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湖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形成及其支持机制研究.pdf

上传人:鱼** 文档编号:821870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湖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形成及其支持机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湖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形成及其支持机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湖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形成及其支持机制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形成及其支持机制研究学科分类: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关键词: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个性预期研究成果: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校本课程关注地域文化势在必行。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当前我国的校本课程,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校本课程,需要重视地域文化,重视

2、学生本土认同感的养成。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地域文化的课程价值进行明确、系统的阐释,将地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地域文化是地方的人们在历史中形成的长期稳定的生活文化,既涉及生活在该地方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也涉及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制度文化,还涉及物态的景观、山水等物质文化。无论是通过校本课程融入以促进学生发展和传承地域文化,还是利用地域文化促进校本课程有效实施,都将显示出地域文化与校本课程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课题界定1.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或地方课程纲要指导下,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宗旨、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为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

3、。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国内特定区域的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文化样态,其具体表现形式有民间信仰、地方方言、风俗人情、族群结构和生态环境等。这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它们通常独具个性、传承至今并且依然对地域内的教育和人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影响。3.地域文化个性:本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个性,主要是指中小学基于地域文化编制校本课程,将地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地域文化对校本课程的影响研究。如刘正伟(2006)、郭连锋(2014)、李臣之(2014)等学者对地域文化的课程价值进行探讨,认为地域

4、文化在个体成长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具教育意义。二是关于地域文化与乡土教材的研究。如李素梅(2010)、张爱琴(2013)、温润芳(2013)等学者分析了乡土教材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传承,并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的乡土教材建设策略。三是关于某些稍具地域性、流派性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如尚继武(2015)、马志颖(2014)、李定仁(2011)等学者基于连云港、宁夏、西北地区的区域文化开展校本课程的区域文化个性研究。国外由于受地方分权思想的影响,关于校本课程的很多研究自然而然地便具有地域文化个性的特征,如美国学者们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不少都以州为地域文化背景。L.H.Mary(1984)、M.Surikova(

5、2008)等人都曾对地域文化(regionalculture)与课程的关系进行过探讨。R.G.Burgess(1983)、M.A.White(2004)等人的研究则指出,地域文化在课程编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凝聚课程力量的功能。此外,国外某些经典社会学文化学文献,如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等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该说,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校本课程的观念和看法。然而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国外的研究虽能提供方法论指导,但其结论不宜照抄照搬。而就国内来看,目前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的阐发和介绍上,规律性的总结偏少,系统化的论述尚付阙如。由于对本土文化特性重视度不

6、足,即使偶有阐述,也往往流于粗浅,难以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创新。因此,如何明确我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形成机制,尚需本土化的思考。(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理论方面:一方面,本研究有助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和评价体系进行再认识,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更加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的整体架构。另一方面,本研究对于拓宽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的研究视野,形成具有国内地域本土风格的校本课程理论体系,也将多有裨益。2.应用方面:本课题以校本课程作为对象研究其地域文化个性的形成,将有助于丰富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支持体系,有助于国家核心价值文化体系与本土性的地域文化相

7、融合,为构建地方性与统一性相契合的校本课程提供政策依据,改善当前政策支持缺少整合、形式单调刻板的问题,使国家相关课程政策摆脱“水土不服”,真正落于实处。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一)理论依据 1.课程文化学依据。课程文化学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活动,那么,课程无疑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劳顿、马林诺夫斯基、路易多络、泰勒等学者研究表明,文化是课程的母体,课程来源于文化。课程是浓缩的文化,课程是文化的精华。并且,任何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气候条件、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反映了当地的经济

8、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地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生存其间的每一个个体总是天然地与本地域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2.知识社会学依据。知识社会学认为,知识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与诸多社会因素紧密关联。知识是个体或群体思维的结晶,而思维无疑是以个体或群体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为基础,超越这些因素的思维是不存在的。舍勒、韦伯、麦克扬、阿普尔等人研究证实了知识是特定社会形态和文化样态的产物,知识的生产、选择、传授无疑与特殊的社会情境和各类社会因素紧密相关。(二)研究目标1.理论

9、目标:建立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地域文化理论基础;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地域文化需要,掌握地域文化个性形成的基本规律;阐明国家宏观政策和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教育逻辑;建构国家政策融入校本课程本土文化的方法体系。2.应用目标:建立整体功能完善、方法特点分明、操作性强的校本课程支持机制,从宏观文化、地域文化和学校责任三个层面实现校本课程支持机制的应用,为校本课程走向极具地方特色提供整体性服务,为国家和地方课程建设提供本土化的咨询和建议。3.形式目标:发表系列学术论文,撰写 1 份研究报告。同时,建立包含元分析、核心要素、相关要素的分析体系,为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支持建议。(三)研究内容 1.地域

10、文化与地域文化个性的文献研究(1)国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国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3)国内外研究的比较、反思和路向。2.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理论研究(1)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内涵界定;(2)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基本类型;(3)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外在表现;(4)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内在结构;(5)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价值特性;(6)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影响因素;(7)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形成过程;3.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现实检视(1)问卷的编制与使用;(2)宏观政策规章的现实状况;(3)微观层面支持的现实状况。4.中小

11、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形成存在的问题研究(1)国家、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2)学校和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3)关于上述问题的归因分析;(4)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思路。5.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支持机制研究(1)“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四维理论支持架构;(2)“物质制度人文”层面的资源支持架构;(3)相关支持架构的整合及其实践运行路径研究;(四)研究假设 1.教育需要培养“亲近本土”而非“远离本土”的学生。本土性的地域文化是学生的成长之根,是他们养成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在中小学,学生的成长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深入地学习、体验地域文化的过程,而绝非疏远地域文化乃至排斥地域文化的过程。2.地域文化个性

12、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应然属性并受多重因素影响。不是地域的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的。只有在一个类型多样、结构完整、意义完善、多元民主的文化供给机制中,地域文化才能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选择性和可能性,校本课程建设每时每刻都受文化、政策、社会、心理和价值观等诸多因素影响。3.明确相应的支持机制是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形成的关键。否定机制化,恢复到某种自发的无机制状态,显然既不现实,也不可取。遵循“国家地方学校教师”的影响路径,地域文化只有通过国家宽容、地方弘扬、校本开发,才能内化为校本课程的支持机制。(五)创新之处1.系统论述地域文化个性与校本课程建设。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系统性研究还远不成熟,本研究将

13、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地域文化转向,丰富完善当前的校本课程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2.尝试探索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形成的多维支持机制。这主要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如何与地域文化个性实现互补、整合?地域性的文化如何凝练成校本课程的本土个性?学校融合地域文化的方法和模式究竟有哪些?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可以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新的策略支持、指明新的成长方向。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一)研究思路首先,结合自身的前期研究成果,在充分占有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确立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研究的范畴、立场和路向。其次,借鉴文化学、社会学的逻辑和方法,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的社会建构过程和

14、准入机制进行分析,明确影响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寻找有效干预这些因素的可行路径。然后,选取一定样本的学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剖析湖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在地域文化个性方面的现状;深度访谈若干校长和教师,探讨制约地域文化供给和应用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校本课程教育教学现场的考察,分析教师将地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综合上述研究,探讨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支持机制以及地域文化供给的困境突破,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对策与政策建议。(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已有的同类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检索,在文献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确立研究的基本立场和思维路

15、向,为相应的理论探索奠定基础。2.比较研究。通过与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学校的校本课程相比较,探寻我省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地域文化价值取向和实践培养路径。3.调查研究。运用课题组编制的调查工具,结合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的现状与问题,了解中小学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个性形成的困境。4.实验研究。以调查研究中的样本学校作为实验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的行动研究,探索地域文化支持校本课程建设的机制,形成典型个案。(三)技术路线、实施步骤总体来看,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文献搜集阶段(2018.092018.12):通过对相

16、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制定可行性的研究计划,撰写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理论构建阶段(2019.012019.03):课题组各成员每两周召开一次碰头会;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的主题研讨会;每学期召开一次科研骨干教师参加的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积极研讨、交流课题研究方面出现的总结经验教训。实践探索阶段(2019.042019.12):做好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课题组成员分组展开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一线教师共同研讨。总结提炼阶段(2020.012020.06):运用实证分析、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对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汇总。撰写课题结题成果、研究报告,将以上材料汇编成册,完成结题工作。这四个阶段的具体实施模式图如下:课题编号:47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