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题名称: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词: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申报级别:省级课题课题类别:专项课题学科分类:信息技术研究类型:信息技术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184234210课题设计论证课题设计论
2、证课题设计论证研究现状:研究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现阶段,我国各学段关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实践研究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均已有所涉及。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在新形势下,必须深入探寻利用信息
3、技术推进核心素养培养,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意义和研究价值:意义和研究价值:核心素养培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培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国民素质的有效、长效提升的有效途径。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所共同探寻和培养人才的方向,我国的研究及时地跟上了世界的大势。核心素养的研究不仅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要明确核心素养不仅与国民个人相关,还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
4、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同时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再则,二十一世纪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运用,也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教育学习方式。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学习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多方位的途径。将会很有效地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
5、性思维等核心素养。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如何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还是个不科学、不节制、无方向的困境。这急需教师进行正确的方向性的干预与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过于强调教师对学生主导的教学和权威评价,忽视学生这一主体,以及在认识过程中的个性发挥,忽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形式,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不再受时空的约束。所以,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也将是对学习方式的革命,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上述认识,我校决
6、定设立本课题,试图通过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之间的联系,寻找到突破口,最终实现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内容、观点与创新:目标、内容、观点与创新:1、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起来。运用多媒体,如电子白板教学,利用和开发最新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深度融合。2、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提升。3、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转变学生学习行为。构建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体系,针对不同的学
7、生,不同的问题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习系统,让学生乐学、恒学、慧学,达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多元培养。4、落实“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构建朝气蓬勃、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路线和实施步骤: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思路(1)探寻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及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作业布置、质量检测数据生成的分析评价,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模式。(2)搭建网络平台,培养核心素养。依托互联网平台的课堂教学实践及交互式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3)利
8、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素养。实现互联网资源服务于教学,互联网思维指导教学,达到互联网资源和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深入融合,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2、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理论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等方式,收集比较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观察法:通过观察课堂及相关的实践活动,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3)行动研究法: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构建微课、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并且对于实际的效果加以研究。(4)经验总结法:各研究成员将课题研究的各阶段工作及时进行总结,撰写阶段性论文。3、实施步骤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18 年
9、7 月-9 月)该阶段主要是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本校校情及生情,初步选定信息技术与核心素养结合的突破口。讨论形成可行性的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等。第二阶段启动研究阶段(2018 年 9 月2019 年 6 月)选定实验班级,展开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活动记录,设计、搜集、筛选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资料。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9 年 9 月2020 年 6 月)扩大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启动阶段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完成相关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初步利用大数据对效果进行评价,提升网络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10、,继续搜集、筛选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资料,撰写中期研究报告。4.第四阶段论证及结题阶段(2020 年 3 月6 月)(1)整理课题研究大事记和典型课例,统计与分析实验年级和实验学科两年质量监控数据,课题组成员在整理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分析处理实验数据;(2)分年级分学科分角度撰写相关课题论文;(3)完成课题过程性材料汇总,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编辑课题成果汇编,申报结题;(4)召开课题研究总结及成果推广会,课题成果成为全校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行为。课题可行性分析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相关研究成果及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
11、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4)基于 Internet 的教育网络与 21 世纪的教育革新(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6)为 21 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7)信息素养教育(8)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9)信息素养训练2、参与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主要经验姚丽,女,38 岁,本科学历,学校办公室主任,中学英语一级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且在国家一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2 篇文章。宁万永,女,40 岁,学校校长,中学一级教师。柏艳超,男,38 岁,本科学历,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中教一级教师。襄阳市骨干教师,国培优秀辅
12、导教师。王磊,男,42 岁,本科学历,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襄阳市隆中名师。刘琴,女,40 岁,中学数学教师。黄涛,男,中学体育教师,中教高级,湖北省优质课教师。黄敏,女,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二级,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许大兵,男,中学数学教师,中教一级,中学教导主任。蔡满兵,男,中学体育教师。柳磐,男,中学物理教师,中教二级。王家珍,女,中学语文教师,中教高级。葛华伟,男,中学数学教师,中教一级。陈玉国,男,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研组组长。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1)专家引领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实际指导。(2)师资保障老师能熟练运用课件开展课堂教学,部分教师还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还有部分老师参加了市级的微课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3)硬件设施保障学校硬件设施正在不断更新。(4)经费保障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积极主张和全力支持申报省、市级课题,积极协调和全力支持教科研必需经费的支出。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