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年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史论试题及答案(理论)AxA ,一、名词 5bX SN$7| 1、新闻欲 _rXTHo7P 2、社会责任理论: _6&x$ *O 3、实证研究 9 hEIf, 4、传播学批判学派 v!T%xUb0 5、梁启超: 5BCXI8Ox9x 6、文化传播 nVV;e 7、舆论 g4(B=Gj 8、抽样 sK)RhTY 9、政治家办报 q?g4*C 10、著作权 ULqnr/FbK 二、简答0 80i,Fs 1、沉默的螺旋 X:Hp_$ 2、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qcHr 3、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 MZ o1tU-i 三、论述 l vPge 1、论新闻传播的公信力 4%1sO
2、nl 2、联系实际评论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 xGTVC=q 一、名词 F|3Te?_ 1、新闻欲:人类了解自然界和社会新近变动事实的欲望,由欲知道,欲被人知道,欲使人知道三个心理作用共同产生了新闻欲 。 %5Ldc:SD 有的学者对新闻欲的理解归结于人类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关注,而有的归结于人类的好奇心。需要从两方面去看。 刘文钊说:“我们讲到新闻的原始,就要提到“新闻欲”的问题了,新闻之所以发生,实缘于“新闻欲”,人类的本能是富于“新闻欲”的,如果没有“新闻欲”,人类就不会进化,文化也决不会发达的。”2、社会责任理论:由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出,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
3、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 &?flH; 3、实证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
4、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P_6oMR 4、传播学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l)SXQf 5、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近代史
5、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vI:B Wsya:9| 6、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
6、因素。实际上传播媒介的特征或身份往往决定传播文化的特征,如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对中国当时园林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特征,起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传播作用。由于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方式和路径以及影响扩散因素的复杂性,因此探讨某种文化特征的起源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难点。通常一个区域在文化特征方面与另一区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则可推断其外来文化的传布营力大于本区文化的创造能力,近年来一些文化地理学者如瑞典的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等,应用归纳模式和随机模式分析预测文化扩散的概率和传布规律,为深入认识文化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5(P4cm9 其分类有:物质文化传播、精神文化传播、媒介文化传
7、播、报纸文化传播、影视文化传播、广播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形象文化传播、体育文化传播、饮食文化传播、服饰文化传播、旅游文化传播等。 -J*BY2LU3f 7、舆论: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Z*&QR 8、抽样:又称取样。从欲研究的全部样品中抽取一部分样品单位。其基本要求是要保证所抽取的样品单位对全部样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抽样的目的是从被抽取样品单位的分析、研究结果来估计和推断全部样品特性,是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有效的工作和研究方法。 v &h
8、r RQhSye 二简答: ExP0 ; 1、沉默的螺旋 Z$ q!aY Ahl-EVIrK 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j8Pqc 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xA7;sla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发展和意义: 9j94w2v FZF
9、YwU.L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一假说的普遍性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但正如麦奎尔所指出,“沉默的螺旋”所描述的意见形成的过程,在一定条件几乎必然出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但它更能体现的似乎是在人际传播影响下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华盛顿州立大学的Patricia May、DavidDomke、Keith 。 传媒人网 y 2C27 zv%j0 Stamm三位教授在针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调查研究后撰文指出:个体是否愿意发表真实的观点与“微观意见气候”(micro-climate),即家人和朋
10、友这个舆论圈的联系最为密切。个体因为害怕在这个群体范围内由于发表不同意见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的可能性更高。个人意见主要是保持与这个群体范围内意见的一致而不是和整个社会意见环境的一致。 |qV*3 |? 此外,多位学者也对该理论的重要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导致趋同行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虽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考查和研究,但它在效果研究中的意义也是十分明显的:该理论集中讨论的是舆论形成问题,它一方面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强大作用。 sA(d_ Yu_ 2、中华民国暂行报律: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
11、报律。基本内容: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yN3uYBF 3、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 y -6PSAVA6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Vy8Vy&w 大众传播的特点如下: :krJ= (1)传播者的职业化 !1;
12、wC(b (2)媒介的机械化 mAM:Q*a (3)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wo+ b : (4)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LNr!I?I (5)受众的大众化 9 _oAsw (6)反馈的弱化三、论述 39qIoaHT 1、论新闻传播的公信力: 0SVPl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y9Q #%a8V 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鄙弃。 a.z)m + yE#.Q ), $5wfiZY.Q 随着受众研究的发展,更多的学者从受众角度出发研究媒介公信力。笔者比较认同郑保卫、唐远清在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的定义: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 q| o J#DN2y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