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曹刿论战过关测试.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157977 上传时间:2025-0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过关测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过关测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过关测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过关测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过关测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曹刿论战过关测试一、 解释加点的字词(20分)1、十年春 :鲁庄公 十年 2、齐师伐我:攻打 3、肉食者: 居高官、享厚禄的人4、又何间焉: 参与 5、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7、乃入见: 于是 8、 何以战: 9、衣食所安凭借: 10、弗敢专也: 个人专有 11、小惠未徧: 通“遍” 遍及 普遍 12、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 13、民弗从也:听从 14、弗敢加也: 虚报 15、必以信: 实情 16、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17 神弗福也:赐福 保佑 18、小大之狱: 案件 19、虽不能察:即使 20、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21、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2、可以一战:

2、可以凭借 23、战则请从:跟从 24、公与之乘:同坐一辆车 25 战于长勺:在 26 公将鼓之: 击鼓进军 27、齐人三鼓: 击了三次鼓 28、齐师败绩:大败 29、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30、下视其辙: 车轮轧出的 痕迹 31、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前的横木 32、遂逐齐师: 于是 33、既克 : 已经 34、 公问其故:缘故 原因 35、一鼓作气: 振作 36、再而衰:第二次: 37、彼竭我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8、难测也:推测,估计 39、惧有伏焉:埋伏 40、望其旗靡:倒下二、 翻译下列句子(14分)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这是做大官的人考虑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 肉食者

3、鄙,未能远谋 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这些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所有的人,人们是不会听从你的 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守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来判断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者请从 这是尽了职分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你 9、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

4、辆车,在长勺作战 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走下车看他们的车印,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 11、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取胜,鲁庄公问胜利的原因 1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13、夫大国,难测,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14、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见他们的车印凌乱,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凌乱, 旗子倒下,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三、 根据要求填空(43分)1、 曹刿不顾邻人的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 未能远 谋 2、 曹刿认为可以一

5、战的最重要的条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 3、 鲁军发起反击的时机选择在 彼竭我盈 之时 ,也是在 齐人三鼓 之后。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 “辙乱”“旗靡” 之时 ,4、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请见 请从 5、 表明战争胜利的句子是: 遂逐齐师 齐师败绩 6、 取信于民具体指文中哪件事: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7、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 夫大国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8、 面对强大的齐军,曹刿等到“齐人三鼓”“彼竭我盈”后才说“可以”。这种战术可以用 以逸待劳 成语来概括。 曹刿要等到对方”辙乱”“旗靡”后追击,这种战术可以用 知己知彼 来

6、成语来概括9、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 ,后又称 左氏春秋 传说是春秋时的 左丘明 所作,是根据 鲁史 编写的 编年体 体史书,曹刿所论的“战”是春秋时期有名的 齐鲁长勺之战 ,是我国历史是 以弱胜强 的著名战例10、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爱国热情 和 深谋远虑 11、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围绕 “何以战” 进行的12、从 衣食所安 , 弗敢专也 , 必以分人 和 牺牲玉帛 , 弗敢加也 , 必以信 中可以看出,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13、本文主要运用 对话(语言描写) 刻画人物,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对比 手法14、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体现

7、了曹刿 取信于民 的战略思想15、本文详略得当,详写 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略写 双方交战的过程 是为了突出 曹刿的远见卓识 16、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 既克 公问其故 四、问题探究(39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1)为下文写鲁庄公做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2、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说说你的见解(1分) 不是多余,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表明了曹刿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3、本文中多处讲鲁庄公和曹刿进行对比,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1分) 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远谋 战中:鲁庄公不做调查急躁冒进,曹刿实地调查

8、,抓住战机。战后:鲁庄公茫然不知,曹刿细说原委(答出一点即可) 4、课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庄公什么性格特点?“未可”“可以”表现了曹刿什么性格特点?(2分) “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以”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6、文章第三段表现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2分)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7、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1分) (1)取信于民是战争获胜的根本(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

9、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答出一点即可) 8、 阅读全文,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取胜的原因(2分) (1)政治方面: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把握好战机 9、鲁庄公的“鄙”“未能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回答(3分) (1)战前准备阶段,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身边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10、鲁庄公虽“鄙”,但他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1分) (!)“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10、情”表现他取信于民,(3)“公与之乘”他礼贤下士(4)“公问其故”他不耻下问(5)发现曹刿的才华加以重用,知人善任(答出一点即可) 11、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仔细观察敌情,充分研究对手,做到知己知彼。在学习生活中在善于运用智慧,沉着应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1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那些方面?(3分) (1)战前,他就能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他能够判定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必要条件表明他政治上的远见(3) 在实战中,善于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1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问答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曹刿具有爱国思

11、想,且政治上有远见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善于纳谏 14、曹刿一介布衣,在国家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2分)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作为中学生要心中有祖国,培养自己建设祖国的意识和本领,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15、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发?(2分) 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的能力发展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1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

12、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2分) “ 有功劳”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鲁庄公无功” 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无能,完全依靠曹刿才去的这场战争的胜利(只需要答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可) 17、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便能取信于民。你认为当今领导要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取信于民?(答出三点即可)(3分) (1)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关心人民疾苦(2)对人民讲诚信(3) 以身作则 (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5) 公正廉洁 18、本

13、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分) 战前 战中 战后的表现(对战争的论述)详写,战争的规模,过程略写,这样安排有利于突出曹刿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19、古今中外战争上以弱胜强、以多胜少的战例你知道的有哪些?(列举三个)(3分) 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四、甲十年春遂逐齐师。(5分)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14、。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注释】既:尽。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重(chng):重复,再次。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勍(qng)敌:强敌。 胡耉(gu):很老的人。 儳(ch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5、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分) (1)遂逐齐师(追赶 ) (2)阻而鼓之(击鼓进军 )2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_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听从曹刿的指挥;泓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3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2分)相同: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曹刿选择在“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 的时机发动进攻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

16、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