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1.2 学时安排:总学时为36学时(理论课为24学时,实践课为12学时)1.3 课程性质:必修课1.4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1.5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运作机制,具备分析和解决劳动经济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2.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点 - 劳动供求理论及其应用 -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分工与生产效率2.2 工资决定理论 -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 - 边际生产力理论和供需理论 - 协商集体谈判理论 -
2、 人力资本理论 -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的关系2.3 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失业 -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 隐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 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 劳动市场政策的作用和影响2.4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与年龄差异 - 性别差异对工资的影响 - 年龄结构与劳动力市场情况 - 性别与年龄差异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 性别与年龄差异的政策意义2.5 劳动经济学中的国际视角 - 国际劳动分工与劳动力国际流动 - 国际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竞争 - 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及其影响三、教学方法3.1 授课教师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报告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
3、问题的能力。3.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3.3 学生将进行小组作业和个人研究报告,以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锻炼独立思考和撰写报告的能力。四、教材及参考书目4.1 主教材:劳动经济学导论(第三版) 作者:李明4.2 辅助教材: - 劳动经济学原理 作者:詹姆斯海尔 - 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约翰L海斯 - 劳动经济学导论理论与方法 作者:纳达尔沙哈五、考核方式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5.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5.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5.4 学生研究报告:根据课程要求,安排学生撰写劳动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报告,并进行评估。六、其他说明6.1 本教学大纲仅为参考,教师有权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6.2 学生有任何问题和困惑都可以及时提出,教师将进行答疑解惑。6.3 对于学生的学术造假行为,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以上为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对本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本教学大纲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框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