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137887 上传时间:2025-0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0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 B实践性阶级性 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 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万物皆备于我”是 D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 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 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 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

2、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

3、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 C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 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 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 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

4、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A事物的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范围的扩大 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 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 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 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C前者为后者

5、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 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人脑自生的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 “独中又自有对” B“反者

6、道之动” 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 E “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7、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BC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三、辨析题 10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就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7、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全部理论的基础。2.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知道发展了的实践。3、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答

8、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 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因此,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归结为提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这是不全面的。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

9、误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5、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而静止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它们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属性。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力意识能动性特别表现在它的创

10、造性上。无论是认识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意识的再创造过程。意识活动在对于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基础上,借助于实践创造出原来自然界所没有的物质形态,它可以追溯以往,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7、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答题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联系的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变化发展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和片面观点的对立;第四,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11、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8、“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一般和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表现在:一般是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别是指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因为个别包含了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9、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是处在一定的条件中。斗

12、争性的无条件性,一是与有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相比较,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指斗争性虽然受同一性的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那些条件,并创造事物转化所需要的新的条件。表现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此题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10、人的衰老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衰老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过程此题把人的衰老只看成量的变化,割裂了量变质变相互渗透的关系。11、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13、,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四、材料题 3第一题 材料1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

14、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材料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效益之后,就往往偏重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320世纪90年

15、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

16、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

17、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请回答:(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

18、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题 材料1 有一户人家,养了一

19、头母牛。这家主人准备在一个月后请客时用牛奶招待客人。主人考虑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牛奶积存多了会变质,不如这段时间暂不挤奶,牛奶在牛肚里保存既是最好的保鲜办法,同时也可以储存足量的待客用的牛奶。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小牛实行了隔离,停止了挤奶。转眼间到了请客的日子,客人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却再也挤不出牛奶。材料2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一鲁国人擅长编草鞋,其妻擅长织白绢。他欲携妻迁越国。友人说:“你到越国一定会很穷的。”“为什么?”他问。友人回答说:“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而越

20、国人习惯于赤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而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材料3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乡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材料4 姓石的匠人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可以造数以十计的船的树。但匠人却不看,一直不停地赶路。他的学生很奇怪,问:“我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而先生却看也不看,为什么?”匠人说:“这是一棵疏脆无用的树,用来造船会沉

21、,用来造棺材腐朽得快,用来造器具会很快被虫蛀,这是一棵不能做木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会这么长寿。请回答: (1)从哲学的角度说明材料1中主人最后为什么挤不出牛奶来?(2)从材料2中分析,过江者所看到的“引婴儿而欲投江中”的情况和想迁到齐国去的那对会编草鞋、织白绢的鲁国夫妇,是违背了哪些哲学原理?【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奶牛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奶,牛奶就会挤不出来。主人试图积攒牛奶的做法,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由于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达不到主观预期的目的。(2)材料2中过江者所看到的情况与携妻迁越的鲁国夫妇,都违背了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

22、基本原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去做事。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本身的规定性和基本要求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不同特点,才能把事情做成功。(3)材料4中,齐人由“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乡里”到“田猎之获常过人”,所蕴涵的哲学道理主要在于:齐人由猎狗不好转而耕田,耕田赚钱买好猎犬,有了好猎犬即捕获了很多猎物;在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犬是最关键的。齐人善于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主要联系;而在把握事物的联系中,又能够准确的抓住其中关键性的联系。这些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能盲目蛮干,一定要考虑事物与事物间的相互

23、联系;在了解事物一般联系的情况下,再认真找出关键性的联系,然后再想法加以解决。因此,既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又必须善于把握问题的症结,这样才能达到主观预期的目的。(4)材料5所蕴涵的哲理表明:看事物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再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采取合理的措施。第三题 材料 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有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

24、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答案要点】该材料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比较典型的例证。(1)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既“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从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看,牛顿就光的组成部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却不成

25、熟,因而不久就被光波动学说所否定,这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第一次否定;接下来,光波动学说被量子力学所验证的光是由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构成所否定,这是第二次否定。显然,在这两次否定中,后者并不是简单地全盘抛弃前者,而是在继承前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即扬弃。最终找到了组成光的基本成分具有波动性的微粒,这是一个典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五、论述题 31、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相关内容,根据“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试述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答案要点:(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

26、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提法。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5)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是理论的不断创新。2、论

27、述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答案要点:(1)世界统一性问题即世界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就是在本原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2)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一、 无限多样的世界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多样性的统一第二、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就是物质世界上的事物现象都来源于物质第三、特别要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和影响社会面貌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解决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统一性的问题,这是以往的唯物主义所未能解决的问题。(3)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和前提,正

28、因为如此,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在实践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我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以,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5)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大的实际和最根本的国情就是我国尚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就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或外国模式出发。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重大的指导意义。3、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认识和谐稳定与改革发展关系的指导意义?答案要点:(1)同一性和斗争性辩

29、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对立双方相互依赖、渗透、存在由此达彼的桥梁,这种关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对立双方相互排斥、否定的性质,这种性质贯穿矛盾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制约。没有同一就没有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4)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而改革和发展要通过斗争性才能实现。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包含斗争性的原理,和谐不是否认矛盾存在,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不能消极维护,而要深化改革,为稳定创造条件,并推动它的发展。(6)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存在条件,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解决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管理学资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