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案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140240 上传时间:2025-0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案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案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案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案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案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新文化运动,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解“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对社会变革的影响。(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二大的召开及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和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2、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同时结合本节内容,理解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3)结合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

3、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养成关怀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影响;归纳近代思想演进。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4、命的开端;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教学过程设计1、提出问题串,创设学习情境 历史背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以往所学史实分析归纳)问题1: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状况;(历次革命运动的失败。)问题2:回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历程(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期间)问题3:西方启蒙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斗争的实质是什么?(阶级斗争)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和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以及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阶级分析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兴起与概况: 课件展示新青年书影,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

5、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图片资料,以及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名作的资料选段,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问题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问题5:比较辛亥革命前和新文化运动中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利用。(政治、思想方面和系统性。)问题6: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本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要求史论结合,全面分析,同时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扬学生个性思维之特点。内容及发展:学生分组讨论,各个突破,教师适时启发点拨

6、,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解决本课重点内容。问题7: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8: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意义及评价:问题9: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积极: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消极:前期未结合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绝对褒贬、资本主义范畴。)问题10: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

7、是等。)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又激跃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教师给予分析和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讨论。以评价新文化运动为例: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用全面的历史视角进行分析,提醒学生既要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

8、思主义开始中国广泛传播;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全面的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理性分析,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教材总结:(学生自主探究)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设计本节知识结构。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一、五四寻源在我们走进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设问: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并阅读课文第二子

9、目的内容和电影五四运动的剪辑资料,试归纳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归纳:1、国际方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讲解:一战期间,日本和美国趁西方列强无暇顾及在华利益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更是企图独霸中国。主要体现在它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设问:通过教材第二三段小字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学生: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设问:袁世凯对于日本提出这样的“二十一”条作何反应?学生:1915年5月9日这天,称帝心切的袁世凯除了对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其余内容竟然全部接受了。中国人把这一天作为国耻纪念日,称作“五九国耻”。通过“二十一”条,日本

10、实现了独霸中国的野心。2、国内方面: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讲解: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而且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使人民生活悲惨,苦不堪言,这就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中国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就像一堆干燥的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燃烧起来。这时这点火星出现了,这就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派出了20万华工在战争中担负起了繁重的后勤任

11、务。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当时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期待胜利能改善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北洋政府派出了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但是主宰会议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强国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正义的要求,而且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先进的知识分子认清了这个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命运。过渡:同学们试想,中国作为战胜国,期待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公理战胜强权”,结果却变成了“强权即公理”的

12、现实,就像影片中顾维钧说的那样,中国人能不愤怒么?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中国4万万同胞在1919年的5月忍耐程度走到了尽头,帝国主义没有料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和新文化运动洗礼后的中国,已不再是八国联军侵华瓜分时的中国了。中国人民已不甘心接受这个失败,于是,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二、五四体验1、在斗争中,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运动的中心、斗争的主力和主要形式发生了什么样变化? (提示)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中心:北京上海 (全国地域范围扩大)主力:学生工人 (工人 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参加,群众性爱

13、国运动)形式:游行示威“三罢”斗争 (斗争日益深入)2、上海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提示)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 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主义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讨论其原因。(提示)(1)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虽然发挥了先锋作用,尤其是工人阶级参加,并发挥主力军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低头。过渡: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最终由于卖国贼被罢

14、免和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而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那么它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深刻的影响意义?三、五四精神 1、情境设计:材料一 1919年5月26日北大学生领袖罗家纶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认为五四精神是“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斗争的牺牲精神。”预言“这样的牺牲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元素。”材料二 李大钊说:“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是只过一趟的。但是这一回的演出(指五四运动)将永久存在。”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问题探究:什么是五四精

15、神?(引导学生解读材料信息,阅读教材,分组讨论五四精神,适时点拨)。(提示):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2、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提示)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有新的生产力、新的革命力量工人阶级,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较之以前的革命,由于这些新的因素,进入到新的阶段。四、弘扬五四 五四运动已成为过去,但是五四精神却长存至今,21世纪的青年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勇于展示成果。)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的旗帜。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发扬民主、崇

16、尚科学。弘扬五四传统,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小结):新时期的“五四精神”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民主,崇尚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振兴中华,全面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师:(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请同学们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生:(思考,概括)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决不是偶然的,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1、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行了哪些活动?作用是什么?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活动。在工人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创办刊物、创办工

17、人学校、成立工会)。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作用: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创建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二、中共“一大”的召开师:(通过对课本有关“一大”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一大”的时间,地点,代表,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名称,党的纲领,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中央领导结构)生:(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师:中共“一大”的意义是什么?“新型”政党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指导思想与以往的不同;奋斗目标与以往的不同;领导阶级与以往的不同;革命前途与以往的不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与以往不同)生:(思考并回答)

18、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有了先进的政党,就要解决两个根本的问题:第一认清革命的对象;第二广泛地发动群众。必须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做“第一任务”。三、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革命纲领1、背景:(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老师补充完整)(1)中共一大没有制定出切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纲领(2)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达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3)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4)共产国际的帮助2、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3、意义:第一次提出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从太平天国到义和

19、团到辛亥革命的纲领口号,都没有正面的明确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都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当然也不会为这个目标而采取彻底的革命步骤)师:中国共产党虽然是初生的党,就已破天荒的明确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她成为动员、组织、鼓舞人民朝着解放的道路前进的一面旗帜。(2)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至此,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过程完成了。巩固提高: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二大能制定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巩固提高:师:与“一大”比较有何变化?从中你有什么认识?生:(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理解得出结论)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动力无产阶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中心城市城市认识:制定政策必须依据中国国情三、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