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8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1)欣然起行( )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 “怀民亦未寝”的“亦”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8.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言辞意境的美好,历来为人们褒扬。请从语言鉴赏的角度,简析这句句子为人称道的原因。(2分)9. 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
2、句中“闲人”一词的含义?(2分)6.(1)高兴、愉快的样子(2)只,仅仅7. 亦是也的意思,说明怀民与作者(苏轼)都没睡,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情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感情。8. (1)连用两个比喻。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2)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做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答出一点得一分)9.“闲人”本指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
3、赏月,又表达了作者的安闲自适的心境。(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内容,完成610题。(12分)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月色入户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B欣然起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C庭下如积水空明 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D念无与乐者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7.下面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2分)()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4、里而食也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8.苏轼文中常有对美好月色的描绘,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试比较“月色入户”与他的水调歌头中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写月的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曲同工之妙。(2分) 9. 分析本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同样是与友人的共勉,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2分) 6、D7、A8、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月亮具有人的情怀,能主动抚慰孤独寂寞的诗人,表达诗人旷达乐观的内心。9、本文抒发的是在逆境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岳抒发的是不计
5、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6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念无与乐者 B庭下如积水空明 所识穷乏者德我与(鱼我所欲也) 下视其辙(曹刿论战) C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7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
6、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D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8品读选文第节,请结合相关内容依次梳理出作者当晚“一波三折”的情绪变化,补充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解衣欲睡(无聊);欣然起行(愉快); ( );怀民亦未寝(欣喜)9实际上,并不是每个晚上都能看见月亮,并不是每个地方都种植竹柏的,但为何作者却在选文第节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呢?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完成6-9题。(8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7、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6.下面哪一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2分)不可久居 心乐之 A B居庙堂之高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其境过清 佁然不动C D策之不以其道 吴广以为然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是哪一个?( ) (2分)A凄神寒骨 B 腰白玉之环 C公将鼓之 D 躬耕于南阳8.文中“伐竹取道”四个字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以及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 9.说说你是如何解读作者听到水声
8、后发出“心乐之”的感慨。(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管仲、隰(x)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不难:不惜,不耻。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6.B7.D8. 表明小石潭
9、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9.心乐之是作者在看到小石潭优美、寂静的环境后内心发出的喜爱之情,这也与下文写内心的抑郁、孤独做对比,表现乐只是短暂的,以乐衬悲。10.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找到了水源。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
10、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聪明的人学习知识,不更是大错特错了吗?阅读小石潭记中的几段文字,完成69题。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皆若空游无所依B以其境过清若毒之乎(捕蛇者说)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C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去国怀乡(岳阳楼记)7下面哪一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
11、相同?(2分)A其岸势犬牙差互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C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D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8选文语言生动,极好地突出了景物的特点,请以“斗折蛇行”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9柳宗元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写道:“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题。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
12、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会故人至,剧饮欢甚。6D 7A8采用比喻,把小溪比作北斗七星一样曲折,比作蛇爬行一样弯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溪曲折、悠远的特点。(写出比喻1分,有具体分析1分)9作者看到小石潭的潭水清澈、树蔓葱郁、游鱼戏水等景象,作者的内心是快乐的(分),但他的快乐是表面的,是寄情山水后的暂时排遣,当他回到现实之中时,贬居生活又使他感受到悄怆悲凉。在游玩后更增添了几许忧伤。(1分,意思对即可)10你不去求官,但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呢?(关键字“仕”、“未尝”、“奈何”;注意反问句式)适逢他的老朋友来了,一起畅饮,非常高兴。(关键字“会”、“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