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7∕T 4514—2022 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82126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PDF 页数:86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7∕T 4514—2022 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DB37∕T 4514—2022 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DB37∕T 4514—2022 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DB37∕T 4514—2022 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DB37∕T 4514—2022 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07.060 CCS D 14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5142022 150 000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hydrogeological survey(150 000) BDB37/T 45142022 I 目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目的任务 . 2 4.1 调查基本准则 . 2 4.2 调查区分类 . 3 4.3 工作量定额 . 3 4.4 5 设计书编审 . 4 设计书编制原则 . 4 5.1 设计书编写依据 . 1 5.2 设计书内容要求 .

2、1 5.3 设计书审批 . 1 5.4 6 调查内容 . 1 资料搜集与整理 . 1 6.1 基本调查内容 . 2 6.2 不同类型区调查内容 . 3 6.3 7 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 6 遥感地质调查 . 6 7.1 水文地质测绘 . 6 7.2 地球物理勘探 . 8 7.3 水文地质钻探 . 9 7.4 水文地质试验 . 10 7.5 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 12 7.6 地下水动态监测 . 13 7.7 地下水水位统测 . 14 7.8 测流 . 14 7.9 8 综合评价 . 15 评价原则 . 15 8.1 评价内容 . 15 8.2 地下水资源评价 . 16 8.3 与地下水相关的

3、地质环境问题评价 . 18 8.4 保护区划分 . 18 8.5 9 成果编制与验收 . 19 空间数据库建设 . 19 9.1 图件编制 . 19 9.2 报告编制 . 20 9.3 DB37/T 45142022 II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 20 9.4 资料归档 . 20 9.5 附录 A(规范性) 设计书编写提纲 . 22 附录 B(规范性) 150 000 水文地质调查表 . 24 附录 C(规范性) 典型钻孔综合图表示例 . 68 附录 D(规范性) 与地下水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评价方法 . 69 D.1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 69 D.2 地面沉降现状和预测评价 . 69 D.

4、3 海(咸)水入侵现状和预测评价 . 70 D.4 岩溶塌陷现状和预测评价 . 71 D.5 土壤盐渍化现状和预测评价 . 72 D.6 区域地下水超采降落漏斗现状和预测评价 . 73 附录 E(规范性) 报告编写提纲 . 74 E.1 水文地质图说明书编写提纲 . 74 E.2 报告编写 . 74 参考文献 . 76 DB37/T 45142022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

5、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DB37/T 45142022 1 150 000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山东省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设计书编写与审批、调查内容、调查技术方法、工作定额、数据库建设、图件编制、报告编写、成果提交与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全过程。其它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

6、境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14158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5218 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 0148 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 DZ/T 0151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 000) DZ/T 0181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282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 DZ/T 028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DZ/T 02

7、88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HJ 493 水质采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 6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DD 201404 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含水层 aquifer 能赋存、传输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可渗透岩层(体)。 3.2 含水岩组 water-bearing formation 地层层序相连、含水特征相似、水力联系密切的可渗透岩层(体)组合。 DB37/T 45142022 2 3.3 含水层富水性 aquifer productivity 含水层输导、汇聚、产出地下水的能力。 注: 通常用规定口径、规定

8、降深的单井出水量或泉水溢流量来表征。 3.4 水文地质点 investigation point for hydrogeology 描述局部水文地质特征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注: 包括泉水、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与地表水体,以及钻孔、机井、民井、坑道等地下水人工露头。 3.5 地质地貌点 investigation point for geology and landforms 描述控制地下水形成分布的地质地貌因素而设置的调查点。 注: 包括地层、构造、化石等地质露头,分水岭、河流阶地、冲洪积扇、扇间洼地等地形地貌,以及溶隙、溶孔、溶洞、落水洞等岩溶现象。 3.6 深层承压水可利用量

9、 allowable withdraw of deep confined groundwater 在不引起危害性地质环境问题条件下可供利用的深层地下水资源量。 4 总则 目的任务 4.1 4.1.1 目的 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状况, 揭示区域水文地质规律, 查找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含水层的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分析控制水量、水质、水位、水流及含水层变化的因素,评价地下水及含水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区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进行评价, 结合当地规划定量预测不同开采方案下地下水动态及环境影响,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下

10、水资源支撑, 提升水文地质工作服务民生、 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4.1.2 任务 主要任务如下: a) 调查含水层三维空间结构、地下水赋存分布及其质量特征,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b) 调查地下水富水地段和蓄水构造的分布、埋藏、边界、补径排蓄等; c) 调查地下水污染、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地下水环境问题分布现状、成因机理,定量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 d) 构建区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与地下水评价模型,评价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量,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划方案; e) 建立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 调查基本准则 4.2 4

11、.2.1 以国民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优先在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重点开发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区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地区开展工作。 4.2.2 按照地下水系统整体部署, 以 150 000 国际标准图幅开展调查, 也可多图幅为调查单元。 即:DB37/T 45142022 3 遵循以标准图幅为调查小单元、 同一地下水系统为调查大单元、 大单元内的图幅实行同步联测的调查原则, 统筹部署同一地下水系统的调查工作, 以准确计算评价同一地下水系统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量。 4.2.3 一个调查单元工作周期以 2 年为宜。范围较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

12、。 4.2.4 宜使用 125 000 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 如果工作区尚未有 125 000 地形图, 可采用 150 000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配合使用遥感影像图。 4.2.5 应以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 在未开展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 要求有针对性地补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4.2.6 调查工作一般划分为六个阶段: 资料搜集与野外踏勘、 设计编写与审查、 野外调查与野外验收、综合研究、报告编写与审查、资料归档。 4.2.7 要充分重视已有资料的再开发利用,要充分收集调查区的气象、水文、土地利用、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

13、规划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分析整理与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部署调查工作。 4.2.8 在调查工作规划部署、项目立项、设计编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全过程中,贯彻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理念, 最大限度地减轻调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作量部署应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区域控制,突出重点。 4.2.9 原则上要求按照标准图幅和地下水系统进行地下水资源和相关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在特殊地区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和实际需求,也可按照重点区段或行政区进行评价。 4.2.10 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为主,兼顾查明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地段。 4.2.11 调查控制深度原则上要求揭露主要含水层组, 对于第四系厚度或覆盖层厚度

14、很大的地区, 控制深度可适当加深。覆盖型岩溶区、第四系平原区以调查研究地下水动态和地下水环境问题为重点,计算评价地下水环境问题(如: 覆盖型岩溶区的岩溶塌陷、第四系平原区的盐渍化、地面沉降)约束条件下的已采水源地和有供水前景富水地段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量。 4.2.12 按标准图幅提交水文地质图及说明书, 按调查单元提交其他相关图件, 并提交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按地下水系统提交综合评价报告。 4.2.13 其他准则应按 DZ/T 0282、DZ 55、GB/T 14158 要求执行。 调查区分类 4.3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类(表1),当多个指标满足不同复杂情况时,优先将调查区

15、划为复杂程度类别高的分区。 表1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表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区 (I类)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地区 (类)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 (III类) 地貌类型单一; 地层及地质构造简单; 含水层空间分布比较稳定;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简单,水化学类型单一;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不存在突出与地下水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 地貌类型较多样; 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 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较复杂; 水文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存在较突出的与地下水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 地貌类型多样; 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 含水层系统结构复杂、含水层空间

16、分布不稳定;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复杂; 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与地下水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工作量定额 4.4 DB37/T 45142022 4 4.4.1 调查主要技术定额按表 2 执行,补充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不应低于表 3 定额。 4.4.2 在编制项目设计工作量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a) 已完成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和已有高分辨率遥感解译的地区,可酌情加大调查路线间隔,但最大间隔不应超过 2 000 m; b) 水文地质点应占观测点总数的 50 %以上,原则上均匀分布,每 4 km2不少于 1 个点,地下水动态监测点占水位统测点比例应

17、不小于 20 %,具有水量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应占机、民井的 20 %30 %; c) 山地丘陵区、岩溶地区和滨海地区的水位统测工作定额仅供参考,实际工作量安排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d) 地球物理勘探剖面勘探点间距平原区不宜大于 500 m,山地丘陵和岩溶地区不宜大于 50 m; e)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包括新投入的工作量和收集到的能满足要求的钻探工作量。新增水文地质钻孔控制深度原则上要求揭露主要含水层组,对于第四系厚度或覆盖层厚度很大的地区,勘查控制深度可适当加深。对已有的水文地质钻孔应进行仔细甄别,对于具有水文地质钻孔综合成果资料(包括钻孔柱状图、井结构、测井资料、抽水试验综合成果

18、图、水化学分析资料等)的钻孔可计入钻探工作量;但是对于使用以往多年前施工的钻孔资料,应重新进行单孔抽水试验工作,获取现状条件下的抽水试验数据; f) 观测点观测内容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浅钻或人工开挖揭露浅层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g) 常规水质分析指简分析和多项分析,应根据需要适当部署 93 项水分析、污染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样品。水质分析样品布设原则如下: 1) 有机污染样:每百平方千米布设 1 件有机污染分析样品,优先选择具备系列分析资料、周围分布有污染源的城市饮用水供水水源地监测井进行采样; 2) 同位素样:每百平方千米至少布设 1 件氢氧同位素和碳 14 及碳 13(碳 14 测年、碳 1

19、3 校正)样品,同时分布有浅、中、深层地下水的地区,应分层取样,以确定不同深度地下水年龄及补给源的空间位置; 3) 地表水样: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上中下游至少一件控制样品; 4) 大气降水样:在采取同位素样、有机污染样的地区应同时布设控制性大气降水样品; 5) 地下水 93 项分析样:每百平方千米布设 1 件按 GB/T 14848 中 93 项分析样品,控制主要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兼顾大型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 h) 地表水测流断面应布设在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密切的地段,以控制地下水溢出(渗漏)量、地表水渗漏量为主要目的。 5 设计书编审 设计书编制原则 5.1 5.1.1 设计书编制应

20、根据任务书要求,充分收集、分析、研究已往的工作成果和资料,对每个标准幅的已知水文地质条件、存在问题、工作方向充分掌握,并进行现场踏勘后部署工作,重点是工作方法、采用手段和工作量的部署应有依据(特别是水文地质勘探工作量),不能机械的按规范规定在依据不足的情况下轻易地将工作量均匀布置。 5.1.2 设计书应做到内容完整、 目标任务明确、 依据充分、 工作部署合理、 技术方法先进、 文字精炼、重点突出、经费预算合理、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有效可行,附图、附表清晰齐全。 DB37/T 45142022 1 表2 150 000 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主要工作量定额一览表 地区类别 观测路线间隔 (k

21、m) 观测点 (个) 水位统测点 (个) 水位长观点 (个) 地表水测流断面 (个) 水文物探 (点) 抽水试验 (组) 水文地质钻孔 (个) 浅钻 (个) 水质分析 (件) 平原地区 简单地区 1.72.0 4055 810 占水位统测点比例应不小于 20 %30 % 2 4060 35 24 23 610 中等地区 1.51.7 5565 1012 23 6080 46 35 35 1015 复杂地区 1.21.5 6570 1216 24 80120 68 46 57 1525 丘陵山地区 简单地区 1.21.5 4555 810 2 2030 46 35 12 68 中等地区 0.91

22、.2 5580 1014 23 3050 68 610 24 815 复杂地区 0.60.9 80120 1418 24 5080 810 715 46 1520 岩溶地区 简单地区 1.21.5 4060 810 2 5060 35 24 12 48 中等地区 0.91.2 6090 1014 23 80100 57 36 24 812 复杂地区 0.60.9 90130 1418 24 120150 710 47 46 1220 滨海地区 滨海平原 1.02.0 2530 34 2 3550 12 12 13 48 丘陵台地 0.91.2 3545 46 23 4060 23 23 34

23、812 岛屿 0.50.9 4050 不定 不定 不定 不定 不定 不定 不定 注1:表中为平均定额工作量,具体根据工作区已有水文地质资料情况进行酌情增减。 注2:如投入地质遥感调查,观测点数量可在定额基础上减少30 %。 注3:浅钻深度在数值上等于包气带厚度。 DB37/T 45142022 2 表3 150 000 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新增钻探工作量定额一览表 工作量 地区类别 平原地区 丘陵山地区 岩溶地区 滨海地区 简单地区 中等地区 复杂地区 简单地区 中等地区 复杂地区 简单地区 中等地区 复杂地区 滨海平原 丘陵台地 岛屿 钻孔 (个) 0.250.5 0.250.75 0.

24、51.0 0.51.0 1.01.5 1.52.0 0.250.5 0.51.0 1.01.5 0.20.4 0.300.6 不定 注: 补充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每个标准图幅平均总进尺不少于1 000 m。 DB37/T 45142022 1 5.1.3 设计的工作方法应按规范要求下,要考虑已有资料的详细程度和时间,进行“编”、“测”结合、路线检查,在保证工作精度的要求下,加快工作进度,不应重复工作。 5.1.4 专题研究和专项工作,应单独编制专项工作设计书,作为总体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附件。 设计书编写依据 5.2 5.2.1 项目任务书。 对确实不符合实际项目任务书, 应与任务书来源方沟通

25、, 确保项目任务的合理性。 5.2.2 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研究程度。 5.2.3 本文件内容及其他相关规范、技术要求。 设计书内容要求 5.3 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以往工作程度、地质水文地质概况、工作部署、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绿色勘查等部分。设计编写提纲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设计书审批 5.4 设计书由项目主管单位组织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书,由项目主管单位批准后组织实施。经审查批准的设计书,不应随意变更;因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要求办理变更手续。 6 调查内

26、容 资料搜集与整理 6.1 6.1.1 社会经济 应搜集所在行政区的社会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 6.1.2 气象水文 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a) 区内所有气象站(或水文系统)多年月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气温、年无霜期及冻结深度等资料,其时间系列长度应与评价工作年份相适应,若区内无气象资料,可引用邻区资料; b) 水文资料包括水系分布、河流流域面积,水库、湖泊的位置、面积、容积、水质以及水库调蓄水位,水文站月平均流量、水位、含沙量、水质等多年资料,引地表水灌区的分布范围、引灌水量,近岸海水最高、最低、平均水位,若无水文站资料,需在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实测。 6.1.3 区域地质

27、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a) 地层、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岩浆岩资料,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成果; b) 地貌图、地质图、第四系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相古地理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区域重力和航磁等值线图(或异常图)等资料; c) 岩矿鉴定成果、岩土化学分析成果、古生物鉴定成果及地层测年成果等; d) 控制性地质钻孔、矿产勘探钻孔资料。 DB37/T 45142022 2 6.1.4 水文地质 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a)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水源地勘查成果及有关水文地质研究成果; b) 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图、水文地质区划及开发利用图、地下水水化学图、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与埋藏深度图; c) 水文

28、地质钻孔、供水井、泉水资料及其它集水构筑物资料; d) 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水同位素测试成果; e) 抽水试验、物探测井、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均衡试验资料。 6.1.5 遥感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 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a) 不同时期的航片与卫片及其解译成果,不同时期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 b) 电法、磁法、电磁法、重力、地震等物探方法所获得的地区相关地球物理参数及其解释成果资料。 6.1.6 地下水环境问题 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a) 开发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海(咸)水入侵、水质恶化、泉水断流等; b) 水库兴建、地表水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

29、、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地表水上游截流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衰减,以及湖泊、湿地、大泉断流等现状及其发展变化; c) 地表水污染引起的地下水质恶化,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等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等。 6.1.7 地下水开发利用 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a) 地下水开发的历史及现状; b) 开采井的数量、布局、取水层位、取水方式、开采量及用途,开采量动态变化; c) 水资源供需矛盾、地下水开发与利用潜力等; d) 矿山企业分布、类型,开采或疏干排泄地下水量,水质状况。 6.1.8 其他有关资料 如在工作中,发现与工作有关,且以上条目未列的资料,也应一并收集。 基本调查内容 6.2 6.2.1 包气带结构

30、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厚度、入渗率、含水率、岩土化学特征及地表植被状况等。 6.2.2 含水层空间结构 包括含水层物理形态、含水性能等: a) 含水层和隔水(弱透水)层岩性、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各含水层之间的关系、水力联系等; b) 表征含水层含水性能的参数:包括渗透系数、给水度、有效孔隙率、释水系数、富水性等; DB37/T 45142022 3 c) 地下水埋藏类型、水位、埋深、温度等。 6.2.3 地下水系统边界 外部边界和内部边界的类型、性质与位置,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 6.2.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包括现状及动态变化等: a)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或途

31、径、补给区分布范围及补给量,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分布、补给方式和补给层位、补给水源类型、水质、水量、补给历史; b) 地下水径流特征、流场形态及变化; c) 地下水的排泄形式、排泄途径、排泄区(带)分布、排泄量; d) 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和转化量。 6.2.5 地下水动态特征 包括井及泉水位、水质、水温动态变化: a) 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的年度、年际变化; b) 泉流量、水质、水温的年度、年际变化; c) 自流井、集水廊道等流量、水质、水温的年度、年际变化。 6.2.6 地下水化学特征 包括地下水化学成分含量及空间变化: a) 地下水物理性质、地下水化学成分和类型(按舒卡列夫分

32、类)及其空间变化; b) 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特征。 6.2.7 地下水开发利用 包括井(泉)结构、数量、取水量、用途等: a) 分散开采井的位置、深度、成井结构、含水层类型及位置、涌水量、降深、实际取水量、用途、井数、密度、开采总量、利用状况; b) 集中供水水源地开采井数量、成井结构、单井开采量、开采总量及不同开采强度下的降深; c) 泉的利用状况:包括取水量、用途等; d) 其它地下水取水工程位置、取水方式、取水量、用途等。 6.2.8 地下水环境问题 地下水污染、海(咸)水入侵、生态环境恶化(盐渍化、沼泽化等)、地下水降落漏斗、地方病、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等地下水环境问题。 6.2.

33、9 特殊类型地下水 地下热水、矿泉水、卤水的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等。 不同类型区调查内容 6.3 6.3.1 基本要求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除执行第6.2条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执行本条要求。 DB37/T 45142022 4 6.3.2 平原地区 包括黄河冲积、山前冲洪积、冲(湖)积平原区: a) 黄河冲积平原区:除了解一定深度内的第四纪地层时代、岩性结构、地下水水位及埋深、水化学特征、含水层特征及分布等外,应着重了解: 1) 古河道带分布、宽度、含水层岩性、水质、水量、古河道底板埋深; 2) 古河道间带分布、宽度、含水层岩性、水质、水量、古河道间带底板埋深; 3) 包气带厚度及岩性结构、渗透

34、性能等; 4) 浅层淡水区(溶解性总固体小于 1 g/L,下同)、全淡水区的分布范围、深度; 5) 中层咸水含水层(溶解性总固体大于 2 g/L)顶、底板埋深、厚度、分布范围; 6) 深层淡水含水层顶板埋深、岩性结构、地层时代、水位、水量、水化学特征及与浅层淡水含水层关系; 7) 沿黄河侧渗补给范围、补给量、河水位与第四系孔隙水位的变化; 8) 深层承压水自流范围及其变化、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9) 浅层地下水开采与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变化; 10) 人类活动及地下水污染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b) 山前冲洪积平原: 1) 冲洪积扇分布范围及垂向、纵横方向岩性的变化规律; 2)

35、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接触关系,山前构造带的类型、力学性质、规模、活动性和水理性质(导水、隔水、充水等); 3) 扇顶到前缘方向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分带特征,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和水文地质特征; 4) 埋藏型冲洪积扇分布范围、岩性和厚度; 5) 河谷阶地的形态、分布范围、地质结构、成因和叠置关系; 6) 山区河流对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位置及补给量。 c) (湖)积平原: 1) 古河道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岩性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 2) 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咸、淡水水平、垂向界面位置、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咸水分布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厚度、埋藏、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前景。 6.3.3

36、 滨海地区 包括滨海平原、沿海岛屿与海岸带、丘陵台地: a) 滨海平原: 1) 陆相与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关系,地层结构、岩性及厚度变化特征,沉积相与地下水及其水质形成的关系; 2) 咸、淡水水平、垂向界面位置、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3) 淡水层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厚度、埋藏、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前景,咸水区中淡水泉的成因、补给来源、出露条件、水质和水量; 4) 古河道带的分布; 5) 地下水与河水、海(咸)水的水力联系与补给排泄关系。 b) 沿海岛屿与海岸带: 1) 海(咸)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 2) 地下淡水富集带; 3) 海岸的变化特征,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其与地下水

37、形成的关系。 c) 丘陵台地: DB37/T 45142022 5 1) 构造裂隙、层间裂隙、风化裂隙的发育程度、深度、分布特征及蓄水条件; 2) 泉的成因、补给条件、流量、水质等。 6.3.4 丘陵山地区 丘陵山区应选择有代表性沟谷或小流域进行测流,取得枯水期地下水排泄量资料。碎屑岩地区、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第四系发育区调查内容如下: a) 碎屑岩地区: 1) 自流水盆地、自流斜地等蓄水构造的分布、岩性、补给条件和富水因素; 2) 断层、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分布、发育特征,及其与地下水赋存的关系; 3) 风化带的发育程度、深度,蓄水条件、富水性和供水意义; 4) 柔性地层中相对硬脆岩层裂隙发

38、育的构造部位及富水性; 5) 含钙砂岩地区和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的砾岩地区可溶岩层的分布与富水性。 b) 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 1) 花岗岩类地区:风化带的分布、性状、风化程度、发育深度、含水性,围岩接触蚀变带类型、宽度、破碎和裂隙发育程度及富水性; 2) 玄武岩地区:各次喷发熔岩流之间接触带的性质、分布及其富水性,各期台地的分布、高程、柱状节理和气孔状结构发育程度等与地下水补给和赋存的关系,可能压覆第四纪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富水性; 3) 侵入其它地层的安山玄武岩地区:岩体岩脉的岩性、产状、规模、穿插特征及其与围岩接触带的破碎程度和含水性。 c) 第四系发育区: 1) 山间盆地的成因、分布

39、范围、水文地质特征; 2) 山间河谷平原含水层成因类型、岩性、富水性,沟谷长度、汇水面积、阶地形态、分布范围等; 3) 山前冲洪积扇含水层岩性结构、地下水埋藏深度、溢出带分布特征、新老冲洪积扇的叠置关系等。 6.3.5 岩溶地区 调查内容如下: a) 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层的分布、地层时代、岩性、结构、构造及岩溶层组组合特征,各岩溶层水平、垂向岩溶发育规律及其与地下水分布、富集的关系; b) 岩溶地貌(岩溶洼地、竖井、漏斗、落水洞、出水洞等)与岩溶发育和地下水分布、富集的关系; c) 研究干谷分布的碳酸盐岩岩性、裂隙岩溶发育情况,沟谷内第四纪地层厚度、岩性、渗透性,研究干谷的汇水面积和干谷的坡

40、度,雨季地下水渗漏情况,在地形及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有利处分段测量地表水渗漏量;结合典型地表水文网计算岩溶区沟谷渗漏补给量; d) 断裂、褶皱、节理裂隙等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和地下水分布、富集的关系; e) 地表水与岩溶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地表水文网与岩溶发育和地下水分布、富集的关系; f) 泉的成因、补给及排泄条件、流量、水质动态特征及泉域范围等; g) 岩溶洞穴的结构、空间形态、规模和充填物; h) 裸露型岩溶区表层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富水条件; DB37/T 45142022 6 i) 覆盖型岩溶区覆盖层的厚度、岩性和富水条件,下部岩溶含水层的埋藏、岩溶地下水的补径排条

41、件、富水段或主要通道分布,覆盖层与下部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j) 埋藏型岩溶区地层岩性、构造与岩溶发育、地下水分布和富集的关系。 7 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遥感地质调查 7.1 7.1.1 调查区尚无 1:25 000 地形图或地质构造条件复杂,需投入遥感地质调查工作手段。如投入该手段,应根据水文地质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由遥感地质技术人员进行设计,观测点可在定额基础上减少30 %。 7.1.2 遥感地质调查按地下水系统进行部署,遥感解译工作应先于水文地质测绘,并贯穿于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 7.1.3 遥感解译工作程序:前期技术准备初步解译建立解译标志完善解译标志详细解译野外验证再解译再认

42、识。 7.1.4 遥感影像一般应用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尽可能选用多种类型、多种时相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数据,二者宜结合使用。 7.1.5 数据源为空间分辨率优于 10 m 的全色和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 7.1.6 遥感解译要结合专题资料,基于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和影像特征,建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结合水文地质测绘,不断丰富不同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效果。 7.1.7 野外检验应与水文地质测绘紧密结合,一般采用路线控制和统计抽样检查的方式进行,包括解译判释标志检验、室内解译判释结果及外推结果的验证等。 7.1.8 对水文地质问题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研

43、究有重要指示意义的特殊影像,应选定重点地区进行多时相遥感资料的动态解译分析。 7.1.9 其他要求按照 DZ/T 0151 执行。 水文地质测绘 7.2 7.2.1 测绘比例尺 150 000水文地质测绘应在相同比例尺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在未进行地质测绘地区应同时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测绘。 7.2.2 测绘路线布置 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 重要地质、 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布置测绘路线,测绘路线沿线的各类地质、地貌界线及水点均要有测绘点控制,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并要作路线地质剖面,采集必要的样品。各类调查点调查应符合附录B。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

44、 a) 井、泉、矿井等地下水露头多的方向; b) 沿地下水流向方向; c) 沿含水层(带)和富水性、水化学特征变化显著方向; d) 沿地下水环境问题变化显著方向; e) 沿垂直岩层(或岩体)、构造线走向; f) 沿地貌形态变化显著方向; DB37/T 45142022 7 g) 沿河谷、沟谷方向; h) 沿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分布多的方向。 7.2.3 测绘点布置 布设基本要求如下: a) 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 b) 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c) 井、泉、钻孔、矿井、岩溶塌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等

45、)、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等; d) 地下水环境问题发育处; e) 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 7.2.4 测绘精度 测绘精度要求如下: a) 按 150 000 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库要求采集数据; b) 宽度大于 100 m 或面积大于 0.01 km2的面状地质体、长度大于 250 m 和宽度大于 50 m 的线状地质体(如断裂与褶皱构造等)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 c) 对于具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放大表示于图上; d) 地质、水文地质界线的标绘误差不应大于 20 m; e) 观测点和地质、地貌、水文地质体位置应采用 RTK 等仪器进行定位; f) 观

46、测路线与观测点的密度按表 2 执行; g) 每 4 km2不少于 1 个水文地质点。 7.2.5 工作程序要求 工作程序包括准备、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等工作: a) 在进行野外调查前,应做如下准备工作: 1) 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熟悉工作区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并在工作区或邻近区选择露头良好、地层出露完全、构造简单、地貌单元完整的地段,实测地质地貌剖面,掌握已建立的地层层序、时代,确定填图单位; 2) 针对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并结合遥感初步解译成果,规划测绘路线; 3) 进行人员组织、物资设备准备和编制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工作细则。 b) 野外调查:

47、1) 对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进行观察、访问和研究,采集样品,在覆盖区,宜适当布置探井、探槽、洛阳铲孔等轻型山地工程或地面物探工作; 2) 在野外调查期间,及时完成路线之间、图幅之间各类界线的接图工作。 c) 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要求如下: 1) 外业工作期间应对野外获取的野外记录与手图、摄影、摄像资料、采取的岩土水样或标本及时进行整理; 2) 编制各类野外调查成果的草图,特别要注意全面、准确地编制好实际材料图; 3) 每阶段野外工作结束后编写阶段性工作总结;每个幅图调查完成以后,都应编写图幅调查工作总结;野外调查工作全面结束后编写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总结。 DB37/T 45142022 8 地球物

48、理勘探 7.3 7.3.1 地面物探 包括布置原则、方法选择与技术要求: a) 地面物探布置原则如下: 1) 地面物探工作,一般在水文地质测绘基础上,于钻探工程设计之前进行,以指导勘探钻孔的合理布置; 2) 根据待查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定,重点布置在地面调查难以判断而又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段,钻探试验地段或钻探工作困难地段; 3) 根据需要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结合测区地形、地物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置物探测线:测量剖面方向应垂直勘查对象的总体走向或沿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大的方向,剖面应尽可能与已有的或设计的钻探剖面线一致; 4) 发现异常应加密探测点,以确定异常性质或异常区范围。 b) 方法选择与

49、技术要求如下: 1) 采用的方法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被探测对象的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被探测对象有一定规模,有干扰因素存在时仍能分辨出被探测对象引起的异常,地形、植被的影响不致造成野外工作不能开展; 2) 根据具体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工作区地形、地貌、探测对象的物理条件和几何尺度以及交通等工作条件,确定物探方法,对于单一方法不易判定的或较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见表 4); 表4 主要地面物探方法选择一览表 探测主要目的 常用物探方法 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含水层(组)结构、岩性、厚度 浅埋区 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电磁测深法 深埋区 激发极化法、浅

50、层地震、电磁测深法、电阻率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 隐伏地质构造 浅埋区 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电磁测深法 深埋区 激发极化法、电阻率测深、电磁测深法、浅层地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 基岩埋深、基底形态 浅埋区 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电阻率测深 深埋区 激发极化法、电阻率测深、电磁测深法、浅层地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 古河道带、隐伏冲洪积扇特征 浅埋区 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电阻率测深 深埋区 激发极化法、电磁测深法、浅层地震、电阻率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 地下水矿化度、咸淡水界面 浅埋区 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 深埋区 激发极化法、电阻率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 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