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美”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性美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个体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照,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孩子们不是一个个被填塞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是一个个有着活力与灵性的生命。课堂教学应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教师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与唤醒,是人们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它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语文教学更是这艺术中的翡翠珍品。一堂好的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篇意趣横生的美文,秀外而慧中,文美质亦美。一堂好课就像一串精美的珍珠链,是由许多精致的珍珠连缀而成的。扬雄在他的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长久以来,我们的学生
2、,天生又具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 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关键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亲你、爱你、敬你、信你。教师在寻找方法时,不妨向现下的流行明星们取取经,发挥出语文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修炼为学生心中的偶像,让学生的学习动力喷礴而出。 一、递出“美丽”的形象名片。 事物的内容决定着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内容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体现。由此,教师的内在素养也只有通过外表形象才得以表现。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客观扮演着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社会角色。学生最初接触教师时,会形成一定的好感或厌恶感,这类感觉的产生,极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外
3、表形象。一个温文尔雅、形象端庄、穿着得体、干净利索、充满书卷气的教师很容易使学生对他产生好感和信任感,甚至有盲目的崇拜感。学生一旦确立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对他所传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缩短彼此的距离,增加师生的接近度。教师必须利用为人榜样的角色强调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挖掘自身优势,创造差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曾有人说:“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时时皆楷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优雅风度、脱俗的气质、端庄的外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
4、学生乐于学习,不再觉得枯燥。反之,一个邋遢、粗心大意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修饰自己的外部形象,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要不时给学生新鲜感,不能总是一成不变,时间长了学生也会腻烦,产生视觉疲劳。 二、以激情感染激情 。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激情感染着激情,一个教育者真诚的心情会在学生身上激起同样的心情”。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类似的话,“真正的教育能手是满怀激情地讲课的”。“喜怒哀乐愁、悲欢离合意、酸甜苦辣咸”语文课堂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本样式,教师应真正进入课堂情境,教师能与文本与学生的喜而喜,与文本与学生的悲而悲,在文本师生“三情相悦”的氛围中
5、,教师与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姿势共鸣”,会更多一份默契,成为推进教学的动力。 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没有一个凡人能不泄露热情,即使他的嘴唇保持沉默,但他的手指也会喋喋不休地泄露天机。” 老师应似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携饱满的情绪,以情传情,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不断的把语文课堂推向高潮,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有爱方有激情,眼睛里有光、有韵、有神,发自内心。浓浓的情感与学生与文本撞击出的思想的火焰,才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如:诵读曹操的观沧海应豪情满怀,让学生感受到一代风流人物的雄心壮志;讲解安塞腰鼓不妨用语言慷慨激昂地敲响雄浑震荡的鼓点;和学生一起在千年
6、的唐风宋雨中,看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在斜阳余晖下,品情意绵绵;在古道长亭外,听文本优美的呼唤。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沉醉于李清照国破家亡时的凄美;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洒月”中为苏轼壮志难酬而悲愤; 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唏嘘于李煜际遇的浮浮沉沉; 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中陷落于杜牧的一往情深让学生懂得去爱,懂得去恨,懂得自己的责任,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积极、正直、健康向上的感情的种子。充满激情地拥抱生活,对人、对物、对这个世界都充满爱心。把对生活的爱恋流淌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铭刻在脑海里,滋润着他们五彩缤纷的人生。 三、点亮发现美的眼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
7、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语文学科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艺术魅力。可是,在追求教学成绩和即成效益下的“灌、填、喂”的填鸭式教学中,把语文课变成了一帧模糊而黯淡的黑白照片,陈旧而沉重。然而,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应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该是一座看风景的平台,让学生坐在那里如沐春风。而教师是充满个性的魔术师,为学生点亮一道道的风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美育磁场,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无处不在,承载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润物细无声。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美;朱自清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8、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老舍济南的冬天的语言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享受和喜悦,本身就是一种美。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悟文本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中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去擦亮学生“爱美”的心灵和“寻美”的眼睛。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达到
9、“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领略文章的情感意蕴。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思乡名作,教学中,我先放朗读带,师生共同欣赏专家精彩的诵读;然后再配上音乐,学生自读;再指名朗读,辅以适当的点拨;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把诗歌中的每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陶醉在诗歌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一节课,书声朗朗,此起彼伏,学生情绪高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美读不仅事半功倍,更是美的熏陶! 四、构
10、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就是指教育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在情感相互交流融合之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受到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对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教学时教师用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审美主体面对千姿百态的美的形象,会被激起一种特有的愉快的心理状态,即美感愉悦和享受。 语文教材中多有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情画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以文导情,激起学生内
11、心的感情波澜,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另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彩的内容;要有恰当的体态语言,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健康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创建怎样的一种磁场?是互相的助力,还是彼此的排斥。这就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发挥个人的独特魅力,创建语文学习的磁场,激发学生学习的成效。古语有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罗曼罗兰也曾告诫我们说:“没有一次争取是一劳永逸地完成的,争取是一种每天重复不断地行动,要一天又一天地坚持,不然就会消失。”我想,以个人魅力来打底,教学活动来促进,坚持原则为保障。在教学中启动个人魅力的磁场,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让“美”走进语文课堂,那么,语文课堂里快乐是永远灿烂的阳光,笑脸是永远绽放的花朵。教师是自信的、睿智的,学生是充实的、快乐的。它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互动的、融恰的教学活动,使语文教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