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中考思想品德重要知识点归类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二、“基本”类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
2、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新增人口多,已经不是基本特点了)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0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1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3、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被“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取代。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4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
4、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16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7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8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9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身自由权。2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基础”“基石”类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是:四项基本原则。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
5、有制。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6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7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物质文明的发展。8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9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10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大自然。11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12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四、“根本”类、“归根到底”类1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
6、生。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5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我国建国以来先后颁布过四部宪法,1982年宪法是现行宪法,曾做过四次修订。6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8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10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11提升广
7、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12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4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发展科技、教育。15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16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的是:宪法。17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8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9党制定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20我国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22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是:生命健康权。23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6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五、“本质”、“实质”、“性质”类1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都是:发展问题。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
9、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6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7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8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六、“最”类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4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是:宪法5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0、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7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人身自由权。8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是:生命健康权。9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七、“集中”、“体现”“表现”类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奉献精神(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5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6上学不交学杂费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八、“决定”类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事业的是: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
11、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九、“制度”类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
12、参与分配的制度。6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十、“核心”、“中心”类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2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8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民族精神。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人民当家作主。10宪法的核心内容:公民
13、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1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一、“关键”类1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十二、“目的”、“目标”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4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三步走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
14、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521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建党10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建国100年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三、“原则”、“原因”类1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15、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5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十四、“前提”类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十五、“重要”、“重点”“地位”类1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增强诚信意识。4我国资源的重要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短缺;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5我国
16、人口的重要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6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教育。7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体经济。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9凝集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先进文化。10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11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2国有经济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十六、“国策”“战略”“方略”类1三个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2两个发展战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
17、法治国。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3“一国两制”中的“一个国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八、带有“二(两)”的知识点1刑罚两大类别:主刑和附加刑。2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3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4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基础工程)。5建设“两型”社会是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九、带有“三”的知识点1法律三大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犯罪三个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
18、当罚性。3讲文明三要求: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4违法行为三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5诉讼三类别: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6义务教育三特征: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7“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我国三大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9人口现状三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10三个总: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发展先进文化的“三
19、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2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3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14三个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5三个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6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二十、带有“四”的知识点1四大心理品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2四大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
20、护。3“四个尊重”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4人格尊严四大权利: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5财产所有四大权利: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6依法治国四个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7.“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二十一、带有“五”的知识点1必须掌握五大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宪法。2消费者五大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3刑罚中五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4五大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5五大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6五个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十二、带有“六”的知识点1具有双重作用的六个概念:情绪、挫折、压力、竞争、好奇心、逆反心理。2中学生必须培养的六种精神:自立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精神。3中学生必须培养的六种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忧患意识、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