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156449 上传时间:2025-02-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释文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提炼自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孟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其政治目的是推动封建王朝向前发展,但是,它也表现了孟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的精神发扬光大,要一心为民。明主旨本课所录三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第1则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第

2、2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夏桀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快乐。第3则选文,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证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1词语理解(1)通假字今之乐由古之乐也通“_”,_ 可得闻与 通“_”,_ 直好世俗之乐耳 通“_”,_ 时日害丧 通“_”,_ 予及女偕亡 通“_”,_ 畜君何尤 通“_”,_ 景公说 通“_”,_ 徵招 同“_”,_ (2)一词多义疾举夫适修(3)古今异义兄弟妻子离散古义:_今义:男子的配偶。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古

3、义:_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词类活用(1)独乐乐,与人乐乐:_(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_(3)今王鼓乐于此:_(4)吾王庶几无疾病与:_(5)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_(6)庶民攻之,不日成之:_(7)庶民子来:_(8)而民欢乐之:_(9)乐其有麋鹿鱼鳖:_(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_(11)出舍于郊:_(12)遵海而南:_3特殊句式(1)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2)此无他,与民同乐也。(3)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4)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5)巡狩者,巡所守也。(6)述职者,述所职也。(7)畜君者,好君也。

4、(8)好乐何如?(9)何以能鼓乐也?(10)何以能田猎也?(11)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1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13)王语暴以好乐。(14)王尝语庄子以好乐。(15)今王鼓乐于此。(16)今王田猎于此。(17)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18)乐以天下,忧以天下。(19)吾欲观于转附、朝儛。(20)善哉问也!(21)暴见于王。(22)他日,见于王曰。(23)不若与人。(24)不若与众。答:_4语句翻译(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译文:_(2)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译文:_(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文:_(4)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

5、巡所守也。译文:_(5)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译文:_文本名句1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2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3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文外名句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2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3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4仲尼不为已甚者。1.(孟子梁惠王下)2.(孟子梁惠王上)3.(孟子梁惠王下) 1“庄暴见孟子”一则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答:_2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和太平两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_3请以本课后两则选文为例,说一说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答:_4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

6、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答:_孟子善用故事说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孟子三乐所谓孟子三乐,概括讲就是亲情之乐,一家人身体健康和睦相处;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教育之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1)第一乐,是家乐。家人都健在,可以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生活,这也体现了他崇尚孔子的“孝悌之道”。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再幸福,而自己的亲人却不在身边,那也只会是有残缺的幸福。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在遭遇到父母去世或是离异的情况下,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对家有无限的依赖,因为那里永远是他们的避风港。可是一旦破碎后,大部分孩子的心里便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没有了依靠

7、,所有事情都憋在心里,自己去烦恼,他们更加羡慕那些拥有美好家庭的孩子们。不只孩子会这样,家长也是一样,都希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因此,只有一家人幸福地在一起,才会感到快乐。(2)第二乐,是自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或是所做的事都不后悔,这也是孟子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就现在的人们来说,总会有表里不一的人,而真正能做到不后悔的人又有多少呢?好比那些小偷,他们为了一时的贪念而做出违法的事情,可能当时成功后,不禁会有些许喜悦,可是仔细一想,他们真的很开心吗?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吗?当然不是,那么他们用的时候就不可能问心无愧。因此,即使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过些了,可是却还是快乐不起来,因为他们不

8、可以心安理得。再如现在刚开始就业的人们,待他们事业稳定后,不免会有一颗进取之心在燃烧,希望可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为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阻碍,可是他们从未放弃过,仍然拥有最原本的希望。最终,有的人成功了,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肯定会很快乐,为自己当初没有轻易放弃而开心;而有的人却并没有成功,但是他们也从来没有后悔,因为自己当初已经竭尽所能,努力尝试过了,只不过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已,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我想人们做到对自己所做的事问心无愧时才会真正快乐。(3)第三乐,是可以得到优秀的人去教育他们。这也体现了孟子招纳天下有志之才。我想这个应该主要体现了老师的快乐,他

9、们遇到过许多的学生,总会有一些是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人,这也就是他们从教的乐趣所在吧。我想,一个真正快乐的人,至少要做到“家乐”和“自乐”,如果有更高的理想,可以再发展到“教育之乐”。这应该也就是“孟子三乐”的初衷吧。思悟亮点(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概括“孟子三乐”?提示作者开头对“孟子三乐”进行了简要概括,指出了其实质,作为下面论述的总领,同时也呼应了标题。(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家乐”?提示一是因为“家乐”是孟子的“孝悌之道”,二是因为家庭是孩子们的避风港,只有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才感到快乐。(3)对于“自乐”,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提示作者认为“自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不为所做事情后悔的一种感受;能否“

10、自乐”,也不在于成功与失败,而在于做到问心无愧。(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提示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美满、做事问心无愧、教育优秀人才的重要性。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犹如同欤语气词只只、仅仅曷何日、何时汝你慉喜欢、喜爱悦高兴韶古代乐曲名 (2)痛/痛恨/猛烈的/强全,都/抬起/推荐,选用/发动/攻下,占领句首发语词/人/成年男子/丈夫到去/女子出嫁/适合从事某种活动/治理/修养/修建,修造/长,高(3)妻子儿女。在那里。2(1)名词作动词,娱乐(2)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3)名词作动词,演奏(4)名词作动词,生疾病(5)名词作动词,称王(6)使动用法,使建成(7)名词作状语,像儿子

11、一样(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欢乐(9)意动用法,以为乐(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以为忧(11)名词作动词,居住(12)名词作动词,南行3(1)(7)判断句,(8)(12)宾语前置句,(13)(19)介宾短语后置句,(20)主谓倒置句,(21)(24)被动句。4(1)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2)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3)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君王,老百姓也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老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老百姓也以他的忧虑为忧虑。(4)天子到诸侯国去叫作巡狩;巡狩就是巡查诸侯驻守、掌管的疆土。(5)给我创作君臣同乐的乐曲。要点突破1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

12、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宣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宣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宣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也许是孟子根本没有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宣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当有力。在下文中孟子面对齐宣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宣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2孟子和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

13、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也没有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或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这是更根本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的能与百姓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恐怕百姓也就不会向国君提更高的要求了。孟子不是通过说理,而是运用了打比方、对比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3在“孟子见梁惠王”一则中,孟子从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乎”的问话引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服梁惠王,让其在何去何从中同意孟子的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力、得当。“齐宣王见孟子”一则,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问话后提出“与民同

14、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4“庄暴见孟子”一则以欣赏音乐和狩猎为例,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受百姓拥戴。正反对照,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孟子见梁惠王”一则,先说周文王爱惜民力,百姓服役欢欣雀跃,周文王也深受百姓爱戴;夏桀残暴害民,百姓欲与之同归于尽,自然受到民众唾弃。一正一反,有力地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齐宣王见孟子”一则,孟子引用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之天子出游、诸侯述职是为了急民之所急,因此,百姓盼望国君出游;眼下国君出游是“流连荒亡”,兴师动众而又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如此正反对比,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鲜明突出。延伸探究在第2、3则选文中,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2则中引用了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受百姓拥戴的故事和尚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第3则中引用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说明该如何出游。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