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颗钻石观课反思一、解读教材七颗钻石是三年级下册是以“可贵的亲情、友情”为专题的文章,统揽整个小学语文教材, 我们发现这样的专题不止一次出现。这是整个小学阶段关于“人间真情”这一人文专题编排的脉络。从中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引领学生对“人间真情”认识和理解的层层递进、步步深人的发展过程。七颗钻石则在本单“亲情、友情”里的“友情和博大的爱”为主题一篇课文。这篇文章粗看,文字浅显易懂,主题鲜明,但真正让孩子从这些篇幅短小、文字浅显的背后读出一条鲜明的主线,以及水罐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加之又是一篇童话,孩子们初读后一定被扑面而来的神奇而又出乎意外的情节所吸引,容易
2、被故事中神奇、幻化表象所迷惑,如果此时教师不加引领,或指导不到位,孩子被迫承认文本的主题思想,那我们就会辜负托尔斯泰的初衷,枉费编者的苦心,背离教育的宗旨。对执教者而言,此文主题鲜明,如何让孩子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自我卷人,用自己的眼、心、体会、领悟、发现这篇文章主题、作者意图,我想:这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我们对此文进行如下的解读。(一 ) 内涵知识核心概念:细读文本,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爱心”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 前,我认为,文本的核心概念就是“爱心”。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在“爱心”这 一核心概念支撑下,作者通过塑造几个典型而又代表性人物围绕妈妈、小姑娘、小狗、过路人推动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
3、直至故事最后的高潮、高调、而又美好 的一个结尾。而作者巧妙之处就在于不是直白的通过简单机械、泛化的爱心故事让孩子们不费任何周折就抓住主题,而是通过水罐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变化将爱 心隐藏于水罐变化之后。所以,透过文中水罐每一次的变化就是一次爱的奉献,爱心的积累,回馈的一次比一次丰厚来体现“爱心”这一核心概念。( 二 )形式知识(故事叙述的题材)以童话为载体,故事内容简单但寓意深刻。文中小姑娘的给生病的妈妈找水、给小狗分水、母亲的辞水、以及母女又将水给路人喝,她们的每次的爱心的付出,水罐都有变化。并且每次的变化一次比一次价值高,也就 意味着:每次爱心的付出,同时也是积德后回报的累加,也就是水罐的增值
4、。文中编者虽没有将大熊星座直接点明,但我们依然可以知道,这七颗星星是什么,同时我 们也知道,大熊星座永远高挂在北方,有着特定的向导作用,那么作者这样安排,是 否给我们指明一条做人的方向?二、问题设计 在研读教材以及相关资料后,教者把目光锁定在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个教学重点上。要解决这个重点我可以怎么做呢?经阅读发现,水罐的变化贯穿了全文,是课文的一条明线,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要解决“课文出现了哪些神奇的景象?”也就是水罐发生过哪些变化,是不难的。这问题虽浅,但它有效地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走进课文的整体阅读中去。接下来,要体会水罐的变化是爱心的力量使然,却是
5、有点困难的,因为文章通篇没有提到“爱心”二字。但恰恰是因为课文没有提到,给我们制造了层层剥笋,逐渐深入的探索空间,于是就有了让学生再次回到文中去阅读,寻求“这些神奇的景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的第二个问题了。在“当时情景”与“变化的景象”都在学生的阅读探究一一获得后,一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再往下的学习,学生便集中精力去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思考价值的深入体会和感受了。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中,从“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赶紧回家分给小狗让给女儿递给路人”中体会到小姑娘孝顺母亲怜爱小动物(母亲)关爱女儿(小姑娘)情系路人,最终发现支撑母女俩这一切行为的根源就是“爱心”,至此,主题的揭示水到渠成,花时少,收效大,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感受深刻,这在后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以证明。 三、落实语言训练,切入微写 丰富的想象是七颗钻石这个童话塑造形象的最显著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及至大地将会由文中的内容生发开去,引导学生想象股股的泉水将给久旱逢甘露的地球带来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