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196936 上传时间:2025-0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摘 要: 综述了DNA探针、PCR、生物芯片、胶体金免疫层析及ELLSA等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关键词: 生物技术 DNA探针 PCR 生物芯片 胶体金免疫层析 ELLSA 食品检测食品安全及质量与人们生活健康息息相关, 也是影响食品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 广泛应用的物理、化学、仪器等食品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食品检测的需要。近些年发展的生物技术检测方法因其特异的生物识别功能, 极高的选择性, 且精确、灵敏、快速、成本低廉, 在食品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检测致病性微生物、转基因食品等方面不可或缺。就近几年食品检测

2、中常用的几种生物技术, 诸如核酸杂交、PCR、生物芯片等做以介绍。1 DNA探针技术111 基本原理DNA探针技术又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即两条不同来源的核酸链如果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就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而成为分子杂交链。在已知的DNA或RNA片段上加上可识别的标记(如32 P同位素标记, 生物素等), 制成DNA 探针, 即可检测未知样品中是否具有与其互补的序列 , 检测出样品中是否含有此种微生物。近年来DNA探针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目前已可以用DNA 探针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等。112 DNA探针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DNA

3、 探针用于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是DNA探针的构建。为保证检测结果的高度特异性,必须根据具体的检测目标, 构建不同的DNA 探针。构建DNA 探针是以待检微生物中特异性保守基因序列为目标DNA, 以该序列的互补DNA 作为杂交探针, 对一般微生物而言, 可以用决定该微生物特有的生理、生化特征的基因序列构建特异性的DNA探针。2 PCR 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211 传统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 in reation, PCR )是1985年诞生的一项体外扩增DNA的方法 , 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 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

4、成反应, 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技术。食品检测中, PCR主要用于病原微生物、转基因食品检测。PCR 方法对病原菌进行检测早在1992年就有报道 , 然而从食品中检测病原微生物到近几年才比较广泛地应用。目前, 利用传统PCR技术能够检测出的病原菌主要有单增李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性小肠耶尔森氏菌。1996年德国伯恩斯坦大学的MeyerRolf等论证了PCR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可能性, 而后,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在现有得到相关国家的安全评价的商品化源基因食品中绝大多数含转录启动子CaMV35 s、转录终止子NOS及抗生素抗性基因NPT,

5、这为建立相应的PCR 筛选检测方法提供了便利。迄今为止, 利用定性PCR 检测技术可检测如大豆、玉米、番茄、油菜等多种转基因作物。传统PC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一些缺陷,例如, 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地检测, 且在有死细菌存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假阳性、不能检测致毒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等。因此各项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与PCR 技术的有机结合, 发展起来一系列改进的PCR技术。212 实时定量PCR 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 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 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检测整个PCR进程, 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对GMO进行定量分析, 目前已被一些国家的政府实验室采用

6、。近年来, 实时定量PCR 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外源DNA污染的定量,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掺假量的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例如,2003年, Sandberg等用检测谷物基因来控制那些缺乏麦麸的婴儿食物; 曹际娟等检测了肉骨粉中牛羊源成分; 2006年, Muleg等检测葡萄中曲霉菌的污染程度; 潘良文等对转基因油菜中Barnase基因成功地进行了测定。Alery等也证实了该技术是估计食品中普通小麦量的理想技术。213PCR2DGGE 技术PCR2DGGE 技术是由Sheffield 等1989 年首次提出, 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7、)技术和PCR 技术结合起来, 可分离长度相同但是碱基不同的DNA片段混合物, 在变性条件适当的情况下能分辨一个碱基对, 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运用该技术, Ampe等从面团中中鉴定乳杆菌和木薯淀粉发酵中的微生物菌落。214 巢式和半巢式PCR巢式PCR( nested PCR ) 是在普通PCR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PCR 技术, 其原理是设计两对引物, 其中1对引物在另1对引物扩增产物的片段上,通过2次PCR 反应对某个基因进行检测。半巢式PCR( sem i2nested PCR )的原理与巢式PCR 基本相同, 只是半巢式PCR 只有1对半引物, 有1个引物被用于两次PCR 反

8、应中。这两种方法可以减少假阳性的出现, 同时可以使检测的下限下降几个数量级。从理论上来说, 用巢式和半巢式PCR 可以检测到低于10- 11 g /LL的DNA模板量, 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其结果一般不需要再用其他方法来验证。另外, 多重PCR 8, RAPD2PCR 21, PCR2ELISA 13等也在食品检测中有广泛的应用。3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作用生物芯片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 它主要是指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格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 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

9、。生物芯片的主要特点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 其中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在食品检测中广泛应用, 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实现对病原性微生物及转基因食品等的检测。311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DNA芯片、DNA微阵列) 是将各种基因寡核苷酸点样于芯片表面, 待检样品DNA 经PCR 扩增后, 制备荧光标记探针, 然后再与芯片上的寡核苷酸点杂交, 最后通过扫描仪定量和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来确定检测样品是否存在特定基因。因基因芯片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性微生物, 近年来受诸多研究者青睐。31111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卫生检测中的应用Appelbaum在对几种细菌进行鉴别时, 兼顾了基因序列的

10、保守性(含有细菌所共有的16SrDNA保守序列)和各菌种间的差异性, 设计了一种鉴别诊断芯片不仅敏感度高于传统方法, 而且操作简单, 重复性好。Boruck i等构建的混合基因组微阵列, 可准确鉴别各种近缘单核增多李斯特菌分离物; Volokhov等通过单管复合体扩增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和鉴别6种李斯特菌。Call等通过分析E 1coli O157BH7的Shiga样毒素及溶血素A 发现基因芯片可准确检测各种E 1coli O157BH7 的分离物; Chandle 等确定免疫磁珠分离结合微阵列可检测生禽肉清洗液中的E1coli O157BH7, 其检测限达10 CFU /mL; 空肠弯曲菌是食

11、源性腹泻的主要病因, 但其主要生物学特征尚不甚了解, Dorrell等通过比较11株空肠弯曲菌的全基因组序列证实该菌荚膜决定Penner血清型, 为确定该菌致病性相关指标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此外, Wilson等采用病原体诊断区基因扩增和20个寡核普酸藻红素标记探针开发出一套多病原体识别( MPID)微阵列, 可准确识别18种致病性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对炭疽杆菌的检测限低至10。Chizhiko等采用寡核苷酸芯片研究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及沙门氏菌的抗原决定簇和毒力因子与其致病性的关系, 发现细菌毒力因子可用于肠道致病菌的分析检测。31112 基因芯片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目前国际

12、上尚无科学报告证实转基因食品的永久安全性。因此,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和标识势在必行。基因芯片可以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 以及含有何种转基因。缪海珍采用基因芯片(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公司制备)对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转基因农作物样品进行检测。该芯片中加了CaMV2P基因, 可鉴定CaMV35S阳性是否是由于病毒污染样品所致, 从而对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四大类农作物的转基因背景都有了了解, 因此该基因芯片检测范围广。312 蛋白芯片及其应用体久安全性术正蛋白质芯片与基因芯片原理相似, 不同的是前者是预先将大量蛋白质、蛋白质检测试剂或检测探针以预先设计方式固定在玻片、硅片及纤维膜等固定载

13、体上。该方法可对各种蛋白质、抗体及配体进行检测, 弥补基因芯片检测不足。具有多元样品同时检测、可直接测量非纯化分析物、样品用量少、样品无需任何标记物、具有分辨和排除干扰信号能力、检测速度快、结果直观等特点Rowe建立一种基于荧光免疫检测方法抗体芯片, 检测葡萄球菌内毒素、耶尔森氏菌产生特异性抗原和一些细菌感染造成脓毒血症特异标志物, 并检测了对含芽抱杆菌、噬菌体、葡萄球内毒素3大类型个样品。在转基因食品检测方面, 由于外源基因最终是以蛋白质或多肽形式得以表达, 通过对蛋白质芯片设计不同探针阵列、使用特定分析方法可使该技术在此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是未来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的主要方向。4 胶体金

14、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immuno2chromatographicassay, ICA)在医学上应用较多, 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在近几年才发展起来。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便于现场操作, 可以为现场执法带来科学依据。目前,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问题领域, 此类检测通常需要进行定性分析或简单的半定量分析。411 在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可用于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如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布氏杆菌、霍乱弧菌等。2006年, 王静等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E. coliO157, 最低检出浓度为1105

15、 CFU /mL, 仅耗时15 min。邵晨东等于2005年用该技术检测沙门氏菌O9抗原, 最小检出量为4 105 CFU /条。412 在检测食品中药物残留及有害物中的作用食品中药物残留残留物多为小分子物质, 属于半抗原, 制备抗体时需要将其与大分子蛋白(如人血清白蛋白、卵清白蛋白等)进行偶联, 制备人工抗原进行检测。2006年, 张明等 采用SMZ2HSA(磺胺甲噁唑2人血清白蛋白) 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得抗体, 用胶体金技术对磺胺类药物SMZ 残留进行检测, 表明该方法对SMZ 标准溶液的灵敏度达到50 ng/mL, 整个检测反应在5- 10 min 内完成。赵晓联等于2005年采用竞争免疫

16、层析技术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 制得检测试纸条, 其最低检测限为215 ng/mL。另外, 李余动等对检测氯霉素残留的研究, 陈小旋对猪肉中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检测研究都采用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得到了能够快速方便的检测试纸条。413 在检测食品中违禁药物的应用任辉采用竞争免疫层析法检测食品中的吗啡, 最小检测质量为45 Lg /mL。方邢有等于2005年同样采用竞争性免疫层析技术检测食品中的罂粟碱, 得到的试纸条检出限为012 Lg /mL, 正确检出率约为97%。目前, 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无国产的成型产品。有待于尽快研制出多品种、高质量的免疫层析产品, 不仅可避免

17、国内资金的大量外流, 并且对改善食品质量与安全, 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 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5 小结综上所述, 多项生物技术因其低成本、高效、高通量和高特异性等特点已经渗透着食品检测领域, 其优越性日趋明显, 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生力军。但每种方法难免有其局限性, 在应用中需依具体需要进行选择或搭配使用, 也期待各种方法的优化和新技术新方法的问世, 从而为人们赖以生活的食品提供安全和营养的可靠保障。参考文献 1 张奇志. DNA 探针和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卿柳庭, 等. 核酸探针和PCR 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 2000 3 徐茂军. 基因探针技术及其在食品卫生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1 4 周志江, 刘纯杰. 生物素标记ST基因探针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研究. 兽医大学学报, 1991 5 陈倩, 等. 基因探针检测食品中具有HP I毒力岛的ESIEC大肠杆菌. 食品科学, 2000 6 刘辉, 杨利平, 张滨. PCR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食品与机械, 200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