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语文第二学期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195085 上传时间:2025-02-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第二学期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第二学期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第二学期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第二学期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第二学期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月1选择题(1)诗经不计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诗篇共有( A )。A305篇 B300篇 C350篇 D298篇(2)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作品是( B )。A生民B七月C氓D大明(3)七月反映的是( C )的历史。A夏民族 B商民族 C周民族 D原始社会(4)“王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莎鸡”是( D )。A公鸡B蝉C蝗虫 D纺织娘(5)一般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 A )。A内容B地区C音乐D作者2填空题(1)诗经收集了西周至 春秋 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诗经的体制,可分为 风 、 雅 、颂。(3)诗经中的“雅”,又分为 大雅 和 小雅 。(4)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一篇

2、是 七月 。(5)七月全诗以 时间 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3翻译题请翻译七月的第一章节。(答案见译文)4简答题(1)请简要介绍一下诗经的组成和主要内容?答: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共有305篇,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作品。 诗歌内容包括政治、爱情、农事、民俗等许多方面。(2)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殆”解释为

3、“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在没有充足理由否定时仍可采用。七、研习与思考1.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曾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见吕氏春秋和礼记,是战国时期一部行政历法)。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汉书中始设五行志,叙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历史和政治生活的影响)。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

4、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实为)天下之至文也。”试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答:正月:于耜、纳于凌阴 二月: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 三月: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四月:无 五月:无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食瓜 八月:(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 九月: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 十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乘屋、涤场。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 十一月:于貉,取狐狸为裘 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凿冰 (注:均用夏历标示。)2. 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

5、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 (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 (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封建论1.选择题(1)在作者所援引的朝代中,因实行郡县制而获得成功统治的是()。A商 B周 C秦 D汉答案:C(2)下列作品中,属于“永州八记”的是()。A始得西山宴游记 B捕蛇者说 C段太尉逸事状 D黔之驴答案:A2.填空题(1)与本文作者柳宗元并列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答案:韩愈)(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废除 制,实行 制。(答案:分封,郡县)3.翻译题(1)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

6、,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答案:那时有反叛的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在下的老百姓怨恨秦王朝,在上的官吏惧怕秦王朝。四面八方相互配合,杀郡守抓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秦王朝引起了人们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有什么流弊。)(2)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答案:在这种世袭的制度下,居上位的人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人果真不肖吗?那么百姓究竟是得到了太平还是遭遇到祸乱,就无法知道了。)八、研习与思考归纳柳宗元阐论封建制弊端的论述角度及其运用的逻辑。答:() 文章运用了归纳逻辑,归纳了郡县制与封建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了假

7、设的逻辑,设问自答,推阐郡县制的合理性。()文章论述的角度一是历史角度。文中先追溯郡县制的历史,自战国论至汉唐,以史实证明了郡县制之利与封建制之弊。二是人性的视角,人性皆有争夺的欲望,圣人立制度去除争夺,使天下大治。只有郡县制能够超越人性的局限。三是对比的视角,作者处处以郡县与封建制度相对比,突出二者的利弊差别。封建论中是如何从秦汉之际的历史得出郡县制度的合理性的?找出其中的关键句子。答:“时则有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3封建论中没有提及秦国是如何设计与实行郡县制的,请搜集史料,阅读史书,说说战国春汉间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过程。答

8、:阅读一些通史类书籍或秦汉史类的论著,了解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喝茶1. 选择题下面不属于“言志派”的作家是( )A. 周作人 B. 俞平伯C. 废名 D. 郁达夫答案:D2. 填空题周作人原名 周櫆寿 ,字 启明 ,浙江绍兴人,中国 现代散文家、 学者 ,著有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 雨天的书 、 知堂回想录 等。本文喝茶选自 雨天的书 。3. 简答题说说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答:周作人“闲话”的散文意味隽永,从容舒徐,其“闲话”在思想内容表现为“名士雅趣”,在体式上平和自然,就像喝茶,和闲话话题相宜的是文风的恬适闲逸,如话家常的“谈话风”。从审美追求上,周作人融西方随笔的谈话风格

9、,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的笔墨情趣于一体,形式成了其独具魅力的闲话体“言志的小品文”。七、研习与思考1. 品味作家追求的情趣和字里行间隐含的“涩味”。答:周作人散文有“闲话”的情趣,又有令人咀嚼的“涩味”。“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既优游闲适,又落寞惆怅。隐伏其间的是“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失望于现实的时代苦闷和内心苦涩,从大时代的“十字街头”退守“自己的园地”,喝茶读书,“在文学上寻找慰安”。2. 有人提出“单位意象”的概念,即每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总是有自己惯用的、几乎已经成为不自觉的心理习惯的、反覆出现的

10、观念(包括范畴)、意象,正是在这些观念、意象里,凝聚着作家列于生活独特的观察、感受与认识,表现着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因此,从“单位观念(意象)”入手,进行多层次(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历史学,美学的)开掘,或许是人们进入作家思想、艺术殿堂的有效途径。试分析周作人散文中的“单位意象”和“水”的关系。答:周作人的文章中大量涉及“风”、“雨”的意象,单文题注明“风”、“雨”的就有苦雨、雨天的书、雨的思想、风雨谈,等等。周作人在“风”、“雨”中感受着雨天的阴沉和风雨的苦寂。而这些单位意象里,都有“水”作背景的,喝茶中的绿茶是由“清泉”来沏,也离不开水作背景。“水”的哲学让周作人思考忧虑

11、一生,“水”的外在声、色与内在的性格、气质也影响了周作人的人生坐标和创作风格。他的散文澄明、清淡、情感温润,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与“水”已经融为一体了。伤逝1.选择题(1)以下集子不是鲁迅小说集的是( )。A呐喊 B彷徨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答案:D(2)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A祝福 B药C伤逝 D一件小事答案:C(3)“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句人生感悟出自小说( )。A阿Q正传B祝福C伤逝 D孔乙己答案:C(4)伤逝中的主人公是( )。A涓生、子君 B迅哥儿、闰土C华老栓、夏瑜 D涓生、阿随答案:A2.填空题(1)鲁迅伤逝的副标题是 。 (涓生的手记)(2)鲁迅伤逝

12、最早收入他的小说集 。 (彷徨)(3)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要从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开始。(狂人日记)(4)鲁迅伤逝的主人公喊出了个性解放的呼声:“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我是我自己的)(5)伤逝的写作年代在 。 (1925年)3.简答题(1) 简述伤逝的故事内容。 答:略。参考“六、课文分析”。(2)简析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答: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当时所处的封建、守旧、冷酷、庸俗、无聊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生存(经济)压力。但二人的爱情之所以成为悲剧,与他们自身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尽管他们因相爱而同居,从精神到物质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对于爱情

13、的理解却过于狭窄,未能正确认识爱情在全部人生中的位置,以至于在组成家庭的目标实现后,没有了新的人生的动力,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为此,作品提出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观点。同时,涓生、子君缺乏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忽略了环境对个人爱情生活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忽视了获得生存权的重要,缺乏韧性战斗的思想准备,以至于在突如其来的经济打击面前惊慌失措。作品由“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点题之笔,提出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问题。六祖坛经1. 选择题下列不是慧能的主张的一项是( )A.见性成佛 B.顿悟C.渐悟 D.明心见性答案:C.2. 填空题慧能的著名一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

14、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3. 翻译题将下面的一句话译成现代文。不求余物,唯求成佛。译文:我不想要其他的东西,只想成佛。4. 简答题慧能的禅宗思想对我们今天生活有何启示?答: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有大智慧。慧能这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重点不是否定菩提树,也不是否定明镜台,而是要我们破除执着。执着,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我们强加在那个事物上面的种种分别计度,就是执着。不是如其本来,所以它就是执着。把一切事物上因人们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执着去掉就是中道,做到轻安明净,安详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八、研习与思考1.

15、 请分析慧能的偈与神秀的偈,指出他们不同的思想境界。答:佛教以一切现象为色相,即形色表象,是不真实的,所以佛教以“空”来否定它们的真实性。但佛教内部关于空有不同的理论,禅宗所属的大乘佛教对空的理论发挥得更为彻底,连世界的本体都是空,即在万事万物的背后也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或是抽象意义上的本体。神秀的思想仍坚持自性与心体的真实性与理论上的抽象意义,要求维持其实在的意义。但从思辨上讲,因为他的所执持,故必有所失,其对自性与心体的把握便不全面真实。而慧能则彻底否定了自性与心体的真实性与理论上的真实意义,无执便无失,无私故无畏,完全脱离了概念运算与理性思考的途径,从真实的行为实践中体认自性与心体。所以他们

16、的思想境界与觉悟层度是不同的。后世又将神秀的思想看成是渐修的理论,慧能的思想是顿悟的理论,如同桶底脱了那样彻底。 春江花月夜1选择题(1)张若虚现存的诗歌作品共有( B )。A1篇B2篇C3篇D4篇(2)春江花月夜最早是由( A )创作的。A陈后主B隋炀帝C张若虚D卢照邻(3)春江花月夜重点描写的是( C )。A江B花 C月D夜2填空题(1)“初唐体”指初唐的七言歌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即其代表作。(2)称赞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现代著名诗人是闻一多。(3)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3翻译题请翻译“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答案见译文)4简答题 请简要介绍一下

17、本文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1)以月为中心,月亮的意象几乎贯穿全篇。(2)春、江、花、夜皆为陪衬。赤壁赋1.选择题(1)下列不是苏轼作品的是( )。A喜雨亭记 B赤壁赋 C石钟山记 D桃花源记答案:D(2)下列不是本文艺术特点的是( )。A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B“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C华美的词采,大量的比喻和排比 D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答案:C2.填空题苏轼,字 ,又字和仲,号“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父亲 、弟弟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答案: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3.翻译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

18、仙。答案:江水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八、研习与思考1.前赤壁賦向以情景兼备著称,文中写景的是哪些语句?这样的景色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在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答:写景主要集中在第一段,从中表现出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2. 阅读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

19、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

20、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比较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主题思想、感情抒发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答:主题:前通过赤壁秋夜泛舟的情景和主客间的对活描写,表达了作者陷入现实人生的苦闷而又仍然旷达开朗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后通过赤壁冬夜凄凉景色和对道士化鹤的奇特梦境的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人生中的苦闷和挣扎,以及企图超尘绝俗的思想,比前带有更多消沉情绪和虚无色彩。结构:前以写景贯串全篇,舒卷自如,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与起伏变化。后以叙事写景为主,叙述了游赤

21、壁前的活动和准备,后描写赤壁夜景,最后以梦结尾。表达:前、后均洋溢着诗情画意,用词生动优美,出神入化。而前波澜起伏,简洁和谐,意趣横生,更胜一筹。醉花阴1. 选择题1)醉花阴是一首_词。 言志 闺怨 豪放 咏物2)醉花阴写作时间?中期前期晚年2填空题1)李清照词论全面的表是了恪守 的观点,不仅评论了许多作家词作 及其 ,而且特别强调了诗词分畛,指出词 。2)1120年的 ,划分了 和 两个时代,李清照词的创作也横跨“政、宣风流”的 和动荡离乱的 。3)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她的 和 题材集中于描写 和 。4)李清照后期的词主要反映她 、 的生活和感情,充满了爱国之忧, , ,词风也由前期的 、

22、 一变而为 、 。3. 名词解释易安体: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倜傥有丈夫气”。4. 简答题1) 李清照词论的核心是什么? 李清照的词论可能作于她的青年时期,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曾引录,这是一篇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传统词派的论文。文中不仅评论了许多作家词作风格的异同及其创作的得失,而且特别强调词的文辞和音乐的关系,指出词当属于诗文之外的“别是一家”。它的主要特点是既要铺叙又要典重;既有情致又要故实,高雅、流畅、轻灵,严守声律。词“别是一家”的理论,直接影响了李清照词的内容和风格。2) 李清照的生活及词的创作以何为界可以划分为

23、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词的创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可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生活富足而美满,即使丈夫赵明诚不时宦游外出,不免寂寞、孤独,也仍不离愉悦、充实的氛围,思想感情比较单纯澄净。因而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不少作品表现了年轻女性的天真活泼,即使写相思离别也真挚缠绵,朴素深刻,显示出一种极细腻的儿女柔情。后期她经历了国亡、家破、夫死的惨痛打击,过着长期流落江南的动荡生活,感情变得越来越沉挚、悲凉以至凄切。因此,她在词里诉说着迭遭丧乱、受尽磨难的凄惨心情,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表现了她的家国之恨乡关之思。5. 论述题1) 试论述李清照词作的题材内容及艺

24、术特色。李清照词的创作以靖康之难,分为前、后俩个时期。前期的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描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意境清俊疏朗,风格轻倩绰约、自然妩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人情,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碧鸡漫志卷二)。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鱼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化用孟浩然春晓和晚唐诗人韩偓五绝“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意境,却比诗显得灵巧有致。词人抓住一个生动的细节,自己和卷帘人的一问一答,用“依旧”的淡漠回答,跌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无限凄凉的叹惋,却又妙在含蓄

25、,表现出女性对花事的特有的敏感、关注以及惜花、惜春的细腻心理,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美质难久的感伤心理。又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用白描手法,回忆在溪亭的一次尽兴的游玩,传神地写出了少女们的天真烂漫。这类词既恬静又热烈,既微妙又率直,其婉媚秀逸、清新开朗处,乃机杼天成,打破了男子代女性言情的局限。李清照前期还有一部分描写相思离别的恋情词,以女性身份在词中直接抒写爱情生活,表情极为真挚缠绵,有的还大胆地说出了妇女压抑在内心深处不敢轻易道出的感情,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

26、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上片写秋日的百无聊赖,突出情绪的烦闷。开头两句点出“孤”与“愁”,为全词定下基调。“玉枕”两句加重了孤寂冷清的感觉和气氛,衬托了“佳节又重阳”倍加念远的情感。下片写重阳把酒的寂寞感伤,末三句从眼前之黄花着笔,即景设喻,以重阳、黄昏、西风为背景,描绘出人花争瘦,“我亦具物之情”,“物亦具我之情”(刘熙载),极富意境美。此词的特点是以景见情,以物拟人。靖康之难使北宋丧亡,李清照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南下江宁,从此再没有重返中原故土。南渡以来,残酷的现实和流离的生活扩大了她

27、的创作视野,炽烈的爱国热情、忧时伤国的思绪,在她的诗、文、词中都有反映。如其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舞),借梦境以反映自己忧患余生的感慨。于是,抒发忧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描写自己孤独生活的浓重哀愁,成为李清照南渡后词的主要内容;词风也一变早年清丽、明快而为凄凉、低沉。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此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词以精练的语言展示了词人复杂、曲折的情感世界,概括出南渡以后自己的生活特征与精神面貌,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写、渲染情感深层的凄苦、哀愁。再如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碧合,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

28、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写词人晚年江湖的身世之痛,沧桑之感对故国家园的深情眷念。上片渲染元宵佳节春意盎然,景物佳丽,再以“谢他酒朋诗侣”表明自己心境的黯淡。下片先追忆南渡前汴京妇女欢渡元宵佳节的盛况,再写如今国事日非,自己无心游赏佳节的孤寂愁苦。两相对照下,那种不胜家国的沧桑巨痛隐然言外。李清照后期的词虽因家国之痛,表现了迭遭丧乱、受尽磨难后的悲愁,但总的说来,题材还不够广阔,主要还是离情、闺怨、写景、咏物。她的词“别是一家”的观念限制了她的创作,使得词的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远不如她的诗和文。四库全书总目

29、提要说“清照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也是从其词的题材与意境方面持论。2) 论述“易安体”的艺术特点。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李清照作词不象贺铸、周邦彦等人那样熔铸前人的诗句入词,但却能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俗文字锤炼成清新鲜丽的语言,化俗为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是说,她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明白省净,富有艺术力的诗的语言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以寻常语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词作于词人五十二岁的

30、时候。双溪,是金华的名胜,但词人已失去游春的意兴。异乡的春日风光绮丽,经历了飘零的词人却触目伤怀,引发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悼亡之思。用语极朴素,近于口语,比喻、夸张的运用,意蕴丰厚而又出之自然。易安词中尽多这类白描的外在形式与精美的内在特质完美结合的作品。(2)既保持了唐五代以来婉约词的本色,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以个人身世位内涵的艺术格调。闺情词的写作,是李清照对词的一大贡献。李清照的闺情词是最能表现女性情调的,因为她是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把女性所特有的感情、心理提炼成艺术形象,用明白清新的语言表现出来。如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杆,只是无

31、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草满长路,丈夫不归;身居深闺,举目寂寥,她似乎觉得内心装满的全是寸寸柔肠缕缕愁绪。李清照善于结合写景咏物描写闺阁生活和闺阁愁情,这是一方面。同时,在她后期的创作中,把个人的愁情愁绪和忧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情调入于凄壮悲戚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3)温婉中含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刚健、俊爽之美。李清照有些词既有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与开朗。她把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柔中有刚;即便是写感时伤怀、追念往事的凄苦之作,也流动着一股豪迈激昂之气。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海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

32、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蓼园词话称此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词人在海天相接、千帆竞舞的梦境里,与天帝对话。当天帝问她欲归何处时,她答道“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自伤徒有才学,却报国无门,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日忽忽其将暮”的屈子式嗟叹。幻想在大风起时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自己则驾一叶蓬舟随风“吹取三山去”。这是她历尽忧患后的旷达语。八、研习与思考1.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见江淹别赋)醉花阴化用此句而轻婉细腻过之。试分析令词人销魂的触发点是什么。答:触发点正在于同人丈夫去世所带来了孤寂的生活、凄谅的心情。“生离

33、死别”是文学创作极为重要的主题,历代均有名篇佳制。2. 李词擅长炼字,如“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历来为识词者所惊叹。李清照另有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比较这两个“瘦”字在表 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答:“瘦”字是李词重视炼字的结果,用得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醉花阴中“瘦”是真实的形容,将人与菊花同向比喻,从而得出人更瘦,这是就词人内心主观情愫而言的;如梦令中“瘦”则是纯粹的内心感观效果,是反向衬托,一肥更显一瘦。晋公子重耳之亡1选择题1)左传属于 C 体史书。A国别体 B.纪传体 C. 编年体 D.其他2)“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下面人物

34、中,不属于“三士”的是 B 。A、狐偃B、司空季子C、赵衰D、贾佗3)对下面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将适齐。适,适合。B、有人而校,罪莫大焉。校,抵抗。C、浴,薄而观之。薄,逼近。D、则何以报不谷?不谷,君王自谦之称。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用法的一句是 A 。A、秦伯纳之。B、离外之患。C、奉匜沃盥D、子盍蚤自贰焉?2简答1) 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哪部书?2) 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研习与思考1. 唐人刘知几史通认为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文章第二段描写重耳和妻子季隗的两句对话,寥寥几笔就使形象活灵活现。试分析文中的对话对刻画人

35、物性格的作用。 答:本题用意在于体会先秦散文语言简略的特点。对话可见重耳内心的迟疑、愧疚,季隗对重耳的忠贞。重耳对妻子的信任不够坚定,然而自己说话又言不由衷。2. 在流亡途中重耳是怎样与各国君主交往的?在这一过程中重耳的性格和心理有怎样的变化?答:突出描写的有详有略。重耳的性格不断成熟。教师在逐一讲解过程中使学生熟悉故事梗概。参见评析第二段。3. 晋文公重耳得以成就霸业,左传连续记述了他从出亡到通过城濮之战取得霸业的全过程。课外选读左传有关晋公子重耳的其他几则故事,以“晋文公称霸”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短文。答:此可用左传选或其他,扩展学生课外阅读。我有一个梦想1选择题马丁路德金曾于哪一年获得诺

36、贝尔和平奖?( )A1963年 B1964年 C1965年 D 1967年答案:B2填空题美国将每年 月的第三个星期一作为“马丁路德金日”。答案:三(马丁路德金是除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的以全国法定假日来纪念的第二个人。)3简答题(1)马丁路德金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又是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他是如何处理宗教和正义之间的关系,并如何利用宗教观念来推动民权运动的?答案:参见研习与思考3。(2)如何理解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张”?答案:马丁路德金受甘地主义和基督教教义影响很深,是一位典型的和平主义者。他强调在争取黑人自由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不应干违法的事,不能让“创造性的抗议堕落成为暴力行为”,必须

37、要有“用精神力量对付武力”的崇高境界。这里的精神力量在他看来,就是要以基督教宣传的“博爱”、“仁慈”来感化黑人的敌人并使之放下屠刀。八、研习与思考1.马丁路德金擅长用整句构成排比,试举例说明排比在本文中的表达作用。答:可以从增强表达的语势语气、铺排内容、便于“听”等角度进行分析。应注意结合演讲的语言要求进行,不一般地分析排比句的作用。排比句的使用在文章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100年后,黑人依然没有获得自由。100年后,黑人依然悲惨地跳姗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之下。100年后,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质繁荣瀚海的贫困孤岛上。100年后,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中向隅而泣”“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现

38、在是走出幽暗荒凉的种族隔离深谷,踏上种族平等的阳光大道的时候。现在是使我们国家走出种族不平等的流沙,踏上充满手足之情的磐石的时候。现在是使上帝的所有孩子真正享有公正的时候。”“回到密西西比去吧;回到亚拉巴马去吧;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吧:回到佐治亚去吧;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吧”“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马丁路德金用一连串结构成分类似的句子将演讲的主旨层层深入,引领听众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内涵,感悟作者一颗对黑人民权运动的拳拳之心。全篇使用了近七处达三十多个排比句式,将排比这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极至。2. 根据“评析”的提示,想想圣经对马丁路德金演讲语言艺术的有益影响。答:用圣经的修辞方式把思想表

39、达得形象生动。文中多处的比喻出自圣经典故:祈使句的使用具有先知传道的口吻;对梦想的描绘,受到圣经对神迹描述的启示。最后以圣歌结尾,增加了演说内容的形象性和感染力3.马丁路德金曾言:“爱是基督教最高信仰之一,但还有另一面,叫做正义。正义是深思熟虑的爱。正义是克服了与爱相悖者的爱。”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处理爱与正义之关系的?答:马丁路德金生长于黑人教堂一一美国黑人生活的中心机构。黑人教堂的精神根植于他的人格当中,并且渐渐成为他生活中的支柱。黑人领袖深受正义、博爱、顺从这些精神观念的影响。他们大多数人认为,如果黑人教区成员经常实施这些美德,他们就会从政治上、经济上获益,而且最终可获得完全的公民权。这

40、就是马丁路德金的信仰建立在正义、博爱、希望三个主题上的原因。这些主题与黑人基督徒的传统信仰是非常接近的。慢慢走,欣赏啊!1.选择题(1) “慢慢走,欣赏啊!”一文,其主题是讲()的关系。A.文学与艺术B.艺术与人生 C.善恶与美丑D.美感与实用 答案:B (2)我国现当代齐名的两位美学大家分别是 ()。A. 朱光潜、宗白华B.朱自清、宗白华 C. 丰子恺、朱光潜D.丰子恺、宗白华 答案:A (3)“慢慢走,欣赏啊!”一文,是谈美一书的()A.序 B.前言 C.中间一章D.终章 答案:D 2.填空题(1)“慢慢走,欣赏啊!”一文,节选于( )一书。答案:谈美(2)晚年的朱光潜先生任教于( )大学

41、。答案:北京3简答题(1)请简要谈一下艺术与人生之间的相似点。答案要点:请参考课文分析里的六点。(2)请谈一下你对“慢慢走,欣赏啊”这句格言的理解。答案倡导自由开放,只要言之合理就可得分。八、研习与思考1. 理解美学家所说的“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答:艺术和“实际人生”隔了一层,但却关乎整个人生,“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因此,完美的生活、艺术化的人生应该像“上品文章”一样具有和谐、至情、本色和情趣的“美点”。2. 结合作品,规划自己实现“人生的艺术化”的道路。答:要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必须做“生活上的艺术家”。按照美学家所说的,“生活上的艺术家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

42、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3. 在谈美的首篇开场白中,朱光潜先生写到:“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年头,我还有心肝来谈风月么?是的,我现在讲美,正因为时机实在是太紧迫了。我紧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紧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另有较高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这一段话使我们了悟美学家“谈美”的用心,回过头,“慢慢”“欣赏”美学家的美文,而去设想自己“艺术化的人生”。答:略。东西文化之分与城乡文化之别1.选择题(1) 冯友兰曾把自己毕生的著作融入“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一联中,以下哪本著作不在其中?(多选)()A. 中国哲学史 B. 东西文化极其哲学C. 新事论 D. 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答案: B、D(2) 以下哪种说法不是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观点?()A.在清末之前,中国人处于“城里人”的地位。B. 以“东方底精神文明”抵制西方势力的入侵不可取。C. 东西文化不同,因为其根本思想不同。它们的根本思想,就是它们的“哲学”。D. 只有进行产业革命,中国才能不受西方的盘剥。 答案: C2.填空题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