年龄 特点、 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 认真构建并形成学校层面的分年级重点的教育活动系列, 从而 形成德育内容的序列化和层次性。
★校级层面:
由于春节、 元宵节大多在寒假中度过。因此, 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全体学生在家庭、 社区 开展“迎新春、庆元宵”系列主题活动。
春节主要以勤劳节俭祥和为教育主题, 通过开展“合理使用压岁钱、 尽我所能助他人” 活动、“我向长辈拜个喜年”活动,让学生在亲子活动中感受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 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元宵节主要以团圆美好亲情为教育主题,通过开展“鸿雁我书传真情 明月千里共婵 娟”给家人或者远方的朋友写书信活动。让学生在 “红红火火挂灯笼”、“开开心心猜灯 谜”、 “热热闹闹赏春联”、 “痛痛快快踩高跷”、 “甜甜蜜蜜吃汤圆”的体验活动中感悟 协作、共处、团圆、亲情、美好、幸福。
★分年级系列活动
六年级—— 了解清明节的由来,通过组织开展“磨砺坚强意志 继承优良传统”远足扫 墓活动,“与父母去祭祖”中懂得怀念和感恩。
七年级—— 了解重阳节的由来, 通过开展“赏菊画秋菊、 配画吟古诗、 赠画慰老人”主 题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我为祖辈做件事”亲子活动中学习关爱,到社区开展“敬老、爱老” 活动,懂得敬老孝道与责任。
八年级—— 了解端午节由来, 通过开展“吃粽子、 话屈原”主题班队会, 懂得爱国与气 节,同时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懂得崇尚科学和珍视气节。
九年级——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通过“吟、诵、唱、讲、演——家庭亲子才艺”活动, 感受和传承思念、团圆、亲情的中秋文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亲情。
(二)以整合多种资源为策略 拓展学校传统节日教育的时空领域
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及其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精神文脉、优秀的伦理道德, 在一年又一年 具体生动的节日活动中, 自然传承着。 虽然它并不一定存在于有形的教科书里、 充满现代气 息的校园里。 但已经渗透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 社会生活的细节里。 所以传统节日教育的主 要资源其实不是单在校园里,更多的在社区和家庭。这就启发我们必须以整合学校、家庭、 社区、课内、课外多种资源为策略,用心设计、有效整合,精心落实,多途径、多形式为队 员提供丰富的实践、 体验、探究的机会和平台,让队员浸润于民族节日的丰富文化中, 理解 感悟民族节日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发挥学科优势 有机渗透 指导探究
(1)挖掘教材内涵 有机渗透节日教育
我们充分发挥语文等课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让队员在节日氛围中学习相关诗词, 在赏心悦目诵读中体验我国民俗节日文化的经久魅力。 如语文学科的欧阳老师, 在教授 《花 脸》一课时,在深入理解课文后又组织队员进行多元解读,有队员解读出“有过年的渴望、” “有传统民俗的意韵”等。并布置课外作业,查阅有关春节的民俗、民风、传说、故事等。 并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小报, 从而唤起更多的对春节的难忘情结。 我们组织中秋故事会和诗歌 吟诵比赛,激发队员对“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向往。本学期,结合我校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通过中秋节, 在课堂中开展中秋故事、 诗歌欣赏活动, 欧阳老师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举
行诗词朗诵会,以达到让队员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之目的,激 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发挥师资优势 组织指导探究活动
学校根据队员在前期活动—— “传统节日资料大搜集”中提出的问题, 09 年我们组织 了四个探究小组: ○1 中秋诗词探究小组。 由语文学科标兵欧阳老师负责, 以诗人情感为线索 围绕历代中秋诗词有多少进行分类探究, 典型赏析? 中秋菊韵探究小组。 由美术组姚海鹰 老师负责。 以赏菊、 画菊为主要活动内容。 端午习俗探究小组。由生物学科组张菊新老师 负责。 以探究端午习俗中古人插艾叶、 喝绒黄酒的科学依据为主要内容。 中秋月亮传说探 究小组。由地理学科组宋赛萍老师负责,以“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为主要内容。
2010 年,我们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以整合为理念,将“中秋诗词探究小组”和“中 秋菊韵探究小组”的探究成果加以整合,举办了“赏菊画秋菊、配画吟诗画、赠画敬老人” 主题体验活动。通过课内、课外、社区、家庭的联动,让有兴趣的队员在深度赏析中理解诗 词、秋菊的深邃意境,让全体队员在亲子活动的参与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美好情感的体验。
2、组织实践活动 家校配合 社区联动
(1)发掘社区资源,建立实践基地,深化传统民俗节日教育。学校与城桥镇敬老院、村 委会、 崇明县烈士陵园等签订协议, 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慰问活 动、敬老活动。 特别是清明节, 学校组织六年级队员上崇明县烈士陵园开展远足扫墓。 我们 十分注重活动的过程性。以征集远足口号,学唱《远足扫墓歌》为宣传发动阶段;以授旗仪 式、长驱二十里,瞻仰烈士墓, 用心聆听烈士事迹、用情感受入团宣誓仪式的庄严和神圣为 磨砺体验阶段;以主题队会展示、感悟交流、总结表扬为反馈升华阶段。让队员体验艰苦, 磨砺意志,缅怀英烈事迹,激发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2)发掘家长资源,组织亲子活动,营造温馨的节日氛围。春节期间我们设计了“与爸 爸妈妈一起迎新辞旧掸沿尘”的实践活动;元宵节组织“做元宵、品元宵、话元宵”亲子活 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话屈原”亲子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我们强调学习和传承的重 要性。要求队员向家长学习做元宵、包粽子的技艺,加强亲子沟通,体验温馨祥和的幸福。
(3) 参与社区活动, 拓展文化视野, 感受节庆欢乐。节日的民俗活动只有动员队员全方 位参与,才能让队员全面感受节日的文化气息,拓展节日文化的视野。 07 年的元宵节,县 文化馆组织了民间艺人走街穿巷展示我们崇明的民风民俗, 有腰鼓表演、 有舞狮表现、 有频 临失传的崇明扁担戏的表现, 另外在县体育馆内布置了元宵猜灯谜活动。 于是, 我们及时发 布信息, 安排队员上街观看, 晚上要求队员与家长一起上街观灯和参加猜谜活动。 全方位体 验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节庆文化带来的欢乐。
三、成效与反思
1、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
我们结合传统民俗节日的特点, 融合浓郁的乡土特色节日内容, 并有机地结合将它引入
学校,引入课堂,引入孩子们的课外活动之中,在不断实践、开发、利用、整合中丰富了民 族精神教育的资源。构建了以民族传统民俗节日为抓手,开展队员民族精神教育的学校体系。 编辑了《中华民俗节日读本》校本教材。
2、提高了队员对民族传统民俗节日的认同感
在最近对队员的抽样调查显示: 有 79%的队员知道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的确切时间, 75% 的队员能说出传统民俗节日的由来、 风俗习惯, 35%的队员至少学会了一项与传统民俗节日 有关的技能,如做汤圆、包粽子、制作灯笼等。节日活动的开展,激发了队员主动学习中国 民俗文化的积极性。正如六年级陈怡雯在重阳节活动后说到: “这次重阳节老师让我们在电 脑上查资料,设计敬老方案,让我感到新鲜而有趣,虽然碰到了许多困难,但在老师和同学 的帮助下都克服了。在忙忙碌碌中我既学到了本领, 又懂得了道理。我还从这个活动中知道: 尊老就是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真心的关爱他们, 我要让我身边的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们天天都像过重阳节一样开心”。
3、促进了队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深层的精 神价值观。 我校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 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弘扬传 统美德,增强未成年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是“勤劳节俭过春节”道德实践活动。一方面开展“我与家长共做家务”等活动,培 养队员“勤劳过节”的好习惯。同时针对春节里孩子收到压岁钱较多的特点,精心组织“省 下压岁钱,献出我的爱”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压岁钱该怎么花”大讨论、 “如何合理 使用压岁钱”金点子征集、 “队员保管压岁钱是利大于弊还是利大于弊”辩论赛等系列活动, 让队员们深受启发,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品质。
二是“缅怀先辈过清明”道德实践活动。 通过扫墓踏青活动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一 方面组织队员远足扫墓, 磨砺队员的意志和毅力, 在过程中体悟人生的艰辛, 珍惜来之不易 的生存环境和学习条件; 同时培养队员间互助合作、 关心他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促 使队员在道德实践中了解优良革命传统,体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与家人一起开展祭扫活动, 缅怀亲人,了解家族历史,不忘先人恩情。也促进亲子间沟通、了解,以此和谐亲子关系,
也能更好的帮助延续传统文明。
三是“爱国进取识端午”道德实践活动。 针对青少年对端午节比较陌生的现状,在全校 范围内组织开展“包粽子、吃粽子、话屈原”主题班会,通过说一说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和 习俗, 唱一唱端午节的歌曲,演一演端午节的舞蹈和小品等活动, 让队员了解端午、熟悉端 午、认同端午。 同时组织开展端午节赛诗会, 以朗诵端午节诗词特别是屈原诗歌的形式,让 队员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培养他们爱国进取的精神。
四是“亲情乡情庆中秋”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搜集、诵读有关中秋佳节诗词活动,
讲中秋传说故事,使队员们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积极开展 “明月千里传我 情——给家人或远方的朋友写书信”征文活动, 激发队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感悟举家 团圆的幸福。组织开展“欢度中秋佳节,关注祖国统一”演讲比赛,使队员们在撰写稿件、 发表演讲的过程中更深地体会到两岸和解的重要性,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是“尊老敬老乐重阳”道德实践活动。积极组织举办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开展“我为 爷爷奶奶洗一次脚”体验活动, 让队员在亲身体验中懂得尊老敬老的重要意义。开展“我送 长辈一片情,我做敬老好少年”班队活动,组织队员到敬老院和老人一起过重阳节,一方面 让队员感受到老人的快乐心情,另一方面也让少先队员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的意识。
以传统民俗节日为抓手, 培育队员的民族精神的实践, 它引起的社会影响是深刻的, 意 义是深远的。首先, 它活化了校园文化。 节庆活动期间开展的主题活动可以让校园沸腾,是 队员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时刻。其次, 丰厚了队员的人文底蕴, 提高了队员的民族意识和 文化认同,传承了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真正形成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民 族精神教育的格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优化了环境, 形成了有效的 载体, 取得了初步经验。 我们将继续努力,在贯彻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 快、更好。
[ 课题组成员:姚逸华、黄晓雁、钱惠娣、陈玉琴、宋卫星、施菊英、蔡惠英、张 英] [执笔:黄晓雁 ]
参考文献: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