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141071 上传时间:2025-0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题报告辉县市第一初中 王春枝 蒋志举 郭树霞 李宇霞一、 课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

2、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这个论断深刻阐明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研究和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其意义非同寻常。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载体,它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进行实践,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才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

3、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化了“科学探究”的功能。标准明确指出要突出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教学。因此,在课堂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究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

4、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1) 通过培养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

5、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2) 在课堂上努力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把爱心、微笑、激励和信任带入课堂,学生的创造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3) 引导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努力拓展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有引

6、导性的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2、 探究课堂上如何更好的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要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给他们创设适宜的参与情境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注意抓住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激发、引导,促使他们的智力和智慧不断地升华,促使他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丰富,让他们在探究中成长,在创新中提高,在实践中快乐。3、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也是获取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化学实验可

7、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对事物做出相应的判断,逐步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 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提高。 4、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具备创新能力,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潜能的开发。作为教师,我们主动的培养自己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我们教师应该具有比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方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首先,我们应树立责任意识,将创新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其次,

8、在观念上,我们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要树立新的师生观,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第三,我们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研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才能唤发青春的活力。 四、 课题研究的方法在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从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选择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 行动研究法。我们通过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手段,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探讨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2.观察法。我们

9、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表现,并做了详细的记录。3.调查法。我们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体验、感受和认识。4.经验总结法。我们从三个方面对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了引导,对学生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归纳。五、课题研究的过程1.2011年6月,我们针对研究课题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了解,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实施方案,确定了研究内容,并进行立项申报。2.2012年3月2013年6月,我们主要进行在课堂上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的策略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认真观察、调查、记录,进行阶级性总结,使之不断改进和完善。3.2013

10、年10月2014年6月,我们主要是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结论1、探究性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创新应渗透于我们的备课过程及每一节课堂中,使创新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创新就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要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要突破思想的保守性、思维的陈旧性、思路的局限性,要用新观念、新思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破除依赖心理,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始终保持一种拼搏精神。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情景,努力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11、到课堂学习中来。如在CO2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中,在烧杯的底部固定并点燃一根蜡烛,加入浓的碳酸钠溶液,然后向烧杯中加入盐酸。实验中,如果一次加入大量盐酸,只会看到烛火熄灭,如果逐滴加入盐酸就会看到烛火摆动逐渐变小,停止加入盐酸烛火又会变大,如此重复多次烛火都不会熄灭,到最后,连续加入大量盐酸,此时烛火才熄灭。这是一个很有趣而且很吸引学生的实验现象,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性实验:目的: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原理: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仪器及药品:烧杯,玻璃片,蜡烛,碳酸钠溶液,盐酸溶液等。实验步骤:1.把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放入烧杯中。 2.在烧

12、杯中加入少量浓碳酸钠溶液。3.点燃蜡烛。 4.往烧杯中加入盐酸。老师巡回观察,当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上述两种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典型,并让学生在投影仪下重新演示。让他们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要求用最简练的语言去准确描写,并及时记录、交流)。 提出问题:1.两个烧杯中烛火熄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烛火为什么摆动?烛火为什么会变小?为什么又会变大?3.以上两个操作实验现象不同,那实验操作有什么不同呢? 得出结论:烛火熄灭的快慢与生成二氧化碳的快慢和量的多少有关:假如一次大量加入盐酸,立即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烛火立即熄灭, 逐滴加入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从烧杯底部慢慢增多,慢慢接近烛火,火苗就逐

13、渐变小,杯中气体由于受热形成气流使火苗摆动不定,停止加入盐酸,二氧化碳随气流流失减少,烛火又逐渐变大。 化学学科及化学实验包含着很大的探究空间和无限的奥妙,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抓住细节,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及时引导,深入探究,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研究型学生。2、 创设探究情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才能开阔,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能力才能逐步提高,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否则,学生只会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

14、量是开放的,探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去猜测与验证,也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可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后,可设计防止金属锈蚀的实验方案。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观察、实验、思维、

15、自学等实践能力。 3、探索问题,铸造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作为自然学科的化学,其研究的范畴是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物质千姿百态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给了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一定的温度”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把这部分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设计:白磷和红磷是不是可燃物?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没有?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 学生回答第1个问

16、题时,几乎是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普通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演示三个对比实验:蘸酒精的棉花用火一点就燃,而蘸水的棉花用火很难点燃;用火柴能将纸点燃,而用火柴不能将煤点燃;一支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后很快熄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蘸水的棉花等水蒸发完后能燃烧吗?将煤浇上酒精后能用火柴

17、点燃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过氧化氢溶液,蜡烛会燃烧得很剧烈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碳酸钠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稀盐酸,蜡烛会熄灭吗?液化气灶、煤炉为什么留有通风孔?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提高了。4、教师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七、 研究后的思考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许多化学知识的教学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单靠课内讲授又不够具体、直观,所以学生较难掌握。如“酸雨的测量”“化学肥料的使用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辅之以家庭小实验,既可克服时间限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具体、更直观,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八、 参考文献1、中学化学教学探究 刘明霞著 2011年9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职能 何志学,刘程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3,20(1):113-11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管理学资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