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模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模板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详细内容和步骤,以下是收集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个体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根本生存能力,也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小学领导、教师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积极探索研究的课题。信息素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
2、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的能力。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目前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措施。由于开展不平衡,我国农村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建立上。事实上,只有农村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拥有一定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才可能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开展。因此重视对培养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始终是我国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方面。现在可以这样说,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两大渠道。国家教育部 2000 年 11 月关于在中
3、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说明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普及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根底教育课程。辽宁省教育厅提出xx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我们省已在县城以上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一些农村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二十多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在课程目标和理念、教师队伍建立、教材编写、教学设备更新、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当然,在开展的道路上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农村,设备配置不到位,普及程度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让农村中小学生全员承受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教师知识构造
4、老化,师资配备不均衡。农村老教师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有的设备闲置,有的学校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更谈不上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提高。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实施到学校教育当中去,xx 年,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并组织起草编写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列入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xx 年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教育部师范司制定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立方案的通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立方
5、案的重点是要提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期望通过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阔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辽宁省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展开了很多方面的工作,对于在职教师已进展了信息技术一、二级培训、同时还开设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各市进展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农远工程教师的培训等,都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不同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农远工程的实施,把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方式,从城市传输到农村、从兴旺地区传输到的地区,能够解除广阔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新课程匮乏的燃眉之急,以资源共享促教育均衡开展。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得教育信息化设
6、备第一次真正的走进了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走近了我们每一位教师。这就为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奠定了根底。在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也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而取得了较大进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不断出现新突破。在这种大环境下,城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有了一定的进展;在农村虽然教育开展面临重重困难,但人们也已然认识到影响农村教育改革与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息素养问题,特别是与现代教育开展相适应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是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开展中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农村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拥有能适应开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力量,才可能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合格人
7、才,促进教育和地区经济开展,缩小与兴旺地区的经济文化差距。为此,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重视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了解、分析城市、农村地区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其特点,探究其深层次影响因素,结合开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策略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表达。(一)研究目标1.通过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全面的理解以及分析来讨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时代特征。同时通过对辽宁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的调查和存在的问题进展分析,在了解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特点的根底上,通过理性的分析,从分析中寻找和了解问题,从而进
8、一步分析和研究城市、农村不同地区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深层次影响因素。2.探讨目前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以及实施策略,为更好地培养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一定的依据。3.如何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使教师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展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4.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建立研究,提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建立的标准和实施建议。5.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当今根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实施新课程,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转
9、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与教学效果和在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影响。6.通过研究探索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改善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进而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缩小贫困地区与经济较兴旺地区差距并最终实现城乡全面开展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二)课题研究内容1.信息素养的根本问题研究(1)信息素养的概念国外的有关界定、我国的界定、信息素养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区分(信息素养与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信息素养与媒体素养等。)(2)信息素
10、养的流派(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信息与微电子教育、多媒体文化、超媒体文化与网络文化、信息素养等)(3)信息素养的特点(信息素养的普遍性、信息素养的操作性、信息素养的开展性)2.目前我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关问题研究(1)中小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2)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3)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环境建立(包括机房设备、网络建立等),软件环境建立(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等)。(4)领导重视程度,详细措施研究。3.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1)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内容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技
11、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的数据统计、调查的结果及分析、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素养的认识程度、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中小学教师对于培养信息素养的看法、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缺乏之处。(3)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及途径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详细措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应具备标准;加强中小学教师在职期间培训,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创造条件。4.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关问题研究(1)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12、教学模式研究。(3)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研究。(4)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评价研究5.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1)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研究。(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效果研究。(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所起的作用研究。6.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培养策略研究(1)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研究。(2)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从调查实际分析出发,并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提出关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量化评价方法。本课题通过对我省城市、农村中小学生在信息素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剖析,探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培养
13、策略,提出关于城市、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量化评价方法,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高度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依据。(一)研究的原那么1.方向性原那么实验课题必须符合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精神,遵循课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目标,推动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开展。2.科学性原那么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以教育信息化的思想、方法来加强对实验课题的管理。首先,各实验点校在实验课题的立项上,要从本单位的信息技术教育实际入手,以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为主,进展科学论证,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其次,实
14、验课题的组织管理、实施要科学化,要加强过程监控、实验数据和文档资料的管理。3.组织性原那么课题要统一组织,加强管理。各实验学校要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课题组的所有成员要有全局观念,认清所从事的实验工作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所处的位置,顾全大局,圆满、顺利地完成实验研究。(二)研究的方法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把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进展研究。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名课题负责人,组织安排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进程,制定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同时要注重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实验研究的各子课题间相对是独立的,相互又是融合的,统一在总课题下。所以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统帅各子课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我
15、省的根底教育为基地,在已掌握情况的根底上,进一步调研、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再与不同地区进展交流比照,确定课题的研究重点和切入点,制定研究方案,进展专题的研究。在研究的开始和进程中,各市子课题组可以建立广泛的联系,相互沟通,探讨研究,争取做到成果互补,资源共享。在研究手段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辽宁省根底教育教研网站(.lnedu.)开辟一个本课题的专题栏目,与各地研究人员进展讨论,交流;还要建立 QQ 群(QQ 号:223680083)加强联系。1.根据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和问题的调查问卷、师生座谈、个别访谈和课堂教学观察等研究中获取的信息来了解全省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情况。2.通
16、过对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理性的分析,能够从繁复的现象中寻找和了解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分析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深层次影响因素、形成改善策略提供思路。3.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有其自身特点,信息素养之缺乏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加以改善,关键在于寻找更有效的措施。4.评价作为一种行为导向,其科学性、有效性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开展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可以探索更有效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方法。5.通过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可以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另外还可根据详细情况采取研究法、调查法(测试、问卷
17、、访问、座谈)、文献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其中以实验、调查、应用研究为重点。(一)实验的组织总课题组是由有关行政领导、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和信息技术教研员等组成;实验点校的课题组应由学校领导、信息技术教育负责人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组成。课题参谋:袁 跃 张国林 李兆君 肖连富 白春章课题主持人:叶金霞 吴晓阳课题组成员:高国军 王建群 张 晖 闫铁莹 董德宝袁 利 寻海东 田 露 王 双 孟繁海赵书阳 张 杨 刘明娟 王英杰 林 玲鲁 东 董 玲 刘 巍 王春梅 刘兰芳李来鹏(二)实验的实施管理本课题由辽宁省根底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信息技术教育研训部承担组织实施管理。1.各实验点校均可按照
18、自己的实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工作,实验点校间可互相参加会议和活动,也可参加全国同类的会议和活动。2.各实验点校要在课题组的指导和协调下,互相学习,协作攻关,成果共享。3.各实验点校要更换课题负责人,应征得本人同意并向总课题组提出书面申请。4.总课题组要对实验点校课题进展检查指导,建立管理档案、加强资料管理,组织成果汇报会,总结经历、推广典型,评选优秀成果。5.各实验点校课题主持要按阶段写阶段实验报告报送总课题组,连续两次不报者,视为放弃实验处理。6.总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各实验点校课题的研究成果,发表时除注明总课题组成员外,同时应标注有关的各实验点校成员。各实验点校研究成果出版时,要征求总课题组意
19、见,并统一标注总课题组名称和课题组成员。本研究分三个阶段进展:第一阶段:在较大范围问卷调查的根底上,结合其它研究方法,力求详尽了解辽宁省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根本状况。通过对全省中小学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水平等方面问卷调查和深入细致的访谈工作,获取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第二阶段:以市为单位统计分析各地区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深层次因素;对省内不同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进展差异性比较,对影响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各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做相关分析;同时根据得出的结论,撰写。第三阶段: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做归因分析并尝试建
20、构有较强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特点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分析应用策略并尝试在实践中检验其实际效果,最后写出研究报告。详细时间安排:1.20 xx 年 3 月下旬召开课题开题会,总课题组安排实验工作及研究任务,并布置签订教育科学研究工程协议书。2.20 xx 年 4 月,实验点校根据总课题组的课题实验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建课题组,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明确研究任务,填写教育科学研究工程协议书,上报总课题组。3.20 xx 年 4 月20 xx 年 3 月进展第一阶段实验。在此阶段,总课题组要调研、了解情况,进展指导。20 xx 年 4 月份,各实验点校上报第一阶段实验总结报告,总课题组组织召开阶段成果汇报会,总结经历,积累资料,评选阶段优秀成果,推广典型,准备和布置下一阶段实验任务。4.20 xx 年 4 月20 xx 年 3 月,在总结第一阶段实验的根底上,进展第二阶段实验。各实验点校分别对承担的子课题进展深入的研究,形成信息技术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20 xx 年 3 月各实验点校上报第二阶段实验总结报告,课题组组织评选阶段优秀成果。5.20 xx 年 4 月20 xx 年 6 月,各实验点校提交最终实验研究报告、论文等实验成果。课题组组织专家评价、验收;同时撰写最终课题研究报告,出版论文集;向规划办上报实验成果,申请验收、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