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知道汽化与液化及对应的吸放热。 知道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沸腾现象、沸腾的特点和沸点。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 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2)过程与方法 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物理中常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物质的三态直接问学生水有哪三态?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三态?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其他物质在不
2、同温度时的状态,老师总结:固态、液态、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归纳法)、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用酒精在黑板上写出“液体”两个字,老师抓紧时间把盛有少量酒精的烧杯绕教室走一圈。问学生黑板上的字哪儿去了?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学生回答问题后再给出汽化的概念。红薯,萝卜切开后哪儿易干? (创设情景)再定义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池塘中的水蒸发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可以。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通过晒衣服和农作物(如稻子、花生、豆子、棉花等)的做法来归纳: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和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快慢有关。通过讨论课本中的问题的进一步熟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节约用水
3、。、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提出问题家里烧开水你们都看过,你能描述一下当时的现象吗?学生们试着说,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明确实验目的,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按照课本图装置好实验设备。(水量适量、火焰要大水温不能太低,固给水先加热,烧杯加盖,加热时取下盖,让学生看盖有什么,以备后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请同学帮忙记时间和数据,特别提醒同学注意观察气泡的产生、变化和沸腾后的温度变化。继续加热观察温度变化情况,移开灯看水是否继续沸腾。根据数据学生在纸上画出图像,老师指导画。因为对学生来说这
4、一步不易。让学生观察后讨论:加热前水中有气泡吗?气泡是哪来的?气泡为什么会有实验中的变化?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如何?酒精灯移开后水是否继续沸腾?说明什么问题?水蒸气肉眼能直接看见吗?师生共同总结沸腾特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变。给出沸腾和沸点的定义,讨论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以加深理解。通过在不同环境中选用温度计来了解多种液体的沸点,进一步强化沸点概念。小结并布置作业第 二 课 时1、液化 (1)由前面的盖上的水,再引入液化概念: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观察课本94页图4-17及前面的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
5、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液化。温度高气体就不易液化,如医生用金属镜子检查病人牙齿时,要烤小镜子,避免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使镜子模糊了。 (3)学生尽可能的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看谁知道得多。除了课本上的例子外老师帮助列举如:露水,雾,夏天自来水管壁有时出汗,冰箱冷冻室门上出“汗”。(调动积极性,扩大知识面,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4)降温可以使气体液体,加压可以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想到液化气液化的方法,从而归纳液化的方法:降温或加压或者两者兼用及压缩的好处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让学生回忆打针时,身上涂上酒精时的感觉及前面做水沸腾时,水要加热的实验事实。让学生得出: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6、。(1)讨论: 秋天同学们下水洗澡时,上岸时觉得冷,而在水中反而不冷,说明什么?该过程发生在液体表面还是内部? 夏天狗,牛等动物的嘴巴张开并伸出舌头,有何用?人运动时,出大量的汗有何用?(生活走向物理)(2)让同学们猜煮饭时,是上面的先熟还是下面的先熟?学生很少有这种生活经验,老师帮助解释。再结合我校用蒸气煮饭烧开水,天要下雨时特别闷热等例子来帮助学生来知道液化放热。(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练习:课后习题4、师生小结本节内容:v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v 汽化、液化的概念及其吸放热的情况。v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v汽化和液化的特点。v利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本节习题: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