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剖”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学情分析: 本章涉及较多现代物理知识,所需基础知识较多,但本章教学要求不高,因此,教材中较多采用以图代文的
2、呈现方式。形象生动,简明扼要,不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更多选择和发挥的余地。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从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编排,前两节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概念与原子的组成,教材中重视介绍人类探索粒子和宇宙的历程,并预示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本节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本节难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有多原子分子,有单原子分子。那么原子是有什么组成的呢、它能不
3、能再分呢?新课教学: (一) 把原子“切开” 简介:阴极射线实验 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198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确定了阴级射线的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被命名为“电子”。 自从一个伟大的发现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信息浏览,了解电子的一些知识 学生回答:、电子的质量多大? 、电子的半径是多少? 、一个电子带的电量是多少? (二)、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 设疑:电子发现后,科学家就思考:电子带负电,而生活中物体通常是不带电的,这 说明什么问题呢? 讲解:电子的发现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使人们认识到
4、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于是,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 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经过实验的验证。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和科学家一起猜想一下原子的结构,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并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猜想。 展示:汤姆孙枣糕摸型和卢瑟福核式模型(行星模型)。 讨论:比较一下,你自己的猜想和那种模型相似,这两种模型那一种正确呢?如何判断? 阅读: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卢瑟福巧妙地利用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带正电的粒子流)去轰击金箔大部分粒子几乎不受任何阻挡地穿过金箔,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这表
5、明,金箔的原子内部绝大部分区域是空荡荡的。说明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正确的 引入:根据卢瑟福核式模型,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各种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原子核内有什么? (三)、原子核内有些什么 阅读:质子和中子 质子: 科学家发现,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如果把电子的电荷量作为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量,则氢原子核的电荷量便是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量。这种具有单位正电荷量的氢原子核叫质子。 中子:科学家还从实验中发现,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它的质量跟质子差不多,这种粒子叫中子 (四、原子的结构: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给原子作出合理的构想 阅读:原子的结构 观察氢、氦、锂原子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核内各有几个质子和中子 既然原子核也是可以分的,那么,质子和种子能不能再分呢? 科学家正在进一步探索这些粒子的内部结构,并且已经取得巨大进展。认为质子、中子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 能不能再分呢?需要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去发现。 展示:微观世界的尺度。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怎样的认识。微观世界的尺度(从大到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电子、夸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5-16,了解微观世界的尺度, 进一步体会人类在微观领域的探索正在不断深入.